丧葬礼俗
丧葬礼仪是人生最后一项“通过礼仪”。民间俗称“办丧事”、“白事”。它是处理死者时殓殡奠馔,拜诵哭泣的礼俗。因此有“以丧礼哀死亡”之语,说明丧礼的主要内容是对死者表示哀悼。除了哀悼,最主要的是安葬方式。传统的丧礼包括停尸、招魂、报丧、吊唁、入殓、送葬等过程。丧礼的内容复杂多样,其中含有不少封建迷信色彩。新中国成立后,许多陋习得到改革,厚养薄葬的观念逐渐被人们所接受。
婴幼儿和青少年死后另作处理。婴幼儿夭亡后,要将其贴身穿的囤囤子脱掉,请一长者用谷草裹尸,捆三道草腰子,送至荒郊野外。未婚青年男女因水淹、车祸等非正常死亡,都要火烧且不能入祖坟。婚后青年男女死亡,以成年人对待,只是丧礼十分简单,只设灵柩于前院偏僻处,不吹不打,葬后请和尚、道士超度。
甘州城乡的送葬仪式
报丧 尸体安放停当后,孝子出面请当地德高望重、办丧事富有经验的人作执事人。执事人要与逝者子女们商议报丧范围;丧宴的准备;邀请吹打诵经道士;孝帽的制作;还要请帮忙的东家。旧时,报丧只能手执丧棒徒步行走,到亲友门前不得入内,只能在门外磕头,要进门喝水、歇脚,须先摘下孝,将丧棒置于门外。路遇亲友、熟人,不管长幼尊卑,都要下跪磕头,不能说父母死了,应说“老下了”、“不在了”。向亲友报告老下的确切时间,什么时间出殡,什么时间安葬,亲友好做准备。
戴孝 孝子戴麻冠,穿孝衣。麻冠状为圆柱筒形上加一横梁,用纸糊成。若死者为男,麻冠上横梁除画三道黑线外,粘三道麻丝;下圆柱筒上除画五道黑线外,粘五道麻丝,合三纲五常之数。若死者为女,则在横梁上画三道黑线粘三道麻丝,下圆柱筒上画四道黑线粘四道麻丝,有三从四德之喻。眼前垂方布帘谓目不斜视,耳旁垂棉球喻堵其耳,不听邪声。孝媳披长孝,用麻丝束之。穿孝衣,旧时还要穿孝鞋,即在布鞋上蒙白布面,叫“幔孝鞋”。父母亡一幔一半,双亡全幔。孝鞋穿到除孝为止。贤孙全戴孝帽,上缀三角形红布。重孙戴蓝布孝帽,同辈亲朋全戴白布孝帽。若有五代,则戴花花孝,既说明逝者乡望德重,福寿全归,成为少见的喜事了。
摆祭 甘州民间,高寿的父母或祖父母去世,祭奠是十分庄严而又隆重的,这就是女儿、女婿的“摆祭”。所摆祭品是全羊、全鸡、礼方(猪肉)叫三牲全祭,还有20个面花供养,20个面桃,一对面狮和12色干鲜果品。出嫁的女儿,将祭品置办齐全,来至半道上,由道士吹吹打打和孝子列队去迎接,将迎来的祭品摆放在灵前事先备好的方桌上。一是向死者致敬,二是向亲人表明孝道。有功名的女婿还要念祭文。
亲人去世后用的祭祀供品
设灵堂 在甘州民间,人死后灵堂的设置各地大同小异。请来的道士,负责灵堂的设置、纸楼的制作。沿山一带,用松枝在上房门外扎门,内设灵堂。大部分地方用黑白孝帐扎门,内设灵堂。灵柩的停放也很讲究,若男性则停放上房对门正中,若女性则偏右,透出男尊女卑之意。并在停放灵柩的上房距门几米处挖小坑埋点发面,寓后世兴旺发达。
灵堂门前悬挂挽幛,书如“南极光沉”,左右各书“满堂血泪飞云天,一世精神归华表”。灵堂内有纸灵位,上书“风范永存”,左书“亮节照后人”,右书“高风传乡里”,中有逝者身份名称。
灵位下置一小方桌,上呈逝者遗像,方桌上摆满死者生前喜食的各种食品、饮料等。方桌左右各置纸制金银斗各一个,纸制童男女各一尊,还有鹿、马、羊、象、鹤和花圈等。金斗上书“黄金万两”,银斗上书“白银满斗”。童男童女手捧酒杯、香烟,表示对主人的恭敬。以示死者入阴间后有男女侍童伺候,有金银财宝享用。
遗像前置一香炉,香柱常燃,点一清油灯,意为为主人照亮。桌前放一瓷盒,亲朋好友前来凭吊时可烧冥钱,夹菜肴以示对死者敬奉。
灵堂两侧可根据方位的大小挂满五彩绘镂空纸条,上书“太极图为化阴阳”,“上奏云端九重天”、“女儿典范”、“永志哀思”等。
挂纸楼挂五彩纸楼,是民间丧礼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无论是高寿仙逝,还是英年早逝,只要有子女,挂纸楼是不可缺少的。纸楼,在民间叫“六棱”,六棱,六面,上小下大,上下三四层、五六层不等,这主要看道士的手艺和死者的身份而定,在死者死后第二天高悬在死者家门外。
为了缅怀祖先的功德,昭示后人,老人去世后,儿女要身穿特制的孝服,头戴麻冠、手提丧棒到附近的路口报丧祷告。
六棱彩色搭配,周围配以各色花边,各棱坠满五彩花朵,意为为死者营造一个新的世界。各面有门窗,最下层有楼梯,便于亡灵登临。六棱上所写内容依死者身份、性别的不同而不同。若死者为女性,挽联上写“白蝴蝶一朝梦中,红杜鹃血泪染成”,“瑶池赴会”、“魂游西天”、“慈竹风寒”、“懿德永存”等。若死者为男性则书“鼻闻香气在室”、“眼观大千世界”、“耳听万人谚语”、“心在妙院天宫”,“身伏蓬莱仙岛”、“舌谈无字真经”、“口尝山珍海味”等。
六棱的彩绘一层为楼梯、门窗;二层以二十四孝图为主;三层则以吉祥图案梅松仙鹤秋菊为主。纸楼在出殡前落下焚烧。
老人去世后要举行一系列悼念活动,用这种方式教育子女牢记祖先功德。这是道士念经祷告的一个场景。
吊唁 当出门在外的子女和亲友接到讣告后,要及时奔丧、吊丧。民间有“望乡而哭”之习俗,出嫁的女儿要一路哭着走来,以示孝顺。到家后要先到灵前跪叩、哭悼,直至有人劝慰才止。亲友接讣闻后,携礼品或礼币来吊丧,所携之礼,旧时城区多为果品点心,农村则在出轾的那晚,亲友、邻居每家带面蛋子一盘,主家备一大筐收盛之,作为当晚答谢来客的主食。送殡时带来自家蒸的馒头一副共15个,也是当天主家答谢来客的主食。边远山区也有的送一升麦子,或两元钱,或三尺布。20世纪80年代始,渐以花圈、挽幛、挽帐、被面、礼钱敬之。主家指定一人用白纸订账簿专司记账,记清来客所送花圈、被面、礼钱数目,备礼尚往来。
哭丧 亲戚来吊,孝子要至门外跪叩迎接,跪陪奠纸。儿媳、女儿、孙子要长跪灵前守灵。有人来奠纸要哭,人们一波一波地来,哭声一阵一阵地起,唢呐一阵一阵地吹。若跪哭的人少,人们会认为死者无人缘,子孙不孝。儿媳、女儿若不哭,别人会笑话其不知礼,不孝顺。有的亲友若与死者感情笃深,也会加入哭的行列。哭时男子多低声抽泣,妇女却不同,不仅哭出声,还要哭出词,哭出调。所哭之词有对死者的称颂、怀念,也有对生者的谩骂。儿媳骂姑娘照顾少,姑娘骂儿媳不孝顺。更多的是忏悔,请求死者原谅自己的不孝、不尊、不恭。奠纸时哭,出轾时哭,出殡时哭,常哭得天昏地暗,声音嘶哑。哭的最厉害的算是出殡时,哭者要从起灵开始跟着灵柩哭至坟地,直至掩埋后堆起坟堆,才在众人的反复劝慰下停止。
端孝 主家请的执事,根据来客的多少,早已准备好孝帽。出轾前,不论尊卑、亲疏、长幼,来者一律端给孝帽,谓之“端孝”。端孝时,孝子贤孙穿孝服,披长孝,腰系麻丝,披麻戴孝,分跪两侧,由长子下跪,手托放孝帽的掌盘。执事按拟好的名单一一叫出来者的名字,发给孝帽戴上,参加出轾仪式。
出轾 因为整个出轾活动都围绕着纸楼进行,甘州形象地叫哭纸。哭纸仪式一般在次晚进行。孝子、贤孙、孝女披麻戴孝,长跪灵前,恭候前来凭吊者一一奠纸,殷实的人家要请三五个道士吹打诵经超度,营造哀伤气氛。道士常念“太上老君说常清静经”,经曰:“上土无争,下土好争;上德不德,下德执德;执者之者,不名道德。众生所以不得真道者,为有妄心;既有妄心,既警其神;即警其实,既着万物;既生贪求,既是烦恼;烦恼妄想,尤苦身心,便遭浊辱;流浪生死,常沉苦海”,等等,以替死者超度。除了诵经,哭纸之夜最引人注目的则是“破狱”。道士在空地面上画一平面地狱图:方位是东、南、西、北、中。东方为风雷地狱,南方是火医地狱,西方是刀山地狱,北方是寒冰地狱,中方是普操地狱。按方向顺序一一突破,念与各地狱有关的经文。道士带领孝子、贤孙左转转,右转转,转几圈在哪儿停都有一定的规定,意为帮助死者超度。民间俗信若死者生前坏事多端,对父母不孝、不敬等,由此而落下地狱。善良的人死后由此升入天堂。破地狱后,再行领羊。子孙排队左右各转6圈,嘴里不断叫着“妈妈上纸来”或“奶奶上纸来”等。意为呼死者灵魂上楼。然后齐跪一边,由执事者指挥进行领羊仪式。领羊是甘州民间相沿已久的习俗。将一活羯羊拉至纸楼下,由执事向死者交代归宗路线,并给一只羊为他带路,让死者回到祖先的坟地,然后将羊身上的毛拨开,浇入凉水,羊受感后全身发抖,抖落身上的水,谓之“领了”,然后将羊宰杀,献于灵前。
这种仪式与传说的两兄弟西天取经故事有关。两兄弟取经途中,夜宿山谷,哥哥被蚊子、跳蚤咬死,只剩下一点骨头,弟弟把哥哥掩埋后继续赶路,可怎么也赶不出原来的地方,他想可能是哥哥不愿留在这儿,于是就将哥哥的骨头挑起赶路,遇到一个放羊老人,将羊给了他一只,让羊驮着骨头回家了。从此,就有了人死后“领羊”的习俗。虽具有迷信色彩,却反映了人们的道德观念,寄托了人们的哀思。
领羊完毕,由文书执事念焚祭文,然后子女们放声大哭,各自抒发哀思。
出殡 出殡前孝子先请舅父“验钉”,既检验棺盖是否盖好。其实就是摆摆舅父的威严,对死者的子、孙、媳数落几句,以警示对活着的老人要孝敬。后将棺材抬出放至街门外备好的长凳上,奠馔品,祭茶酒,焚纸钱。然后将灵柩由长子抬头(前),次子抬脚(后),孙子用孝帐打纤拽丧,亲朋好友帮手,姑娘、媳妇随哭,道士继续吹打,送至坟地。出殡时要一路撒纸钱,过十字路口、大桥都要停步烧纸钱。路过谁家街门,谁家就在门前放火一堆避邪。有的地方还要有一人抱公鸡在前面“鸣路”。
所有带去的花圈、金银斗、童男女一齐焚烧,并在火中添上酒、肉、食品等以祀之。掩埋后,所到亲朋、邻居跪拜,并撕烧一缕孝巾表示已除孝。叩首后原路返回。从门前燃起的火堆上跳过,在事先放好的水盆内净手,有的地方还在门前放把刀,从坟上回来的人摸摸刀,洗洗手,表示“刀割水洗”,今后再不做埋人之事。
甘州民间出殡要请“阴阳”算日子、时辰,有3天,5天出的,也有7天,9天出的。大多一般三天即可送葬。在农村,出殡之日可谓仪式隆重、程序繁杂。主人要先饭菜招待,然后道士念经,礼忏祈祷,超度亡灵,其目的在于死者的灵魂尽快到它应该到的地方去,使它尽快适应新的所在,平静安宁。斋爷点主、念祭文,孝子贤孙跪拜后方可起灵。出殡时宾客分列两旁,孝子引魂,东家(帮忙的人)将门口挂着的六棱(纸楼)放下。待灵柩抬出后,将屋内、院内垃圾扫出,连同死者用过的该废弃的衣物,同六棱一起焚烧,意为带去。若坟地较远,车运灵柩于墓地,若较近,则有青壮年驾杠抬送。
有些地方还有在棺柩下葬后,把随葬的“饮食罐”、“长明灯”放好,由东家将事先带去的遮布打开,遮去亮光,启开棺盖,让亲友们最后瞻仰遗容,方可盖棺。这时孝子贤孙排跪一行,舅父手执重物两手敲击,将棺盖钉紧。孝子用手将土洒向墓坑,再由专门负责填土的人用铁锨填土,最后堆起坟丘。将带去的花圈、冥器、冥钱一起焚烧。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