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节 周边烽燧
李林碑墩(1984年拍摄)
烽火台是突出墙外并高出城墙的台子,俗称城台,也叫墙台或墩台。嘉峪关周边长城的城台一般高7~10米,高出城墙3~4米,专供守长城的士卒巡逻放哨所用。明代,嘉峪关管辖着“腹里、沿边、境外墩台三十九座”。关内墩台林立,纵横交织,相互瞭望,互通情报。
嘉峪关防御体系中还包括长城和长城延伸线及一些要紧地带所建的烽燧。嘉峪关南、北、西三面皆和少数民族接壤,可谓多面受敌,保障之务,惟恃烽堠,以为防御。嘉峪关附近的烽燧,一般都有台,有坞(作防御用的小型城堡),有壁(围墙、营垒),由关、堡、营管辖。主要用来观察敌情和瞭哨,兼作防御。每座烽燧五至七人,多者可达三十多人。小墩只一台,一般三至五人。据《肃镇华夷志》载,嘉峪关所管腹里沿边境内烽燧三十九座;新城堡所管腹里沿边烽燧一十八座,境外烽燧一十三座;卯来泉堡所管烽燧一十一座。
嘉靖二十六年(公元1547年),甘肃巡抚杨博巡视嘉峪关外,添筑榆树泉、三条沟、火烧沟、古墩儿墩四座。至此,嘉峪关外共有十二座烽燧。嘉靖二十三年(公元1544年)刘勋同兵备副使张愚修筑临水合河口废毁边墙,东西延三十里,又接添二里多。嘉靖二十七年(公元1548年)刘勋和兵备赵得祐奉巡抚杨博命,筑威虏堡、周围墩台及永安墩等。万历三十二年(公元1604年)肃州兵备副使李楠议筑野麻湾腰墩、王景庄腰墩、东界牌墩。三十五年议筑草达板墩、火烧腰泉墩。三十六年议筑新牌路沟墩、大青羊沟墩、小青羊沟墩。三十七年议筑丁家坝墩、丁家坝备御备墩、干河墩等。万历三十九年(公元1611年)肃州兵备副使王忠显与参将柴国栋于卯来泉侧创筑堡城,添设防守兵马、仓场,就近戍守,同年筑卯来泉堡墩。
嘉峪关周边的长城城墙上,烽火台甚多,或五里一台,或二、三里一台不等。嘉峪关南北长城有烽火台七座。关南至祁连山边有3座,关北有4座。关南距关十里有一座,台高10米,底面积109平方米,黄土夹沙夯筑,夯筑层10—15厘米,气势壮观。关北长城上有烽火台4座,多已倒塌,残缺严重,只有新腰墩烽火台,底宽13米,高16米挺立于长城之上,显得高大雄壮。
嘉峪关东长城,原筑于城墙之上的烽火台有17座。这些烽火台中,有的不但有城台,而且内侧还有燧。新城横沟村附近的烽火台,大多有燧的设施。其中一烽火台内侧25米处,横向排列着8座燧,已有两座坍塌,6座还有遗迹残存,为沙石夹土夯筑,燧距6米,高1.9米,宽1.8米,夯土层17厘米。筑层间有木桩整齐地排列。这是典型的烽墩设施,专施点燃烽烟报警。
明代于嘉峪关内外建筑有不少墩台,大体可分为四路,据《肃镇华夷志》记载:嘉峪关内外建筑的烽燧有:
一、关东烽燧
嘉峪关东至肃州卫(今酒泉)有一路烽燧,约二、三里或四、五里一墩,这一路烽燧约有17座,主要传嘉峪关敌情于肃州卫指挥机关。
界牌墩。关城外城下。
东长沙岭墩。关下东南二里。
二里半墩。关城坡下东二里许。
大沙河墩。关城下东南五里(原兰新公路北侧)。
歇马店墩。关城下东六里。
风脉山墩。关城下东南六里。
上腰墩。关城下东十里(今市医院附近)。
以上墩遗迹今已无存。
干河墩。关东十二里(今市兽医站对面,原兰新公路路边)。底宽8米,高十二米,呈棱锥体,用黄土夯筑,台下筑有方形围墙,边长约十多米,高4米左右,南面开小门,围内原有房屋,可居住数十人。墩台背面有梯道,可登上台顶。遗迹现受到保护。
野马湾墩
干河墩(2006年1月拍摄)
下腰墩。距肃州四十六里。
安远寨墩。距肃州四十里(今安远沟村贾家庄)。
安远寨残墩(2008年4月拍摄)
备御墩。也称拐坝桥墩。在嘉峪关市火葬场北侧。
丁家坝备御墩。距肃州三十五里。
丁家坝备御墩遗址(2006年1月拍摄)
丁家坝墩。距肃州二十九里。
以上烽燧,万历三十七年,兵备太原李楠议筑。
丁家坝墩遗址(2008年4月拍摄)
将台备御墩。距肃州三十三里。
将台墩。距肃州一十五里。因有土筑方台四座,故名。
在城西北角墩。在肃州城西北角。
四顷堡墩。距肃州七里。
二、关南烽燧
嘉峪关南路烽燧,从关南边墙墩始,经南二墩、讨赖河墩,沿讨赖河到冰沟口,沿南山诸口到卯来泉,由肠子沟到红泉等地。又有从讨来河墩到文殊山口等处烽燧,据《肃镇华夷志》载,关南烽燧约有28座。
南头墩。即关南边墙墩。
南二墩。嘉峪关关南长城二墩。
南二墩(2005年4月拍摄)
讨赖河墩。(现称长城第一墩)公元1539年由肃州兵备道李涵监筑,墩台北距关城7.5公里,矗立于讨赖河边近56米高的悬崖边上,可谓:“天下第一险墩”。它既是嘉峪关南长城的城台,又是万里长城西端的烽燧。担负着传递关城以南至祁连山方面的敌情信息。该墩台筑于长城内侧约二米处,底长、宽各14.5米,残高7米。黄土夯筑而成。它是明代万里长城自西向东的第一座墩台,是明代长城的西端起点。长城第一墩,是关南最主要的一座墩台,担负着传递关南及祁连山诸口军事信息的任务。设有坞、驿马、驿驼、食宿、积薪等物,配备有一定数量的守兵。长城第一墩是嘉峪关军事防务的重要据点,这里曾经伴随着雄伟壮观的嘉峪关演绎过许多神奇的故事,诗曰:长城第一墩“清流讨赖临危壁,大岭祁连断战氛。铠甲冰河闻拆斗,旌旗旭日舞鹏鲲”。
河口墩。位于讨赖河南岸,文殊镇河口村东北,接文殊山口墩烽火。墩为黄土夹石夯筑。底部长、宽均为7.5米,成不规则正方形,残高5.7米。
文殊山口墩。关城南三十里。
长城第一墩(讨赖河墩)
文殊山口墩残体(2007年5月拍摄)
塔儿湾墩。关城东南四十里。
兔儿坝墩。先年被虏害,自筑嘉峪长城,未闻虏迹,万历后期裁。
黄草坝墩。嘉峪关东南四十里。
靖边墩。肃州西南一百二十里,先年筑此以备哨南山套虏,并探西南番夷,参将柳栋斩断文殊西山天生桥口,虏不能行。
卯赖河墩。即卯赖泉之墩地,从文殊山口出入,离关城南四十里,今西番伯剌宛冲族住牧亦出部落,同军戍瞭望南山之后套虏也。
卯赖泉堡墩。关城南四十里,万历三十九年议筑。
靖边墩(2005年4月拍摄)
照壁山墩。肃州西南三十五里。
松达板墩。肃州西南九十五里。
滥泥山墩。肃州西南一百二十里。
羊蹄沟墩。肃州城西南七十五里。
草达板墩。肃州西南一百四十里。
火烧腰泉墩。肃州西南一百里。
以上烽燧,万历三十五年兵备太原李楠议筑。
旧牌路沟墩。肃州西南一百三十五里。
新牌路沟墩。离肃州一百四十里。
大青羊沟墩。离肃州一百八十里。
小青羊沟墩。肃州西南一百五十五里。
以上烽燧,万历三十六年兵备太原李楠议筑。
镇远墩。肃州西南九十余里。
新安墩。肃州西南八十里。
上石牛墩。肃州城西南一百里。
以上三墩,万历四十四年兵备内江李应魁、参将凉州达奇勋筑。
边沟墩。肃州西南一百三十里。
讨赖河岸墩。肃州城南二百二十里,万历后期裁。
讨赖河岸墩(1980年拍摄)
红泉墩。在关西南,离关九十里,套虏由肃州南山讨赖川过,欲入里境,边山不能透出,则由肠子沟、红泉等处逼关南长城尽处出没,嘉靖二十二年可征也。
金佛寺堡墩。在堡城上。嘉靖二十六年,参将刘勋呈巡抚杨博议展城筑此墩,参将崔麒斩断楚坝桥,以绝贼径,再修山口墩以严烽火。万历末西番绰日族住牧于此山口。
以上烽燧,讨赖河及沿山障塞和卯赖泉堡、塔尔湾堡、红泉堡、金佛寺堡等组合成嘉峪关南线、西南线防线。
三、关东北烽燧
这一路烽燧从关西北的石关峡到肃州两山口,沿断山(俗称北山)从西向东,经过今新城镇泥沟村进入金塔县界,然后离开断山,到酒泉两山口。此路烽燧,位于嘉峪关东长城和肃州北长城外的山梁上,作为野麻湾堡、新城堡的外路烽燧。据《肃镇华夷志》载,这一路烽燧约有22座。
北边墙头墩。即关北边之墩,今改名俺头墩。
北二墩。关北长城二墩。
红泉墩(2006年7月拍摄)
北二墩
边山墩。去断山口二十里,离城(此指酒泉。下同)西北一百三十五里,为北山之尽边。
断山口墩。城西北九十里,极为冲隘之地,先年西虏不时出没,以致入境为害,嘉靖二十年,肃州参将崔麒斩山口筑墩台,至此贼由此出者鲜矣。位于断山口东侧断壁山崖上,距关约18公里,东去距野麻湾后墩约10公里。
野麻湾后墩。西距断山口墩约10公里,东到寺营庄子北墩约5公里。
野麻湾墩。离关城五十里,在新城堡西北,地虽冲要,实可种稼,恐被虏侵,今建堡。
断山口墩台(2006年3月拍摄)
野马湾墩(2001年拍摄)
梧桐林墩
狼心窝墩。野麻湾堡到新城堡之间墩台,东距新城堡约3公里。黄土夯筑棱锥体,长、宽、高均12米。顶略小。
寺营庄子北墩。与古代屯兵营盘寺营庄子隔沟相望,东北至梧桐墩13公里,位于断山的一个山顶上,底部长、宽各14.4米,残高8.5米,顶部长10.5米,宽9.5米,为四棱台体。
新城堡墩。酒泉城西北三十一里。
梧桐林墩。酒泉城北四十五里,去模山儿西十五里,虏不顺墩,潜从北来者,常袭于此。为嘉峪关最东北的一个墩台,居于山顶之上。
沙冈墩。在新城堡东,离酒泉五十里。位于新城镇泥沟村北的沙梁上,北去梧桐林墩约10公里。
泛沙泉墩。亦去酒泉四十五里。先年无墩,此处有沙湾,藏虏常截哨马墩军。嘉靖三十五年,兵备陈其学添筑,今虏或不能掩伏,而瞭望亦为之近便矣。墩位于二分海子草湖中的一个小岛上,高约7米,分二层台,为棱锥体。
西长城角墩。酒泉城西北三十里,此下又一路也。肃州地方,独此一路墩台紧要,人皆曰亦如嘉峪关之长城,则绝无虏警矣。今改名西角墩。
横沟儿腰墩。酒泉城西北五十八里。
旗杆台墩。酒泉城西北四十五里。
野麻湾腰墩。酒泉城西北五十五里。
王景庄腰墩。酒泉城北四十里。
以上烽燧,万历三十二年兵备太原李楠议筑。
钵和寺东墩。去泛沙泉西一十五里,酒泉城西北六十五里。
董家沟墩。在钵和寺东墩之西,先年此处无墩,有深沟茂草藏贼,嘉靖三十五年兵备陈其学添墩一座,瞭望近便,虏不能复伏。离酒泉城西北七十里。
钵和寺后墩。在董家沟西,离酒泉西北七十里,西虏欲东往里境抢掠,必出此经过。
钵和寺东墩(2009年6月拍摄)
钵和寺后墩(2009年4月拍摄)
钵和寺西墩。在酒泉城西北七十五里,顺山虏过之地。
钵和寺西墩(2009年4月拍摄)
居中墩。在酒泉城西北七十五里,接两处烽火,东瞭钵和寺西墩,西接断山口墩烽火。
居中墩(2009年3月拍摄)
以上嘉峪关东长城、烽燧及野麻湾堡、新城堡、寺营庄子、横沟屯庄、钵和寺营等组成了嘉峪关东北部防线。
四、关外烽燧
嘉峪关西路烽燧有出嘉峪关至双井子堡者,延伸至骟马城者有沿边山墩向西者。从嘉峪关、石关峡向西至双井子堡约有烽燧31座。
五墩山墩。东距关5公里,位于大草滩水库东侧的山头上。因地势高耸,看关城很清晰,为通关烽燧。五墩山有二墩、五燧,呈三角形排开。其中:
五墩山墩
大墩在北,由片石、沙石、土坯垒筑,近似锥体,墩下有台,高4米,周长78.1米。墩台底周长41.8米,高9.5米,顶部直径4.3米。
小墩在大墩西14米处,锥体结构,底周长36.3米,高8米。
五燧北距大墩29米,南北一字排列,燧距5米。燧残高1.9米,长、宽各2.2米,下层石筑1米,上层土坯砌筑0.9米。
三墩山墩。东距五墩山2.5公里,筑于山头。墩高约5米,东西宽6米,南北长7米。墩南伸出一梯形平台,长13米,南端2.5米。墩下部用黑石垒砌,高1.5米,上面用土坯垒筑。在墩南150米处有5燧,燧距1.7米。
三墩山墩
头墩山墩。位于石关峡西红柳沟的一座山头上(黑山湖农场境内)。依山坡筑墩台,土坯垒筑,长10.2米、宽6米,残高7米。
从嘉峪关北石关峡向西至双井子堡,有烽燧:
边墙头墩。石关儿南山坡边墙头墩,在关西北15里。筑于石关峡口南侧高约300米的山头上,海拔1816米,为棱锥体,用土坯、石头分筑,高5.2米,底宽7米,长9米,底层石筑,高3.6米,上层土坯砌筑,高1.6米。顶部长5米,宽4.7米。
石关儿墩。在关西十里,虏鲜至此,也接红泉墩烽火。
头墩山墩
石关儿墩
大草滩墩。去关西十里,有水泉,为过往回夷歇马之处,总联西路各墩烽火。
黑山儿墩。去关西三十里,也应回回墓烽火。
永兴后墩。在关西十里,参将刘勋添设以备西夷烽火,后改并大草滩。
石烟墩。在关西二十五里,虏至此少,应黑山儿烽火。
联系通往关西境外的墩台有:
月儿湾墩。在嘉峪关西北,离关城五十里,因大钵和寺湖、哈密北山鞑虏并西回夷欲寇肃州,潜行西北背路,夜至月儿湾歇马,及明即至内境袭掠,参将崔麒添设此墩,以备北虏出没,西域回夷不能促至犯边。
大墙筐墩。接上黄草沟烽火,乃先年副总兵周尚文添设,后裁。
上黄草沟。离关城四十里,在石关儿西北,参将何淮添筑。
下黄草沟。离关城二十里,在嘉峪关北,亦周尚文添筑,今裁。
上黄草湾墩(2009年3月拍摄)
下黄草沟墩
榆树泉墩。即榆树泉山口,去关城九十里,在嘉峪关之西北,参将崔麒因西虏出没,恐西夷内逼,因筑此墩以备西北要冲。
镇虏墩。离关城八十里,在关西接骟马城烽火,今改并骟马城墩。
回回墓墩。在关西七十里,因此处有回回三大冢,故名。联骟马墩烽火。
骟马城墩。去关西一百一十里,嘉靖八年(公元1529年)添筑,西夷之所必由,北虏之所常至者。
上柏杨林墩。离关城一百一十里,虑瓦剌入寇,西夷出没而设也。凡回夷进贡货卖来则俱自大草滩等处入关,去则咸从钵和寺、柏杨林而出,不知立意如何也,以为避北虏,则此处未必无虏;以为便水草,则南路未闻无水草也。大抵夷性多诈,西去有车,取路之平耳。
下柏杨林墩。关城西北一百二十里,乃瓦剌必出之路,回夷犯边之途也。
骟马城墩(2007年8月拍摄)
古墩儿墩。明嘉靖二十六年(公元1547年),巡抚杨博巡视嘉峪关外添筑。
镇北墩。西去嘉峪关二百二十里,参将刘勋呈巡抚杨博领兵添筑此墩,今改名下古墩。
火烧沟墩。明嘉靖二十六年(公元1547年),杨博添筑。
三条沟墩。关城西二百二十里。
另外还有:
牛尾稍沟墩。关城西二十里。
小湖儿墩。关城西十八里。
北暗门墩。关城西十八里。
高沟墩。关城西十九里。
大湾墩。关城西十九里。
西长沙岭墩。关西十三里。
石硖堡墩。关城西北三十里。
小沙河塘。关城北西三十里。
以上8墩亦在嘉峪关西路烽燧范围内。
上列烽燧与石关儿营、骟马城堡、黄草营盘、双井子堡等组成了嘉峪关西部、西北部防线。
2010年市文物局对长城沿线的墩台进行了实地考察和测量,现长城沿线有独立墩台29座,嘉峪关西、北长城沿线有墩台21座。烽火台残高最高的约11米,最低的只有0.5米。
长城沿线独立墩台现状调查统计表
长城沿线墩台现状调查统计表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