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花式多样的乞巧活动

花式多样的乞巧活动

时间:2023-03-15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花式多样的乞巧活动随着牛郎织女神话传说的深入人心,牛郎和织女广泛地受到人们的同情和尊敬。所以,每年到七月初七晚上,我国许多地方的妇女在这一天,要举行别致的活动。妙手灵心在唐时,乞巧活动皇家也不例外。绣花图乞巧活动形式很多,还有一种是“卜巧” 。乞巧活动既是玩乐游戏,也是希望心灵手巧。清宗室唐石霞女士有一篇《御花园的七夕》 ,对晚清宫女七夕乞巧的活动实况,有很细腻的记述。
花式多样的乞巧活动_节趣

花式多样的乞巧活动

随着牛郎织女神话传说的深入人心,牛郎和织女广泛地受到人们的同情和尊敬。因为织女心灵手巧,是个奇能百巧的女工,她在人间时,曾把超群的织锦绣花技术传授给大家。所以,每年到七月初七晚上,我国许多地方的妇女在这一天,要举行别致的活动。少女少妇们往往结伙祭拜牛郎织女星。她们用茶、酒、水果、 “五子” ——桂圆、红枣、榛子、花生和瓜子做供品,还有化妆用的花粉。这种仪式叫“贺双星” 。焚香礼拜以后,把所供花粉分成两半,一半撒到屋顶上献给织女,余下的自己用。妇女们趁着织女和牛郎相会团圆、心情愉快的时候,祭祀她,向她乞求灵巧,请求帮助她们提高女红技艺。因此,人们又把七月初七称为“女儿节” 、 “姑娘节”或“乞巧节” 。

img117

缝衣图

古代对“乞巧”这一活动很重视,节前要张灯结彩,搭乞巧楼,陈设瓜果,妇女儿童,皆着新衣。这种乞巧习俗,在汉代已初见端倪,据西汉刘歆《西京杂记》记载:“汉彩女尝以七月七日穿针于开襟楼。 ”到魏晋南北朝时,乞巧习俗已极为普遍。那时,有一种一端有七个针孔的特制“七巧针” ,妇女们用彩线来回穿过它的针孔,谁穿得快就表明谁心灵手巧,也就是乞到“巧”了。宗懔的《荆楚岁时记》上说:“七月七日为牵牛织女聚会之夜。是夕,人家妇女结彩缕,穿七孔针。 ”到唐时,乞巧习俗更为盛行。崔颢的《七夕》诗: “长安城中月如练,家家此夜持针线。 ”形象地描述了唐代长安七夕节穿针乞巧的风俗。穿针乞巧是希望得到织女的感召,除去笨拙,使自己变得眼明手巧,织布缝衣能得心应手。唐代大诗人杜甫在《牵牛织女》诗中认为,少女乞巧,是顾虑婚后的生活能力,所以用心学习女红技艺,这是为了婚后夫妻恩爱,生活美满幸福。

img118

妙手灵心

在唐时,乞巧活动皇家也不例外。据《开元天宝遗事》称:唐玄宗在宫中建乞巧楼,楼上陈列瓜果酒炙,摆设坐具,以祭祀牵牛、织女二星。赐给宫中妃嫔七孔针、五色线,在月光下穿过者为得巧。

img119

绣花图

乞巧活动形式很多,还有一种是“卜巧” 。 《开元天宝遗事》还记载:唐玄宗与妃子于是日良宵,在华清宫歌舞会宴。宴后让宫女们各捉一只蜘蛛,放在首饰盒中,看第二天是否结网,以结网疏密、网形周正与否来确定是否得巧。次日打开来看,如果蛛网结得周密,就算乞的巧多。

乞巧活动既是玩乐游戏,也是希望心灵手巧。此风至宋代最盛,上至宫廷,下至庶民,无不争相供迎。宋人钱惟演有《戊申年七夕》诗: “欲闻天语犹嫌远,更结三层乞巧楼。 ” 《岁时杂记》说,宋代东京汴梁潘楼等处出现民间乞巧市,专卖乞巧物,从七月初一起就热闹非凡,王公贵戚多搭建乞巧楼,庶民百姓则用竹木或麻秆编结乞巧棚。这些描述使我们可见当时之盛况。

img120

针穿七孔

元明清沿袭唐宋旧俗,据《帝京景物略》记载,乞巧形式不断出新,花样愈来愈多。除穿针乞巧、卜巧外,更流行“丢巧针”的游戏。方法是在七月七日这天上午,拿一盆水暴晒日中,待水面凝成薄薄的一层膜后,此时把平日缝衣或绣花的针投入盆中,针便会浮在水面上。丢针的妇女便全神贯注地看水底的针影,如果成云物花朵之影,或细直如针形者,便是“乞得巧” ,因为这些影子表示织女赐给她一根灵巧的绣花针,可以织绣出美丽的图案;如果水底针影粗如槌,或弯曲不成形者,就表示丢针的妇女是个“拙妇” ,因为织女给她的是一根石杵。 “针能浮水”这个有趣而不可思议的活动,在明人刘侗的《帝京景物略》 ,清人顾禄的《清嘉录》 、让廉的《春明岁时琐记》等书里,都有较详尽的记载。据《清嘉录》里说,苏州的风俗是在头一天夜晚就把这盆水准备好,置于庭中承受露水,到第二天七月七日日出时晒之,等水面生膜而后丢针乞巧。北方的姑娘有的还用松针来代替绣花针在七夕时乞巧,称为“掷花针” 。这种风俗尤其盛行于清宫里。清宗室唐石霞女士有一篇《御花园的七夕》 ,对晚清宫女七夕乞巧的活动实况,有很细腻的记述。

img121

掷花针

过去,江南村姑在七夕清晨,有相邀结伴到河边溪旁梳洗的习俗。她们先采摘七叶野草,揉出青汁,然后用以洗头。年轻的姑娘们蹲在碧波荡漾的河畔,面对朝霞,满天巧云,口唱“洗头歌” ,直到把乌发洗得柔软光滑,她们才迎着阵阵和风、冉冉红日回到家中。这种濯发乞巧,在江南水乡甚为流行。

img122

丢针乞巧

七夕的活动中还有一种叫“看巧云” 。据说这一天天上的云彩会幻化出各种奇特的形状,有的像仙山楼阁,有的像狮熊虎豹,有的像仙童玉女。少女们仰望观赏,随意指点,驰骋想象,以自己能看到的巧云形状占卜命运。古人诗说: “夏云多奇峰。 ”其实,这本是天空自然现象的常景,但在七夕这天看来却别有意义。

img123

展示女红

旧时,乞巧风俗最讲究的要算广州。七夕傍晚,妇女们扫净庭院,沐浴更衣后,家家门口都摆满香案,奉上七杯净水,供上香花瓜果。姑嫂、四邻、同窗闺友,纷纷展示自己所做的绣花鞋、鸳鸯枕、石榴裙、虎头帽、香荷包等女红,还有以姑娘巧手编织制作的精致工艺品、民间玩具,也有手剪的各种窗花、鞋花,及工笔画“织女天河出浴图”等,琳琅满目。一件件陈列出来,让亲友邻里过往的人观赏评论,满街恰似成了一个女红技艺展览会。评比优劣并不是为争夺桂冠,而在于交流技艺。当然,小伙子们如果看到自己心爱的姑娘的手工技艺出色,压倒了别的姑娘,都会感到非常荣耀。

乞巧,能否使人心灵手巧?当然不会。 “巧”是乞不来而要练出来的。俗话说: “三天不动手生,三天不念口生。 ” “手熟为妙” , “曲熟韵自来” ,这里贯穿着“生熟”两字。世上只有“熟能生巧” , “一回生,二回熟,三回巧” , “巧”是从熟中来的。随着知识的发展,人们逐渐认识了这些,所以现在再没有人继续这种徒劳无益的活动了。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