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节 火烧沟文化
火烧沟文化遗址是甘肃六大古文化遗址之一,发掘于1976年。这是一处新石器时代后期的人类文化遗址,距今约3700年。该遗址位于玉门市清泉乡境内312国道边,范围约20平方公里,中心面积0.2平方公里,出嘉峪关60公里。1976年甘肃省文物考古队对其进行了大规模发掘,在遗址中心边缘发掘古墓葬312座,出土了大量珍贵的陶器、铜器、玉器、骨器和部分金银器。因其遗址内有红土山沟,土色红得像火烧过一样,被考古界称为“火烧沟文化”。
从火烧沟遗址的发掘情况看,整个遗址主要是墓葬群,而墓葬又分上中下3层。最上面的一层,离地面约30~100厘米;处在中间的一层,离地面约1~2米;最下面的一层,基本都在2米以下。考古工作者对上中下3层墓葬进行了清理,共出土了312座古墓。据考古专家推断和碳同位素测定,处在上面的一层,主要是魏晋墓和汉代墓;处在中间的一层,多数是汉代墓;而最下面的一层,为新石器时代后期的墓葬,距今约3700年左右,约与夏代同时。因此,火烧沟遗址最有价值的部分是它的第三层。专家们认为,这一文化遗址基本属于齐家文化类型,但有些方面又很独特,便因其地命名为“火烧沟文化”。
火烧沟遗址以墓葬为主,已发掘清理出的古墓有312座,出土文物中彩陶、石器与金银器、铜器共存。最为突出的当推大量的陶器,它们大多制作精细,造型别致,其中不少属于珍品。如人型彩陶罐、人足彩陶罐、鱼型陶埙、鹰嘴壶、三狗方鼎等已被定为国家一级文物。出土的20多只陶埙是远古时代的一种吹奏乐器,是国内已经出土的古代乐器中年代较为久远的古乐器之一,极富特色。鹰嘴壶、三狗方鼎等造型优美,制作细腻,形象逼真,表现了远古时期的火烧沟人高超的智慧和审美能力。火烧沟出土的陶罐有98种,质地繁多,图案花纹各异,极具艺术性,富有观赏价值。
古墓中的随葬品有狗、猪、牛、马、羊等,其中羊骨多而普遍。墓葬中的男女都佩戴着金银首饰、松绿石珠、玛瑙珠等,证明当时的农业、畜牧业、手工业、商业已经很发达了。墓葬中男女的装束、发饰、发具等,都表现了古代游牧民族的一种风俗习惯。联想其发达的畜牧业,这里很可能是古代羌族部落的生活遗迹。
火烧沟遗址中出土了大量的锄、刀、斧、镰、锤和磨盘等农具,这些农具大多数是石制器具,也有不少铜制器具,说明当时的农业生产工具已有较大进步。在许多陶器和棺木中,贮存着粟粒和植物种子。在部分墓坑中,还出土了制作精美彩陶方杯、人形陶罐等酒器。酿酒业的出现,是农业有相当发展的标志,这说明在当时的嘉峪关内外已经有了较为发达的原始种植业。
火烧沟遗址的墓葬中,用大量的羊作随葬品,出土了大量的羊头、羊骨,并伴有猪骨、牛骨、马骨和狗骨。其中第277号墓用羊多达44头。这一情况说明当时包括玉门广大嘉峪关内外地区畜牧业是相当发达的,而且是最主要的经济门类。
火烧沟遗址中,还出土了20多个彩绘陶埙。埙体呈鱼形,以交叉的双条黑线修饰表面,装饰简约,形体美观。张开的鱼嘴是吹孔,埙体上有3个音孔,能吹宫、角、徵、羽4个骨干音,有的埙还能吹出清角,说明当时至少已经有了以宫、羽为主的四音阶调式,陶埚已经发展成了相当规范的乐器。
火烧沟遗址墓葬的形式,大多是竖井带台的侧穴墓,墓坑大多都是东西方向,呈长方形,并且尸骨都是头东脚西,这显然体现了少数民族的一种葬俗。佩戴金银首饰并用其作陪葬品,是火烧沟遗址的一大特点。在许多墓坑中,死者不论男女,大多佩带金耳环。有一部分墓葬,无论男女,都在头部有一枚骨针,似为古人的椎发工具。鼻饮环,发椎结,耳垂金银铜宝,显然是一种少数民族的生活习俗。联系我国古代典籍中夏商之时甘青大部分地区都是羌族活动场所的记载,可以肯定,在中原地区的夏代末期,在西北地区的火烧沟,乃至嘉峪关内外广大地区生活的,一定是古代羌戎部落的一支。
第二节 历史文化遗迹
在一万多年前,黑山地区山深林密,平原地带沼泽、湖泊星罗棋布,水草茂盛,气候虽凉冷,但却湿润,是飞禽走兽的乐园:崇山峻岭中,食肉类的虎狼,成群出没;食草类的马、牛、羊、鹿、驼在山地和平原奔驰;鱼、龟在水中嬉戏。
黑山岩画中的动物画,较早的是四道股形沟左侧山坡一块突出的岩石阳面上的,刻有虎(三只)、貘、野牛、犀牛、鹰、羊、鹿、蟒、草蜥。这些动物中如犀牛、蟒蛇、貘等带有很浓的南方色彩,说明当时黑山地区的气候温暖湿润,雨量充足,森林茂盛,峡谷河道旁明显具有亚热带气候的特点,为多种动物的繁衍生息提供了适宜的气候条件。
黑山岩画中的动物,从出现的次数、画面的多少看,牛、羊、鹿、马排在前四位。其中牛、羊、马既是人类最早驯养的动物,也是人类最早的朋友。动物岩画多,也反映了古代先民的动物崇拜意识。牛和羊由于其生殖优势而受到惊人的崇拜。这种崇拜表现在刻画动物上,过分夸大了动物的体形和作用。不少岩画,在画面处理上,将动物刻画的形体高大、强壮威猛,并占据主要空间,而持弓射箭的人却形体渺小,处于从属地位,站在主体动物的四周或旁边。如在“狩猎图”中,一头高大威猛的野牛,尾巴翘起,犄角冲天,向狩猎者冲去,一名猎手被野牛的犄角挑在空中。这种人牛之间的惊心动魄的争斗,表现在画面上,人的形体还不如牛的尾巴或犄角大!
另外是对老虎的崇拜。虎在多种动物中,有的在羊群中,有的在舞者面前。原始或古代的艺术家把凶猛老虎的特征和个性刻画得很特别,人不捕猎虎,也无惧虎之状。在对野牛的画面处理上,人为什么要自我矮化?是人类尚未认识到自己的力量,还是包含有另外的神秘的或魔法的力量?如对老虎形象的夸张处理。为什么人虎相安、人不畏虎,反而十分敬畏野牛呢?这确实值得深思和探讨。
岩画并不是在同一历史时期产生的,大多数岩画是古代人类生存活动的历史纪录,要准确判断其产生和形成的年代是很困难的。黑山岩画大都敲击凿刻在黑色发亮的岩壁面上,按照专家提供的判断岩画年代的常识,一般年代越早的岩画颜色越黑,有的画与岩石表皮同色,几乎分辨不出刻痕。而黑山动物岩画,除风吹日晒雨淋剥蚀者外,绝大部分凿刻点清晰可见。画面石垢呈淡黄色或浅褐色,这既说明它们产生时代较晚,也说明此地区古人类活动与其他地区相比,出现要晚的多!据一些专家说,最早期的黑山岩画可能是距今一万年前的新石器时代晚前的作品。这里最古的牧猎民族就我们所知和考古证实为古羌人。其他如月氏、乌孙、匈奴、羌、鲜卑、吐谷浑、丁零、柔然、高车、铁勒、回纥、突厥、党项、蒙古等数十个民族都曾在黑山及其周边地域活动生活栖息过。现发现的黑山岩画的族属的判定离不开对岩画年代的测定。如果能综合运用现代科技手段测出黑山岩画相应创作年代,结合史籍记载诸族在该地域活动的时段,是可以大体作出岩画的族属判断的。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