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节 粮油经营
粮油收购
粮食收购 1953年10月1日,粮食实行统购统销。同年11月,贯彻执行中央《关于实行粮食计划收购和计划供应的命令》,实行余粮评购,按查田定产常年产量,在划清余、缺、购三个界限基础上由上级下达控制数字,发动群众评议,动员农民群众自下而上自报认购余粮,自上而下审查批准,确定认购余粮数,由余粮户卖余粮。1955~1964年,农村实行粮食定产、定购、定销的“三定”政策。1959年始,国家实行粮食统购奖励政策,对超额数兑现化肥、木材、棉布票奖励指标。统购期间,私营粮商一律不准私自经营粮食或兼营粮食。私营粮食加工厂、土磨、土碾等由国家根据需要委托加工,不准自购原料或自销成品(大米、面粉等)。
1965~1978年,实行粮食征购“一定三年”。1965年,公社完成征购粮3218.65吨,其中公粮628.20吨。1970年,完成征购粮7834.65吨,其中公粮1242.50吨(含与独城合并的数字)。
1971~1978年,实行粮食征购“一定五年”。1971年,公社完成征购粮食7087.05吨,其中公粮1271.70吨(含与独城合并的数字)。1978年,完成征购粮食3739.85吨,其中公粮635.55吨。
1979~1985年,落实农村经济政策,征购粮任务核减过三次。1982年,第三次核减任务3285.15吨,核减任务基数928.35吨。1983年,核定征购基数为2375吨,其中公粮694.81吨;完成6626吨,其中公粮700.4吨,超当年任务基数4251吨,比1982年增加35.83吨。1985年,粮油政策由统购改为合同定购。
农村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后,粮食生产连年丰收,粮食收购增长较快。1985~1995年,平均每年收购粮食8027.89吨。1995年后,粮食市场开放,农民卖粮积极性高。1996年,收购粮食6491吨,比1995年增加527吨。其后,每年平均收购粮食4871.63吨。2005年,取消农业税。2007年,收购粮食11030吨。
油脂收购 1954年10月,中央人民政府颁布农村食用油为国家统购油脂,规定菜油、芝麻油、茶油、花生油为统购物资。未完成交售任务前,油脂、油料一律不准进入市场。1956年,收购油脂14.3吨。1959年收购4.65吨,1965年收购28.60吨。
1966~1976年,油脂收购有所增长。10年总收购436.35吨,年均43.64吨。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后,油料生产发展加快。1982~1989年,年均收购油脂69.78吨。1993年,收购油脂158.13吨。
2000年后,粮油市场开放,取消油脂收购任务。
粮油销售
粮食销售 1950年,粮食以自由贸易为主,国家调剂平抑市场价格。
1953年,执行政务院命令,封闭粮食自由市场,封存、收购私商存粮,设立粮食供应站,核定居民人口,未定量供应。同年,国家开始实行粮食统销,分农村粮食统销与集镇粮食定量供应。农村粮食统销对象是经济作物集中产区,产粮区少数常年缺粮农户,灾区缺粮人口,收购农副产品的奖售粮(收购生猪、棉花等所奖售的粮食);城市集镇粮食定量供应的居民口粮,工商行业用粮和畜禽饲料用粮,统称“非农业用粮”。集镇居民按年龄、工种定量供应,发给《城镇居民粮油供应证》,对非产粮区的农民、渔民、菜农实行粮食定销。1955年8月,对非农业人口一律按社会职业、劳动强弱、年龄大小划分等级,分级定量,按月凭证定量供应。1962年,定量标准作过调整。
1983年,贯彻和整顿城乡粮油统销政策,压缩不合理销量,保证正常供应。1985年后,粮食市场放开。2007年,销售粮食3010吨。
表21-7 1962年调整后的非农业人口粮食定量标准表 单位:公斤
油脂销售 1954年,油脂销售分为人口定量食油与农村食油销售。人口定量食油,每人每年供应3.25公斤。1979~1981年,每人每年增至4.35公斤。1960年始,停止农村食油销售,实行农村只购不销政策。
1961年,国家为增加农民收入,多次提高粮油收购价格,为不影响城镇居民生活,销价基本未作调整,其差额部分由国家财政补贴。
1963年,设立粮油货栈。开展粮油议购议销业务。1969年,停止议购议销业务。1978年恢复。八景粮管所平价、议价粮油兼营。
1992年9月,开放粮油市场,城镇人口粮油供应按需供应,保留商品粮人口粮油关系。
粮油储存
粮食储存 民国时期,各地均有“积谷仓”储存公粮或地方慈善事业的积谷。
抗日战争时期,政府增加“抢购”、“征购”,粮食田赋由征收货币改征实物,粮食储存量增加,各地仓库不足,采用祠堂、庙宇或公产房屋、民仓民房改建成储粮仓库,或采用谷垫,围囤、板仓,集中储粮。同时采取分散储粮办法,各乡、保、甲“具结”(签写保证书)负责储存。
新中国成立后,礼港粮库有4座木板民房仓,容量400吨。1954年,姜家渡、牛鼻嘴、石头渡设粮仓。1955年,礼港、姜家渡设粮食收购点,礼港收粮267.80吨,姜家渡收粮167.75吨。后建造苏式仓库、房式仓库、落地拱型仓。20世纪60年代,推广北方经验,建造土圆仓储粮。因不适应南方多雨地潮特点,被淘汰。70年代,礼港、八景先后建造砖圆仓,“干打垒”圆型仓、梅花型砖圆仓群,便于储存不同品种粮食。各类粮仓建设达到“六化”标准(仓库仰顶石灰化、仓内地面沥青化、仓内无缝化、仓外地面硬化、仓内无洞化、仓库四周绿化)。1983年,因仓容不足,导致农民“卖粮难”。1984年,八景粮管所租借庄头民房储粮350吨,租借石头渡礼堂储粮450吨,租借胡家坊礼堂储粮500吨,灶岗、上保等地都储过粮。2007年,八景粮管所共有仓库24座,仓容15750吨。
油脂储存 1954年,国家统购油脂,储油基本使用小型铁桶。后用大油缸(土坯窑专门烧制),每只装油0.25吨。20世纪60年代初,用白铁皮、木架制成大油柜,每柜储油1~2吨。为适应收储油脂需要,在油脂产地单独建立油脂仓库,八景粮管所共建油罐4只,总容量400吨;其中在火车转运点建造的钢板储油池,容量100吨,储存战备油。
粮油保管
创建“四无”粮仓 1951年,建立粮情测报制度。1953年,大搞卫生仓房,仓内“六面光”,仓外“三不留”(杂草、垃圾、污水),虫霉得到控制。1954年,学习浙江余杭“四无粮仓”经验,扫粮食、筛虫粮、嵌缝隙、粉墙壁、储粮损耗大为减少。1955年,开展“四无”(无虫、无霉、无鼠雀、无事故)粮仓活动,把住入库关。每年入库粮食水分,早稻不超过13.00%,晚稻不超过13.50%,小麦不超过12.50%,大豆不超过13.00%。1971年,八景粮管所国库储粮达到“四无”标准。20世纪80年代后,推行地槽机械通风、防虫磷储粮等科学保粮方法,达到粮食保“四无”、保鲜、保质的目的。八景粮管所连续37年实现国库保粮“四无”要求。
粮油质量检测 20世纪50年代,粮库购置一些简单检测防治工具,开始测报粮情,当时质量检验执行比较简单的水分、杂质和不完善粒的检验标准。60年代,按照粮食使用价值定等级。1978年,执行稻谷、大米、小麦、大豆、小麦粉等粮食品种国家标准。1979年,执行花生果、花生仁、花生油、菜子油、芝麻油等油料油脂品种国家标准。
1983年,八景粮管所经省质量检查组鉴定,大米、食油、面粉、面条产品质量均符合国家标准,收购入库的粮食符合国家标准,消灭黄变和等外粮。
粮油调运
新中国成立初,八景靠近丰城泉港的几个村庄,送粮到泉港集并点。境内姜家渡、礼港设粮食收购点,粮食主要经肖江进入赣江,运往南昌等地。
1958年建成泉港闸,水路运输阻塞,公路运输逐步增加。建成八景火车站后,粮食主要靠铁路运输。
1964年,成立县粮食局车队,八景粮管所使用汽车和拖拉机运粮。
1949~2007年,共调运粮食29.10万吨。
粮油市场
1953年10月1日,粮食实行统购统销,取消粮食自由市场。
1954年,礼港设国家粮食市场,凡上市粮食(包括杂粮)一律由粮食部门收购,花生列为统购物资。1957年,国家规定粮、棉、油实行计划收购,未完成国家统购任务前,禁止私自交易。1974年,八景设农副产品市场管理检查站,凡套购粮油一律交粮食部门按牌价收购,投机贩卖者予以没收。
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国家对粮油市场管理逐步放宽。1984年,允许粮油上市交易,工商部门牵线搭桥,支持长途贩运。1995年,八景开办民营景雪米业公司。同年始,礼港制米厂每年加工销售大米7130吨。
八景粮管所
图21-6 粮管所仓库
1950年,礼港粮库成立,隶属高安县粮食局。1954年,成立礼港粮油管理所,下设礼港矿区粮站、独城粮站、三皇粮点、新街粮站、傅家圩粮站和姜家渡粮点。1960年,随着“樟上”(樟树至上塘)铁路支线开通,八景成立粮油管理站,负责境内粮油购销调存等社会粮油管理工作。1963年,建礼港制米厂,主要为矿区居民加工大米。1966年,礼港粮油管理所更名八景粮油管理所,新街粮站、傅家圩粮站、独城粮站、三皇粮点划出。礼港矿区粮站更名礼港粮站,礼港制米厂更名八景制米厂。1983年,八景粮油管理所新建八景煤矿矿区粮站,主要供应八景煤矿职工、居民粮油。1985年,新建八景饲料站。
八景粮管所地处樟上(樟树至上塘)铁路支线旁,锦河以南的黄沙岗、新街、下付圩、太阳、礼港、独城、英岭、枫林等原粮点均由公路运至八景,加工大米中转上海。20世纪50~70年代,八景粮管所是全县粮油的中转站,大部分外调和出口粮油都集并到该所。80年代后,随着新街、建山铁路支线的开通,八景粮油管理所粮油集并和调运量减少。
1986~1991年,八景粮管所、八景制米厂、八景饲料站各自单独核算。1992年合并,粮管所统一核算。2006年始,八景粮管所实行租赁制。
粮管所历任所长:陈东山、方世顶、兰嗣竹、孙贻茂、谌平元、刘书厂、丁德胜、刘名池、黄蠢、李港生、刘赛林、肖奕炮
表21-8 部分年份八景粮管所粮食经营情况表 单位:吨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