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甘州人的节日习俗

甘州人的节日习俗

时间:2023-03-15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出行礼仪清末民初时人们见面常用作揖的礼节互相问候路遇作揖 甘州人见面施礼,旧时晚辈对长辈施磕头礼、作揖礼、鞠躬礼等。远行者回家,立刻准备饭菜,并加白酒,供行归者与家人亲友共宴,是“洗尘”,甘州农村有的地方称此为“回家饭”。这种出则饯、归则洗的礼仪源于甘州与内地路途遥远且多艰苦,出时不易、归时更难的观念。甘州人的节日,有中国传统节日、宗教节日和现代法定节日。
出行礼仪_悦读甘州·民俗

出行礼仪

img69

清末民初时人们见面常用作揖的礼节互相问候

路遇作揖 甘州人见面施礼,旧时晚辈对长辈施磕头礼、作揖礼、鞠躬礼等。平辈之间普遍施点头礼或欠身礼。甘州人出行,特别是出远门,讲究干净、富足、礼节。干净就是出门前要里外穿戴干净、整齐,遇节日、赴宴会更要穿戴一新,以便不要被人说成穷脏。富足就是准备充分,上路要备好干粮、换洗的衣服、路费,素来就有穷家富路之说。走亲访友更要带够礼品。家中有人出远门,必备丰盛饮食以饯行,并由家中长者或配偶反复叮咛早去早回,盼你早回之类。甘州人有“出门不当饿死鬼,回家不做懒汉婆”的俗语,因此,对饯行饭吃饱、吃好特别看重。远行者回家,立刻准备饭菜,并加白酒,供行归者与家人亲友共宴,是“洗尘”,甘州农村有的地方称此为“回家饭”。这种出则饯、归则洗的礼仪源于甘州与内地路途遥远且多艰苦,出时不易、归时更难的观念。讲究礼节,就是要谦让。出门后,长辈在前,晚辈在后;男子在前,妇女在后;丈夫在前,妻子在后。不论骑马、坐轿、步行,路遇长者都要行礼、问安或让道。且要手执打狗棒以防犬欺。行前母亲要一再叮咛“在家靠娘、出门靠墙”,还别忘了“带话回来”。

探亲带礼 如果是出门走亲访友,或探视病人,或拜年致贺,或有事相商,都要带上礼品。旧时农家用竹篮装花卷、馒头、烧壳子、油饼子等,以16个为一副。来客携带礼物,主人会很客气地说“来了就是了,还带礼物干啥!”并礼貌地接过礼物,沏茶敬烟。农村冬天做鸡蛋茶、油茶、烧麦茶,使客人暖手、暖身;夏天沏清茶消暑、解渴,随即生火做饭。主人做饭时有一人陪客人聊天。饭好,请客人上坐,双手递上饭碗,并说“饭做得不好,请不要笑话”。饭后陪客人聊天要客左主右,便于说话,以示礼仪。客人在家,主人不从客人面前走动,不打骂孩子,不擤鼻涕、打喷嚏、伸懒腰。客人走时要腾出篮子,并将客人所带之礼回放少许留给客人曰“丢礼”。客人又会说“打扰您了”、“麻烦您了”、主人则会客气地说“没喧好”,“下次再来”。现在送礼品多是水果、点心、烟酒、茶叶、衣物、布料等。也有送其他营养饮品、贵重饰品的。一般来说,客人来访有礼,事后必须回访,则礼多于先送者。

出行在外,探路问事,入居做客,不免称呼。久而久之,形成了甘州人一些习惯的称呼方式和用词。旧时在外遇见官宦贵族的男子,常根据年岁、身份以“先生”、“老爷”、“大人”、“相公”、“少爷”称呼;若遇女性,则“太太”、“小姐”称呼。一般百姓则称“大爷”、“大婶”、“大哥”。1949后,此种称呼渐被“同志”、“师博”等称呼取代。改革开放以后,又出现了“先生”、“女士”、“小姐”的称呼。但在民间,遇有知年龄、辈分的亲戚,年老的称“某老”、“某爷”、“某奶”;年长的称“某大老”、“某爸”、“某大妈”、“某婶”;或称“某哥”、“某嫂”、“某姐”等,对有知识的则尊称“某老师”,但都以直呼其名为不敬。若有称者既不理会,也不应答,被视之缺乏教养,不知礼。

甘州人的节日,有中国传统节日、宗教节日和现代法定节日。在三大类节日中,以传统节日最为集中地表现出地域特色和民间风俗。节日的礼仪往往随着经济的发展和社会进步而具有时代性的变化,同时也随着不同地域、不同民族人们之间的交往而互相影响;节日的饮食和相关的用语也随着发生变化。但都有一个共同点,那就是企盼丰收、祈求多福、消灾避邪、希望平安。宗教节日当与民间俗信和社会时尚相结合时,同样受到百姓的认可、重视和参与,并影响着人们的观念和生活。新中国成立后,国家法定节日在党和政府的提倡下,以公共庆祝的形式为民间所接受。元旦、五一、国庆等节日,国家法定全民休假,并辅以充足的商品,特别是食品供应,使民间逐渐形成了家宴庆祝、观赏文艺演出、走亲串友、外出旅游或加班工作的习惯。但国家法定节日一般在农村并未形成心理趋同,加上农事等因素影响,没有或很少有传统民俗的内容。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