交际风俗
人际交往,是民众社会生活中非常重要的一部分。登门作客、礼尚往来、接风饯行、结交好友等,这些看似我们早已习以为常的部分,背后却往往有着“耐人寻味”的程式与礼俗。交际风俗的范围非常广泛,从口头语言到行为方式再到文字往来,都被纳入其中。不同的文化圈又风格迥异,内容繁杂。特别是中国有56个民族,单是不同民族的待客食品与待客之道,就已经数不胜数了。少数民族通常热情好客,每每有客人前来,他们总是会拿出具有本民族特色的食品或饮料来招待客人。比如哈萨克等民族,一般都会宰杀肥羊与客人共享,布依族则以鸭头敬客,青稞酒是藏族用来向客人敬酒的饮品,白族则将“三道茶”作为招待贵宾的上礼,福建等地又以“功夫茶”远近闻名,流行于江浙一带的元宝茶,在茶中放两只金橘,祈愿吉祥如意,它一般只用在春节时招待客人。因此在中国因民族、时令、地域等不同,形成了形形色色的待客之道。
不只在食品方面,各民族的待客方式也五花八门,各有特点。壮族的村寨遵循一家客即全村客的传统,于是客人就会受到多户人家共同邀请的隆重待遇。赫哲族有着以生鱼敬客人,请客人先咬一口的风俗,景颇族流行的是芭蕉叶包饭。鄂温克族往往要准备温暖的皮毛垫请客人就坐。同样的,交际本身就是一个双方互动的过程,所以恰当的回应在待客礼俗中也尤为重要。比如前面提及的藏族青稞酒,当藏族向客人敬酒时,不会喝酒的客人可以用手指蘸酒弹向空中作为表示谢意,赫哲族的生鱼,如客人不咬的话,也会被视为不敬。如果我们对此加以了解的话,也许就会避免许多不愉快的场面。
除了待客之道以外,广泛的人际交往也会因为一些特殊的需求而衍生出许多特定的风俗,于是就产生了接风、洗尘、拜把子、结金兰之俗。中国又是一个极其崇尚“礼尚往来”的国度,因而但凡过年过节、婚丧喜庆、祝寿生子,千姿百态的“送人情”也是民间交际中不可缺少的环节。而最浪漫的,当属特定日子里年轻人独具魅力的社交风俗。如流行于壮族的“花街”,流行于瑶族的“歌鸟节”和仫佬族的“走坡”,都是青年男女凭歌寄意、交换信物、互定终身的盛大节日。这些社交风俗,不仅是当地年轻人喜爱的活动,也常常让初来乍到的游客深受感染,乐在其中。它们也更是民族风情的生动呈现。
值得一提的是成年礼,它是标志一个人成年的重要仪式,通常表示在此仪式之后,这个人已经取得了成年人所具有的权利,并担负起成年人应有的责任,同时也是以成年人的身份进入社交场合的开始。另一方面,成年礼虽说是属于个体的仪式,但又总是以社会活动的形式出现。因此它对于交际风俗来说可谓有着特殊的意义。中国古代男子年满二十举行冠礼,古代女子年满十五举行笄礼,但成年礼在今天的汉族已经不多见了,或是以隆重的生日庆祝来替代,只有在一些少数民族的生活中,还保留有各自当年的形式。像藏族女孩的梳辫礼,通过发式的改变告诉大家女孩已经长大成人,并到了接受求爱、享受爱情生活的年龄。相比之下,有的成年礼还充满了危险的考验,比如瑶族的度戒礼,需要经过上刀梯、跳云台、踩火砖等考验,才能说明男孩子真正具有了男人的勇敢和胆量。在此之后,也才真正有了成年人的权利,可以恋爱结婚,参加社会活动。
交际风俗,就好比是人生中的“百科全书”,内容丰富而包罗万象。它又与诸多方面的民俗事项有着千丝万缕的关系,就像节日风俗、宴请礼俗、婚姻习俗等等之中都可以真切地看到它的存在。从这点上来说,交际风俗对于所有身处人际社会中的个体来说,是必须学习且终身受用的重要一课。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