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间工艺
甘州民间工艺萌芽于原始社会部族的劳动和生活。在长期的生产和生活实践中,劳动人民用简单的工具和材料,组合不同的颜色,把各种美好的形象复制、加工在制品上,从而形成了最初的磨制工艺、刀削工艺、染色工艺、绘画,西汉以后的移民实边、发展农业,不但有先进的生产技术传入甘州,而且有中原一系列民间艺术渐渐传入甘州。甘州民间艺人既借鉴了中原技艺,也学习西域的民间艺术形式,发展了甘州民间工艺。
以剪纸、刺绣、缝纫、编织为代表的甘州民间工艺起源很早,而且汇集了中原技艺和西域花式,采用了甘州地产材料,巧妙地实现了实用与美化的有机结合,大大丰富了民间物质生活。
在甘州,传统的民间工艺多妇女承担、传留。日常空闲中,妇女们三五成群,大胆发挥想象,把美好的愿望与对自然界美好形象的体验,用手工表现在绣品、缝制品、编织品和其他日用杂品上。她们的劳动更加使生活富有情趣,使家用物品更加美化。由她们完成的各种工艺品不仅具有很强的实用性,而且极富观赏性。随着改革开放的发展,甘州民间工艺品备受中外宾客青睐,工艺品的制作开始出现了工厂化和规模化。
剪纸
随着屯垦戍边和移民的迁入,中原的剪纸艺术也随之渗入。使甘州的剪纸艺术融合了不同民族、不同地域的艺术精华。又在特定的地理环境、社会生活、民风民俗的制约下,走着自己的发展道路。
甘州民间剪纸的题材、内容都很丰富、广泛。戏曲人物、民间传说、名胜古迹、神话故事、飞禽走兽、花鸟鱼虫、生活场景无不入画。
民间剪纸
剪纸的形式有窗花、门笺、喜花、炕围花、鞋花、花枕顶等。剪纸的技法有将纸折叠剪出的对称式、连续式的折叠剪;用剪子镂空以显示图案,但不破坏整张纸四边外形的阴线剪;不保留整张纸外形,剪出各种图案的阳线剪;彩印剪贴,以突出立体图案,增强色彩对比的衬色剪,等等。
甘州民间剪纸,除了窗花、门笺、喜花、炕围花,还用于乡村的彩灯、做寿和祭祀品中的装饰。也做妇女绣制花鞋、荷包、枕头的花样。
随着社会生活的变革,人们的审美情趣也发生着变化,传统的剪纸艺术更加丰富多彩,有自己独具的特点。其一是兼收并蓄,形式多样;其二是拙朴大方,生动形象;其三是偏重形象与趋向图案化并存。剪纸形象夸张而富装饰性,线条洒脱浑然天成,色彩鲜艳更喜凝重。
窗花 甘州旧民居的窗户,都是木质棂子窗、格子窗,为遮挡风沙和尘土,窗上糊白纸,半透明。人们喜贴大红的窗花来装饰,既热烈,又吉祥。
民间窗花,有天地日月星辰,有山溪花草虫鱼。鱼戏莲花、苍鹰逐兔、龙凤呈祥等寓意吉祥的图案都凝聚着对美好生活的无限向往。
窗花多在农村盛行。当一场大雪飘过,周围一片静谧,农家小屋闪亮的灯火映着窗棂,透着窗花,亲切、感人的气息扑面而来。
门笺 门笺是年节时贴在门楣上,用作装饰的民间剪纸。门笺用各色彩纸剪出。为长方形,长约20厘米,宽约10厘米,下边剪穗。图案有花草、禽鸟、鱼虫、人物等,也有字、回纹、套环、麦穗等简单图案。根据门的大小决定所贴多少。各色相间,看上去既活泼又喜庆。
喜花喜花是甘州民间婚礼上粘贴在新房家具、器物、窗户上的一种剪纸。图案有鸳鸯双栖、蝴蝶戏牡丹、并蒂莲开等。寄寓新婚夫妇和美、甜蜜。色彩是纯一色红,以突出喜庆气氛。
喜花 中常见的是喜字字样。相传北宋王安石结婚之日传来金榜题名喜讯,情不自禁地连写两个喜字贴于门上,从此流传开来。甘州民间艺术家剪喜花时,多将红双喜镶嵌中间或烘托于上,如两枝红梅香且秀,一双粉蝶舞花间,喜鹊登梅相对语,并蒂莲下卧鸳鸯等图案,都十分惹人喜爱。
炕围花 农村多睡土炕,土炕周围总被巧手的姑娘、媳妇装饰得整齐、和谐、漂亮。一般是用花纸或花布围炕贴在墙上,再在上面加10公分左右宽的装饰花边。心灵手巧的媳妇和姑娘们根据自己的爱好剪出各种重叠连拼图案,多以蝴蝶或花草为主。将纸折叠剪出。然后打开,一种图案重复出现,多而不乱。
鞋花 用来做布鞋鞋面刺绣底样的剪纸。旧时,甘州有专门刻卖鞋花的艺人,后来成为民间剪纸的形式之一。鞋花有绣于鞋头的尖头花,剪成小团花或小散花;有绣于鞋面的鞋面花,剪成月牙形,多如意图案;有绣于鞋帮的鞋帮花,多为云纹图案。鞋头花数量最多,最普遍。
不仅鞋头、鞋面、鞋帮有花,寿鞋的鞋底也有花,多以适应鞋底的形状剪出龙纹、虎纹。
枕顶花 一种用作枕顶刺绣底样的剪纸。旧式的枕头多用深色土布缝制。两端枕顶为方形或圆形,枕身较长,枕顶部分多饰有刺绣。刺绣枕顶的花样多用洁白而薄的纸刻成或剪成,四张为一副,绣一对枕头。内容多为凤戏牡丹、凤求凰等象征美满幸福的图案。
刺绣 秦汉时期,随着丝绸之路的开通,刺绣艺术传入甘州。人们开始用刺绣装饰自己、美化生活、传递友谊、寄托感情。
甘州刺绣的用材,有丝绸、丝线,也有土布、五彩棉线。刺绣花样繁多,应用广泛。有实用类的鞋、鞋垫、袜底、腰带、枕头、兜肚、裤带等;有观赏类的衣领、衣袖、童帽、荷包、口袋片、台布等;有礼仪类的钱包、笔包、烟袋、寿帐、挽联等;有宗教类的佛像和寺庙装饰等,而且都具有很强的装饰效果。
甘州刺绣内容丰富,大都反映人民的生活习俗和宗教信仰,蕴藉着古老文化的内涵。龙凤、仙鹤、麒麟、鸳鸯、鱼虫、牡丹、莲花、水草、人物等图案,既象征吉祥如意,又抒发着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民国时期农村妇女搞手工刺绣
甘州刺绣技法有挑花绣、纳花绣、剁花绣等。早期多用纸剪成花样贴上去再绣,有浮雕之感,构图饱满集中,层次分明,形象突出,色彩斑斓。后来用笔直接描出图案再绣。不论是鞋垫,枕顶、荷包,还是兜肚、腰带、童帽,所绣图案无不秀丽精致,千姿百态,体现了妇女的智慧。一个小孩披肩上,在白底的布料上用红、黄、蓝、褐、绿、粉、白等色布料搭配拼出图案,再在上面根据不同的形状、颜色、位置,绣出恰当的花式。有喜鹊登梅、蜻蜓戏水、燕子穿空孔、雀开屏;还有十二生肖中捣药的玉兔、偷油的老鼠、威武的老虎;就是一只小狗,也看上去铃儿摇摇、尾儿翘翘,憨态可掬,活灵活现。搭配疏密有致,观之引人入胜。拼布、刺绣的披肩,周围再配以彩色丝穗,披上孩子的肩头,简直是精美绝伦的欣赏品。
精美的刺绣枕头顶
一双绣鞋,用大红锦缎做底色,配以紫罗兰色或黑色锦缎,雕莲绣凤,左刺鸳鸯戏水,右绣莲花开屏,再配之云手做围,穿在善琴棋、工书画的大家闺秀脚上,款款而至,翩翩而去,既风姿迷人,又优雅华贵。
旧时,民间几乎家家户户都能见到的刺绣品,就是枕顶了。枕顶原与婚俗相连,是妇女表达美好情思和良好祝愿的艺术品。姑娘婚前绣出,作为嫁妆带到婆家,或酬谢媒人,或敬献长辈,或馈赠亲友,成为亲朋间沟通感情的纽带。剩余的收藏起来作为纪念物。枕顶有方的,长方的,圆的。枕顶的刺绣有用各色布块先拼后绣的,也有直接在单色布上绣的。在单色布上,多为中间绣图案,四周绣以花边做围。彩色布上有四角各绣一图案,或蝴蝶,或凤凰,或喜鹊,或鱼,或花。中间再拼出一个小方形,四周构边,绣出人物、花鸟等图案。圆形的就更有一番天地了,周围是各色云纹,再环以十二生肖或各种花草,圆心绘出另一图案。这样内外三个层次,又可围出多重几何图形。看上去繁杂的色彩搭配艳而不俗,精巧的构图技巧杂而不乱,组合、取舍、陪衬、夸张、变形都恰到好处。一方方枕顶,就是一帧帧精巧的艺术品。
布拼 布拼工艺源于甘州民间新生儿穿百家衣的习俗,这种为了祝福婴儿祛病免灾、长命百岁的百家衣,是在孩子百日时,家人向亲友、乡邻逐户索要的五颜六色小块布头,用布拼工艺制作而成的。在百姓心里,孩子在众家百姓,特别是长寿老人的赠予下,可以健康成长。
旧时甘州农村妇女穿的斗花衣
百家衣从古代流传到现在,已经演变为一种独特的民间工艺品,妇女们用真挚的母爱,将五颜六色、各种形态的布块、布条,用花朵形、六角形、葫芦形、八卦形等图案,精心编拼缝制出来,不仅是一件美观实用的衣服,也是一件供人欣赏的工艺品。
甘州布拼除百家衣外,还有压条鞋、布拼被面、床单、椅垫等。既节约了边角料,又经久、美观、实用。
布老虎 民间布老虎,是用布做虎身,内塞棉花、荞麦皮、谷糠等制成的。甘州民间流传这样一个故事:度朔山上居住着两位神仙,一个叫神荼,一个叫郁垒。他们镇守着万鬼出入之门,遇有恶害之鬼,就用苇索捆住送去喂老虎。因此,老虎在神话中就取得了重要地位。古人认为老虎性阳,性食鬼魅,把老虎画在明处可以把鬼吓跑,这种观念在百姓心目中起了重要作用。民间年画、民间剪纸、民间刺绣、民间雕塑也以虎为题材。有人干脆将虎画挂上中堂,将石虎置于门宅,以为镇宅之虎。有的画中还题诗“猛虎雄威借山林,哮吼如雷惊鬼神。始皇敕封山王兽,持守广镇聚宝盆”。由此可见,在民间传统观念中,老虎不仅能驱鬼镇宅,还能聚宝敛财。因此,也就产生了布老虎。端阳节时送给孩子们驱邪、祛病、消灾,希望孩子像虎一样勇敢强壮。
民间制作的布老虎,有单头虎、双头虎、母子虎、套虎等。制作材料也由普通土棉布到丝绸、锦缎。表面或彩绘,或刺绣,或剪贴,或挖补,描绘出老虎的五官和花纹。在心灵手巧的妇女手中,使勇猛威严的老虎,既有天真和稚气,又透出像孩子一样的憨态。
虎枕 甘州民间布老虎的一种。虎枕源于西汉李广射虎的故事:李广与兄弟共猎于冥山之北,见卧虎焉。射之,一矢即毙。断其髑髅以为枕,示服猛也。李广射死老虎砍下虎头当枕头,目的在于显示自己制服猛兽的勇敢。此事遂被誉为虎枕之始。最初,人们制作出玉虎枕、瓷虎枕。为了携带方便和使用耐久,渐渐演变为布虎枕。民间布虎枕有单头虎枕和双头虎枕之分,既是儿童的卧具,也是玩具。
布老虎枕
虎枕的制作造型简洁,腰背凹陷,便于枕卧,有的则舍去四腿与尾巴,中间挖空,以防挤压耳朵。天真活泼的儿童上色彩斑斓的虎枕更加可人。
虎头鞋 民间似乎约定俗成,小儿刚会走路时穿虎头鞋。虎头鞋的做法是以丝线或绒线剪成虎的眼睛和鼻子,打成底样,再用彩色丝线刺绣。大眼睛,大鼻子,彩色棉线剪断做胡须,用绸布做耳朵,纤巧精致。
民间传说,小孩穿虎头鞋,是父母盼子像虎一样敏捷。另外,虎是吉祥之物,可以庇佑小儿健康成长。
民间工艺品展览
香包 香包是端阳节的应时饰品,又是一种玩具。端阳节时,把香包佩戴在儿童的胸前或臂侧,是汉代五色丝缠臂的传承。五色丝指青、赤、白、黑、黄五种色缯,象征东西南北和中央五个方位。
甘州民间香包式样极多。自制自用的香包多为吉祥图案,如十二生肖、狮子、花草、珍盒、瑞兽、蔬菜等,多做成肖形香包。也有做成几何形的,如菱形、圆形、扇形、月牙形等。香包多用棉布、丝绸、麻布为材料,运用裁剪、刺绣、挖补、粘贴、缠绕、捆扎、填装等手段制成。香包内多装填艾草、冰片、香草、麝香、檀香等芳香药料,佩戴在儿童的胸前,臂侧或悬挂在床头,祛病避邪。旧俗中,端阳节过后应将佩戴过的香包抛弃,以弃除瘟病。见别人扔的香包不可捡拾,否则会被认为招致不幸。
香包还是吉祥的象征,姑娘出嫁,巧手的嫂嫂会制作出各种花式的香包,陪嫁的器物上都挂上精巧、艳丽的香包。到了婆家,新娘会把它作为礼品赠给小孩或朋友,有人专门到新房抢香包,谓之抢喜。
花灯 甘州花灯制作工艺源于元宵观灯之俗。农历正月十五闹花灯,家家户户都要张灯结彩,以图喜庆。十五的纸灯千姿百态,五彩缤纷,有宝莲灯、荷花灯、花篮灯等花卉灯;有兔灯、龙灯、走马灯、羯羊砸头灯等动物灯;有悟空舞棒灯、嫦娥奔月灯、八仙过海灯等人物灯;还有大门前的框架灯。最壮观的是鳌山灯,为木架沙灯,似一座山坐落在街道,上面绘有360尊神像,每尊神像前点一盏清油灯。清末甘州诗人曹学禹在《甘州竹枝词》中写到:记得元宵三五夜,大南街上放花灯,可见元宵节花灯之盛况。
苇编 甘州曾是连片苇溪,城内多水湖,湖中皆芦苇。苇子成熟季节,荻花翻浪,琉璃一片。芦苇多用来编苇席。有单人席,双人席等,以单色编织为主。再在苇席上印有飞禽走兽、山水景色、名胜风光等图案。
苇席的编织方法是,新干芦苇去皮后,用小刀或木爪均匀劈成数片,用石轱辘压成篾片。手工匠人踩在石轱辘上前滚后滚,如同耍杂技一样,再用篾片编成条席或方席。清末民国时,有的民间艺人将部分篾片染色后,有规律地编入苇席,使之形成几何图案。芦苇除编席外,还可编出精巧的苇筐,甘州人叫席筐子。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