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固原回族民间游戏活动

固原回族民间游戏活动

时间:2023-03-15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直到目前为止,这项民间游艺活动仍十分流行。它是固原回族孩子们在冬季最喜欢、最流行的一项室外游戏活动。
固原回族民间游戏活动_宁夏固原回族民俗

第三节 固原回族民间游戏活动

固原回族民间除了参加篮球、排球、乒乓球、田径等多种现代体育活动外,也喜欢参加具有回族特色的踏脚、木球、方棋、掼牛等体育活动。这些体育活动都是世代相传积累下来的宝贵的健身健脑运动,颇具民族特色和地域特点。

一、回族民间智力类游戏

固原回族喜爱的智力类游戏主要是指以脑力为主的体育活动或游戏,常见的有下方与解绞绞。

img158

▲下 方

(一)下方 这是以智力较量为主的一项颇具民族特色的回族民间游戏活动,类似于下围棋。下方很有趣也很方便,没有专门的棋盘和棋子,也不需要裁判,只要找一个干净平坦的地方或石板坐下,用石子在地面上画上横七竖八的交叉线,便成为42个方棋、56个棋眼的棋盘。游戏的双方用不同的棋子(如石头、土疙瘩或瓦片、柴棍子等等)。下棋前一般讲好规则,是否允许悔棋,之后便开始下棋。

下方的规则为:在地上横、竖画出七条线,形成正方形的方格,方子一共49个。双方根据自己的棋子需要来布阵。布满棋子后,双方根据约定,各可先吃去对方一子后开始走子“阻击”对方。如一方的棋子摆成或走成彼此相连的方形时,就可吃去对方任何一个未组成的棋子。因此,双方要尽量堵住对方不让棋子组成方。所以,下方棋艺的高低,主要看谁能够让自己尽量多组方或者将棋子形成方方相连,能够多吃对方棋子,阻止对方棋子组成方为胜。

在农闲时节或劳动之余,回族村庄可以常见村头或者树荫下双方对垒的情景,围观者常常自动形成双方,如同作战的两军人马相互出谋献策,或用幽默诙谐的言语讥讽对方,或为一个棋子的得失而争辩得面红耳赤。有时直到日落西山,也难见高低输赢。

img159

▲解绞绞

(二)解[5]绞绞 解绞绞也叫解绷绷,是固原回族妇女、儿童十分喜爱的一项两人智力游戏。它的玩法是用一条细线绳作为道具,将绳子的两端连接起来成为一个线圈,然后一人将线圈在左右手背各绕一圈,再用中指将两手的线条挑起来变成交叉的线条,另一人用食指和拇指交叉又将线绕到下端挑起变成四条平行的线条。因用手指不同和上翻下翻的角度不同,手中的线条魔术般的一次次就成不同的线条图案。有十字交叉形、菱形、平行四边形,也有平面图案、立体图案。固原回族群众将变幻出来的图案形象叫为“长面”“牛槽”“花板”“难缠缠”等,要求以解不开或解成两组相同的图案为输。此项游戏既能锻炼手指的灵巧性,更是对人的想象力、思考力的良好锻炼,而不断出现的几何图案又能给人以美的享受。

由于用具简单,场地不限,加之操作起来方便而又变幻无穷,所以深受固原妇女、儿童的喜爱,就连一些男孩子也常常参与此项游戏活动。直到目前为止,这项民间游艺活动仍十分流行。

二、回族民间体育类游戏

在固原回族民间流传有打木牛、打梭儿、打瓦和打铆球等传统游戏活动,这些活动由于简单好学、易于掌握、饶有兴味,受到广大回族青少年的喜爱。

(一)打木牛 打木牛俗称“打毛牛”,即“陀螺”。它是固原回族孩子们在冬季最喜欢、最流行的一项室外游戏活动。打木牛对场地条件要求不高,无论在家庭院落、户外、大小便道两旁都可玩耍。

img160

▲打木牛

传统的“牛”是用木材制作的,故称其“木牛”。“牛”形状如圆锥体,对“牛”的高低以及大小,似乎没有统一的要求,全根据自己的爱好定制。一般的木牛直径8厘米、高10厘米。木牛的底部要镶嵌一枚钢珠、玻璃球或者图钉,使木牛的底部光滑,加快木牛的运转速度。当然由于个人制作木牛的技艺不同,爱好不同,木牛也就有了各种式样。比如有的喜欢让木牛发出美妙的声音,于是就按照鸽哨的原理,精工细雕让旋转的木牛会发出如鸽哨的“嗡嗡”声音。

打木牛的玩法十分简单,根据自己的身高,用一根木棍绑一条材质结实的绳子即可。用鞭子将木牛抽打旋转的越快越好。当然,玩的时候也可根据自己玩木牛的水平,约定与别人的木牛相互碰撞。木牛与木牛如果在碰撞中,将对方的木牛撞出约定的圈外,那么依旧在光滑的地面上快速旋转的木牛就显得更加牛气十足了。寒冷的冬天,在平展展的院子里,或在野外滑溜溜的冰上打“木牛”,是回族孩子们的一大乐趣。他们经常是打得热气腾腾,满头大汗,御寒的帽子、耳套都扔到了一边,也忘了回家吃饭的时间。

(二)打梭儿 打梭儿的器材是击梭板和梭儿两样器具。梭儿一般是选择一节较为结实的木棒(长约10至12厘米),将两头削尖,中间大两头尖,制作成梭状。击梭板则是能够将“梭儿”击出的类似球棍的木质道具。打梭儿的场地要求一端靠墙,墙的正前方场地须平坦宽阔,然后在墙下画一直径约2米的圆圈(叫“锅”),且要在锅的中心做一明显标志——“锅心”,在锅线向前方延伸10至15米处画一条横线为掷梭线(距离须双方商定)。然后开始比赛。比赛要求两队人数须相等,以“打砂锅”的办法来决出攻守两方,胜者为攻方,负者为守方。所谓的“打砂锅”,是宁夏民间流行的类似猜拳比输赢的一种游艺方法。比赛者双方同时伸出手,以手的形状表示一样物品:以5指向上聚拢表示砂锅;以拳头表示石头;以手掌伸平表示水。比赛规则为石头打砂锅,出石头者为赢,水冲石头,出水者为赢,砂锅盛水,出砂锅者为赢,以此来决定胜负。在比赛开始后,攻方先派出一名攻手站在锅前(不能踩圈),一手握梭一手持板准备攻梭。守方队员要在距锅15至30米的场地上持板分散站位防守。攻手击梭前须先向守方队员大声唱梭“超了么?”(准备好了没有?),守方队员要齐声回唱“超了!”(准备好了!),然后攻手将用击板将梭儿击出。梭儿击出后如在落地前被任何一位防守队员的木板所截击,即为击杀,攻手淘汰出局;而若击出的梭儿在空中未被守防队员截击而落地,则为进攻有效。在这一阶段攻手击梭要击得远,落得快或打空挡不让守方触击,而守方队员须动作敏捷跑动快,尽量在梭儿落地前将其截击。当梭儿落地时,就为攻梭有效,守方当捡起梭儿站在掷梭线上。这时守队将派本队最有经验和投杀力的投手掷梭。攻手则站在锅前,手持击板全力以赴防范投杀,在梭儿投来时应奋力将其击出。投手在投出的梭儿遭攻手拦击或梭儿投在锅外,即为投杀失败。在攻方队员全部被杀出局后须攻防互换。每一轮次比赛结束后,要计算两队各轮次丈量的总成绩,多者为胜方。“喝梭”是这一活动特有的惩罚方式,胜方队员站在锅前用击板将梭儿击出,越远越好,负队队员则须轮流“喝嗦”,梭儿一经击出,负方一名队员须从锅前迅速起动快跑,将击出的梭儿捡回扔进锅里,在往返途中要大声呼叫即为“喝梭”,中途不能间断。若间断(“断气”,胜队可重新施罚)。此时游戏活动高潮迭起,更为生动而有情趣。

img161

▲打 梭

(三)打瓦 “打瓦”有攻方和守方,也有用脚夹着跳的玩法。其对场地的要求简单,只要是一块7米×5米的空地即可,所使用的瓦片也是用普通的砖瓦磨秃棱角后制成(大多长8~12厘米,宽8~10厘米)。攻守双方分为打瓦和立瓦:当数位小伙伴站在“五杠”处齐声高喊“开——攻——”后,攻方选手就将手中的瓦片向4到5米远的立瓦掷出,击倒即可得一分。一场比赛以击倒对方瓦片数量多为赢,通常在5局中取得3局胜利的为获胜方。打瓦的规定动作都有一个特殊的名字,分别是“开攻”“四两油”“三夹骨”“二盘盘”“一绞骨”“后掏打”“跨马打”和“内掏打”等,其中“开攻”“三夹骨”“后掏打”和“跨马打”等都是具有象征性的形意动作,具有鲜明的民族特征。

(四)打铆球 又称打栏子。一般在平坦的场地两头各挖直径12厘米、深约9厘米的小坑,称“牢坑”。铆球长约6厘米,直径3厘米,两头呈椭圆形;击球棍或击球板长约80厘米。比赛时,双方人数相等,各出数人。攻方队员一人站在“牢坑”边,右手持棍一头向上,用棍下端在“牢坑”边打一下,口说“碰牢”,然后将球抛起用下端棍头击球,并喊“生铆”,球被击出落地。守方队员要从落点把球向“牢坑”掷去,攻方要用棍护牢,将球击出。若击中,从落点到“牢坑”就用棍丈量,每两棍算一分,以积分多少分胜负;若未击中或被守方将球投入“牢”内,则攻方变守方,守方变攻方。在打铆球时,对铆球距离“牢坑”的多少丈量过程,称“合哨”。胜方出一人在“牢坑”边击球,口喊“拦子”,负方从球落点背着胜方队员到“牢坑”边,或单腿跳至“牢坑”边,边喊边跳,“合哨”完成后,比赛即结束。

img162

▲撵阴窝

(五)撵阴窝 在宁夏六盘山西麓隆德县、西吉县居住着一批在清朝同治年间(1872年前后)从陕西迁徙来的回族,他们至今保留着一些古老而独特的民风、民俗和体育活动,其中撵阴窝是集娱乐与竞争于一体回族体育活动。

每到农闲时和冬、春季节,回族少年、青年、甚至于中年男子,找一块方圆三四十米平坦的空地,在空地中央挖一个直径30厘米左右、深15厘米左右的土坑(俗称大阴窝),根据参加人数的多少在大阴窝四周2米左右地方均匀分布挖直径20厘米的小阴窝二至八个(比参加比赛的人数少一个,进攻队员不用)。比赛时,每人手持一个1.5米长的木棒,比赛队员中年龄最小者为进攻队员,也就是撵“牛”者,“牛”是一个长10厘米左右,直径2~3厘米的小木棒。进攻者用手中的木棒伺机将“牛”往大阴窝中撵,其他防守队员每人守一个小阴窝,将木棒底端放在小阴窝中,当进攻队员撵“牛”经过自己防守地,要迅速用木棒采取挡、拔、挑的方法把“牛”撵出,阻止进攻者将“牛”撵进大阴窝。当防守队员在挡、拔、挑时,进攻队员可伺机将木棒插入防守者的小阴窝内,占领其小阴窝,若占领成功,进攻队员就赢一小阴窝,变成防守队员,原防守队员就成为进攻队员,继续比赛。若进攻队员巧妙地躲过所有防守队员的防守,将“牛”撵进大阴窝,进攻者就赢得一局比赛。比赛重新开始,直到每个队员当一次进攻队员后,一场比赛就结束了,最后按每个队员赢得大小阴窝次数的多少确定名次。

(六)驯鹰 固原回族群众驯鹰、狩猎的历史也很悠久,已有几百年了。鹰猎最早是一种生产手段,是在糜子成熟后,用鹰来驱赶麻雀、保护粮食的一种防护手段,后逐渐变成一种民间娱乐活动。固原回族把驯鹰叫“熬鹰”,要把鹰架到臂上,一刻也不能放松,连续7~10夜不让鹰休息;并且白天要在人多的地方训练,晚上要点上篝火熬夜,直至把鹰放出去能呼叫回来为止。驯鹰手一般都腰挎一把“河州回回刀”,臂套皮鞲,手抓勒绳,显得十分威风利落。

固原回族群众的民间体育游戏活动,大多就地取材,富于生活气息,也能开发智力。近年来,各县体委、文化部门对这些传统民间体育游戏活动进行了发掘、整理,并把下方等游戏列为民族体育比赛项目,推动着回族民间体育游戏活动向更加多姿多彩的方向发展。

【注释】

[1]王正伟:《回族民俗学概论》,宁夏人民出版社,1999年11月版,第267页。

[2]山花:山歌。山花铺:是说每家都会唱山歌。

[3]角:固原方音读ge。

[4]参见王正伟著:《回族民俗学概论》,宁夏人民出版社,1999年11月版,第280页。

[5]当地方言读为gǎi(改)。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