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氏医技
回族是由境外的阿拉伯、波斯、古代突厥等穆斯林移民群体与中国境内的汉、蒙古、维吾尔等民族成分融合而成的一个民族共同体。回回民族在形成发展的过程中把阿拉伯医学输入到中国。
从唐代起,阿拉伯国家的药物乃至医术已经传入。段成式(803~863年)撰写的《酉阳杂俎》记载了数十种阿拉伯国家的动物、植物名称,对其性状有具体的描述,成为唐代及以后中国人认识阿拉伯药物的重要参考书。
晚唐,五代时土生波斯人李珣撰写了《海药本草》,它是一部纯粹的本草书,而作者是波斯人的后裔,其家以经营香药为业,故对多种胡药的性状、炮制及功能主治具有深厚的知识,是一位本草学家。因此,其记述的上百种药物中以阿拉伯药物居多, 《海药本草》在扩大中国人的本草知识,丰富中医的内容有重要作用,是阿拉伯医药于唐五代传入中国的重要证明。
宋代,阿拉伯与中国的海上贸易更加繁盛,中国于11世纪陆续设置了市舶司,加强了海上贸易的管理。海上贸易的主项仍然是药材、香料生意。当时输入的药物很多,《宋史》记有白龙脑、白砂糖、乳香、腽肭脐(海狗肾)、龙盐、银药、五味子、扁桃、琥珀、无名异、木香、血竭、没药、硼砂、阿魏、熏香、白龙黑龙涎香、苏合香。
《岭外代答》又记有没食子、珊瑚、摩挲石、栀子花、蔷薇水、甘露。
《诸蕃志》介绍的阿拉伯医药有丁香、肉豆蔻、安息香、芦荟、血竭、黄蜡、水银、白铜、生银、朱砂、紫草。阿拉伯药材的大量输入是行医配药所必需的。它不仅为传统中医服务,也为中国境内的阿拉伯医服务。传统中药是以汤药为主要剂型,阿拉伯医学多用树脂类药,有挥发性,如果仍然熬制,势必失去其有效成分。因此,必须根据医治目的、药物性状之不同,做成丸、散、膏、丹、酊等。这些阿拉伯药制成丸、散者,十分普遍。
还有《圣济总录》卷四十七载有治胃虚冷的《荜拨丸方》,其成分为:荜拨、高良姜、白豆蔻、肉桂、缩砂、附子、白术、胡椒、诃黎勒。其中多为阿拉伯医方的常用药,可见,阿拉伯药已大举进入中国草药市场,并得到医家的广泛运用。
阿拉伯人的药用蒸馏器是北宋年间输入中国的。北宋年间,中医也和西医一样分了科,北宋太医局为培养医学生,将中医分为九科,这与阿拉伯医学在宋代对中医产生的重大影响有关。无论是拉齐(865~925年)的《医学集成》,还是伊本·西那的《医典》,其内容都是按科别称述。
公元13世纪,蒙古军西征南下,建立了元朝。蒙古西征攻破了西域各伊斯兰国家, 1258年攻陷巴格达,阿拉伯帝国灭亡。西域各国人民迁徙东来,进入中国,被称为回回人。东来的回回人中有不少的阿拉伯穆斯林医生,他们把阿拉伯医学介绍到中国,服务于当时的战争和社会生活。元代朝廷有西域侍卫亲军,这是一支主要由回回人组成的侍卫部队,还有一批回回宫员,中都(北京)有回回两千二百九十三户。因此,朝廷增设了为回回人和孤寒者服务的医疗机构,先后有西域医药司、广惠司、京师医药院、上都与大都回回药物院、回回药物院局。说明回回医药在朝廷比重甚大,机构正规庞大。
阿拉伯医药文化与中国传统医药文化交融的结果,产生了三部著名的医药著作。
《饮膳正要》,作者忽思慧,他取蒙古族、汉族、回族食疗和营养保健经验撰写成此书,其中部分反映了回族医药状况。例如所载马思答吉汤、木瓜汤、鸡头粉血汤大抵是穆斯林方,内用回回豆子、羊肉等,以及咱夫兰(番红花)、回回葱、八檐仁、必思答、回回青、回回小油,均是回回食品或药品。
《回回药方》,三十六卷,此书是按百科全书式的体裁写成的。此书或为元末回回医生所撰,此医生可能供职于回回药物院。书内皆阿拉伯方、回回所习用医药。《回回药方》内容十分新颖、丰富,是输入中国之后的阿拉伯医学的代表作,是回回医理与方法的集大成者。学术界的一种看法是《回回药方》与几种最有影响的阿拉伯古代医书,如拉齐的 《医学集成》、麦朱西的《医术全书》、伊本·西那的《医典》、秘书监司天台所藏《忒毕医经十三部》等有渊源关系。《回回药方》给中国文化融入了一种新的特质,向我们介绍了阿拉伯的哲学思想,它传播一种与中国传统中医学风格迥异的完整的医学体系,给中国介绍了一种当时最先进的医学成就,极大地丰富了中医的本草学,为解决中阿文化交流史中的存疑提供了详细的考证材料。
《瑞竹堂经验方》,回族医学家沙图穆苏撰。元泰定三年(1326)之前已流行,明中叶亡佚。今本从日本仿明刻重校本来,已修入《四库全书》。
元代,回回医生被称作“回回医人”“回回医宫”。他们深入各地民间行医为计,治病救人,他们能治愈诸种疑难杂症,其高超的医术令中国人称奇。陶宗仪撰写的《南村辍耕录》记载:元大都(北京)“有一小儿头疼不可忍,有回回医宫,用刀划开额上,取一小蟹,坚硬为石,尚能活动,顷焉方死,疼也遄止”。
“取一小蟹”实际上是回回医宫为小孩做了一次切除肿瘤的手术。唐代杜环《经行记》记载,他在埃及看到的“开脑出虫”术与陶宗仪讲的是一回事。元代回回医术是对前者的继承。陶宗仪又讲,平江城阊门处有“过客马腹膨胀倒地,店中偶有老回回见之,于左腿内割取小块出,其马随起即骑而去,信西域多奇术哉”。
类似的医学经验,在元代著名外科医生齐德云的《外科精义》一书中也有反映,他的书中有“迥疮蟾酥锭子”一方,说系“陕西医局提举马云卿亲传经验方”。马云卿可能为回族人,治方特殊,中土所无。其云“治疗疮毒气攻心欲死”,方用天南星、款冬花、巴豆仁、黄丹、白信、独活、斑蝥等。研极细,加新蟾酥和药,如黍米大捻作锭子。其法以针刺其疮,并“以银作细筒子,一个长约三寸许,随针下至疮痛处,复以细银丝子内药于筒内推至痛处”,下锭子于其内,然后以膏药敷之,脓出自瘥。这个套管探针给药法,是传统汉医所没有的。
回族药方
元代是阿拉伯医学在中国得到最充分的表现与推广的黄金时代,阿拉伯医药文化通过陆海丝绸之路,直达中原内地,又由于阿拉伯民族善于经商,香药和中国药物的互市尤为兴旺,回族医药成为中阿医药交汇的产物,这和历史上回族的迁徙形成等紧密联系在一起。明代,朝廷不再设置回回医药机构,回族医学或师徒相授,或家学渊源传承,各地回回医生独自开业。戴良的《九灵山房集·高士传》记西域人丁鹤年曾“避地四明或为童子师,或寄居僧舍,卖药自得”。可见回族人多于药业有特长。明代王沂的《伊滨集》卷五中录有《贾胡歌》。颇见回回人摆地摊卖药情景,歌云:
西域贾胡年八十,一生技能人不及。
《神农本草》旧知名,久客江南是乡邑。
朝来街北暮街东,闻掷铜铃竞来集。
……
痼疾跛癃易得瘥,金丝膏药熬较好。
伤折近来人苦多,川船南通有新药。
……
回回药方
这首歌词反映了明代在基层和民间回回医生行医者大有人在,明代至今,回回医生既保存了一些阿拉伯医学内容,又普遍学习了中华医学,二者兼用。
回族医学是中国传统医学与阿拉伯—伊斯兰医学“东西合璧”的产物,已经有上千年的传承与发扬。金元之际,回族医药发展到了鼎盛时期,涌现出与回族药物有关的、集阿拉伯医药学与中国传统医学为一体、具有中国回族特色的医药大型综合性医著《回回药方》等专著。就《回回药方》中所载方剂来看,在药物剂型的运用方面,既有中国式的丸、散、膏、汤,又保存有阿拉伯式的芳香挥发药、滴鼻剂、露酒剂、油剂、糖浆剂等。回族医学在其漫长的发展过程中,博采众家,逐渐形成了一套独特的民间疗法。
吴忠自古以来得益于黄河自流灌溉之利,是黄河流域的精华地带,也是曾经辉煌过两个世纪的西夏国皇帝李元昊统治的核心区域。吴忠又是中国回族主要聚居区之一,也一直是西北重要的商埠,享有旱码头之美誉,水陆交通便捷,集市贸易历史悠久,更以“天下大集”闻名遐迩。
繁茂的商业助推了回族医学的快速发展,在吴忠,回族医学有着久远的传统和深厚的积淀。陈氏回族医技十法正是在吴忠市这块土地上成长起来并发扬光大的。
陈氏世系中原回族,祖籍河南开封。第一代传人陈进孝在习武练功之余向民间医生(当时叫串雅、铃医、走方医)学习医术,并收集当地中草药外敷,初步总结出刺、拔、挑、吹、捏、薰、敷、点、涂抹等民间医术。第二代传人陈铭生在其军旅生活中继承其父的医技与验方为士兵疗伤治病。第三代传人陈卫川自幼随其祖父、父亲学习回回医术。从医五十年来,对脾胃病、肝胆病、糖尿病、风湿及妇科病等积累了丰富的经验,撰写了大量的学术论著,先后编辑出版了《中医回族医药》《陈卫川临床经验集》《自采自种中草药简编》《宁夏中草药种植》《回医拾零》等多项论文专著,创立了陈氏家传民间医技十法,驰名全国。第四代传人陈堃,自幼随父学医,陕西中医学院毕业后在吴忠市医院从事中医针灸等工作。第五代传人陈人智,就读于宁夏医学院中医系。
这里尤为值得一提的是,陈氏第三代传人陈卫川,他在平时的行医中重经典、重临床、重辩证。他认为祖国医学的辩证,就是分析辩证疾病的症候,证是疾病的反映,有其病,则必有其证,因证识病,简称辩证。他经常说:“天是一大天,人是一小天,天有日月星晨,人有耳鼻口眼。”但是,病变百出,有发于局部,有发于全身,它所表现的症候,有单纯、亦有复杂,不一而是。怎样辩别呢?他说古人把一切疾病,归纳起来分类立纲,而后辨证。如《伤寒论》“六经辩证”,《湿热论》“卫气营血辩证”,《金匮要略》“脏腑经络辩证”等,这样辩证,简明扼要。按图寻骥可使病无遁形。
陈卫川以德立医,众人为师。他非常赞同清代名医吴鞠通的一句话,“天下万事,莫不成于才,莫不统于德,无才固不足以成德,无德以统才,则方为跋扈之才,实是以贩,断无可成”。他认为这句话十分精辟地阐明了医术与医德之间的关系。遇重危疾病,他常引孙思邈的话:“不得瞻前顾后,自虑吉凶,护身性命,见攸苦恼,若已有之,深知凄悔,勿避险戏,昼夜寒暑,饱满疲劳,一心赴救,无作功夫形迹之心,如此则为苍生大医,反此则是含灵巨贼。”以此来勉励自己和告诫学子。
陈氏第四代传人陈堃,禀承家传,自学入室,曾到北京中国中医科学院针灸研究所、北京大学第四临床医学院积水潭医院进修学习。并在吴忠市医院着手创建本地区首家康复医学科,广泛开展骨关节及脑血管病的康复,被自治区指定为陈卫川主任医师的学术继承人。经吴忠市卫生局批准与父亲共同组建吴忠康复专科医院,旨在全心身继承父亲传统医学、回族医技医术精粹。参与编写《中国回族医药》《回医荟萃》《回医精粹》《回医回药产业发展论坛》等书。先后被中华特色医药学会授予“中华特技名医”称号,全区首届“百名百姓信赖医生”。
陈氏父子创办的回族康复医院是一家集治疗与研究为一体的民营医院,自筹资金开辟了陈列室、展览室各两间,陈列着第三代传承人的书籍、药方 、采集标本、著作等,承载着几代人的艰辛努力。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