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民俗新村红寺堡

民俗新村红寺堡

时间:2023-03-15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民俗新村红寺堡红寺堡古堡早已成了历史烟雨,古迹难觅。而在这片废墟上建设起来的红寺堡移民区,却是宁夏回族自治区集中迁移宁南山区贫困人口规模最大、居住最集中的一个移民城市。在中国西部,没有一个移民地区能像红寺堡这样集中。在红寺堡定居下来的宁南山区移民,对罗山所寄托的希望,就是对脚下这片热土寄托的希望。红寺堡开发区移民的居住条件虽大为改善,但缺乏个性。
民俗新村红寺堡_话说宁夏

民俗新村红寺堡

红寺堡古堡早已成了历史烟雨,古迹难觅。

而在这片废墟上建设起来的红寺堡移民区,却是宁夏回族自治区集中迁移宁南山区贫困人口规模最大、居住最集中的一个移民城市。

这些来自固原市各县和同心县干旱山区的移民,操着各自的方言,带着各自的风俗习惯,杂居在不同的规划区域里,形成了宁南山区风土人情的微缩景观。

在观望绿草如茵的罗山北麓的同时,在遍访移民区的同时,你会在不经意中发现,红寺堡原来是宁夏民俗文化的微型展览馆,是宁夏民间小调的展播台,是中国西部最典型、最独特的移民文化区。在中国西部,没有一个移民地区能像红寺堡这样集中。要想在最简短的时间里了解到宁南山区乃至陇东的民风、民俗、民歌、民情,到红寺堡来采风,绝对不会令你失望。

在红寺堡定居下来的宁南山区移民,对罗山所寄托的希望,就是对脚下这片热土寄托的希望。因为传说中,玉皇大帝给罗山特赐了“七十二场巡山雨”。曾经背着旱季行走的移民,在干旱的宁南山区很难有被雨彻底浇透的机会。当他们在新开垦的属于自己的肥沃的土地上,看到清粼粼的泉水、渠水,流进心爱的土地,他们不缺水了,他们也该知足了。但是,从干旱山区来的移民,心中依然想着老家。想老家,不想别的,就想老家能落一场透雨。突然某一天,天公突降大雨,他们跑进雨幕,让雨酣畅淋漓地浇湿自己,就像浇湿了老家。他们奔跑着、欢呼着,雨像一个多情的移民,穿针引线,缝补着自己想家的情绪,就像缝补着老家干裂的土地。

雨后的大地向罗山追赶,雨后的罗山向白云追赶,雨后的白云向蓝天追赶,雨后的蓝天向太阳追赶,白得比水缠绵,蓝得比风浪漫。

雨后的屋檐上挂着一滴雨,一动不动;雨后的石头上蹲着一滴雨,说定不定;雨后的罗山顶着一滴雨,一变不变;雨后的移民渗着一身雨,说干不干。

掠过红寺堡开发区的田野,移民昂首山前,他们的心烫红了蓝天上一朵朵彩云,像一只只雄鹰悬在天空,因为这一片天空将要撒下一地的白银。

红寺堡移民的热情,轻轻地带走了古堡和荒原上的一切悲剧。宁南山区的贫困和红寺堡的荒原在这里匆匆一吻,万象更新,生长出了海原路、同心路、固原街、西吉街,生长出了卫士般的灌木和乔木,生长出了希望和富裕,生长出了蓬勃生机。

红寺堡开发区面对的正是罗山云青寺,移民们早闻晨钟下田而作,晚听暮鼓回家而息。半乡半城的红寺堡移民区,就像建设在花园般的农田中,鲜花开满街道,庄稼布满城市。绿色的庭院,美丽的田间走廊,是红寺堡移民开发区展示给人们的新的田园诗。哪里的城市还比红寺堡更有浓郁的乡土气息呢?

美丽的田野,风和日丽,阳光和煦。从罗山流下来的泉水,顺着如同新疆“坎儿井”一般的渠道,浇灌着城市和田园,民风、民俗、民歌与鲜花共同盛开。

从春到秋,都是红寺堡繁花似锦的季节,英俊的少年若骑一匹红色的骏马,穿过这个温和而又阳光充足的风景区,激情洒遍田野,草浪就会在梦中摇晃。太阳在这里高挂,月亮在这里歇下。城市里的田园,田园里的城市,泼墨写意,风景如画。

红寺堡开发区移民的居住条件虽大为改善,但缺乏个性。如果把红寺堡建成“宁南民俗村”,移民区的民居,既能满足游客的猎奇欲望,又能满足移民对故土的思念之情。红寺堡除了建设必要的楼群之外,还应在市区的边缘,以宁南山区的黄土窑洞为模式,建成不同时期的窑庄,历史地再现宁南黄土高原民居的特色;再配以“拉拉车”,绕罗山而游,这是丰富红寺堡民俗旅游的一个基本点。

(王曼西)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