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吴氏后外纪世系

吴氏后外纪世系

时间:2023-03-15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第三章 东阳各族(派)吴氏后外纪世系东阳吴氏,计13族又14派,全部出自泰伯19世吴王诸樊、延陵季札两大世家。第82世 文,东阳高砂吴氏宗族始祖。(吴绎后裔分衍东阳世系详见林口吴氏宗族后外纪世系、长林吴氏宗族后外纪世系。夫人章氏、又崔氏,合葬开化石燕。
吴氏后外纪世系_东阳吴氏文化志

第三章 东阳各族(派)吴氏后外纪世系

东阳吴氏,计13族又14派,全部出自泰伯19世吴王诸樊、延陵季札两大世家。其中,出自吴王诸樊世家历婺州马海吴安家族分衍东阳者有高砂吴氏宗族;出自延陵季札世家,历山阴吴翥家族,分衍东阳者有昇苏(船山)、垕img65、高城(里厅)、岘荆、林口、长林6个吴氏宗族又14派;出自延陵季札世家,历仙居吴全智家族,分衍东阳者有灵岳、南岑两个吴氏宗族;出自延陵季札世家,历湖广吴武陵家族,分衍东阳者有高城(外厅)、盘谷、甘井、鸡峰四个吴氏宗族。

第一节 泰伯70世吴安家族分衍东阳世系

高砂吴氏宗族后外纪世系

高砂吴氏宗族后外纪世系,上与泰伯19世吴王诸樊世家至70世吴安家族世系衔接。

第70世 安(806—881),字能静。唐开成(836—840)初,以诗才选授严州府同知。致仕后,因避乱(即黄巢起义),遂隐居婺州马海,是为婺州马海吴氏家族始祖(即东阳高砂吴氏宗族后外纪1世始祖)。夫人沈氏,子一:蕙。

第71世 蕙(822—877),字罄之。娶马氏,子二:简、籍。

第72世 简(839—884),字载文。唐乾符中通经史博士,任明州刺史,恩泽斯民,民感其德,立祠享祀,其子及孙遂居明州(略)。

籍(842—909),字载道。娶李氏,子一:联。

第73世 联(863—931),字文奎。娶葛氏,子二:瞳、睎。

第74世 瞳(881—951),字朝鑑。娶周氏,子二(无考)。

睎,字朝望(886—942)。后梁贞明间选贡,授江西万安县教谕,致仕后隐居婺州灵岳庄所,是为婺州灵岳吴氏始祖。娶薛氏,子一:颢。

第75世 颢儒(912—998),字尚。娶郑氏,子一:鸾。

第76世 鸾(937—998),字仕彩。娶王氏,子二:纪、继。

第77世 纪(969—1021),字克理,登宋淳化三年(992)进士,拜春坊中允,后拜庶子,卒于任所。由子抚枢而还。娶厉氏,子一:照。

继(976—1067),字克水。娶孙氏,子一:焕。

第78世 照(1016—1091),字维远。娶韩氏,子二:峘、岳。

焕,字维明(1006—1072)。以明经登宋景佑四年(1037)进士,拜评事,复大理寺寺丞。娶陶氏,子一:崇(7传后无考)。

第79世 峘(1048—1084),字本洪。宋元丰六年(1083)置庄义乌碑塘。宋元祐元年(1086)自婺州灵岳徙居义乌碑塘,是为义乌碑塘吴氏始祖。娶贾氏,子二:骝、驯。

岳,字本宗,通书经,登宋元祐六年(1091)进士,拜翰林检讨。娶奚氏,子一:穆(居婺州灵岳吴氏世祖,略)。

第80世 骝,字良贤,义乌碑塘吴氏世祖。以贤良保举,授广东南海县知县。娶俞氏,子一:泰(略)。

驯(1088—1151),字德善,义乌碑塘吴氏世祖,以贤良举保江东南陵县丞。娶赵氏,子一:春。

第81世 春(1117—1157),字时和,义乌碑塘吴氏世祖。娶张氏,子一:文。

第82世 文,东阳高砂吴氏宗族始祖。详见东阳高砂吴氏宗族内纪分衍世系。

第二节 泰伯68世吴翥家族分衍东阳世系

泰伯68世延陵世家吴翥家族分衍东阳者有6族又14派。

一、昇苏(船山)、垕img66吴氏宗族后外纪世系

第68世 翥(757—839),字凤翔,隐居越州山阴灵芝乡利乐村授徒为业。唐元和间(806—820),观察使杜悰以山阴令荐举,郑颢召署吏事,不应,名闻于朝;屡征,又不就,时论高之。柳宗元赠诗有:“朝鲜公孤征白髪,叟高节概却丹书”之句。唐大中间(847—859)赐谥“文简”,载《唐书》孙融《文艺传》中。晚年尝游暨阳(今诸暨市)开化乡溪山胜地,遂侨寓焉。娶陈氏(生卒缺),继娶尉迟氏(767—840),合葬溪山院左癸山丁向(其墓今存)。子三:盖、益、绎。

第69世 盖(786—868),字宇度,自山阴县灵芝乡利乐村随父翥徙暨阳开化乡溪山胜地,遂卜筑大田里,是为暨阳吴氏嫡祖。又因千岁和尚卓庵地创建溪山书塾,率诸子肄业其中,后皆为当朝名宦。娶薛氏(785—873),又娶林氏,合葬溪山院左父墓之侧。生三子:少隆、少邽、少昙。

益(814—900),字性虚,世居山阴灵芝乡利乐村。唐乾宁2年(895)为避董昌乱,随子及孙举家徙居永嘉郡库村(今温州市泰顺县)。娶张氏(又曰陶氏),子三:禖、祎、祓。

绎,字可久,又曰九成(生卒缺)。世居山阴灵芝乡利乐村。娶石氏,继娶张氏(又曰欧阳氏),子二:禴(至子闻鲁无考)、融。(吴绎后裔分衍东阳世系详见林口吴氏宗族后外纪世系、长林吴氏宗族后外纪世系。)

第70世 少隆(808—?),字朝盛,封金紫光禄大夫。元配刘氏,继包氏,合葬溪山院后父墓前丑山未向(略)。

少邽(811—895),字国珍。唐太和癸丑(833)以明经擢进士第,历兵部侍郎。咸通间(860—874)拜门下侍中光禄勋,上表致政驰檄荣旋,居巽溪吴氏始祖。奏改溪山书塾为溪山禅院,舍田地并山数百余亩,瞻僧供祭。卒后敕赠太师,特恩谕祭。夫人张氏,又李氏,合葬溪山院后父墓侧。子三:淆、秉操、皞。

少昙(815—?),字子云,仕至谏议大夫,敕赠太傅。夫人马氏、又唐氏,合葬溪山院左父墓前。(少昙公后裔分衍东阳世系详见高城(里厅)、岘荆吴氏宗族后外纪世系。)

第71世 淆,字永济(863—?),仕左侍禁,恩封魏国公。夫人章氏、又崔氏,合葬开化石燕。继幼弟皞次子以制(暨邑太平桥派吴氏之祖,略)。

秉操(866—912),字永御,仕少府监。夫人孙氏,合葬里中后坞,志载:改葬舍岭。子一:以縯。

皞(870—?),又作翱,字永新。配李氏,子二:以刚(略)、以制(出继大伯淆为嗣)。

第72世 以縯,又名演(893—942),字邦律。配陈氏(893—935),合葬舍岭。子三:任、僖、佳。

第73世 任(912—?),又名乙公,字弥宾。娶义乌傅渊叟女,子二:商翁、右季。(商翁赘迁东阳,为东阳昇苏吴氏宗族始祖,详见昇苏(船山)吴氏内纪分衍世系。右季,字可年,曾寓居钱塘,后还迁暨阳古石桥头;子孙又迁钱塘发祥,略。)

僖(915—997),字弥宗,自号清济,又号木石居士。后晋开运之间(944—946)迁居峡上是为峡岭吴氏始祖。后周显德年间(955—959)创建官田院,后改名法藏寺。配黄氏(918—963),合葬大路山。子一:常则。

佳(918—951),字弥安。立义田账族,适值凶荒被劫掠焚其室,遂坠楼亡。配宣氏,子二:颜、权(略)。

第74世 常则(941—1000年),字元式。幼读书,策有奇谋。时许乔拜为偏将军,兼左执法官举用,常则以母病辞不赴。许以女妻之,合葬东阳甘泉之广陵,后改葬官田院柏子坞西陵。子三:资、img67、久功(兄弟三人相继登进士,邑志载时号“暨阳吴氏三龙”)。

第75世 资(964—1026),字顺道,登进士第。配黄氏、又王氏,子二:一曰悌(子孙迁居嵊邑西仁里,略),另一子无考。

img68(967—1033),字悦道。登宋至道乙未(995)进士第,初任武昌令,历奉议大夫,知衢州,拜太常博士,赠太傅。夫人赵氏、陈氏,合葬柏子坞西陵。子三:公招(暨邑东山派之祖,略)、婆招、八公(略)。

久功(976—1038),字孟尝。登进士第,初任永嘉县尉,历官黄门侍禁。配吉安郑太傅孙女,葬流子里后龙之源。子二:处述(字尧民,子孙迁居吴江汤浦,略)、泗(暨邑流子里,水湖庄之祖,略)。

第76世 婆招(997—1053),名正,字子道。重建法藏寺,增舍田50亩,并前所捐田及南道二坞圈外寺山300余亩。配黄氏,与公同庚,亦与公同日卒,合葬大庄村后狮子山。子二:世瑫、世珍。

第77世 世瑫(1017—1098),字晦卿。宋嘉祐(1056—1063)重建延庆寺法堂;宋治平二年(1065)重建僧堂,又舍田数十亩。配马氏,合葬巽溪峡上,子四:玘(至孙后无考,略)、玠、琦(孙景旦为暨邑茅林之祖,略)、img69(至孙后无考,略)。

世珍(1021—1085),字显卿,配蔡氏,子二:璎、瑄(至孙无考,略)。

第78世 玠(1041—1079),字君宪,资性明敏,善于文,下笔数千言不绝,弱冠即乡荐。配黄氏:子一:汝迁。

璎,字清远(生卒缺)。任襄州观察使。配蔡氏,子二:昉、肃。

第79世 汝迁(1061—?),字汝乔。配俞氏,又张氏,子三:景义、景先(暨邑塘里、峡岭世祖,略)、景臻(东邑山洲之祖,略)。

昉,字以初,年19以诗经登进士第,擢温州监察御史,转授福建西台御史,寻升湖广佥事,值连凶荒札命焦旧受出粟赈济活数千家,历司空还乡。聚戚氏,子一:鑑(略)。

肃,字大启。迁居义乌大园(又称大圆,现称大元。义乌《大元吴氏宗谱》无载)。

第80世 景义(1082—?),字梦锡,周易登第。宋宣和三年(1121)方宼窃发,以先锋乡导随刘光世至婺州讨复东阳、义乌两县,官补进义副尉。宋建炎元年(1127)扈从高宗车驾及隆祐太后六宫南迁,次女入宫为美人,晋爵保义郎,越州训练大夫,拜平章事。绍兴2年(1132)敕封宁国公。夫人闻氏,子一:时仔。

第81世 时仔(1105—?),字君显,赠武节大夫。配刘氏,封恭人。子四:昂(略)、冕(略)、毕、昌(略)。

第82世 毕,又名晔(1139—?),字次危。配王氏,子三:枢(略)、森、楫(略)。

第83世 森(1173—?),字茂实,以孙肃贵、赠通议大夫、礼部侍郎。配刘氏,生一子,德彰,名炜,号诚卿,自暨邑峡岭始迁东阳鹿山发祥,是为东阳垕img70吴氏宗族始祖。后裔详见垕img71吴氏宗族内纪分衍世系。

二、高城(里厅)、岘荆吴氏宗族后外纪世系

高城(里厅)、岘荆吴氏宗族后外纪系,起自越州山阴吴氏家族,历越州暨阳吴氏家族和义乌青口吴氏家族。其后外纪世系分别载于:暨阳《源一堂吴氏总谱》和暨阳《上里浦吴氏宗谱》及义乌《青口吴氏宗谱》。高城(里厅)、岘荆吴氏宗族的后外纪世系:

第68世 翥(757—839),字凤翔,隐居赵州山阴县灵芝乡利乐村。唐元和间,观察使杜悰以山阴令荐举,郑颢召署吏事,不应,名闻于朝,屡征,又不就,时论高之。柳宗元赠诗有:“朝鲜公孤征白发,叟高节概却丹书”之句。大中间赠谥“文简先生”,载《唐书》、孙融《文艺传》中。晚年,尝游暨阳,爱开化乡溪山胜地遂乔寓焉。配陈氏,继尉迟氏,合葬溪山院左癸山丁向。子三:盖、益(略)、绎(略)。

第69世 盖(786—868),字宇度。自山阴灵芝乡随父至暨邑开化乡,遂卜筑大田里居焉,即今吴家桥头是也。又因千岁和尚卓庵地创建溪山书塾,率诸子肄业其中,后皆当朝名宦。娶薛氏,又林氏,合葬溪山院左父墓侧。子三:少隆(略)、少邽(略)、少昙。

第70世 少昙(818—?),字子云,仕至谏议大夫,敕赠太傅。夫人马氏、唐氏,合葬溪山院在父墓前。子二:瞻、阛(仕至光禄大夫,略)。

第71世 瞻,字伯顾,唐龙纪间(889)拜平章事,扶卫隆佑太后。夫人赵氏,合葬俞大湾山。子一:滉。

第72世 滉,字克深。事母至孝,母病目,日夜号天,母目复明。母卒,庐墓三年,芝草生塜。配赵氏,子二:岿(略)、岐。

第73世 岐。子一:用仁。

第74世 用仁,迪功郎。子一:绍。

第75世 绍。子二:桓(后裔无考)、相。

第76世 相。子一:圣造。

第77世 圣造(1023—1102),又名造,以恩任乌伤判簿(一曰“主簿”)。宋熙宁六年(1073),遂家邑东缙云乡青口,是为义乌青口吴氏家族始祖。后以次子尧显,累赠枢蜜院使(一曰赠银青光禄大夫)。娶孙氏,合葬邑东十五里缙云乡所居后山西大驿路,后称“西大墓”。子三:让(至孙后无考)、尧、玑。

以下世系以暨阳上里浦,东阳高城(里厅)、岘荆吴氏宗谱原载资料撰编。

第78世 尧(1054—1131),字师圣。宋元丰二年(1079)举时彦榜进士第(《暨谱》载:宋绍圣登进士第),历礼部尚书,端明殿大学士,太子太傅。致仕后曾居湖塘灜头,收藏有宋徽宗、高宗所赐御制诗画、在柳州花园建造庆云阁一座,徽宗赐以阁名。卒后赐谥“穆”,特恩谕祭。配葛氏,封夫人,合葬缙云乡石板岭驿路东,后称东大墓。子四:禄(略)、神(一曰种,略)、袍、袵(略)。

玑(《义乌大元吴氏宗谱》曰德),字师仁。自青口徙家于父墓之南半里许曰园铺,又称元,后称大元。子一:实(《大元吴氏宗谱》载:子三:实、袍、湛(又名袵)。经查核实:袍、袵系尧三子和幼子,以下略。)。

第79世 袍(1089—1126),字天秩。娶陈氏,合葬永义乡稠岩下。子四:圭(至子后无考)、仪、耸、京(至子后无考)。

第80世 仪,太学生,仕国子助教。子四:公容(后裔无考)、公审(后裔无考)、若古(出继耸为嗣)、若水。

耸,字宏高,号隐齐,太学生,官居评事。宋建炎4年(1130),赘蒋氏名粇(知益州枢密学士蒋韬孙女),徙居义邑苏溪八里桥,是为八里桥吴氏始祖。入继兄仪三子若古为嗣。

第81世 若水,仪幼子,高城(里厅)吴氏宗族直系先祖。娶王氏,子二:克宽、古仁(止)。

若古,耸继子,上里浦、岘荆吴氏宗族直系先祖。授忠翊郎,监行在榷货务部茶坊门,赠朝仪大夫。子五:延年、彭年(略)、修年(略)、大年、松年(略)。后裔非常兴旺。

第82世 克宽,高城(里厅)吴氏宗族直系先祖。子一:用(一作日用)。

延年,字伯疑,仕武显大夫,上里浦吴氏宗族直系先祖。子二:琰(至子后无考)、玠。

大年,字伯椿,岘荆吴氏宗族直系先祖。宋嘉泰二年(1202)举傅行简榜进士第,初授上虞会官至兵部侍郎。娶郑氏,合葬龙祈乡溪西之原。子四:璞(略)、璟(略)、珩、珌(略)。

第83世 用,高城(里厅)吴氏宗族直系先祖。娶厉氏,子二:泉(其后无考)、泳。

玠,延年幼子,上里浦吴氏宗直系先祖。子二:继善、img72(止)。

珩(1196—1233),字行之,太学生,岘荆吴氏宗直系先祖。娶东阳安文陈氏,继娶何氏,子二:钊、镀(略)。

第84世 泳,字希圣,号俭齐,任平阳县令。其子德,孙清访胜,自义乌青口徙居东阳63都高城发祥,谱奉泳为高城里厅吴氏宗族始祖。

继善,上里吴氏宗族直系先祖。自义乌八里桥迁居浦江二都前吴。子一:文宪。

钊(《岘荆吴氏宗谱》载名乾),珩长子。任宁海知县。子二:存、淳(略)。

第85世 文宪,居浦江前吴,上里浦吴氏宗族直系先祖。文宪公8世孙禄为上里浦吴氏始祖。

存(《岘荆吴氏宗谱》名珵),又名海,授校尉,宋元之际因家罗难,为避仇计举家外迁,隐居东阳东岘峰下,是为东阳岘荆吴氏宗族始祖。

附:高城(里厅)吴氏宗谱原载后外纪世系

东阳《高城(里厅)吴氏宗谱》(以下简称《城谱》)原载后外纪世系,出自义乌《大元吴氏宗谱》。《城谱》原载后外纪始祖吴翥至大元吴氏宗族始祖吴造的世系是:

第68世 翥,字明举,居山阴。不乐仕进,授徒为业。所著有《山阴集》,诗有《闲情集》、《朝云集》藏于家,年八十七卒,门弟子闻其丧,悲声相应数里。后大中间,门人曰“文简先生”。葬山阴,学士韩致尧铭其墓。子二:长融、幼翮(子一:英。其后无考)。

质疑:暨阳《源一堂吴氏总谱》载:文简公翥(757—839),字凤翔,而非字明举。隐居越州山阴灵芝乡利乐村,晚年尝游暨阳,爱开化乡溪山胜地遂乔寓焉。年八十三卒,葬溪山院左癸山丁向(其墓今存),唐大中间赠谥“文简先生”。配陈氏,继尉氏,子三:盖、益、绎,分列三大宗系。《新唐书·文艺传》载“翥孙融”,而非翥长子融。上文漏载翥子、融父绎一代祖,其载存疑。

第69世 融字子华,登唐龙纪元年(889)进士第,拜著作郎,厉翰林承旨知诰,名振于时。后以疾乞归,葬山阴祖茔,著作左郎顾逋翁题其墓。娶季氏,子三:长元三、次元濬(以兄荫补江陵尉,遂家江陵)、幼少邽(迁居诸暨开化峡上)。

质疑:新昌南明、叠石《吴氏宗谱》载:始祖融(854—904),字子华,翥幼孙、绎幼子。世居越州山阴灵芝乡利乐村,登唐龙纪元年(889)宏词科进士第;韦昭度征蜀,融职掌书记,累迁侍御史,拜中书舍人,后因受累失官寓居陕州潼关宏农阌乡。唐天复元年(901)正月,昭宗反正御南阙,群臣称贺,融最先至,跪草诏当上,擢翰林学士,进阶户部尚书。同年十一月,宦官韩全晦逼昭宗迁凤翔,纵兵焚掠,京师大乱,融知不可为未有追随,终翰林承旨遂致仕归越,舍山阴宅第为府学,自山阴徙剡东叠石,是为新昌吴氏始祖。配施氏(又云夫人王氏、梅氏),子三:分列三宗,长濬(876—972),仕吴越国,新昌南明吴氏宗族始祖;次济(879—973),仕吴越国,新昌叠石吴氏宗族始祖;幼汉,任宁海县教谕,遂家宁海。融既无元三、元濬、少邽三子,吴融家族中亦未分衍出义乌大元吴氏宗族。所谓融幼子少邽,暨阳《源一堂吴氏总谱》载:系融大伯父盖次子,并非融幼子。

第70世 元三,以才貎拜唐宗室惠昭太子宁之曾孙女。卒葬咸阳东二十里。子三:长彬、次彪、幼伊。

质疑:新昌南明、叠石吴氏宗谱载:新昌吴氏始祖融,既无长子曰元三,其后亦未分衍出所谓“元三派”。从吴融、元三仕唐资料推断;元三仕唐时先于融,不可能为融长子,可见“元三派”列于融条下,系属嫁接所致。

第71世 彬,又名元珊,字文郁,居咸阳。避“广明之难”归吴,徙卢山下(应为徙“虞山下”) 卒葬山之北二里。娶支氏,子二:长顺、幼颐(一曰“顾”)。

质疑:唐广明元年(880),黄巢军攻入京师,史称“广明之难”。是时,所谓彬祖融年仅二十七岁,常未登进士,仍世居越州山阴,不可能有子及孙居咸阳,更不可能有孙彬避广明难“归吴”徙虞山下。融仕唐致仕后“归越”,彬避广明难“归吴”,可见元三与子彬并非融之裔。

彪,字武彦(一作“彦武”),以母荫补晋陵尉遂家晋陵(《锡谱》载:彪为元三派祖)。

伊,官至骠骑将军,持节镇抚江南东道。后徙休宁石岭,卒葬金竺山。子孙遂家于彼。

质疑:休宁石岭、黄源等诸多吴氏宗谱载:休宁石岭吴氏出自吴王诸樊世家,泰伯67世孙瑀,原居新安凤凰山,其居因遭洪水冲毁,遂迁居休宁石峰下,是为休宁石岭吴氏宗族始祖。瑀6世孙伊、字公弼(椿之子),世居石岭,官至骠骑大将军,卒葬与歙县交界处之安乐乡。子二:长荧,世居石岭,幼莹,徙居吴江。以此资料表明,元三和长子彬、次子彪,出自延陵世家,所谓元三幼子伊,却又出自吴王诸樊世家,其载世系上无真实的先祖世系可暨,下无翔实的后裔世系可证,其谬误程度可想而知。

第72世 顺,字公孝,彬长子,居吴县虞山下。娶上官氏,子一:兆辰;女一,适徐耕。又《锡谱》载:顺,彬长子,迁居长州县(1912年已入吴县)……

质疑:以其谱载资料推断:顺系姑苏吴县吴氏世祖,并非越州新昌吴氏世祖。

《城谱》又载:颐(一曰“顼”),彬幼子,遭世变奔越,避兵徙婺之德政乡(浦阳(浦江)《三族宗支源流》载:颐曾祖融,从昆陵(吴县)迁江西鄱阳……)。

质疑:以其谱载资料显示,新昌吴氏始祖融,又成为姑苏昆陵(吴县)和江西鄱阳人,与新昌《吴氏宗谱》、《唐书》所载史料大相径庭。

第73世 兆辰,字南应。天成中(926—930)吴越王钱元瓘辟为司马(五代后唐长兴三年(932)钱元瓘立),不就。卒葬虞山下。娶言氏(子游18世孙女),子二:长穆(其后无考)、幼彰;女一,适张贵。

第74世 彰,字泽著。后周广顺二年(952)登进士,适宋太祖兵起殁于汴。娶苗氏(唐参军曾孙女),守志,朝廷旌其门曰“节义”。子一:旻。

第75世 旻,字丽章。登宋乾德三年(965)进士,擢左拾遗,迁太子中允,雍熙中授左赞善大夫右补阙,历翰林学士知制诰,加谏议大夫,判刑部尚书。咸平中卒,赠太子少傅,谥“文靖”,葬襄西三十三里,秦国公陈善则铭其墓。娶广西提刑官黄育之女。子一:感。

第76世 感,字应之。宋天圣中(1023—1032)拜殿中丞,以祭祖庙归吴,礼成以疾卒,葬吴县姑苏山。娶李氏,子三:万钊(至子其后无考)、万镒、万钟(至子其后无考)。

质疑:感仕宋时间(1023—1032),与父旻登进士时间(965)相隔58年以上;而与5世孙相举宋庆历(1041—1049)状元时间隔20年左右,违背历史时空规历,难以置信,其情可疑。

第77世 万镒,字居厚。拜曲阜令,历京东转运副使。卒葬鲁城西二里。娶盛氏,继娶何氏,子一:颙。

第78世 颙,字永和,隐居读书。奉祖母黄氏至孝惟谨(祖母李氏,曾祖母黄氏),时人以吴孝子称。娶孔氏48世衍圣公孔端友女,卒葬曲阜,湖州知府胡武平铭其墓。子一:原;女一,适江都判簿王琪。

质疑:衢州《孔氏南宗家庙志》载,孔氏48世衍圣公孔端友,祖居山东曲阜。北宋末世乱,孔端友奉“圣像”,偕从伯父孔传,率近支族人扈驾南渡。宋高宗念其功德,遂赐家衢州。至宋绍兴二年(1132)诏孔端友权知郴州(今属湖南省)。是岁四月,孔端友卒,诏孔端友子孔玠(时孔玠年仅9岁)为承奉郎……孔端友卒时,其外孙吴相在九十年前举宋庆历状元。其载严重失实,且有颠倒历史现象。另据《宋代状元录》及《中国历代武状元》,历史上无姓名为吴相的状元,且北宋无吴姓的文、武状元。

第79世 原,字叔本,登进士后调任青田尉。卒于官,葬青田县南青山。娶厉氏,子二:相、梓(去守延陵季子之墓,遂家江阴)。

第80世 相,字世翊,母梦月中免墮怀,翌日而生。举宋庆历状元(1041—1048),补著作左郎直史馆,历天章阁侍制、判秘阁知制诰,翰林大学士,尝修族谱,欧阳修序。卒赠吏部尚书,谥“庄简”,赐葬姑苏山,翰林学士赵叔平志其墓。娶王氏封夫人,生三子:长造、次逊(居青田,其后无考)、幼适(迁居丽水,其后无考)。

质疑:越州暨阳《源一堂吴氏总谱》载:后外纪始祖翥9世孙(即泰伯76世孙)相,与《城谱》原载翥13世孙相是否同一位祖待考。

第81世 造(1023—1102),字文立。本吴县人。宋治平二年(1065)以父荫补乌伤县主簿(一曰“判簿”),宋熙六年(1073),徙家邑东缙云乡青口,是为乌伤县青口吴氏始祖,后以次子尧显,赠枢密院使。娶孙氏,合葬邑东十五里缙云乡之吴孙岭东,是为“东大墓”。子三:长让(至曾孙后无考)、次尧、幼德。

暨阳《原一堂吴氏总谱》和暨阳《上里浦吴氏宗谱》载文简公翥10世孙(注泰伯77世孙圣造,以恩任乌伤判簿,遂家邑东青口,是为义乌县青口吴氏始祖),子三:让、尧、玑。以此为据推断:青口吴氏始祖圣造与大元吴氏始祖造,系同一位祖;圣造幼子玑,与造幼子德亦为同一位祖。其后分衍世系虽有少许差异,但可基本相符。

又附:《城谱》原载后外纪吴翥至吴造世系质疑

质疑1:《城谱》原载后外纪世系列于越州山阴吴氏始祖吴翥家族中;继而列于越州新昌吴氏始祖吴融家族中。后以姑苏吴氏“元三派”始祖元三,作为吴融长子编列。自此,越州山阴吴氏和越州新昌吴氏在《城谱》中被演变为“姑苏吴氏”,以致出现这段世系混乱现象,其情可疑。

质疑2:《城谱》原载泰伯70世元三至81世造后外纪世系,在祖源越州《新昌吴氏宗谱》中无载,于是出现这段世系已属无源之本。又越州《新昌吴氏宗谱》载:始祖融,生于唐大中八年(854)。《城谱》载“融13世孙造”生于宋天圣元年(1023),历13世,间隔12世,计169年,平均每世仅间隔14.1年,超越历史时空突出,违背人类繁衍规律,其谬误程度可想而知。

质疑3:越州暨阳《源一堂吴氏总谱》和暨阳《上里浦吴氏宗谱》载:义乌青口吴氏始祖圣造(义乌《大元吴氏宗族始祖曰造》),系越州吴氏始祖文简公翥10世孙(即泰伯77世孙),从越州暨阳吴氏少昙公派分宗。《暨谱》载:后外纪始祖翥,生于唐至德二年(757),《城谱》载:义乌青口吴氏始祖造(又名圣造)生于宋天圣元年(1023),历10世,间隔9世,计266年,平均每世间隔29.5年,符合人类繁衍规律。2003年重修《高城(里厅)吴氏宗谱》时,经修谱董事会研究认为:宗谱原载后外纪泰伯69世吴融至91世吴造世系,系属谬误世系,在宗谱中保留原载后外纪世系的情况下应予纠误。又认为:《暨谱》原载后外纪始祖翥至义乌青口吴氏始祖圣造及圣造8世孙泳,既有祖源《暨谱》和义乌青口吴氏家族宗谱可暨,又可前后衔接,事实可信。为此决定:高城(里厅)吴氏宗族后外纪世系改为泰伯68世翥(后外纪始祖)—70世少昙(越州暨阳少昙公派祖)—77世圣造(义乌青口吴氏始祖和义乌大元吴氏宗族始祖)—84世泳(高城(里厅)吴氏宗族始祖),详见:本志“高城(里厅)、岘荆吴氏宗族后外纪世系”。本族改变后外纪世系,系属查实后自行纠误补漏的正常行动,其他族派是否改动,由他们自行决定,本族不会强求。

三、灵岳、南岑吴氏宗族后外纪世系

第66世 吴进,字晋卿。生唐高宗显庆三年戊午(658),卒唐玄宗开元十六年戊辰(728)。登唐中宗神龙元年乙巳(705)进士,历官柯城(衢州)刺史。致仕后徙居括郡处之遂昌,为遂昌马埠支吴氏始祖。娶张氏,子二:垒(略)、峦。

第67世 吴峦,字傅岩。生唐高宗仪凤二年丁丑(677),卒唐玄宗开元廿二年甲戌(734)。娶张氏,子二:龙良(698—756,字元亨,略)、龙装。

第68世 龙装(又曰庄),字元振,生武周久视元年庚子(700),卒唐肃宗乾元三年庚子(760)。娶张氏,子一:崇政。

第69世 崇政,字基庆。生唐玄宗开元六年戊午(718),唐肃宗至德二年丁酉(757)举人,卒唐德宗建中三年壬戌(782)。娶王氏,子一:少连。

第70世 少连,字齐政。生唐玄宗开元廿七年己卯(739),卒唐宪宗元和5年庚寅(810)。娶王氏,子一:伟。

第71世 吴伟,生唐肃宗乾元二年己亥(759),卒唐敬宗宝历元年乙巳(825)。娶赵氏,子二:尚珣(略)、尚球。

第72世 尚球,字宗玉。生唐德宗建中三年壬戌(782),卒唐宣宗大中七年癸酉(853)。登唐文宗大和元年丁未(827)进士,著作郎,墓在吴基山,系遂昌石练支吴氏始祖。娶林氏,子四:景安(略)、景宁(略)、景守(略)、景盈。

第73世 景盈,字敦实。生唐宪宗元和十二年丁酉(817),卒唐僖宗中和元年辛丑(881)。娶李氏,子六:汉杰(略)、方轸(略)、石庆、什敦(略)、叔干(略)、麾(略)。

第74世 石庆,字临运。生唐宣宗大中五年辛未(851),卒唐哀帝天祐三年丙寅(906),赠银青光禄大夫、检校国子祭酒兼侍御史。娶孙氏,子三:全智、全道(略)、全义(略)。

第75世 全智,字诘士,生唐懿宗咸通十四年癸巳(873)九月,后汉乾祐三年庚戌(950)卒于正寝。因唐末不宁,于唐光化二年己未(899),自处之遂昌马埠迁居台之乐安(仙居),为仙居吴氏始祖。五代后梁开平二年戊辰(908)登进士第(《仙居县志》载为仙居第一位进士),历官后梁银青光禄大夫、检校国子祭酒兼侍御史。因墓旁两水相冲,于明天顺八年(1464)迁东山西麓(今田市镇下东山)。娶陈氏,子一:陈。

第76世 吴陈,由右科仕(后汉)副将,阵亡。后汉乾祐二年(947),敕牒“节义”。子二:发、胜(早世)。

第77世 吴发,娶鲍氏,子一:福。

第78世 吴福,娶应氏、裘氏,俱早亡,续娶闽省颜商之女,合葬“颜婆墓”,子一:奉。

第79世 吴奉(1006—1078)。娶陈氏,子四,分列三派:皓,居吴桥,上宅派祖(略);经,居东州,中宅派祖(略);设,下宅派祖;纬,出继西柳柳氏(略)。

《仙居吴氏宗谱》原载:淮(1134—?),字仲青。设曾孙,img73三子,后裔迁居东阳县渼陂下、前宅、南马。而东阳《灵岳吴氏宗谱》载:始祖吴淮(1031—1084),字澄之,号石峰。宋中叶,淮之孙评事公良、侍郎公琪自仙居吴桥头始迁东阳邑城;再传而迁仁寿乡56都马择桥头,谱奉评事公良,侍郎公琪祖父淮公为东阳灵岳吴氏宗族始祖。依据《灵岳吴氏宗谱》记载资料:淮公比奉公年小28岁,比奉三子设年长7岁。可见灵岳吴氏始祖淮公应是奉公之子,设公之兄,并非下宅派祖设之曾孙。

第80世 吴淮(1031—1084),字澄之,号石峰。仙居吴氏宗族6世祖,淮公孙良、琪于宋中叶自仙居吴桥头徙居东阳邑城,继迁仁寿乡马择桥头发祥。谱奉淮公为灵岳吴氏宗族始祖。

吴设(1038—1105),仙居吴氏下宅派祖,东阳南岑吴氏后外纪直系先祖。娶郑氏,继娶项氏,子二:怀(无嗣)、允昭。

第81世 允昭(1061—1121),乐施济贫,设馆延师,诸孙皆登科第,赠武略郎。娶王氏,有贤行,赠夫人,子六:师锡、师禹、梵殊(出家)、师南(略)、师旦(略)。继娶鲍氏,无出。

第82世 师锡(1079—1156),字尧臣。补将士郎,任信州铅山县主簿,遂昌县尉,松阳县令,授保义郎。后以四子芾贵,赠中奉大夫,累赠光禄大夫。配郑氏,封临海郡夫人,子五:宗义(无嗣)、藻(略)、蕴(略)、芾(东阳南岑吴氏宗族始祖,详见东阳南岑吴氏宗族内纪分衍世系)、芝(出继师旦为嗣,略)。

师禹,东阳章岩下,降祥支吴氏后外纪直系先祖。娶陆氏,子三:img74(略)、芹(略)、葵。

第83世 葵,子四:注(略)、浃(略)、沅、濬(略)。

第84世 沅,登宋淳熙乙未(1175)右科蒋介榜进士第,昭靖二州主管台州崇道观,终武经大夫,以纯考闻具载《邑志》。娶谢氏,子四:夏卿(略)、商卿(略)、周卿(略)、昭卿,为永康厚吴氏始祖,见东阳章岩下、降祥支吴氏后外纪和内纪分衍世系。

附:《仙居吴氏宗谱》原载后外纪世系

2001年,《中国吴氏通书》编纂委员会仙居吴氏分会编纂《仙居吴氏世谱》中的后外纪世系资料出自原修的《仙居吴氏宗谱》(以下均简称《仙谱》)。其后外纪世系是:

《仙谱》载:泰伯第61世,吴翥,谥“文简”。

越州暨阳《源一堂吴氏总谱》载:泰伯第68世,后外纪始祖吴翥(757—839),字凤翔,山阴令舜咨子。隐居越州山阴县灵芝乡利乐村……晚年,自山阴徙越州暨阳县开化乡溪山大田里隐居。卒葬溪山院左癸山丁向(其墓今存)。子三:盖(略)、益、绎(略)。

暨阳《源一堂吴氏总谱》载:第69世,吴益(814—900),字性虚。越州山阴吴氏世祖,唐乾宁二年(895),为避董昌乱,随子及孙自山阴徙居永嘉郡库村(即今温州市泰顺县库村)。子三:禖(又名禔,畦)、祎(又名畴,括郡松源吴氏始祖)、祓(止)。《仙谱》中漏载。

《仙谱》载:第62世,提,仕谏议大夫。

《库村吴氏联谱》(以下简称《库谱》)载:第70世,吴禖,又名禔,畦(840—923),世居越州山阴。登唐咸宁元年(860)进士第,仕至谏议大夫,致仕归越后为避董昌乱,举家自山阴徙永嘉郡库村隐居,为库村吴氏始祖。子二:彖、承(略)。

《仙谱》载:第62世,吴彖,居瑞安库村。

《库谱》载:第71世,彖(?—927),字文象。库村吴氏嫡祖。子五:长馀德,自库村徙居青田县白岩始祖;次馀恩,初居库村钱仓,后转迁何处无考;三馀愍,世居库村;四馀悹,徙居闽省峰祖;幼馀憇,徙居泰顺县筱村玉溪祖。

《仙谱》载:第64世,周中,居库村。子五:长崇仁,居景宁漈头;次崇义,居画桐;三崇礼,居北岸;四崇俦,居小村;幼吴进,徙居遂昌马埠祖。

《库谱》载:第72世,馀愍,字用中(《仙谱》误载为“周中”)。子五,分列五支:长承端(崇仁),支下有三十多宗;次承晖(崇义),居画桐;三承嵩(崇伦),居北岸;四承峭(崇杰),居南进;幼承禇(崇俦),居筱村。以此世系资料显示:吴进,并非馀愍(用中)幼子。

《仙谱》又载:第65世,吴进,遂昌马埠吴氏始祖—第66世,吴峦,字傅岩—第67世,龙装,字元振—第68世,崇政,字基庆,迁居遂昌祖—第69世,少连—第70世,吴嵩—第71世,吴伟—第72世,尚球,字宗玉,著作郎—第73世,景盈,字敦实—第74世,石庆,字临运—第75世,全智,唐光化二年己未(899),自遂昌徙居仙居(乐安)下砾始祖。

吴进至全智世系,《库谱》中无载。库村吴氏始祖禖,生于唐开成五年庚申(840),而其“曾孙”吴进,却生于唐显庆三年戊午(658),出现曾孙比曾祖年长182岁奇怪现象,其载这段世系明显谬误。主修《库村吴氏世谱》吴鸣皋宗长认为,《仙谱》记载后外纪吴翥至吴馀愍(用中)世系,其间虽存少数谬误缺漏现象,但所载后外纪世系却与《库谱》所载基本相同。仙居吴氏从库村吴氏中分宗的可能性极大。仙居吴氏始祖全智,即为库村吴氏3世祖馀恩,并非馀愍(用中)12世孙。

四、林口吴氏宗族后外纪世系

第68世 (林口吴氏宗族后外纪1世)吴翥,详见昇苏(船山)、垕img75吴氏宗族后外纪始祖吴翥资料。

第69世 绎,字可久,一曰九成,生卒缺。翥三子,世居越州山阴县灵芝乡利乐村。配石氏,又张氏(又曰娶欧阳氏)。子二:禴、融。

第70世 融(854—904),字子华,世居越州山阴县灵芝乡利乐村。登唐龙纪初(889年)进士第,韦昭度征蜀,融职书记,累迁侍御史,因受累去官曾流浪荆南,后又召回为左补阙,翰林学士,拜中书舍人。唐天复元年(901),昭宗反正御南关,群臣称贺融最先至,跪《草诏》当上,详明精当,进阶户部侍郎。同年十一月,宦官韩全晦逼昭宗迁凤翔,纵兵焚掠,京师大乱,融知事不可为因未追随,遂解绶归越,终翰林承旨。舍山阴府第为府学,赋废宅七律诗一首,绘游山小像一轴,卜剡东(即今新昌县)叠石隐居,是为越州新昌吴氏始祖。融工于诗,著作有《唐英集》三卷,编入《全唐诗》四卷(684卷—687卷)。子三:长曰濬,新昌县南明吴氏宗族始祖;次曰济,新昌叠石吴氏宗族始祖;幼曰汉,仕宁海教谕遂家焉。

第71世 濬(876—972),字何民,号桂邱,登后唐同光2年(924)进士,诏侍吴越武肃王御史,赐名元之,授钱塘令。后唐天成四年(929)授五经博士。是岁7月,钱镠以太师致仕,削其余官爵,濬亦去官。至后唐长兴2年(931),明宗又复钱镠武肃王位,濬应复职却不就。后至晋大福4年(939),吴越文穆王钱元瓘辟濬进阶节度使、殿前指挥使,后又授枢密使遂上奏归养,未经允准解官归剡县永富乡(今属嵊州市)。宋太祖即位,官以参知政事,征之不赴,更迁于小佛石隐居(今新昌县拔茅镇),是为新昌南明吴氏宗族始祖。配王氏,诰封越国夫人,子三:英、芙(止)、姜(止)。

第72世 英,仕至判官。子一:择。

第73世 择,子二:传(至子止),信。

第74世 信,子四:贤、贡(止)、坝(止)、员(止)。

第75世 贤(991—1064),字幼清,号东斋。宋乾兴元年(1022)中举,天圣五年(1027)登进士,授华亭县令;明道2年(1033)升常州通判,宝元2年(1039),升江西转运使,民感其德立祠。后以疾致仕,徙居于本乡栖雾桥旁。子一:姚清。

第76世 姚清,子一:精。

第77世 精,子二:长曰潦(子四:迁徙东阳后无考),次曰沉。

第78世 沉,子三:长曰优(止),次曰依,幼曰伏(邑庠生,任义乌教谕遂家焉,后裔无考)。

第79世 依,子四:达道、达德(止)、达由(止)、达能(止)。

第80世 达道(1136—1196),字继英,号南岗。登宋隆兴元年(1163)刘章榜进士,授福清县令;宋乾道3年(1167)升南昌通判,乾道8年(1172)升户部郎中,淳熙3年(1176)升徽州节度使,七年(1180)转护国节度使。致仕后隐居刘门山,为刘门山吴氏始祖。娶刘氏,子五:长曰议(止),次曰车(止),三曰轼(子曰高,迁居会稽汤浦),四曰(赘徽州汪氏),幼曰辙。

第81世 辙,宋开禧元年(1205)中乡荐,绍定2年(1229)升国子监司业。子二:豪、亭(子一酉,迁居奉化吴氏始祖)。

第82世 豪,子三:迁、西(止)、覃(止)。

第83世 迁、字丕灵,号观泉子,返迁居小佛石吴氏始祖。子三:君佐、君廷(后裔无考)、君倞(迁居山阴祖)。

第84世 君佐,字思辅,号敬庵。宋淳祐元年(1241),举宏词科,宝祐2年(1254)升钱塘令,咸淳4年(1268),以养亲更授新昌令。期间,重筑东堤,以防水患,丈量田地以均税粮。子三:仁谷、仁直、仁远。

第85世 仁谷,子一:大本。

仁直(1225—1308),字之正,号述斋,登宋宝祐3年(1255)解元。子一:大顺(略)。

仁远,子一:大英(略)。

第86世 大本,子四:备、仁(后裔无考)、任(徙居□州派始祖),仪(徙居越州汤浦始祖)。

第87世 备,(新昌《南明吴氏宗谱》载:为新昌上小余派吴氏始祖)。娶胡氏,继娶卜氏,子三:绍、绪(略)、维(略)。

第88世 绍(是否字国华待考)。娶胡氏,子三:均义、均远(略)、均陈(略)。

第89世 均义,字得荣。娶陈氏,子二:邦达、邦湧(略)。

第90世 邦达,字诗谨,授宁国教谕。子五:伯完(上小余吴氏长房祖)、伯全(子谭,徙居蔡岙始祖)、伯齐(上小余吴氏二房祖)、伯纪(上小余吴氏三房祖)、伯元(上小余吴氏四房祖)。

第91世 伯元,新昌县上小余吴氏四房祖。子五:长曰龙(略),次曰占(止),三曰凤(止),四曰伦,幼曰朋(至孙止)。

第92世 伦(1460—1533),字若序,新昌县上小余吴氏世祖,约于明成化间游学至吴宁,爱21都林口胜景,遂卜筑留寓焉,是为东阳林口吴氏宗族始祖。

在开展东阳吴文化研究工程中,诸多林口吴氏宗贤反映,东阳林口吴氏宗族出自新昌县上小余吴氏。为厘清林口吴氏宗族后外纪世系,《东阳吴氏春秋》编委遂赴新昌县查考祖源宗谱所载的世系资料。新昌《南明吴氏宗谱》载:上小余吴氏系南明吴氏宗族中的一大分支;东阳林口吴氏又从上小余吴氏四房中分宗。而原修《林口吴氏宗谱》载,后外纪泰伯71世至87世祖却是新昌叠石吴氏宗族内纪1世至17世祖,与祖源宗谱大相径庭,其载明显谬误,于是在2005年重修《林口吴氏宗谱》中,依据《东阳吴氏春秋》编委提供翔实的后外纪世系资料予以纠误补漏,还其历史真面目。

五、长林吴氏宗族后外纪世系

第68世 翥,详见昇苏(船山)、垕img76吴氏宗族后外纪始祖吴翥资料。

第69世 绎,详见林口吴氏宗族后外纪吴绎资料。

第70世 融,详见林口吴氏宗族后外纪吴融资料。

第71世 尚云(《长林吴氏宗谱》载融之子,而祖源新昌《南明、叠石吴氏宗谱》中无载,待考),子一:恭。

第72世 恭,游学新昌县,久之遂寓居焉,地曰花板桥,是为花板桥吴氏祖。子二:淳圣(后裔无考)、淳贤。

第73世 淳贤,子一:梦祯。

第74世 梦祯,后汉乾祐中(948—950)贡士,任寿昌县教谕。子二:天顺(后裔无考),天麟。

第75世 天麟,子一:修昂。

第76世 修昂,年14入新昌县学,庠生,能诗善赋,以才名著。子一:则。

第77世 则,子一:韬。

第78世 韬,幼习骑射,宋景祐间(1034—1038)举武进士,任闽省丁州总镇。娶林氏,遂家焉,是为小福丁州吴氏始祖。子二:文尚(后裔无考)、文高。

第79世 文高,子一:伯阳。

第80世 伯阳,子一:炳。

第81世 炳,子一:礼。

第82世 礼,子一:延梓。

第83世 延梓,子一:赓。

第84世 赓,子一:万义。

第85世 万义,登宋庆元2年(1196)进士第,官至监察御史。子一:仲华。

第86世 仲华,子一:瑞。

第87世 瑞,子一:澄。

第88世 澄,子一:焜。

第89世 焜,子一:文。

第90世 文,元初避乱,自闽徙居温州。继而访胜婺州东阳,卜筑于后章居焉,是为东阳长林吴氏宗族始祖。

长林吴氏宗族后外纪泰伯71世至90世后外纪世系,全文撰于《长林吴氏宗谱》。新昌县南明、叠石《吴氏宗谱》中失载,亦未载新昌吴氏始祖融有子曰“尚云”。《长林吴氏宗谱》撰载泰伯71世至90世后外纪世系是否全部翔实,因无祖源宗谱可暨,难以论定。于是予以加注。

第三节 泰伯68世吴武陵家族分衍东阳世系

一、高城(外厅)、盘谷、甘井吴氏宗族后外纪世系

泰伯68世 武陵(?—835,《江西通志稿·吴氏志》载:约784—834),初名侃,又名琲,《新唐书·文艺传》载:信州(今江西省上饶市)人。唐元和二年(807)举进士第,淮西蔡州刺史吴少阳遣客郑平请为慕僚,武陵不受。裴度东讨,武陵数献计,决贼必亡。元和三年(808),因遭宰相李吉甫见忌,武陵被贬之湖南永州,与已被贬永州的柳宗元(773—819,字子厚,河东人)等人结为诗文之友(《柳河东集》、《永州八记》中,反映出柳宗元与吴武陵的友谊)。元和七年(812),吴武陵遇赦回长安。元和9年(814),蔡州、汝南节度使吴小阳病逝,其子吴元济要求继任,唐宪宗李纯拒绝,吴元济举兵叛乱,吴武陵遗诗晓之(详见《遗吴元济书》),元济不悟,结果兵败被捉处决。大和初,为太学博士。大和二年(828)曾向主考官崔郾力荐杜牧为进士。继而,吴武陵出为韶州刺史,后又被贬为潘州司户参军,卒。著有书一卷,《新唐诗志》诗一卷,《全唐诗》并传于世。娶王氏,子二:玱(略)、璿。谱奉吴武陵为东阳高城(外厅)、盘谷、甘井、鸡峰吴氏宗族后外纪始祖。

第69世 璿(808—875),字仲圭,湖广人。登大和9年(835)进士,授承事郎,咸通间,民诜朝请驾部郎官。娶杜员外郎幼女,子二:政(略)、恭。

第70世 恭(848—907),字敬俭,湖广人。唐大顺元年(890)任温州路教授,留居属邑永嘉之西,又为温州人。谱奉其祖武陵为永嘉吴氏始祖,恭为永嘉吴氏嫡祖。娶虞氏,子三:时雍(略)、时光、时顺(略)。

第71世 时光(869—922),字胜彩。幼明周易、补国子生,授安吉州司法参军、转从义郎,高至不赴。娶孙提斡次女,子一:梁。

第72世 梁(899—962),字让材。娶胡氏,子五:钝(中武魁,略)、镕(略)、鑑(任南康路教授,略)、钁(任大理寺评事,略)、铨。

第73世 铨(945—1014),字秉维,官迪功郎。娶厉仆射孙女,子一:旭。

第74世 旭(968—1020),字永旦。娶张氏,子二:禔、舜(略)。

第75世 禔(996—1053),字孔福,官至工部尚书。娶赵氏,封夫人,生一子:亨。

第76世 亨(1026—1100),字大通,任中书令。娶张给事三女,子二:虎、豹。

第77世 虎(1064—1129),字尚威。九州按抚使,中大观戊子(1108)武魁,除殿前招勇将军升安抚使,留守括仓处州路。娶柴宣使姐。子二:桐、格,入籍括苍,卜筑仓前居焉(其后略)。

豹(1072—1140),字尚熊。宋绍圣间登进士,除户部员外郎升参知政事,特进太子太师淇国公。娶杨氏,封魏国夫人,子一:允茂;一女,适东阳南溪贾珊定公。

第78世 允茂(1106—1134),又名桂。仪容端庄,博通坟典,宣和壬寅(1122),德安公主召选驸马(公主生于1104—?)。子一:公碧。

第79世 公碧(1130—1193),又名玉。登宋绍兴庚午(1150)进士,除翰林院修撰,升吏部侍郎右丞相事,特进文华阁大学士,拜赐敕命御赞。娶鲁国公幼女,诰封夫人。生一子:辉。

第80世 辉(1145—1207),字原光。出右庠生监举上舍,授承节郎,赴司公事任满,升通州海门县尹。娶杜主事孙女,子三:全、志(略)、佛寿(略)。

第81世 全(1160—1236),字希正。中宋绍熙甲寅(1194)进士,授忠翊郎,升越州会稽郡守。娶黄都督孙女,子二:雄(略)、img77

第82世 img78(1177—1225),字均济。娶许令史女,子二:延圭、万里。宋嘉定甲戌(1214),偕两子遨游婺之吴宁、爱两岘之佳山水,遂式廓邑北棲真观前。是岁,幼子万里访胜徙地曰石盆隐居,继而延圭奉父转迁义乌龙回。

第83世 廷圭(1192—1239),又名凤,字怡勉。于宋宝庆元年(1226)访胜徙居东阳怀德乡63都地曰高城发祥,是为高城(外厅)吴氏宗族始祖。

万里(1194—1264),字怡远,于宋嘉定甲戌(1214)访胜徙东阳怀德乡62都地曰石盆隐居,是为盘谷吴氏宗族始祖。

万里5世孙,杞(1258—1319),字守升,自石盆徙居邑西甘井发祥,是为东阳甘井吴氏宗族始祖。甘井吴氏宗族后外纪泰伯83世至87世世系,详见盘谷吴氏宗族内纪1世至5世世系。

二、鸡峰吴氏宗族后外纪世系

第68世 武陵(770—832),字文一,号龙门。奋迹太原,发身皇路,翼赞天朝,为唐太常博士数载,力求致仕,遍游浙东名山,自闽历浙过仙居田头。闻天台山名景,游至南溪(今天台平镇)见山水之秀,为万世之基,遂寓居焉,是为发迹鼻祖也,卒葬南溪山西廓。子一:嵩;女一,适在城徐大才。(其载资料,与《盘谷吴氏宗谱》所载资料,既同又异,未作修改。)

第69世 嵩(796—836),字林泉,号南屏。熟读子史,无志功名,历征不仕,上承父志,以诗礼世其家。子一:士魁。

第70世 士魁(815—868),字文拱,号锦星。秀峭大挺,莹洁冰清,才标多士,学贯天人、端良方正、肇启文明。子一:大中。

第71世 大中(839—903),字至正。性薄荣利,嗜学能文,淳属有守,乡里景钦,承先启后,大振家声。娶丁氏,子二:祯、道荣(出家为僧,后成佛,称“荣罗汉”,天台国清寺五百尊罗汉中有其一席)。

第72世 祯(866—933),字兆福,号永锡。有甲科才,守芸窗志,效董子之下帷,安黄石之故事,宜其诰封藩垣,文人蝉联,子孙昌炽。唐名人贾嗣业赞曰:“志若华顶归云之志,文若石梁瀑布之奇;行若五峰双涧之峭,品若南山秀色之清。”娶周氏,子二:从政、延祚。

第73世 从政(900—967),字永端,号静翁。后晋天福4年(939)仕刑科给事中,秉公持奏,政声卓著。娶杜氏,子二:长曰元岳(早世),次曰元文。元岳早世后入继居太原弟延祚子元扆为嗣,继而生子元文。

延祚(906—?),字开泰,号河清。台岩诞降,文陈维师,年未弱冠而谨凛祖训,念发祥复邦族。后周显德6年(959)6月,授后周枢密使;宋建隆元年(960年)2月,授北宋枢密使。生于唐天祐2年丙寅(906)2月。子一:元扆(出继兄从政为嗣)。

第74世 元扆(940—1004),字仁辅,号拱圣,从政继子。宋建隆2年(961),宋太祖招为驸马。宋开宝4年(971)拜安州观察使。公主赵氏(942—1004),合葬南溪塘下。子一:宽。

元文(949—969),字公辅,从政幼子。才华出众,冰清玉洁,随兄元扆居紫禁城,宋太宗爱之,于宋开宝2年(969)初,招为驸马,兄弟两人同鸣于凤凰台上,古今少见。奈寿不永,于当年卒。与公主合葬南溪山西廓天园。

第75世 宽(969—1054),字严中,号德公。官至户部提举盐运使。娶龙图阁学士之女盛氏,子三:兴、盛、茂。

驸马府原建于平溪潭头,位于今平桥中学大门前,后被火焚。兴、茂两人复迁南溪祖居,盛徙居驸马府里许地曰东山发祥。宗祠中有“兄弟驸马”直匾一块。宗族堂联曰:子孙给谏家声远,伯仲银璜世泽长。

第76世 盛(988—?),字介甫,号古川。自平溪潭头徙居东山。娶应氏,子三:学仁,分居东宅;学礼,分居西宅(略);学文,分居中宅故居(略)。合称“三宅”,是为三宅吴氏始祖。

第77世 学仁(1012—?),号先觉,分居东宅吴氏始祖。娶本里周处士次女,子三:议(略)、识(略)、img79

第78世 img80(1035—?),字景沂,号一愚。自幼聪颖,博览群书;搜集整理400多种植物形态,性味、生态、分布、用途及历史掌故,撰编《全芳备祖》传于家,为世界较早的植物学经典。娶李氏,子二:多助、少助(略)。

第79世 多助(1053—1143),字天祐,号古园。赐廸功郎,大学学谕,与朱子同馆。娶安氏,子一:正孙。

第80世 正孙(1072—1128),字道心,号菊苑。娶郑氏,子二:党(略)、誉。

第81世 誉(1108—1170),字新民,号明德。娶周氏,子一:崇四。

第82世 崇四(1130—1195),名兼,字维质,号守愚。娶鸥氏,子三:兴泉(略)、昌宗、宜仲(略)。

第83世 昌宗(1163—1227),字登云,号瀑泉。娶闻氏,子四:子植、子本(略)、子中(略)、子周(略)。

第84世 子植(1180—1249),字兴慈,号黛峰,禀性正值,识见高明,志愿宏大,不安小成,好善乐施,主业于塘里,为塘里吴氏始祖。娶郭氏,子五:友初、友述(略)、友帖(略)、友年(略)、友正(略)。

第85 友初(1199—1254),名元长,号一翁。由舍人以才荐授休宁县二尹,致仕回家注洪范之书。教子成名,得登科第。娶郑氏,子二:起芳、起明(略)。

第86世 起芳(1221—1293),名菃,号凤山。登宋淳祐10年(1250)方逢辰榜进士,历官江西监察御史,有政声。娶胡氏,封夫人。生三子:现颐(略)、现八(略)、现九。

第87世 现九(1248—1319),名果,号石牛。由上舍于宋咸淳10年(1274)考授将士郎。娶谢氏,子三:叔吕(略)、叔敬(略)、叔本。继娶丁氏。

第88世 叔本(1297—1370),名根,号文山,考授海卫千总。娶李氏,子二:彦良、彦明(略)。

第89世 彦良(1323—?),名善,号隐泉。娶周氏,子三:中儒、中性(略)、中情(略)。

第90世 中儒,名业,号小泉(生卒缺)。娶徐氏,子四:克安、克定(略)、克宁(略)、克虚(略)。

第91世 克安(1380—1431),名道,号南唐。娶朱氏,子四:孟咸(略)、猛光(略)、猛方(略)、猛真。

第92世 猛真(1419—1475),名宝,号鹤山。娶谢氏,子七:世楷、世溥(略)、世勉(略),世磁(略)、世郎(略)、世宽(略)、世洪(略)。

第93世 世楷(一作“世太”)(1426—?),名范,号正轩。娶张氏,子二:尚愍、尚浩。

尚愍、尚浩兄弟二人,约于明成化间自天台塘里徙居东阳永寿乡20都鸡啼峰西麓地曰黄坑,同为鸡峰吴氏宗族始祖。继而,尚浩又从黄坑迁居永宁乡15都地曰龙迴发祥,又为龙迴吴氏始祖。鸡峰、龙迴两宗吴氏合修一部《鸡峰吴氏宗谱》。至今,龙迴吴氏裔孙已全部外迁,分别徙居本市白云街道麻车、骆村、白云洞等地。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