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哲学与社会学之父——伊本·赫勒顿
伊本·赫勒顿(1332—1406年)是中世纪阿拉伯著名的历史学家、社会学家和哲学家,公元1332年5月27日生于北非的突尼斯城,祖籍是阿拉伯半岛南部的也门,是哈达拉毛地区哈杰尔部落的后裔。8世纪时,伊本·赫勒顿的先父随阿拉伯军队出征,来到了安达卢西亚,在那里生活了几年,后来越过直布罗陀海峡,辗转来到北非突尼斯城。
伊本·赫勒顿自幼聪颖,好学勤奋,很早就进入当时北非著名学府宰图纳大学学习,系统地了解和掌握了教育学、宗教学、哲学、历史学、语言学和文学方面的知识。19岁时,又离家远行,负笈求学于撒马尔罕等地。
1352年,伊本·赫勒顿开始了他的政治生涯,先后在突尼斯、摩洛哥、安达卢西亚等地的王朝供职,多次被遣作为外交特使出使各国,均不辱使命,出色地完成了外交任务。在从政的20多年间,他的足迹遍及北非和安达卢西亚南部的广大地区。
伊本·赫勒顿生活过的主要地方有:安达卢西亚的赛维里亚、科尔多瓦、格拉纳达、托莱多;摩洛哥的菲斯、侯纳叶、伊本·萨拉玛城堡、巴斯卡拉;突尼斯的突尼斯城等。
1373年,厌倦了政界生活的伊本·赫勒顿退出政坛,在萨拉玛城堡潜心从事学术研究。于1378年写成了著名的《历史绪论》,全书由序言、政治社会学(第1编)、游牧民族历史学(第2编)、历代王朝史(第3编)、生活社会学(第4编)、经济社会学(第5编)和知识社会学(第6编)组成。伊本·赫勒顿在该作品的序言里阐述了历史不仅是社会政治变革和历代王朝兴衰的记录,而且是一个民族文化发展与道德修养的真实写照。他认为,人们生存的自然环境、气候因素以及物质条件对某一个地区人们的道德修养有一定的影响,教育程度、科学发展、社会风尚、道德准则、宗教信仰等精神因素在一定程度上直接影响一个民族的兴亡。第1编,作者论述了政治与社会发展的关系。第2编讲述了阿拉伯各部落的文化特性,与阿拉伯民族发展的关系、伊斯兰教的传播史。提出“历史是循环的,不以人们的意志而改变,历史有许多重复的现象”。第3编重点论述了历代王朝的兴衰。认为:历史是一个连续不断的发展过程,不应把其中的某一个事件与其他事件区别开,应当将其与整个历史统一起来加以考察与分析,把其中的表象(历史现象)与本质(内在的关系)结合起来,从中找出能够说明历史发展的理论。第4编论证了都市生活、城邦建设与国家的发展之间的关系。第5编阐明了人们的生活与区域经济、文化特色以及工艺技巧之间的关系与影响。第6编论述了《古兰经》、圣训学、伊斯兰教义学、伊斯兰教法学、哲学、阿拉伯文学、诗歌、语言学、数学、物理学、化学、天文学、医学等诸多学科的特点及其主要理论。
突尼斯发行的伊本·赫勒顿纪念邮票
1382年,伊本·赫勒顿离开了萨拉玛城堡,赴麦加完成每一个穆斯林一生必须要做的一项伟大功课——朝觐。因为朝觐不但是伊斯兰教法所规定的每个穆斯林的基本义务,而且还是个人个性修养锻炼与考验的最佳时机。当他途经埃及时,被开罗的马穆鲁克王朝的苏丹挽留,成为伊斯兰世界最高学府——艾资哈尔大学的一名客座教授,专门讲授伊斯兰法学。由于他采取深入浅出的教学手法,简单明了地向学员讲授各法学派对某个法学问题所持不同观点的主要依据和论理关系,使艾资哈尔大学的学员与教师受益匪浅,后被素丹任命为开罗的马立克教法学派的大法官。
伊本·赫勒顿从政时间内生活过的主要城市
1387年,伊本·赫勒顿第二次上路赴麦加了却多年的心愿。像其他穆斯林一样,伊本·赫勒顿在麦加认真地履行着朝觐功课中每一个细节,一丝不苟,笃信不移。返回开罗后,继续从事他的大法官职业,帮助人们解决生活中的任何一个法律问题。1400年,蒙古军队袭击沙姆地区,危及大马士革城,百姓抵抗数日无果,于是将此事急告当时的素丹。素丹召集各大臣商议解决,众人提出向帖木儿说明和解之意,请求他能够保护大马士革城的安全。次年,伊本·赫勒顿随素丹出征叙利亚,奉命率领代表团前往大马士革与蒙古首领帖木儿进行缔结和约的谈判。在谈判的过程中,伊本·赫勒顿和帖木儿唇枪舌剑地论战了35天,最终大马士革城得以保全。
从大马士革凯旋,伊本·赫勒顿仍然任开罗的马立克法学派的大法官。1406年3月17日,病逝于开罗,享年74岁,被安葬于开罗的苏菲墓地。
伊本·赫勒顿的理论为欧洲近代哲学家、史学家和社会学家所推崇,被称为是“人类历史上哲学和社会学的奠基人之一”,阿拉伯学者将他誉为“伊斯兰划时代的史学哲人”。伊本·赫勒顿也为阿拉伯学术式微的奥斯曼时代赢得了一份难得的荣耀。
伊本·赫勒顿手迹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