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华小根、金章庙、金章庙

华小根、金章庙、金章庙

时间:2023-03-15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第一章 俚编传说一、康王田在竹林李村东南角,有块见方一亩半多一点的水田叫“康王田”。当他听说新丰镇南有座金章庙时不觉大为惊讶,由于嘉兴人口音较重,他误将“金章”听作“金装”,便欣然曰:“朕有金銮殿,此有金装庙,何不一睹为快。”华将军为人正直,遭朝庭奸臣设计陷害。新丰人民为了纪念华将军,便在姜家白漾当初华小根钓黄鳝处造了一座石桥,命名为华将军桥,并盖了华将军庙。
俚编传说_新丰镇志

第一章 俚编传说

一、康王田

在竹林img137李村东南角,有块见方一亩半多一点的水田叫“康王田”。

相传北宋末年,康王被金兀术追赶到海盐地带,随从已云飞星散。一路上,他只身朝嘉兴凤桥、竹林方向逃奔。那时正值初夏,天气炎热,康王累得气喘吁吁。眼看就要被金兀术追上,他绕过一片竹林时,正走投无路,迎面碰到了一位大嫂。大嫂一手拎着饭篮,一手提着“竹马”,无忧无虑地朝田头走去。康王急忙恳求大嫂搭救。大嫂看他一副慌张可怜的样子,灵机一动,答应道:“我的竹马可以救你,跟我来!”康王乖乖地跟在后面。到了田头,大嫂冲着他说:“若要命,请听令,快骑上我的‘竹马’,跟我丈夫一块去耘田!”康王一听顿时犹豫起来:我是当今皇帝,要我双膝跪地去耘田,实在不成体统。大嫂似乎看出了点门道,爽快地说:“主意出了,听不听由你!”说罢,招呼丈夫吃点心。康王想想还是留命要紧,忙接过大嫂的“竹马”,换上了农夫的粗布衣,老老实实跪到地里耘田。不一会儿,金兀术追兵已到,寻不见康王,眼前只有一个妇人,手挎竹篮,里面放着两个空碗,正不紧不慢地往村里走。金兀术高喊:“前面农妇,刚才可见一人逃来?”大嫂答道:“勿曾见”!金兀术四下里一望,见田里有两个农夫在耘田,又厉声高喊:“田里农夫,刚才可见一人从此而过?”其中一个干咳两声:“勿曾见!” 金兀术无奈,便指挥金兵在附近竹林、李园、沟边瞎搜一阵,乱冲乱揰地朝前去了。金兵谁会想到大宋皇帝会到地里去耘田呢?连大嫂、农夫也是后来才知道他们所搭救的竟是当朝皇帝!

至今,当地还流传着“竹马救康王”的故事,康王耘过的田,八百多年来,百姓千家,还一直把它叫做“康王田”哩!

①竹马,指护在裤衩下耘田的工具。

二、金章庙

金章村的金章庙,前后有五进,人们常称五img138金章庙。其实此等规模的庙宇在江南一带并不罕见,为何其影响尤为突出?原来是乾隆皇帝的一场误会而誉满天下。

乾隆六下江南来到嘉兴,想找一处农村庙宇进香。当他听说新丰镇南有座金章庙时不觉大为惊讶,由于嘉兴人口音较重,他误将“金章”听作“金装”,便欣然曰:“朕有金銮殿,此有金装庙,何不一睹为快。”县太爷恐乾隆期望值过高,万一看后有失所望怪罪下来,如何担当得起。于是他灵机一动慌忙奏道:“此处到金章路途难走,要经过十八里一座桥,焦山一重门,九里一个亭,那边走得麻皮桥,难过愁杀桥,万岁还是不去为好。”他有意将“马皮”和“寿山”两桥说成是“麻皮”和“愁杀”,吓得乾隆不敢前往。从此金章庙、寿山桥,在四邻八乡传得神乎其神,人们到金章庙烧香越来越多。随着香火的日益兴旺,金章庙四周形成了小集市。

民国初年与解放初期,金章庙设立了乡政府,1956年并入净相乡。1992年扩镇并乡,净相乡并入新丰镇,金章成为新丰镇的一个下属村,现今金章庙已不复存在,然庙前的银杏树仍挺拔参天,庙宇基地上建起了机械螺丝厂。

三、华将军桥

在荣耀村有座华将军桥,昔日还有座华将军庙,是专为纪念华将军建造的。

华将军名叫华小根,6岁死了爹娘,与老祖母相依为命。8岁时被娘舅家收养,舅妈待他不好,使唤他牧牛放鸭。一天,他在屋后姜家白漾里放鸭,突然发现一条巨蟒吞吃了一只鸭子。第二天,他将鸭子用线系在钓竿上放入漾里,不一会,巨蟒从洞里探出头来咬住鸭子,小根拼命把蟒钓出来,原来是条很长很长的大黄鳝,头在姜家白漾,尾巴通到白龙潭。逮住后,小根把黄鳝头宰下来喂狗,其余自己吃了。吃了这条黄鳝,小根一下子长得身强体壮,只是头特别小,那是因为黄鳝头没有吃。舅妈看他力气大,就叫他去斗(夯)岸。不到一袋烟功夫,小根把岸斗平了。舅妈不信,叫他再去斗一遍,结果把田岸斗成了沟渠、小河。18岁那年,明朝万历皇帝招募天下武士,华小根被招进京。皇帝见他头小体壮,虎背熊腰,有擎天之力,甚是喜欢,便留在身边做贴身侍从。后因战功卓著,一提再提,做了大将军,人们都称他华将军。

华将军为人正直,遭朝庭奸臣设计陷害。那天朝廷举行大比武,只见华将军双手托起盛满菜油的七石缸,摇摇晃晃,走两步便跌倒了,缸也碎了,油淌满地。另一位武士满面红光,不比占先。华将军力大无比,怎会跌到呢?原来在比武前,负责赛事的奸臣规定他赛前三天水米不能沾。常言道:“饭力是根本,”华将军乃血肉之躯,怎经得三天断粮?当华将军站起来时,几位奸臣佯装关心问:“将军莫非贵体欠佳?”华将军长叹一声:“我乃‘饭力根本’,现三天三夜不进食,何来力气?”这话本来是合乎情理的,可经奸臣一搬弄,就罪该万死了。一奸臣向皇上禀报:“有人竟敢口出狂言,我乃万历(饭力)根本,分明是蓄意谋反。”于是,不容分辩,华小根被皇上杀了。据说华小根被用刑时,刽子手屠刀上沾的血不是红色而是白色的。皇帝闻知后连忙赶赴刑场,白血不见了,却遍地开满了小白花。

第二年,山海关下战事又急,用人之际皇帝忽又想起华将军,可为时已晚。为表彰这位忠勇之将,皇帝封他为“江南忠烈”。新丰人民为了纪念华将军,便在姜家白漾当初华小根钓黄鳝处造了一座石桥,命名为华将军桥,并盖了华将军庙。

四、新丰姜的传说

新丰镇盛产姜。新丰姜,辣味浓,质地好,食用味佳,药用有神效,是嘉兴著名的特产,它还有着一段美丽的传说。

相传当年许仙与白娘娘成亲后,在苏州翠珠巷口开了一家“保和堂”药材铺。“保和堂”药草多、药价廉,夫妻俩待客和善,经营有方,生意十分兴隆。此事被法海和尚知道了,便有意作起刁来:苏州城内城外,连日暑气逼人,忽一会赤辣辣毒日头,忽一会儿轰隆隆雷阵雨。田里的庄稼人,遭了雨淋,喝了河水,一个个唤爹喊娘闹肚痛,十有九泻……眼看农夫百姓苦不堪言,许仙一筹莫展,他从外面回来,长吁短叹,满面愁容。白娘子见状,上前问道:“许郎缘何闷闷不乐?”许道:“百姓都在闹肚痛,我身为药材铺老板,却无力为乡亲父老排忧解难,驱除疾苦,还有何面目见人?”说罢,一屁股跌坐在竹椅上,双手托额,闷声不语了。白娘娘听了嫣然一笑,轻轻走到许郎身边,用纤纤玉手抚摸着丈夫的双肩,宽慰道:“郎君何必忧虑,奴下自有办法。”“娘子有何高见,请快快说来。”听说娘子有办法,许仙喜出望外地恳求起来。看丈夫急成如此模样,白娘子一面宽慰,一面低声细语地缓缓讲来:“君不闻《本草纲目》乃医家大全?那上面不是明明写着:生姜‘行阳气而祛寒发表,宜肺气而解郁调中,畅胃口而开疾下食’。生姜生用发散,熟用中和,久服去秽气,通神明,散风寒;姜能止呕吐,化痰涎,开胃气,解百毒,具有温中止呕,化痰利泻的功效,郎君何不去搞点生姜来拯救百姓呢?”经白娘子一提,许仙如梦初醒,双手朝膝盖上一拍:“娘子所言极是!”正待起身,却又犯愁了:“此处无有生姜,这可如何是好?”“请郎君放心,你可速派两名伙计雇船到嘉兴新丰一带,那里是生姜发源地,家家种植,四季皆有,随时可以购得。”白娘子饶有风趣地讲给许郎听:在楚汉争雄时,刘邦讨伐楚军于垓下,由于气候多变,水土不服,汉军得了瘟病,险遭灭顶之灾。当时有个新丰人献上一种无名野生草本植物,熬煎成汤,分予士兵,挽救了汉军。事后汉王论功行赏,为这种植物也封疆立庙,赐名为“薑”(姜)。从此,新丰人视姜为宝,开始种植,且被列为贡品。

许仙佩服娘子的知识渊博,处处言听计从。他立即派出伙计,迅速开船。白娘娘好事做到底,她为伙计们施起法术,使购姜船一夜就回到了姑苏。翌日清晨,许仙又依照白娘子的处方,给每个主顾送上一块老姜,并告知将姜块切成薄片,煮沸后放下两匙红糖,泡一碗姜糖茶,让患者趁热喝下。这些病家遵嘱喝下后,果然个个药到病除。从此,“保和堂”药材铺更加深得民心,法海和尚气得目瞪口呆。

传说不胫而走,新丰姜名扬天下。

五、讨饭新坊镇的由来

旧时新丰镇称新坊,农民有上街吃早茶的习惯。茶馆既是农民休憩的歇脚点,又是他们交流经济信息和道德法庭的场所,因此新坊镇上开了二十多爿茶店。

农民上街吃茶时,个个肩背一捆劈爿硬柴(也有一捆稻草),左手胳膊上抄一只马塘汇做的元宝竹篮。到了茶馆,将柴爿在街路旁一放,篮子朝茶台下一摆,洗一把脸,泡一壶茶,坐到茶台边,边吃茶边聊天。吃到东方太阳升起时,硬柴卖掉了,茶也吃白了,回家吃饭干活,天天如此,精神抖擞,身体健康。农民为啥一定要提着一只竹篮子呢?这是习惯,来街上多少要买一点回去,东西放在篮子内;那末为啥还要背一捆柴呢?这是因为新坊镇上茶馆多,要烧硬柴(旧时不烧煤);又因镇上姜市旺,每年五月至十一月,来买姜的贩客都是水运船只,依船为家,船上要开火仓,都有一只缸行灶,也须烧劈爿硬柴,近街的农民,便把树柴锯短劈好捆好,每天以买柴换取零用钱。于是便出现了农民们上街肩背一捆柴,臂抄一只篮的景观。远看像一支讨饭叫化子队伍。

新坊镇上的米市习惯也很有趣:远郊农民出售大米是船运的,几石几石的出售,但近镇农民的习惯是一斗一斗的出售,叫粜斗头米。他们用麻布做成的斗米小麻袋,背在肩上一袋一斗米,15斤左右,胳膊上抄着一只竹篮子。春花上场,出售小麦、蚕豆;红花草籽收获季节,出售红花草籽;到了冬季大米收获季节出售大米。他们一年四季,背着小麻袋,抄着小竹篮,沿街在一爿一爿米行门前接二连三地来来去去,看起来更像个讨饭的,因此里人便把新坊镇谑称为“讨饭新坊镇”。

旧时农村有首儿歌这样唱道:

近街农民真是怪,天天早上要上街。胳膊抄着马塘篮,肩背一捆劈爿柴。

首先来到茶坊里,柴爿路边摆一摆。竹篮放到桌底下,洗个脸来泡壶茶。

吃茶坐在头台上,吸烟聊天胜仙家。吃到东方红彤彤,精神抖擞回老家。

年年月月皆如此,街头进出一长排。远看好像叫化队,讨饭新坊原是假。

六、有眼勿识泰山

新丰有句古语“有眼勿识泰山”,其中有段有趣故事。

讲的是鲁班手下有位徒弟叫泰山,其性格少言寡语,然而却是个善于思考的人。师傅吩咐他做事,只答应一声“噢,晓得”,从不会花言巧语地讨师傅欢心。总之,他是一个凿子一个眼的实在人。为了学到师傅的高明手艺,泰山从来不偷半点闲,每天鸡叫头遍就起床,先把师傅的刨子、凿子、斧子磨好,再帮师兄弟们,然后才磨自己的,晚上总是最后一个睡觉,图纸画了一张又一张,模具做了一个又一个。有时还怕人取笑,躲起来悄悄地干。泰山的聪明勤快,引起了一些小心眼的师兄弟的妒嫉,便在师傅面前挑唆,这个说泰山好满师了,那个讲泰山嫌这儿呆不出山。鲁班起先不信,久而久之竟信以为真,心想泰山这小子翅膀未硬就想飞哩!于是他借机教训徒弟们:“初学三年天上去得,再学三年寸步难行。”话音未落,有几个徒弟响起了一连串的奉承话,唯泰山仍只应了声“噢,晓得”。鲁班听了,越发不悦。三年未满期,鲁班就对泰山说:“徒弟,你也该下山了。”这一回,他没有说“晓得”,而是眼泪掉了下来。知道师傅不再肯留,就哭着说:“师傅,日后我该用什么来谢您呢?”鲁班微微一笑说:“只要你不丢师傅的脸面就够了。”泰山回到家里,思前想后觉得最伤心的是师傅目前正在为皇上苦心设计的宝塔尚未成功,自己无法再为师傅帮忙。为了继续替师傅分忧,他日复一日,苦苦钻研,画好的图纸装了两大箱,做模具剩下的废料堆成山,终于按照要求不用一个钉子居然将宝塔模型建成功。这日,鲁班接到御诏,催他必须在太后寿诞之前将宝塔造好,正急得焦头烂额之时,泰山捧着宝塔模型来见鲁班。鲁班一面采纳了泰山的工艺,一面竟羞愧得无地自容,突然回过身去,抓起一把手凿,猛地朝自已的右眼扎去。泰山和在场的徒弟都没来得及栏住。只见鲁班含着满眼血泪痛愧地说:“我有眼勿识泰山,还要这双昏庸的老眼何用啊!”

宝塔是如期造成了,鲁班的右眼却瞎了。从此,鲁班一改过去的狭窄心理,对每个徒弟都是精心传艺,成了人人尊敬的木匠祖师爷。也由此始,鲁班在用斧、用刨和弹墨线等时,只能用左眼瞄准,直到现在,所有木匠,仍习惯于闭着右眼,用左眼来瞄测。

七、伍耀庭出对招佳婿

清代新丰镇药局,是爿闻名遐迩的百年老店。康熙年间,武科进士伍耀庭卸下戎装归故里,穿上长衫继祖业,白天撮撮药草,夜来捧捧酒壶,倒也好不快活自在。

日复日,年更年,有件事渐渐罩上老夫心头:膝下娇女长成人,欲招佳婿煞费心。伍耀庭饱经沙场苦,看透官场情,便决意招一个有才学愿吃中药饭的为婿。于是,他贴出上联:“白头翁,持大戟,跨海马,与木贼草寇战百合,旋复回朝,堪称将军国老。”对自己半生戎马生涯不胜感慨,又将九味药草巧妙地嵌入其间。他许下哪位小伙子能对得下联,便将招赘为婿的诺言。镇上好多纨绔子弟纷纷前来,想碰碰运气。他们眼看伍家千金婷婷玉立如出水芙蓉,翩翩挪步似云里天仙,皆搜肠刮肚,绞尽脑汁,却无法对上。这时郊外有位青年,姓朱,名子恪,青衣粗布,一表人才。只见他不卑不亢地挥洒起来:“红娘子,插金簪,戴银花,比牡丹芍药胜五倍,从容出阁,宛若云母天仙。”既赞美了伍家小姐的绰约风姿,也同样嵌进了九味药草,文字工整,对仗严谨,简直天衣无缝。伍耀庭看后拍案叫绝,忙唤女儿出来。小姐也深爱其才,暗自高兴,真是郎才女貌,天生一对。从此,新丰药局便一直流传着“伍耀庭出对招佳婿”的风流趣闻。

八、巧联遗憾十姐庵

传说民国时期,在新丰镇北部有一对青年男女,男的唤朱阿天,女的叫李阿玉,从小青梅竹马,能歌善对,虽未明媒话娶,却已暗成连理。谁料天有不测风云,人有旦夕祸褔。朱阿天被孙传芳部队拉夫入役,一去三年,杳无音信。谣传阿天饮弹身亡,阿玉闻之痛不欲生,一愤之下离家来到十姐庵削发为尼。

光阴荏苒,不觉又是三个春秋。时年民国十六年(1927)初春,孙传芳兵败闽浙,撤逃过境。一艘兵船路过十姐庵,河面冰封,船上士兵便敲冰开船。这时,阿玉正在河埠洗泥鞋,看到兵船击冰远去,颇有所思,便脱口唱出一联:“冰冻兵船兵打冰,冰开兵去。”谐音含趣,令人侧目。船头上击冰的青年士兵,无意中触动灵感,旋即答唱:“泥污尼鞋尼洗泥,泥尽尼归。”对得字字工整,点滴不漏。满船士兵,无不惊讶!两人却才对时无意,此刻有心一瞥,四目相视,不禁呆若木鸡。原来船头上的士兵正是阿天。两人欲呼不便,欲抱不成,眼看兵船远去,双双泪洒冰河。真是:巧联巧中巧,巧中含奇;趣闻趣里趣,趣里遗憾。

九、智审赊布案

晚清嘉兴知府许瑶光,办案机敏,受人称道。

同治十年(1871)某一天,他风尘仆仆巡视新丰镇,路遇一位贩布客拦轿告状:“启禀大人,小的从乍浦贩布到此,春上有疋芦席布赊给了唐阿法,讲定10月付款,已讨过三回,今天他硬是赖帐不给,请青天大人明断。”知府一看旁有七八人,随即问道:“唐阿法在不在?”只见人丛中有位吊着眼皮,眉梢有块黑痣的人跪了下来:“小人便是,可我根本未曾向他赊过一寸布,请大人明察。”许瑶光一听,觉得事有蹊跷。于是盘问赊布客人:“你究竟在何时何地赊布给他,有何人可以作证?”“是三月初七,坐在一口井上赊给他的,无旁人看见。”许瑶光思忖片刻,唤上差役跟随赊布客速将井圈扛来听审。约莫过了半个时辰,许知府叫上唐阿法:“为何还不回来,那口井在什么地方?”唐阿法心想:你要审问井栏圈,真是瞎子点灯白费蜡,谅你审不出来。便毫不介意地告诉道:“井栏圈远在三里塘桥东侧梅花亭边,足有一九路程,而且井圈很高很沉,至少再等半个时辰。”“大胆刁民,还不从实招来!快来人,将畜生重打五十,罚银十两!”原来差役与赊布客遵嘱躲在后面听审,想不到唐阿法一下子便露出了马脚,皆喜出望外。倘若唐不赖布,怎晓得井圈在何处、且知又高又沉呢?唐阿法只得遭打受罚,赊布客感激不尽。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