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中国传统养育习俗中的生养习俗

中国传统养育习俗中的生养习俗

时间:2023-03-16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生养习俗在中国人的传统情感世界里,有两类非常突出的表达方式,分别体现在对父母的孝和对子女的爱上。而在林林总总的各地风俗之中,两大具有代表性的习俗可以说深刻地反映出中国传统养育习俗背后的特殊内涵。有人说,生养习俗的产生和盛行,是中国古代宗法家族制度和封建伦理观念的影响,是对传宗接代的希冀,这一点不可否认。
生养习俗_实用中国风俗词典

生养习俗

在中国人的传统情感世界里,有两类非常突出的表达方式,分别体现在对父母的孝和对子女的爱上。这两种特定的情感表达,都可以通过民俗生活中的相应习俗得到表现和寄托。尤其是对子女的爱,它是中国特有的生养习俗形成的基础。事实上,我们所说的生养习俗,并不只是从婴儿出生开始,而是始自男女成婚,历经祈子和催生,及至孩子出生和养育的整个过程。

当人们通过婚礼上的“子孙桶”、“枣栗子”、“传袋”等习俗传达了对步入婚姻中的男女多子多孙的祝福以后,祈子习俗的出现变得更加名正言顺起来。各地都有了五花八门的求子方式,如“偷灯”、“偷鞋”、“偷瓜”等,具有赐子功能的神灵更是成了各地久婚不育的夫妇虔诚祷告的对象。北方地区最主要的送子娘娘是“碧霞元君”,她是道教信仰中的重要人物,俗称泰山娘娘;中原地区则多供奉“女娲娘娘”,由女娲造人的神话衍生出其象征繁衍生育的俗信,并流行“拴泥娃娃”等习俗;福建等地崇信陈靖姑,又称临水夫人、顺天圣母,在当地人们的心目中,她是妇女儿童的保护神,又兼有赐子的职能,这一信仰同时还伴随着移居的海外华人而流传到东南亚等国的华人圈;而广东各地则多祭祀“金花夫人”,相传夏历四月十七日是金花夫人的生日,因此那一日的香火尤为旺盛。此外,还有几乎家喻户晓的“送子观音”和得到民间普遍认同的“床公床婆”,长久以来,都已深植于人们的信仰之中,并对民众的生活产生着极其深远的影响。

当小生命开始孕育之后,胎教习俗也对孕妇作了种种限制,其中多与饮食和行为方面的禁忌有关,以期胎儿能顺利健康地发育。及至孩子临近诞生,还会有非常有意思的“催生”习俗。所谓“催生”习俗,一般是在孕妇临产前,由娘家进行送礼活动。催生礼包含了鸡蛋、核桃、红糖等诸如此类的食品和孩子所需的物品,而婆家也会将收到的食品分送给亲朋好友。因此在人们对“催生”习俗的理解中,其实蕴含着两层含义——一是对即将分娩的产妇的关切,尤其是娘家对女儿的祝福,另一方面也是提前与大家分享孩子即将降生的快乐的过程。

如前所述,孩子呱呱坠地后,各地各民族的生养习俗更是举不胜举,报喜、开奶、洗三、满月、百日、抓周、开荤等百姓熟知的礼俗,适时地出现在孩子成长的每一个阶段,从而留下珍贵的印记。而在林林总总的各地风俗之中,两大具有代表性的习俗可以说深刻地反映出中国传统养育习俗背后的特殊内涵。首先,在全国流行的育儿风俗中,均可见穿百家衣、挂百家锁、吃百家饭、兜百家米、送百岁钱等名称。这是缘于以往生活水平低下、医疗水平也不发达的社会现实,使得孩子能否存活成了人们担忧和关注的首要问题。基于此,满月、百日等特殊时间节点便成了庆祝新生儿顺利过关的日子。而这一类以“百”命名的习俗,正是希望借由民间众人的强大力量,达到保佑孩子健康平安的目的,用心良苦可见一斑。其二,老虎在育儿习俗中担当了重要的角色。陕西、山西等地多沿袭穿虎头鞋、戴虎头帽和舅舅送老虎枕头等习俗,此类习俗起源甚古,历时久远。这是因为民间俗信老虎为“百兽之王”,威猛强健,孩子由它保护,可避邪及免灾祛病。因此凝结“百家”祝福和对老虎的寄托逐渐成为了中国育儿传统中极具深意的习俗特点。另外,育儿习俗中除了对孩子健康的祝愿以外,还充满了对前程的美好期许。抓周仪式可谓是被父母相当看重的一种预测孩子将来的志趣与职业的民间仪式。抓周又名“试周”、“期周”、“试晬”等,指父母在儿女周岁时,陈列出各种文具、针线之类的代表某种指向的物品,任由孩子抓取以占卜将来。尽管仪式所备的物品随着时代的变迁一直有所更替,仪式的结果人们也越发淡然处之,但不可否认的是它依然作为一种非常隆重的诞生礼和庆祝方式被保留到了现在。

有人说,生养习俗的产生和盛行,是中国古代宗法家族制度和封建伦理观念的影响,是对传宗接代的希冀,这一点不可否认。但在它一系列的承载着希望的行为表达中,情感的自然流露,对新生命到来的深深渴望和珍视,才是这些习俗沿袭至今的本质意义。自古以来,人们小心翼翼地遵循着这些生儿育女的传统方式,来完成繁衍和养育后代的重任。了解了中国传统的生养习俗,我们才能如此强烈地感受到,中国传统的父母对子女的感情其实是渗透在日常生活的这些程式化的行为方式中的。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