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汉族民间建房风俗

汉族民间建房风俗

时间:2023-03-16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汉族民间建房风俗。鸣放鞭炮,庆祝立柱成功,举行酒宴待客。镇宅石 汉族建房中的一种压胜法。流行于全国部分地区。建筑工艺的一种,指砖墙建筑中一种精细的工艺,北京园囿建筑尤多使用。调门 汉、藏、土等族建筑风俗。届时,主持老师傅或风水先生,步罡踏斗,念安门咒等。甲马将军 建房时贴“甲马将军”字样的纸条,是旧时汉族民间的一种建筑风俗。汉族民间建房上梁时抛撒的糕点。流行于淮河和长江中下游地区。
建房风俗_实用中国风俗词典

建房风俗

上梁 亦称“升梁”。汉族民间建房风俗。流行于全国大多数地区。上梁日,要择吉辰,鸣鞭炮。在湖南农村,要由主持建房的木工师傅,口诵成套的吉祥辞令,两人抬梁木,在鞭炮声中登梯,步步上升,至脊,将梁木安放在中间两扇中柱顶端的衔口内,置酒菜于梁木两端,抬梁人细酌慢饮。屋主此时,以红布披梁木,谓之“披红”,并对木工赠红包封。在四川农村,则于梁上悬贴书有“吉喜”两字的大红纸,抬梁的匠人,手提一只滴着血的大公鸡,步步高升,边走边唱吉祥语,称之“上梁歌”,如“左手推开金鸡叫,右手挽来凤凰升”等。仪式后,房主要煮汤圆粉团之类,招待邻里与匠人。

立柱 亦称“竖柱”。旧时汉族民间建筑风俗。流行于全国大部分地区。建新房时,在打好房基、制好梁柱构件后,择黄道吉日立柱。届时杀猪请客。通常在夜间进行,不许妇女观看。屋架竖起后上正梁,木匠大师傅手执大斧于正梁上步行通过,称“跑梁”,以检验屋架质量。然后用红布包五谷封梁,用公鸡冠血涂梁,并从梁上洒下古铜钱,在中柱上贴“姜太公在此诸邪回避”或“李广将军神箭在此诸邪回避”等红纸条。鸣放鞭炮,庆祝立柱成功,举行酒宴待客。

镇宅石 汉族建房中的一种压胜法。流行于全国部分地区。民间认为正门朝人家屋角不吉利,就在“恶向”处的墙上嵌一块镇宅石,上面刻着“泰山在此”或“石敢当”等字样,也有在字上再加刻虎头或八卦之类图案的,认为可以辟煞、破邪、逐鬼魅。

磨砖对缝 汉族民间建筑风俗。流行于北京、河北以及东北等地。建筑工艺的一种,指砖墙建筑中一种精细的工艺,北京园囿建筑尤多使用。其特点是与勾缝的“缝子墙”相对,砖与砖之间,不留缝隙,不勾砖缝,仅有细线痕。砌法,先将青砖用磨器磨过,砌时以江米米汤为黏剂,使缝隙弥合。

调门 汉、藏、土等族建筑风俗。流行于青海东部农业区及环青海湖各州县藏、汉杂居区。是指为新庄窠和屋舍安门选择方向。建房时,要先请精通阴阳堪舆的老师傅或风水先生,确定阳宅大门宜开向何方,然后下罗盘、定方位、权衡主房定门高低。再择吉日安门。届时,主持老师傅或风水先生,步罡踏斗,念安门咒等。民间以为门是“主”,房是“宾”,宾主相合,财源茂盛;并认为,选好门第朝向会使家道兴旺、子孙昌盛。

甲马将军 建房时贴“甲马将军”字样的纸条,是旧时汉族民间的一种建筑风俗。流行于浙江西部地区。破土建造新房时,民间必写“甲马”、“将军”等字样贴在墙上,以此驱邪。

发墨 汉族民间建房习俗。流行于湖南等地。木匠建房时,传统通常先从正屋左边的中柱开始划墨线,故名。发墨后,主家封红包,备酒食,礼待木匠。

抛梁糕 亦称“念抛樑”。汉族民间建房上梁时抛撒的糕点。流行于淮河和长江中下游地区。民间造房上大梁,东家要特制许多糕饼,其形有圆形、方形、菱形,并用糕模印出花卉草木、飞禽走兽等图案,糕上染红,装入彩盘,交给木匠。木匠站在临时搭的抛梁台上,将糕饼从上抛下,边抛边唱“口彩”,第一把抛入东家的红毡中,接着抛向四方,让围观的乡邻抢拾。“糕”与“高”谐音,寓意高升。今有以抛糖果馒头等取而代之。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

一键复制
图片预览
Weibo Article 1 Weibo Article 2 Weibo Article 3 Weibo Article 4 Weibo Article 5 Weibo Article 6 Weibo Article 7 Weibo Article 8 Weibo Article 9 Weibo Article 10 Weibo Article 11 Weibo Article 12 Weibo Article 13 Weibo Article 14 Weibo Article 15 Weibo Article 16 Weibo Article 17 Weibo Article 18 Weibo Article 19 Weibo Article 20 Weibo Article 21 Weibo Article 22 Weibo Article 23 Weibo Article 24 Weibo Article 25 Weibo Article 26 Weibo Article 27 Weibo Article 28 Weibo Article 29 Weibo Article 30 Weibo Article 31 Weibo Article 32 Weibo Article 33 Weibo Article 34 Weibo Article 35 Weibo Article 36 Weibo Article 37 Weibo Article 38 Weibo Article 39 Weibo Article 4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