丝绸古道宁夏路
丝绸之路是我国古代中央王朝与外界,主要是西、南方向的国家和地区进行经济、文化乃至政治交往的通道,因为作为与人类生活直接相关的丝绸是中原向外输出最早的贵重物品,因而丝绸之路几乎就成为东西方文化交流的代名词。
丝绸之路的正式形成是在公元前2世纪西汉的张骞出使西域之后。为联合大月氏(读音dɑ rou zhi)等报复匈奴,汉武帝派张骞为使节,于建元三年(前138年)率领100多人向西域进发,历经千难万险,途经匈奴地域、大宛、康居和大月氏,历时13年回到长安。他的西行,是历史上中原首次与西域以至中亚的大规模交流,成为丝绸之路之先河。随后的一段时间,汉王朝又多次派张骞、李广利等使臣或军队打通并保护了这条通往西域的道路。以后的2000多年,历代封建王朝的官、商、兵、民都曾在丝绸之路上往来,丝绸之路承载着古代东西方文化的精粹,传递着古代亚洲大陆人民的友谊。
这条通道以秦、汉至隋、唐以来的政治文化中心长安为起点向西北越陇上,经河西走廊到达西域,自古至今与我们宁夏这块热土息息相关。
战国秦、汉以来,玉门关和阳关以西,即现在的新疆,被称作西域。西域道通以后,中原同西域乃至更远地区之间的经济、文化联系日益密切。西域的葡萄、石榴、苜蓿、胡豆、胡麻、胡桃等植物,陆续向东土移植,西域的良马、骆驼和名贵毛织品也源源东来。以后,佛教与佛教艺术也经中亚传到西域,再向东土传播,对以后2000多年的中国文化产生了巨大的影响。十六国以后,东西方奢侈品的贸易逐渐加大,中亚、西亚的金银器作为这种贸易的主要物品大量流入中原帝国的皇室以及贵族的手中,西域的一些小国也不断向中原王朝输出金银器与其他宝物。同时,中原向西域输送了大量的丝织品和金属工具,并把铸铁、凿井、造纸等技术传到西域,促进了西域社会的发展。
在北魏的前半期,也就是魏孝文帝迁都洛阳之前,自北魏都城平城(即今天山西大同市)通往西域的通道大体是自平城起西行,过盛乐(即今呼和浩特南),渡黄河经鄂尔多斯达统万城(今陕西靖边县北),经薄骨律镇(灵武一带),最后抵达高平镇(今宁夏固原),再向西就与后来隋唐时期的萧关道为同一条驿道了。或者自灵州之西南渡黄河直达河西走廊的凉州和甘州,所经灵州的商道也称之为“灵州道”。北魏先后6次派使者出使中亚,并与中亚、西亚36国取得联系,正是经过灵州、固原的古驿道。当时“商团结队而至”,使丝绸之路出现了一个继汉代之后新的繁荣时期。北魏迁都洛阳以后,平城至高平镇的主要驿道作用开始削弱,逐步被经关中西上高平的驿道所代替。安史之乱,唐肃宗在灵州即位,灵州在特定的历史时期成了全国的政治中枢,加之唐中期以后,大部分时段陇西和河西局部为吐蕃所据,灵州道的作用又一次凸显,这种情况一直延续到五代至宋初。在吐蕃实力最为强大时,河西走廊中段的甘州也为其所有,这时的商道只能经灵州越贺兰山沿腾格里北缘的戈壁草原经今额济纳的居延进入西域了。
康国、何国、史国、米国、曹国、石国、安国、火寻都是中亚至两河流域一带的粟特人小国。这9个小国均为先秦时西域与河西走廊一带康居国的后裔。他们的祖先温王原来居住在祁连山北麓的昭武城,后来被匈奴所破,西逾(翻过)葱岭迁到中亚至两河流域一带,经过历代繁衍分为9个大小不等的国家,并都以“昭武”为其姓氏,以表示永不忘本。粟特人以擅长经商著称于世,南北朝以来,沿着漫漫的丝绸之路,来往于中亚与中国之间,操纵着陆上丝绸之路的国际商贸活动。对当时的中西文化的交流、沟通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在他们往来经商的过程中,某些历史阶段丝绸之路的途经之地也曾经发生过大大小小的政权的变更与战乱的发生,迫使一部分粟特人留居中国。粟特人流寓于中国以后,在所经过的地区建立了一些粟特人聚落,形成了诸如吐鲁番、敦煌和所谓的唐“六胡州”等粟特人集中居住的地区。宁夏的南部山区,也是粟特人聚居的地区之一。
沙漠上的驼队
北朝后期至隋唐,长安通往河西的驿道有南北两条,汇合点均在凉州,也就是今天的甘肃武威市。唐代的地理书籍《元和郡县图志》曾经记载,途经原州的这条路线为北路,出长安向西北行,经州(即今陕西彬县)、泾州(今甘肃泾川),过陇山至原州,再向西北途经石门关(今宁夏固原的须弥山附近),再过会宁关(今甘肃靖远县)过黄河抵达凉州。这段驿道大约1600里,比途经秦州(今甘肃天水)的南路近约400里,所以是通行频率较高的路线。途经原州的部分又叫“萧关道”。隋至唐前期时,萧关道上的陇山关为6个上关之一,原州木峡关为中关,都是当时著名的驿道关隘。原州西北的会宁关记载有渡船50只,日渡千人。可见这条道路往来的旅客之多。
隋唐时期,宁夏地区的少数民族与外来民族,主要是中亚一带的西域地区外来民族。一方面,这些以“昭武九姓”为主的外来民族与中原地区的往来需要经过宁夏,作为通道的宁夏,当地各民族居民也不可避免地与这些过客进行交往,因此这里必然会遗留下一些外来民族的文化和文物;另一方面,也会有一些外来民族的成员或整个部族因为这样或那样的原因长期滞留在宁夏地区,以至死后埋葬在这片土地上。
五代宋初,由于吐蕃势力的阻隔,中原与西域之间的联系虽然不如唐朝那样紧密,但唐末时期一些频繁往来的特征仍然保留了下来。“安史之乱”后,唐肃宗在灵州继位,灵州的政治、经济地位凸显。西域使节、商贾进入中原一度必须经过灵州。过灵州后,向南、向东南或向东,分别经镇戎军(今固原)、庆州(今甘肃庆阳)或陕北到达关中。这时的灵州又成为丝绸之路的重要驿站。到党项人占领灵州和河西之后,灵州在丝绸之路上的作用一落千丈。此时中原的北宋、南宋两代与西亚、南亚的商贸交易不得不寻求新的通道,因而从唐代就开始的起于扬州、泉州、宁波等港口,经南海穿马六甲海峡达印度、波斯的海上通道的作用越来越占据主要地位,海上通道自此代替了千年之久的陆上丝绸之路,成为东西方文化、贸易交流的主要通道。
(王惠民)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