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节 固原回族的姓氏习俗
从词源学意义上讲,中国文化中最初的“姓”和“氏”是不同的。“姓”是为了别婚姻,而“氏”是为了别贵贱,故氏同而姓不同者,可通婚姻,姓同而氏不同者,不可通婚姻。后来,“姓”和“氏”合二为一,成为一个家族区别于另一个家族的标志性符号。中国回族在伊斯兰本土化过程中,积极吸收了中国传统文化因子,又保留了伊斯兰文化的内核,所以固原回族姓氏与中国尤其是汉族的姓氏习俗有较大的一致性,又不失自己独特的民族特色。
一、固原回族姓氏的特征与来源
在固原地区,回族姓氏同汉族姓氏在形式上没有大的区别,但如追寻回族姓氏的来历,就可发现回族姓氏与汉族姓氏既有相同之处又有不同之处,并且一些回族的姓氏很有特点。这些特点体现出独特的民族特色,并具有重要的研究价值。
(一)固原回族姓氏的主要特征 回族民间素有“十个回回九个马、一个不姓纳也姓哈”的说法。就是说,回族中马姓较多,如原州区各地的马姓回族人口就极多,其次还有姓杨、丁、沙、洪、常、田等,都是回族姓氏中的大姓。在固原,回族中有许多和汉族相似的姓,如张、王、李、赵、周、金、刘、陈、雷等,但同时也有一些回族所独有的姓氏,如沙、萨、撒、赛、忽、闪、单、哈、海、黑、纳、喇、铁、虎、脱、妥、朵、沐、玉、把、改、买、拜、摆、菲、麻、穆、宛、古等等。
▲回族乡邻
在固原,不论是与汉族相似还是回族所独有的姓氏,它们大都有一定的来历。如据《元史》记载,一代名臣赛典赤·瞻思丁在逝世后,后代共有九子—十三孙,分为纳、马、撒、哈、沙、赛、速、忽、闪、保、木、苏、黑十三姓,即传统的回族“十三姓”。除传统的回族“十三姓”外,固原回族中还有众多的比汉族姓氏更多的姓氏,并在一定程度上与汉族姓氏相区别。对回族姓氏的类别,日本民族学者小林原在其《回回》一书中,将回回姓分为三类:回回姓(如穆罕默德、乌哈德)、准回姓(如脱、色、玉、塔)和汉姓(如杨、马、丁、张)。但如从固原回族姓氏的现状来看,现在只有“准回姓”和汉姓两类形式。古老的真正意义上的“回回姓”已不存在,这是回族穆斯林主动适应汉文化的结果。
姓氏是个体一定的民族归属、血缘关系、男女性别、个人身份及其社会所属的标志。固原回族也是以此来区分民族、血缘、辈分等问题的。原州区许多村庄的马姓回族、西吉县的单姓回族和海原县的田姓回族,按辈分来取名。虽然家族成员众多,但辈分不乱,这又与汉族“大家族”(望族)的姓氏、姓名传统相似,说明不同姓氏文化之间是互相影响、相互吸收的。
(二)固原回族姓氏的主要来源 虽然固原回族的姓氏在外在形式上与汉族区别不大,但究其来源,却是与汉族姓氏截然不同的。综合前人研究成果和笔者调查,我们认为固原回族姓氏的主要来源为:
1.先民阿拉伯人、波斯人、中亚人名的译音。固原回族的祖先可追溯到从阿拉伯、波斯等西亚、中亚到东土华夏的穆斯林,固原回族的姓氏最早也可追溯到此。如固原回族中的马姓最为常见,其主要是来自祖名(经名)首音或尾音的音译。在回族穆斯林当中,取尊贵的圣名穆罕默德为经名者最多,且圣名在中国历史上又曾被“一名多译”(如马罕默德、马哈迈德、马哈马、马合麻、马哈木、马哈默等),故姓马的就极多。再如阿合马之后裔取其前辈名字的尾音立姓,而马合马沙之后裔取其前辈名字首音立姓,这样就形成了回族中的“马”姓。再如,丁姓也为固原回族古老的姓氏之一。学者们认为,回族丁姓的大部分是来自先祖回回名的尾音“迪尼”(Din),按汉语发音则可读为(译为)“丁”。于是,他们中一些人的后代便取“丁”为姓。丁姓中最大的一支,当来自元代名臣赛典赤·赡思丁家族。史载其子孙甚多,分为纳、速、拉(喇)、丁等姓,在国内分布很广,这就是固原回族丁姓的来源。再如买姓,《姓氏词典》称之为“回族姓”,它也取自祖上经名首音。此外,穆、苏、沙、赛、黑、麻、摆、拜、哈、朵、虎、撒、古、忽等回族姓氏,多由此而来。
2.回族先民最初离开的国名。在早期,一些回族先民从所在国来到中国,为适应中国姓氏文化的特点,便舍弃了自己原有的姓氏,而以自己所来国家的国名为姓氏。如安姓是固原回族的古老姓氏之一。据考证,这一姓氏最初来自安息国(今伊朗)。唐时,安息(今伊朗)人安腓汗其子安附国曾率部族五千余人来华定居,并被朝廷封为左右卫大将军,定襄郡公,这就是安姓回族的早期先民。此外,古代安国(今乌兹别克一带)也有来中国而自居不归者,后来他们也以安为姓。再如,固原回族米姓出自西域米国(今乌兹别克的撒马尔罕一带),而石姓则来自西域石国(今撒马尔罕一带)。安、米、石等姓最初都是以国名来作为姓氏的,并最终以“姓氏”代替了“国名”。
3.皇帝赐姓。在回族姓氏中,有一些姓氏是皇帝赐予的,其后代就沿用此姓,这是回族姓氏的另一来源。如固原回族中的李、张、沐、郑、金等姓,都是来自皇帝赐姓。据考证,回族中的金姓是明太祖时所赐,而回族中的李姓主要源自唐朝皇帝所赐,这在不同时期的史料中都有记载。在封建社会中,赐姓是历代皇帝乐意做的,回族著名人物中接受皇帝赐姓的也不乏其人。例如中国著名的航海家郑和,原名为马和,因明成祖认为“马不能登殿”,所以就赐其姓郑。
4.来自其他兄弟民族的姓氏。伊斯兰教在传播中,被国内其他一些民族成员所信奉,逐步成为回族的一部分,他们原来的姓氏也就“自然”变成了回族姓氏。许多回族学者认为,铁、脱、帖、朵、达、妥、火姓的回族,可能同蒙古名字铁木耳、帖本儿、脱不花、朵不花、达不花、火力忽达有关。在固原地区,铁、脱、妥等姓的回族为数不少,姓氏来源的多样性,说明了回族族源的多样性。
5.来自古代官职、教职等。学者们认为,部分回族成员在古代是因官职、教职等而得姓的。如元代回族大臣廉希宪出生时,因其父担任廉使之职,遂以官职为姓氏。同时,学者们认为回族哈姓也与元时对官的称谓——“哈的”有关。在固原城乡各地,哈姓的回族很多,考查其姓氏来源,很多与其先人任“哈的”这一官职有关。
6.因避难、避讳等而来。回族姓氏的这种来源,实际上在其他民族姓氏的来源上也存在着。在明清时期特别是清朝同治年间,回族遭到了统治者的残酷压迫甚至剿灭。一些回族为躲避灾难,便远赴他乡或改变姓氏、隐姓埋名,久而久之这些本不是自己姓氏的姓氏便成了回族姓氏。例如在清代,为反清复明,一些回族以明为姓,抗议清政府的屠杀政策。之后,这些回族后裔便跟随祖先,以明为姓。现今固原原州区有一村庄叫明家庄,明姓为村中大姓,一些老人说自己的姓氏来源就是因反清复明而来的。
总之,固原回族姓氏发展至今,虽在形式上与汉姓没有多大的差别,但纵观回族姓氏的演变过程,也可发现回族姓氏在历史发展中的特殊性、系统性和民族性。
二、固原回族姓氏与其他民俗
固原回族姓氏不仅有着自身的特点与来源,而且还与回族的迁徙、回族地名和回族经济生活、宗教生活等相关联,从中可看到姓氏文化与其他文化的关系,以及回族姓氏文化的影响与作用。
(一)回族姓氏与回族村落名称 在固原地区,一般以回族某一大姓为主的村落名称也往往就因这一大姓而得名,如西吉的沐家营、单家集就是由沐姓回族、单姓回族而来。固原有一些地名,是部分回族群众从原居住地迁徙到一个新居住地后仍沿用原地名称,如泾源县回族聚居村名中有平凉庄、于村、拜村、者伍村、母家沟等,都是用原地名来称呼新地方。在固原,还有由军事编制或屯田、养牧等而得的地名,如原州区的三营就因军事编制而得名,而海原县关桥乡的驮场堡则因这一地方最初饲养骆驼而得名。
(二)回族姓氏与回族宗教生活 在固原,众多的清真寺和回族墓地大多是由一村穆斯林修建和共有的,但也有一些则由回族的一个大家族修建和共有。于是,在一些人口较多的回族村庄,有的几大家族各有各的礼拜寺和墓地,因而就各自以姓氏相称。例如在一些村落,有苏、田、马三大姓回族,就分别有苏家、田家、马家礼拜寺,同时还有苏家老坟、田家老坟、马家坟院。在每周的主麻日,不同姓氏的回族穆斯林就到各自家族的礼拜寺去礼拜;而在每年的开斋节、古尔邦节,不同姓氏的回族穆斯林也到各自家族的墓地去“游坟”,追悼亡人。
(三)回族姓氏与回族职业 回族姓氏在回族职业特别是在饮食业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许多回族姓氏因“职业”而得名,也有许多“职业”因回族姓氏而扬名。在固原城乡各地,我们常常可见“老马家清汤牛肉拉面”“老田家羊肉泡馍”“索家老字号”等饭馆名称,这就是在职业前加姓氏。这些饭馆,既以“姓氏”来招揽顾客也以“职业”来宣传姓氏,二者相得益彰。至于在其他职业中,固原回族穆斯林群众也喜欢在职业前加姓氏,如“兰家批发部”“杨师皮毛店”“虎家药铺”“赵家修焊部”等,在众多的职业中,一些回族群众经营的饭馆、商店和手工制作,因价格合理、服务周到、质量可靠,而受到广大顾客的青睐,生意十分兴旺。
此外,回族姓氏还与回族武术、回族医药等联系在一起,促进了这些行业的发展。
三、固原回族传统的命名习俗
在固原,回族穆斯林受中国传统文化的影响已广泛采用汉文姓名习俗来立姓定名,但同时又坚持伊斯兰教的命名制度和仪式,一般在婴儿出生后的第三天或第七天,要请教长或阿訇来家给婴儿起宗教名字(俗称回回名)。在孩子上学或成人时,家长或请有知识的人给孩子取一个官名,这与汉族相同。
(一)经名 在回族婴儿的命名仪式上,阿訇或教长先对着婴儿低念大宣礼词“邦克”(招拜词),再念小宣礼词“戈麦”(招呼词),然后在婴儿耳朵上吹一下(男左女右)。仪式举行后,阿訇或教长就择取伊斯兰教先知、圣贤的名字(只读原音,不作汉译),作为新出生穆斯林的名字。固原地区男性多择取尔撒、努海、穆萨、阿里、尤素福、穆罕默德等名;固原地区女性则多取法蒂玛、阿伊莎、赛立麦或赫蒂彻等名。经名在家庭生活中一般也当做乳名。
在固原,回族经名的命取反映出一定的伦理道德文化观念,如取经名为巴齐尔(勇敢的人)、麦克尼(强壮、坚强)、盖斯(坚定的)等,就表示了对坚忍品德的追求;而取名为伊麻德丁(宗教的柱石)、穆耳台仪(顺从)以及哈法尼(忠诚的信徒)、伊玛尼(信仰)等,都表现了对伊斯兰宗教和真主的信仰;取名为阿克弗(有同情心)、希沙木(慷慨大方)、伊哈桑(善行)、穆哈希木(慈仁的、仁爱的)、赫伊里(仁慈的、慈善的)等,则表达了宽容、慷慨和大方、施舍等含义。可见,固原回族的经名都透视出了伊斯兰文化观念,是回族心理特质和宗教观念、文化形态在命名文化中的具体表现。此外,一些学者认为,回族一些经名甚至成为回族姓氏的渊源,如回族中的尤、羽、苏、舍、萨、木、穆、买、麦、满、麻、海、艾、宝等不少姓氏,都来源于经名的音译。此外,固原回族还有用祖辈的年龄或寿辰命名的,如在祖父60岁时出生,起名为马六十。遇到穆斯林节日、聚礼日生下的孩子,就用它们命名,如刘主麻等。
▲回族小学生
(二)官名 在固原,回族人所取的官名与汉族基本相似。众所周知,取官名是汉族的命名习俗,回族先民最初并没有“姓+名”这种称谓形式,但随着回族与汉族的长期交往及通婚、通商和回族民族共同体的形成,回族也逐渐采用汉名(字、号),并且在构成形式、内容选择上也基本趋同。男性一般取名忠、孝、仁、义、福、禄、寿、财、正、智、伟、武、文、雄、龙、虎等,女性一般取名兰、花、菊、秀、月、桂、萍、丽、芳、晶、玲、素、洁、淑、婉等。这些现象说明,回族命名习俗在深受伊斯兰文化影响的同时,也受中国传统文化观念的影响。当然,固原回族官名虽也保留了“姓+名”的基本格式,但也有一些变化,如一些回族官名采用了“姓+经名”(如马穆萨、田主麻、虎阿里等),形成了一种别具特色的回族官名。这种中阿合璧的命名,是固原回族群众为新生一代命名的传统。
总之,今天固原回族姓氏和命名习俗与当地汉族姓氏有着相同的地方,也有不同之处。这说明在汉文化与伊斯兰文化的交流、交融中,回族姓氏和命名习俗也在不断地变化,形成了富有特色的回族姓氏文化。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