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古代的服饰习俗,你知道多少?

古代的服饰习俗,你知道多少?

时间:2023-03-16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服饰习俗是人们消费生活习俗之一。服饰具有两重民俗性,即保护身体和装饰。比如鞋袜,在我国北方寒冷地区,使用皮革、皮靴的占多数,因而不需要鞋袜;在江南水乡、西南少数民族中,有些地方不论男女长年“打赤脚”,着鞋的习俗没有形成。3.服饰民俗的中心衣,是服饰民俗的中心。5.服饰民俗风貌的构成因素性别不同,服饰民俗不同。女性也有不同级别的服饰。服饰的职业特征,是服饰习俗的重要标志。
服饰民俗_民俗综览

第六章 服饰民俗

服饰是人类智慧的体现,也是人类特有的技巧。其他任何动物都不具有服饰。它是经济民俗中最为活跃的事象。在衣食住行中历居首位。服饰习俗是人们消费生活习俗之一。服饰具有两重民俗性,即保护身体和装饰。服饰既有古老的传承,又有不同时代的革新与创造。

1.服饰的产生

服饰的产生,是“出于羞耻感而遮体”。原始社会,无论男女都用树叶、草藤等遮蔽自身的性器官,意即“遮羞布”。衣着的保护作用是最重要的。从世界许多地方的服饰习俗中可以了解到,衣着的使用是不均衡的。热带、亚热带地区的服饰习俗尽管发展缓慢,甚至处于简单状态,但还是注意遮身蔽体的。而在温带以北地区人类服饰习俗就变得复杂。这充分说明衣着以保护人类自身为主要目的。

2.服饰民俗中的基本事象

在服饰民俗中,衣服(上下衣)是最基本最典型的事象。而帽、巾、鞋、袜是次要的。因为它们的使用不是很广泛。比如鞋袜,在我国北方寒冷地区,使用皮革、皮靴的占多数,因而不需要鞋袜;在江南水乡、西南少数民族中,有些地方不论男女长年“打赤脚”,着鞋的习俗没有形成。同样,戴帽、围巾与否并无习俗规定,有的以不戴帽、无围巾为习惯,很多妇女有一头长发,更无需加帽。衣服不但可以用来“遮丑”,又可以御寒、保暖,还能防止和抵御侵害人体的各种虫类、风雨、寒暑,甚至对意外发生的跌、撞、砸、打等也具有保护作用。比如穿了棉袄不慎摔倒,其身体受伤程度大为减轻;热浪滚滚的炎夏,穿上洁白的衬衫,定会觉得热度减轻,因为白衬衫对太阳光具有反射作用;夏秋的夜间穿上长裤,可大大减少蚊虫的叮咬。

3.服饰民俗的中心

衣,是服饰民俗的中心。人类最早制作衣服的材料只能是植物的叶子、树皮、藤草、兽皮等。我国西南地区的苦聪人直至新中国成立前还有用芭蕉叶做围裙的习俗。至于用动物皮毛做成皮革和保暖衣服等,现今不但仍大量地采用,且不断应用科技手段进行改进和发展。在服饰习俗漫长的发展过程中,人们不断发现新材料、创造新工艺:植物纤维、鸟羽、兽皮毛纤维被发现,棉花、苎麻等用于纺纱织布,衣服式样不断翻新,使得服饰习俗变得千姿百态、异彩纷呈。人类衣服的最早式样是“围”“披”“套”:“围”就是围腰带、围腰裙;“披”是遮背搭肩的斗篷式样;“套”是在布上开洞,从头上套进去的整片衣服。缝制袖、裤等筒状衣服是较晚的事象。

4.衣服的成型样式

衣服的成型样式,是人类依照气候冷暖来配置的。衣服分单衣、夹衣、棉衣、皮衣等。无里曰单;复衣即夹衣;内装麻丝絮者曰棉袍;裘为皮衣。衣服又分内衣、外衣、罩衣等多种类型。古代的“首冠”指帽,“足履”指鞋。只起保护头部的作用,称“头衣”,并非为了装饰。“冠,贯也,所以贯韬发也”,是为了结发的。至于戴冠以分别身份,那是后来因礼仪礼教而派生的。鞋,最早是指裹足用的皮毛,用以保足御寒避伤,后来才逐步发展成用皮、麻、葛、草制的鞋。袜,“足衣也”。最早也是指裹足的兽皮。古时人们席地而坐,鞋袜是不能进入内室的,“履不上于堂”。当时“打赤脚”是本分的习惯。到了现代,鞋袜除了用于御寒保暖、护脚避伤外,还具有形象标志的作用。至于鞋袜的样式、种类,更是纷繁复杂、百态千姿。穿名牌,显高贵,当然包括冠帽和鞋袜。服饰习俗并不单指衣服,还包括发饰、珠宝首饰及一些附属用具等,如头巾、围巾、扇子、手帕、手套、手表、护膝、眼镜、荷包、提包、雨伞等以及化妆方面“打粉画眉毛”、涂唇、画指甲等。

5.服饰民俗风貌的构成因素

(1)性别不同,服饰民俗不同。自古至今,男女性别在民俗上就有重要区别。在信仰习俗上,认为男为天,女为地;男属阳,女属阴;男主外,女主内等。在服饰习俗上也有重要差别,上至帝王宫室,下至平民百姓,在服饰上都是有区别的。古代公卿、王侯、大夫、士的夫人就有明显的标志。女性也有不同级别的服饰。在古代民间,男女都穿裙,到后来,男子淘汰了穿裙的习俗,直到现今,唯女子才穿裙子。西南少数民族的妇女,以穿裙为主,保存了女服的古俗。

(2)年龄不同,服饰民俗不同。人一生不同年龄阶段的生理差别也很大,服饰也随之具有不同的类型。古时男子以20岁为界,在20岁之前,有穿短衣、穿开裆套裤的习俗,以便活动。20岁行冠礼,告别少年时代。在我国农村,至今仍存在小儿穿开裆裤的习俗。在色彩方面也存在很大区别,花季少女穿红着绿、襟飘带舞,垂暮老年则穿“老人装”。

(3)职业不同,服饰民俗不同。各种工匠有其独特的服饰。僧人道士有袈衫等服装;猎人多穿耐磨耐寒的皮衣;医生为“白衣天使”;厨师头戴白色高帽;工人有工作服;军人、警察、法官,各有自己特色的服装;宫廷、官场有等级森严的各种服饰。服饰的职业特征,是服饰习俗的重要标志。

(4)地位不同,服饰民俗不同。身份的尊卑,地位的高低,使得服饰习俗产生很大差别。以旧时“貂蝉冠”为例,它不仅是武冠,同时也是王室近侍、身份贵胄的人所戴的盔帽。古时有“锦衣”“布衣”“丝绸”“葛麻”之别,标志着人们的贵贱贫富,纵使衣料相同或相近,式样上同样有等级高低之分。鲁迅笔下唯一穿长衫站着喝酒的孔乙己,是典型的穷困潦倒的落魄书生形象。在当今社会主义新时代,人们只有社会分工不同,没有高低贵贱之分,各级官员都是人民的公仆,服饰方面的等级差别正在逐渐消亡。但特殊行业还需要讲究服饰特点,如警察、军人等,而且仪表讲究,是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内容之一。

(5)用处不同,服饰民俗不同。人的服饰往往要受到社会生产生活需要的制约。以个人生活需要分类,有内衣、外衣、单衣、夹衣、汗衫、背心等;以个人生产活动需要分类,有便衣、工作服、礼服;以礼仪角度分类,又有婚、丧、寿、节等各种节日专用服饰。比如旧时婚礼,新郎穿长袍马褂、戴礼帽,新娘则以凤冠、霞帔、戴“福”等为礼服。这些服饰除婚礼外,平时是不穿戴的。还有一些特殊的服装,只在从事某项工作时穿戴。诸如农民的蓑衣、斗笠,潜水员的潜水衣,宇航员的宇航服,矿工的灯帽,骑车者的安全帽,还有塑料雨衣,都说明不同的服饰具有各自特殊的用处与功能。

(6)民族不同,服饰民俗不同。各民族服饰总是按照本民族的惯例而形成各不相同的样式。如鄂伦春族的狍衣袍,女工的领口、袖口、衩口、襟边都用不同颜色的薄皮镶成边饰,上边还有图案花纹;蒙古族男女都骑马,宽大的袍上边沿边、襟衩都饰以一至二道彩缎或花绦,腰扎彩绸带,足下穿马靴。马靴上有传统的吉祥彩色图案。景颇族男女多穿黑色圆领对襟上衣,下身穿宽大短裤,头上缠黑布或白布包头,头巾两端装饰着图案花边和小绒球。其女子上身穿黑色圆领对襟衣,下身穿色彩艳丽的饰以花纹的筒裙,已婚妇女用黑布包头。汉族人的服饰也因地域、时代不同而有所不同。辛亥革命后,多数男子喜穿“中山装”,即上衣前面上下各有两个口袋。随着社会的进步、经济的发展,各民族的服饰发生了很大变化,呈现出向“精、美”方向发展的趋势,服饰的花色品种、式样更加丰富多彩。

(7)季节不同,服饰民俗不同。自然气温是一年四季服饰变化的决定因素。夏季的短衫短裤,冬季的皮袄、重裘,各具特色,如果冬穿夏衣,会被讥为不合时令。在现实生活中,人们对不同季节穿不同的衣服已成为习惯,如果违反这种习惯,人们会认为是反常现象。

(8)质料不同,服饰民俗不同。服饰的习俗与经济生产、自然地理条件也有一定的关联。绸、缎、锦、绢都由蚕丝织成;棉布来源于棉花;葛布出产于葛麻之地;毛、皮等取决于牧业生产。当然,塑料、化工的产生,使得很多质料“鱼目混珠”,且无拘于产地。旧时由服饰质料的经济价值和质量派生出服装质料的差异,由此标志不同的身份、地域差异。如官商地主都穿绸缎锦绢。“遍身罗绮者,不是养蚕人。”而下层平民百姓就只能穿布葛衣服了。服装质料所构成的习俗,早已构成了人们社交往来活动中的习俗了。

(9)色彩不同,服饰民俗不同。服饰的色彩标志出两种性质,即装饰和信仰。旧时的皇帝按照季节变化、阴阳五行、相生相克,定出五方正色,即春穿青色,夏穿赤、黄色,秋穿白色,冬穿黑色。我国服饰一般是冬春两季多穿蓝、黑色,夏季多穿白色,秋季多穿黄色等。在古代,僧道服饰除式样不同世俗外,色彩也十分严格,禅僧穿茶褐色、青绿色,披五彩袈裟;讲僧穿五色、绿绦,披浅红袈裟;教僧穿黑色、黑绦,披浅红袈裟;道士都穿青法衣,只有朝服是红色。在我国礼仪中,对服饰色彩也有具体要求,如喜庆礼仪服饰为红、黄,间色为浅绿浅红;凶丧礼仪服饰则为白、黑色,间色为灰、褐色等。不同民族对服饰色彩的认识与看法不同,其习俗的形成也是多源的。现代人们对服饰色彩的要求就不那么严格了,也很少存在什么等级区别,而且思想意识形态领域逐渐开放,服饰的色彩可任人们自行选择。当然在礼仪方面仍须按照一定的俗制,如丧事依旧多为白色或黑色。

(10)工艺不同,服饰民俗不同。服饰工艺技巧的差异同样会构成服饰习俗的不同。质料的编织、印、染、绣、镶、嵌以及纽扣、飘带、佩物的缀饰,都有习俗惯例。至于衣服上绣出龙、凤、虎、鹤、云、火、水、日、月、星等祥瑞图案等,反映出信仰和等级的差别。旧时只有皇上才能穿“龙袍”,一般百姓是不能穿的;兵卒、勇、士、囚犯等均在衣服上标有大字,身份一目了然。现代服饰的工艺技巧可谓多彩多姿,应有尽有,不一而足。

(11)式样不同,服饰民俗不同。服装的样式在服饰习俗中构成各种不同类型。服饰发展到今天,衣服样式的关键部位总是在领、袖、襟、带等方面。衣服的规格是在长、短、宽、窄、肥、瘦上。衣服的斜襟、对襟、前后襟也各有不同。至于裙、裤等也各有特点。在装饰上又有古装、戏装、西装、中山装、喇叭裤等之分。仅就衣领方面,就有交领、圆领、方领、鸡心领、立领、翻领、高领、和尚领等。当今的服饰新式样层出不穷,诸如波司登、红豆、罗蒙、报喜鸟、雅戈尔、李宁、耐克、七匹狼等,都是服饰品牌。

综上所述,各种要素的融合,形成了整个服饰的民间习俗。尽管在开放的今天,国际交流日益频繁,国内各民族空前团结、往来密切,服饰习俗正发生着变化,但上述诸因素依然是构成服饰习俗的基本因素。

6.服饰民俗的惯制

服饰民俗的惯制表现在实用性、观赏性、礼仪性等方面。

实用性惯制,即服装的实用价值,表现在原料的优质耐用,做工的精细,规格、式样的合体、舒适,生产生活的方便,气候冷暖的适应等。这些都是人们对服饰的基本要求。

服饰的观赏性,受到社会、时代、环境和消费生活水平的制约。“人生在世只畏饥,有了饭吃又思衣。”这充分说明了这种制约性。在盛世和平年代,观赏性就显得十分重要。“有钱堪出众,无衣懒出门”就是这种真实写照。这里的“衣”指好衣、新衣,适合世俗场合的衣服。求美是人的天性,自觉的美感和社会观赏方面的结合是服饰习俗的重要内容。

礼仪性出自社会礼俗的需要,因此服饰的实用性和观赏性就降为次要了。如婚礼服饰,仅限于当时实用,过后一般是不会再穿的。在整个服饰习俗传承过程中,丧服可谓流传最久,且变化不大。它是为封建家族、亲族制度服务的严格的服饰习俗,标志我国封建习俗的社会性质。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