首页 理论教育 八景镇新农村建设工作

八景镇新农村建设工作

时间:2023-03-15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人口繁衍后,或扩建村庄,或迁建新村,村庄建设无明显的设计规划。2005年8月3日,国家建设部部长汪光焘一行来八景镇蔡家村考察调研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工作。首批新农村建设图5-9 八景镇新桥村 2006年,新桥、预溪、兰岗、席塘、黄埔5个自然村列为首批全省新农村建设高安试点村。同年,八景镇被评为宜春市新农村建设工作先进单位和全省农村经济发展百强乡镇。新桥村被评为全省新农村建设试点最优美村庄。
村庄建设_八景镇志

第五节 村庄建设

村庄起源

《高安县文物志》(1990年版)载,在礼港街西1500米樟古脑文化遗址,发现西周至战国时代若干陶瓷残片。

《江西省八景煤矿科技志》(1992年版)载,境内从公元4世纪中叶起,就开发和利用煤炭。雷次宗在南朝宋大明年间(457~464)所著《豫章记》载,“建成(高安)县有葛乡,有石炭二顷,可燃为薪”。这是中国南方采煤的最早记载。所谓“葛乡”,就是指北头村旁的葛家岭一带,即八景地区的史称。

全镇38个世居族姓现存谱牒中,唐代以前没有文字记载。从唐代迁入境内的有槐山和礼港老居2个自然村。其后形成的自然村,宋代17个,元代7个,明代33个,清代10个。至2007后全镇共有69个自然村。

表5-6 建村年代一览表

img80

早期村建

“数家临水便成村”,早期居民多选择近水的地方建村居住。人口繁衍后,或扩建村庄,或迁建新村,村庄建设无明显的设计规划。

新中国成立后,境内农村初期建设经历过两个阶段:

1954~1955年,提出“点灯不用油,耕田不用牛”,“楼上楼下,电灯电话”口号。在20世纪50年代至60年代初,由于社会生产力水平较低,口号成为农民对美好生活的憧憬。境内农村仍沿用青油灯、蜡烛、洋(煤)油灯照明;农业生产仍为畜力耕作;农民住宅均属砖木、土木的低狭房屋。20世纪60年代中期,境内农村实现电灯照明、机电灌溉及碾米;大队安装电话,农户安装广播。

1970年11月,省革委会提出“八字头上一口塘,两边开渠靠山旁,中间一条机耕道,新村盖在山坡上,充分利用水发电,植树造林满山冈,自力更生创大业,世界革命担肩上”的村建思路,八景公社计划在具备“八字头上一口塘”自然条件的荷园村试点,后因拆毁大量房屋,经费困难未遂。

近期村建

中共十六届五中全会提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二十字”方针——“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按照这一方针,八景镇新农村建设分类实施,重点解决村民“走平坦路、喝干净水、上卫生厕、住整洁房、用洁净能源”问题,突出抓好“三清六改三配套”。对少数经济条件较差的村庄实行“三清”,即清沟排水、清除路障、清除垃圾;对大多数经济条件较好的村庄实行“三清”加“六改”,即改水、改厕、改路、改栏、改房、改环境;对部分经济条件较富的村庄实行“三清六改”加“三配套”,即能源设施、公用设施、生活设施“三配套”,积极推广沼气和太阳能,普及电话和有线电视。同时,紧紧围绕“推进一村一品、发展现代农业、促进农民增收”这个主题,调整产业结构,发展特色经济,夯实富民基础。

村建试点

img81

图5-7 上保蔡家村 (2007年摄)

2004年初,八景镇选定上保蔡家自然村试点,请江西省城乡规划设计院编制《蔡家村建设规划》。《规划》结合该村古树果木众多、自然环境较好的现状,将村庄规划建成设施配套、环境优美、社会文明、富有地方特色的生态文明村。同年8月,蔡家村按照“房屋成排、道路相通、沟渠相连、绿树成荫、人畜分离、户户沼气”村庄治理标准,在搞好“三清”基础上,进行“六改三配套”。“六改”打深水井2口,实现无塔供水;建水冲式公厕42.00平方米;硬化道路1470.50平方米;建牛栏409.00平方米;拆除破旧房20余幢,拆旧建新面积2948.81平方米;绿化面积17050.00平方米。“三配套”:建沼气池35个,全村普及沼气;建消防水塘1600.00平方米,建篮球场1个,建活动室126.00平方米;全村普及电话、有线电视和互联网。

img82

图5-8 省广播电台介绍蔡家新农村建设经验 (2005年摄)

11月10日,参加全国村庄整治工作现场会的代表到蔡家村参观。12月12日,省委书记孟建柱在省委常委宣传部长刘上洋和宜春市委书记宋晨光、市长杨宪萍陪同下,视察八景镇蔡家村,对蔡家村村庄治理给予充分肯定。2005年8月3日,国家建设部部长汪光焘一行来八景镇蔡家村考察调研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工作。2005年,蔡家村被建设部列为全国村庄治理示范点。2006年3月,蔡家村所在地上保村委会被评为“江西省文明村镇”。同年5月18日,新华社、《人民日报》、《光明日报》、《经济日报》、中央电台、《农民日报》6家中央新闻媒体到八景蔡家村采访新农村建设经验。

首批新农村建设

img83

图5-9 八景镇新桥村 (2008年摄)

2006年,新桥、预溪、兰岗、席塘、黄埔5个自然村列为首批全省新农村建设高安试点村。这5个自然村按照“立足现实、着眼长远、适度超前”要求,请专家编制《村庄建设规划》和《“一村一品”产业建设规划》。同年,5个试点村共拆除危旧房437幢,面积25980.00平方米,拆除围墙500余米;硬化村干道、巷道36160平方米,完成土石方6000余立方;新建楼房39幢,面积12800平方米,保留房刷白面积32000平方米;清淤、护岸立水塘4口,改造水面9600平方米;修建排水沟3600米,埋设涵管600余米;新建集体牛栏7幢132间;新建公厕11个;绿化种树5000余株。同时,5个试点村利用各自优势,建设“一村一品”:新桥村兴建大棚蔬菜基地2.40公顷,80%的土地种上花卉苗木,全年劳务输出283人,占全村劳动力55.90%,形成以花卉苗木蔬菜为主导产业和以劳务输出为主的村庄;预溪村种桑6.60公顷,初步形成以发展种桑养蚕为特色经济的村庄;兰岗村有水面11.20公顷,水产养殖大户3家、养猪大户1家、养鸭大户5家,初步形成以发展水面立体养殖为特色经济的村庄;席塘村有水面7公顷,养鸭大户6家、养猪大户3家,农闲时村民大多外出收购废品,初步形成以收购废品和多种经营为主的村庄;黄埔村142人,其中外出务工人员占60%,成为典型的劳务输出村。

2006年10月21日,中共宜春市委书记宋晨光、市长杨宪萍一行,在高安市委书记郭安、市长皮德艳、市委常委、八景镇党委书记熊冬根陪同下,先后视察蔡家村和新桥村。同年,八景镇被评为宜春市新农村建设工作先进单位和全省农村经济发展百强乡镇。新桥村被评为全省新农村建设试点最优美村庄。

第二批新农村建设

2007年,庄头李家、杲溪、珠坑、岭里、新蔡家5个自然村被列为全省新农村建设高安第二批试点村。这5个试点村均按照《村庄建设规划》组织建设,共拆除空心房181幢,新建房45幢,整修房34幢,改水255家,改厕233个,改路7.50公里,新建沼气池66家。同时,5个试点村均按照“一村一品”要求,发展特色经济。庄头李家村家家种桑,户户养蚕,全村31户中,有种桑0.34公顷以上的养蚕大户6家,成为有名的“养蚕村”;杲溪村有山林130余公顷、水面72公顷,全村76户中有养牛大户3家、养鸭大户5家,初步形成以发展立体养殖为特色的村庄;岭里村采石场年收入8万元,种植无籽西瓜和种桑养蚕年收入30余万元,形成以多种经营为主导产业的村庄;珠坑村利用镇郊优势,初步形成以发展商业和多种经营为特色经济的村庄。

全面推进新农村建设

2004~2007年,全镇69个自然村完成“四图一书”(村庄现状图、村庄规划图、村庄基础设施规划图、村庄整治规划图、规划说明书)规划工作,66个自然村通水泥公路,建牛栏10990平方米,10个村庄完成人畜饮水解困工程,12个村庄安装自来水,17个村庄完成“三清三改”,改造旧村13个,6个村庄实现“三配套”,启动新村建设14个,完成新村建设6个,经检查验收旧村改造和新农村建设合格的自然村8个。建立新农村长效管理机制的村庄2个。全镇69个自然村逐步实现“走平坦路、喝干净水、上卫生厕、住整洁房、用洁净能源”的建设目标。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