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节 固原回族的日常礼仪习俗
俗话说,“回回见面三分亲”。固原回族无论男女老少,都极为重视待人接物的礼仪,这与《古兰经》多次强调礼节的重要性有关。
一、固原回族见面礼
固原回族见面礼主要是道“色俩目”。此为阿拉伯音译,原意为和平、平安、安宁,是回族群众之间用以相互祝贺和问候的吉祥话。其全称是“安色俩目尔来坤”,意为“求真主赐你平安”,全称答词是“吾尔来坤色俩目”,意为“也求真主赐平安予你”。这一礼俗具有浓厚的宗教色彩。据说,先知伊卜拉欣和他的妻子晚年得一“圣子”,天使曾预先向他说“色俩目”,作为一种吉祥的问候礼仪,后被穆斯林所仿效。在穆罕默德传教时期,这一礼俗已普遍流行,并被当做一种“圣行”。现在,这种原带有宗教色彩的祝安词经长期沿用,回族群众已经把它看成是正常的祝安问候语,相当于汉语的“您好”和“您也好”,并成为回族日常生活礼仪文化中的一个重要特色。
固原回族凡是晚辈对长辈、幼者对长者、男女之间、夫妻之间以及步行者对骑马者、少数人对多数人祝安问好时都用这一问候语,即使出门在外的人给长辈写信时,称呼上也加上“代色俩目问候”这一祝安词。有些人出门在外遇到异乡回族,讲个“色俩目”就等于是自我介绍。双方会喜不自禁,甚至请你去家中做客,替你帮忙办事。“回回千里不持粮”就在于此。在固原回族社会,如果年轻人见了老人不道安,就被看做是不礼貌,另外,当有人给你说“色俩目”时,你听而不答、视而不接就会惹人恼怒,有时还可能引起误会。
固原回族因长期生活在山区,民风淳朴、正直善良、热情诚恳,日常生活中很讲究礼节,便形成了具有区域、民族特点的特殊行为习惯与禁忌。比如说,道“色俩目”和回“色俩目”就有许多讲究。首先,要求说“色俩目”者应有良好的姿势与友善的态度。两人见面,先致者要站定,双脚稍微合拢,手下垂或操于小腹前,腰微向前屈,恭敬真诚地说声“色俩目”。反对说“色俩目”时敷衍了事、嘻嘻哈哈、摇晃不定,认为这是不稳重、不真诚的行为。当然,回“色俩目”者也要有真诚的态度,不左顾右盼,更不能不接“色俩目”,否则就会被视为清高傲慢、瞧不起人的不礼貌行为,遭众人议论指责。其次,说“色俩目”时讲究长幼有序。少尊长、客尊主、少尊多、男尊女、妇尊夫,都是说“色俩目”时的一些基本要求。少尊长,就是晚辈见到长辈后要先致“色俩目”、年幼者见到年长者后要先致“色俩目”、教民见到阿訇及有“尔林”(学问)的笃信教规者要先致“色俩目”;客尊主就是客人见了主人后要先致“色俩目”;少尊多就是少数人见了多数人时不必一一去向每个人致“色俩目”,而是高声道一声“色俩目”即可;男尊女就是男女见面后,男的要主动先致“色俩目”;妇尊夫就是妻子见到丈夫要先致“色俩目”。再次,致“色俩目”时要讲究时间与场合。固原回族见面致接“色俩目”的间隔时间一般在三天以上,若天天见面就不必致“色俩目”了,即三天以上不见者致。还有在个别场合忌讳致“色俩目”,如正在礼拜、大小净、上厕所等。最后,固原回族特别是农村回族男女之间致“色俩目”时,一般不握手。回族的祝安词,不仅见面讲,分别时有的也互致“色俩目”。
▲热情的固原回族老人
二、固原回族待客礼
▲回族老人会客
固原回族在日常待客中,善于从大处着眼、从小处做起,诚恳待人、热情好客,逐步养成了一种良好的习惯。固原回族待人热情诚实,素有“持家从俭,待客要丰”的优良传统,十分重视待客礼节。当家里来客人时,主人会疾步走出大门去迎接,如客人骑自行车、摩托车时,就会立即把车子接过来推上,对有行李包的客人要把行李包接过来提上。当客人进屋时,主人常常会主动揭开门帘,让客人先进屋。当在屋内见来了客人时,主人立即起身相迎让座,献上香茶。当男主人与客人愉快交谈时,女主人则到厨房准备丰盛饭菜,款待客人。上饭菜之前,首先要上盖碗茶,倒茶水时要当着客人的面将碗盖揭开,然后盛水加盖,双手捧递,表示对客人的尊敬。自然,这时客人也要起立,双手接茶盅。进餐时,要谦让年长者入座上席,待上席长者先动筷子后,其他人才能进食。席间,不说污言秽语,不挑剔食物,不要向碗里吹气,也不允许用筷子在碗里乱搅动,讲究小口进食。在饮水时,也不接连吞咽,更不能对着杯盏喘气饮吮,要一口一口地慢饮。当客人道别时,主人总是满脸笑容并一再挽留,最后一直将客人送出自家大门。在固原回族村庄,当别人请你做客时要答应他,不能随便谢绝,如有特殊情况不能应邀,要讲清原因,表示谢意。
▲热情好客的穆斯林
固原农村回族在待客时,通常把饭菜做好端上桌子后主人不陪坐、不陪吃,而是站在地下,先说一声“请口到”,接着就一再谦让、夹菜,照顾客人吃好饭。固原回族群众认为,主人陪坐、陪吃是对客人的不礼貌。回族众人在同桌聚餐时,大家洗手以后,都要谦让年长的入座上席,要等他动筷子以后,其他人再动。吃饭时,要小口进食。吃烙饼、馍馍、油香时,不拿在手里大口大口咬着吃,而要用手掰着吃。在放饼时,要注意将饼子正面向上放。掰开后而没吃完的烙饼、馍馍、油香,不勉强同席者吃。
回族在同客人谈话时,要求不能左顾右盼,不能玩弄自己的胡须与戒指等,不能剔牙齿,不能将手指插入鼻孔中;不可当着客人面吐痰或擤鼻涕,更不能伸懒腰、打哈欠,打哈欠的时候把手挡在口上。在谈话过程中,要细听别人的言语,既不能要求对方过多地重复,更不能随意插话。
三、固原回族其他日常礼仪习俗
除见面礼、待客礼外,固原回族民间还有其它一些日常礼仪,且这些日常礼仪与伊斯兰宗教信仰密切相关。
(一)拜节礼回族过节不过年,回民把在开斋节或古尔邦节期间的走亲访友,称做“拜节”,以示与汉族和其他民族逢年过节的“拜年”区别开来。拜节除亲友互相拜访之外,已婚或未婚的女婿、女儿们都要带上礼品看望岳父、岳母。固原回族拜节讲究赶早,否则会被认为是心不诚。固原回族俗话说“初一初二拜节,初三初四拜鳖”,就是这一习俗的反映。
(二)施舍礼施舍礼俗称“散乜贴”。“乜贴”是波斯语音译,意为“心愿”“决心”“意念”“动机”,指通过内心或口头表达的意愿,旨在发自内心祈祷真主佑助、赞颂真主恩典。“乜贴”是固原回族的一种人生礼仪,并大致有三种表现形式。举乜贴,意为在做事情之前,通过内心或口头来表达意愿;散乜贴,一种有意念的施舍行为,施舍物可为钱财、食物和日常生活用品等;过乜贴(也称做乜贴),指在亡人的忌日,远行归来、娶妻嫁女或乔迁新居等日子举行的祈祷纪念活动,过乜贴一般要请阿訇诵经、宴请亲友。遵照伊斯兰教义,固原回族大都乐善好施,把施舍和救济贫穷、孤寡、残疾、乞丐等人的行为看做是一种行善积德、向主靠拢的高尚情操。施舍(舍散),在固原回族看来是一种高尚行为,能使人产生恻隐之心,加强人与人之间的友爱,并使每个人都能够产生善良之心,还可以赎取自己的过错,以防走向“为富不仁”的境地。
(三)祝福礼与祈求礼固原回族将之俗称为做“都阿”。很多“都阿”有固定的阿文或波斯文祷词,并由专人默诵,跟随的人念一声“阿米乃”即可。在众多场合,回族群众默念“主啊,你祝福吧”,以祝福自己或他人。在回族民众日常的民俗生活中,“都阿”形式多样、内容丰富:在吃完饭后,一般要双手摸面做感恩的“都阿”仪式;孩子出世后要请阿訇念“都阿”,求主保佑健康成长。穆斯林认为,真主无处不有、无时不在,是超然存在的。因此,虔诚者随时随地都可向真主祈求,甚至每天做“都阿”来完成功德。固原回族习于在喜庆的日子中,亲朋好友聚在一起,请阿訇做个好“都阿”,祝愿日子红红火火、幸福美满;而在面临悲伤、忏悔、哀悼、怀念、贫困、疾病时,更不忘做个“都阿”,祈求平安度过难关。做“都阿”礼仪的含义也很丰富,可表示感谢,可表示悔过,可表示顺从、惧怕,更多表示一种对美好生活的期望。
【注释】
[1]参见王正伟:《回族民俗学概论》,宁夏人民出版社,1999年11月版,第33页。
[2]参见王正伟:《回族民俗学概论》,宁夏人民出版社,1999年11月版,第37页。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