花儿绽放新世纪
进入21世纪,宁夏“花儿”的研究、创作、传播又有了许多新的特点。
首先要提到的是高琨先生的“花儿”创作。高琨,1936年生于宁夏固原的农村,用自己的话说“没有学历,爱好文艺”,1951年入伍,成为一名吹小号的文艺兵,1955年转业到西海固歌舞团,后来到固原秦腔剧团,任乐队演奏员,1996年从固原地区文联退休。生活在丝绸古道上的高琨,从小听惯了脚户与放牧人吼唱的“山花儿”,无论是唱词的奔放、高亢,感情的真诚、直率,还是曲调的优美、苍凉,都给高琨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他从小就被“花儿”熏陶,被“花儿”感染,并深深地爱上了“花儿”。他多年来一直潜心于“花儿”的研究及创作,写了上千首“花儿”,他把创作的这些“花儿”编成两本集子出版,第一本《红牡丹》于1999年11月出版,第二本《绿牡丹》于2006年3月出版。原宁夏文联党组书记慕岳以《明亮的阳光灿烂的笑脸———读高琨〈红牡丹〉 〈绿牡丹〉有感》为题的书评写得非常贴切:“老高是因情而赋‘花儿’的,他新吟唱的‘花儿’也是情真意切,真挚动人的。当然,老高‘花儿’中的情,已不是传统‘花儿’中那种单一的男女爱情,而是对亲人、对农民兄弟姐妹的情,是对家乡故土的情,对我们民族、国家社会进步的情。”
海原县地处六盘山的西北麓,“花儿”在这里非常盛行,主要有“河隍花儿”(很多人习惯上称“河州花儿”)和“山花儿”两种。“山花儿”又被当地人称为“干花儿”,是在宁夏的土地上生长出来的独特品种,海原县是宁夏地区“干花儿”的主要产地之一。山坳、地头、地广人稀的旷野里,随时随地都是他们的舞台。“花儿”有基本的传统唱段,也有即兴的现场发挥。马生林,这位生长在城关乡的东乡族老汉,虽已68岁了,但他能唱400多首花儿小调,海原的“干花儿”大都由他演唱。他从小就在家乡放牧,无人说话,就靠“花儿”来排解寂寞,天生一副好嗓子,在当地被誉为“花儿王”。他的徒弟马汉东自幼学唱花儿小曲,后来一直唱到全国,还唱到了日本岛根的民间博览会,被人称为“花儿王子”,他们堪称唱花儿的代表人物。
但随着现代化文明的普及,“花儿”同其他民间艺术一样,受到了强大的冲击,面临着传承断代的危险。2006年,宁夏回族花儿入选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2008年2月28日,“花儿王”马生林以宁夏回族花儿代表性传承人的身份,走进了北京人民大会堂,从领导手中接过了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证书。2月29日,马生林还在北京参加了专场演出,让首都的观众欣赏到宁夏原汁原味的回族“花儿”,宁夏“山花儿”登上了中国演出的最高殿堂,花儿歌手马生林也成了国家级的宝贝。
为保护和传承“花儿”艺术,海原县的一项重要举措是让“花儿”进课堂,在县政府教育部门和旅游部门的联合推动下,海原县中小学开设了花儿课程,还邀请了马生林、马汉东当场授课,让花儿在少年儿童的心里扎根,这是海原县传承民间文化的重大创举。海原县的另一个举措就是编演“花儿”文艺作品。海原县有个民族文工团,他们的主要任务就是创作、排演“花儿”作品。2000年,他们创作了“花儿”歌舞剧《花儿的故乡》,2004年,这台节目改编为《海风吹绿黄土地》,赴福建的福州、厦门、泉州演出,赢得了很好的声誉。近年来,他们又创作了“花儿”歌舞剧《大山的女儿》和花儿情景剧《回族婚礼》。抓剧目,抓演出,是推广、发展“花儿”的重要形式,是非常有远见的。
宁夏大学音乐学院在搜集整理“花儿”的同时,进行了音乐方面的深入研究,并创作了许多以“花儿”为素材的歌曲,其中《“花儿”迎来天下客》最为出名。这首歌曲以女声小合唱的形式演出,2005年在自治区高等院校的文艺会演中获奖。宁夏大学音乐学院还将西部歌王王洛宾于1938年在固原和尚堡五朵梅歌中记录的六盘山花儿《眼泪花把心淹了》编成合唱,参加2008年中央电视台青年歌手电视大奖赛。
这个时期,宁夏“花儿”研究领域又出现了一个重量级人物———武宇林,武宇林是宁夏的一名学者,曾在日本留学,攻读硕士、博士学位。她以“花儿”作为她的博士论文研究方向,她曾沿着丝绸之路对“花儿”进行调查,到过甘肃的临夏回族自治州、新疆的冒吉回族自治州、宁夏的西海固地区以及吉尔吉斯斯坦等许多地方,进行多年的研究考察,她认为宁夏回族“花儿”是优秀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也是宁夏各族人民的精神财富。
武宇林是在日本研究“花儿”的第一人,在日本出版了30多万字的日文专著《丝绸之路的口传民歌———“花儿”研究》。这是宁夏第一个在国外出版“花儿”研究专著的学者,也因此成为了享有国际声誉的“花儿”学专家。
武宇林博士在调查中同时发现了这样的现状,“和20世纪30年代、50年代相比,‘花儿’已经十分衰落,农村中会唱‘花儿’的人寥寥无几。这也是西北‘花儿’的基本现状。会唱‘花儿’的大多不年轻,年轻的一般不唱‘花儿’;唱‘花儿’的大多没文化,有文化的一般不唱‘花儿’;唱‘花儿’的大多不会说普通话,会说普通话的一般不唱‘花儿’。西北的‘花儿’普遍存在青黄不接的状况。如不尽快保护和传承,随着现代化进程的加快,受到流行音乐、网络歌曲等时尚音乐浪潮和现代文化的冲击,流行了千百年的传统民歌‘花儿’势必会走向消亡”。她清醒地认识到,如果任其自然消亡,将是我们这一代人的悲哀,因此,她在2008年的自治区政协九届一次会议上,做了题为《弘扬中华文化保护和传承宁夏“花儿”民歌》的大会书面发言,大声疾呼:弘扬和传承宁夏“花儿”。
“花儿”的传承,作为抢救性的工作,需要政府的规划与支撑,需要主管部门的热情与努力,更需要全社会的认可与重视。
(马学恭)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