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回族的宗教意识与信仰

回族的宗教意识与信仰

时间:2023-03-16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特别是回族穆斯林的日常生活,深深地浸透了伊斯兰教的精神,特别是伊斯兰教的宗教功课与穆斯林的每日生活节奏相同步。回族穆斯林不仅有着坚定的精神追求,而且将伊斯兰教的信仰原则同中国的社会实际结合起来,形成了一套较为成熟的精神文化认识体系,并将其大义贯穿于每一个穆斯林一生的生活实践中。
回族的宗教意识与信仰_多元融通的回族文化

一、回族的宗教意识与信仰

在回族穆斯林看来,伊斯兰教不仅是信仰,而且是一种完整的生活方式,因为“它是一个包括僧俗的、总体的、一元化的生活方式;是一整套信念和崇拜方式;是一个广泛而又相互联系的法律体系;是一种文化和一种文明;是一种经济制度和一种经营方法;是一种政体和一种统治手段;是一种特殊社会制度和治家方式,对继承和离婚、服装和礼仪、饮食和个人卫生,都作出规定。是一种神灵和人类的总体,适于今生,也适于来世”。特别是回族穆斯林的日常生活,深深地浸透了伊斯兰教的精神,特别是伊斯兰教的宗教功课与穆斯林的每日生活节奏相同步。一天有五次礼拜,又称“五番拜”。先是从拂晓到日落共四次,按时间称为“晨礼”“晌礼”“晡礼”“昏礼”,最后一次称“宵礼”,时间限度是从晚霞消失至次日拂晓前。每一个穆斯林都深知什么时候该做礼拜,因为有清真寺的宣礼词和心中的虔敬时时提醒。穆斯林的宣礼词总是把伊斯兰教的作证词包含其中,汉语的意思是:“我作证,万物非主,唯有安拉,他独一无双;穆罕默德是安拉的仆人,是安拉的使者。”尤其是拂晓时,宣礼词还提醒穆斯林“礼拜比睡觉重要”。宣礼词的开头第一句“安拉至大”,是伊斯兰教的最高声音。对穆斯林来说,每日五次礼拜的宣礼词是信仰和文化链条中的一个环节,它把所有的穆斯林都连成一体。一个虔诚的穆斯林无论是单独祈祷还是参加集体祈祷,他的祈祷形式和内容都是相同的。久而久之,一日五次礼拜,对穆斯林而言,不管他是在家里,还是在清真寺、路途中,都能使他在日常生活的每一个节拍上与真主保持着联系和交流。既是督促,也是激励,又是慰藉。从文化心理学角度看,这样的宗教功课比最强有力的心理咨询都能帮助人保持心理的健康与平衡。同时,这种经年累月地在统一的时间,以统一的形式念统一的祈祷词的礼拜活动,也加强着穆斯林们彼此的认同与团结。

img20

白色是回族穆斯林最喜爱的色彩之一

img21

中国传统风格的回族伊斯兰教建筑

伊斯兰教的宗教功课不仅与回族穆斯林的日常生活融为一体,而且渗透到人们生活的细节之中,其中甚至包括如何搞好个人卫生。伊斯兰教教规规定,礼拜前必须身净、衣净、处所净。身净有大净、小净之分,大净就是指房事、女性月经或分娩后,都必须按规定用清水淋浴全身;小净则是指便溺后必须局部清洗。衣净则是指穿洁净的内衣外服。处所净是要在洁净的地方礼拜。

正是通过每日的礼拜和沐浴,回族穆斯林不仅形成了讲究卫生、精心对待生活的传统,而且实现了“涤心洁”、净化心灵的宗教社会功能。从过去到现在,无论是黄土高原的小山村,还是云贵高原、天山脚下,亦或是江南都市的回族穆斯林聚居地,在清真寺和个人家中,都准备有淋浴、吊罐等便利沐浴的设施和器具,成为回族穆斯林在中华大地上坚守和表现自身文化的一道绵延不绝的独特风景线。

回族穆斯林不仅有着坚定的精神追求,而且将伊斯兰教的信仰原则同中国的社会实际结合起来,形成了一套较为成熟的精神文化认识体系,并将其大义贯穿于每一个穆斯林一生的生活实践中。这样,回族穆斯林既有求真务实的生活态度,又有追求“两世吉庆”、富有终极关怀的人生宗旨。

img22

“八卦”———连名字也是中国式的

回族穆斯林的信仰纲领是六大信仰,即信安拉、信天使、信安拉的使者、信经典、信末日、信前定。六大信仰以信安拉为核心决定和支配一切,其他信仰、功修和善行,都从属于信仰安拉。

img23

扬州普哈丁墓园

“安拉”一词,唐宋典籍译其义为“天”“无问贵贱,一日五时礼天”;“ (大食)王与官民皆事天”“其教专以事天为本”等等。后来逐渐被回族穆斯林接受。元末,定州《重建礼拜寺记》、泉州《重修清净寺碑记》、广州《重建怀圣寺记》中都用“天”称呼“安拉”。更为回族穆斯林约定俗成的汉语称呼是“真主”,在广大回族穆斯林中间,常常又称“安拉”为“胡大”(波斯语)或“为主的”,而以“天”称呼的十分罕见。按照《古兰经》中有关安拉的描述,回族穆斯林学者认为,安拉本体“寂而非空虚,感而无声臭,不落形色,不拘方位,似无而有,似虚而实,人不知其所以然”,因此,安拉超绝万物,隐寂无像,故不可以形色求证安拉;安拉确然实有,所以也不能以虚无论观之。先知穆罕默德教导穆斯林,认识“安拉”首先从认识自身出发,人身是由肉体与性灵两部分结合为一,人体仿佛一个小世界,性灵就是这个世界的主宰。因此通过思维活动,明确自身的存在,进而也就能认识安拉的存在和妙用。信安拉,回族穆斯林表述为“认主独一”,这是伊斯兰教的认识论基础,也是穆斯林认主的首要任务。安拉超绝万物,所以无论本体、特性、存在和任何一个方面,安拉都是“独一”的,是无可比拟的。“其真独一无偶,其体独一无偶,其大独一无偶,其用独一无偶”,安拉是宇宙万物无可比拟的,是至大至能、独一无二的主宰。

《古兰经》中证实,真主既造化了人类可以感知的物质实体,如太阳、月亮、星体、山川河流、飞禽走兽等,同时又造化了无形的物质实体,人类感官不能接触的、隐藏的妙体,其中“天使”是灵妙无比的妙体,既能行于天,又能行于地,速如心目。天使作为安拉用光创造的妙体,以光为本,体质清轻,纯阳无阴,性秉于善,没有男女性别之分,没有繁殖生育,没有饮食需求,没有睡眠,没有疾病,没有任何嗜欲和自由意志,勤而无惰,顺天无违,圣洁无邪,一切唯安拉之命是从。安拉造化天使,“代理天地,司守万物”,并非力所不及,以天使为助手,而是充分显示安拉“至尊”与“至全”的不可替越的地位。因此,相信“天使”的存在,是伊斯兰教的“六大信仰”之一,穆斯林必须坚定明确,深信不疑。当然,先知穆罕默德严禁人们视天使为“安拉的子女”或亲近安拉的“神族”,不能对他们膜拜。

伊斯兰教强调,确信《古兰经》是先知穆罕默德接受安拉特遣,作为最后一位使者由安拉直接,或通知哲伯勒依来天使根据天上原型本,逐字逐句地授予先知的“天启”。穆斯林认为《古兰经》体现了安拉的意志,是伊斯兰教“万古不易”的根本经典,是穆斯林的行为准则和道德规范,是社会立法的依据。穆斯林深信《古兰经》降自安拉,是构成伊斯兰教“六大信仰”的重要组成部分,决不容许有丝毫怀疑。先知生前没有来得及将所接受的“天启”编辑成卷。当时,“天启”分散由圣门弟子、辅士、信士刻写在骨片、木石和羊皮上,形成片段经文而保存下来。自先知归真后,不少会背诵《古兰经》经文的穆斯林也先后在征战中阵亡,为了保存《古兰经》真谛,避免讹传,首任“哈里发”艾布·伯克尔下令搜集记录在兽皮、骨石片和穆斯林心目中牢记的经文,统一记录在羊皮纸上,直到第三任“哈里发”奥斯曼时代,才编辑成册,颁布为国定标准本。其余短笺残篇付之一炬。奥斯曼定本《古兰经》一直流传至今。对于穆斯林来说,《古兰经》既是安拉昭示世人的最后一部经典,同时又是先知穆罕默德接受“使者”使命的凭据,是伊斯兰教的最高法典。

img24

绿色———回族穆斯林喜好的色彩之一

根据《古兰经》经文的含义,穆斯林分别给《古兰经》定了55种名称,诸如“读本”“光”“真理”“智慧”“训诫”“启示”等等。回族穆斯林将《古兰经》尊称为“天经”“宝命真经”。《古兰经》经文共30卷,计114章,6236节(一说6211节)。回族穆斯林传统说法是6666节,谓为:“一千命令,一千禁止,一千譬喻,一千警吓,一千典故,五百合义不义,五百赞主求祈,六百六十六段革除受除,无限告诫,无尽洪恩,印于心而出于口,如香生麝,如声出钟,非麝无香,非钟无声。”

《古兰经》随着伊斯兰教传入中国,由于各方面条件的限制,只有数量有限的手抄本在中国穆斯林中间流行。一直到了1862年(伊斯兰教历1279年)才由云南大理回族反清政权领袖杜文秀颁刊《宝命真经》30卷,这是中国最早的《古兰经》木刻本,后流传于各地。光绪二十一年(1895年),著名经学家马联元在云南穆斯林有识之士的支持和帮助下,聘请阿拉伯文书法家田家培手书,费时三年第二次出版了木刻《宝命真经》。木刻《宝命真经》装帧古朴典雅,赢得了国内外穆斯林的广泛赞誉。为了让回族穆斯林更好地了解《古兰经》,马联元从《古兰经》中选出“福力至大”的篇章,辑成《亥听》(《古兰经选读》读本),内容包括首章《发提哈》和《百格勒章》前五节,《牙细尼章》和《穆乐库章》以下18个“素勒”,该选本广泛流行于全国,成为中国回族穆斯林家喻户晓的伊斯兰教普及读物。

img25

大山深处的拱北

为了让汉文化界的人们增加对伊斯兰教的认识和理解,回族穆斯林知识精英开始尝试翻译《古兰经》,如明清以来的著名穆斯林学者王岱舆、马注、刘智、马德新都曾摘译过片段经文。其中,马德新曾译《宝命真经》直解五卷,是我国最早的《古兰经》节译本。截至1949年,先后有李铁铮的《可兰经》(1927年),姬觉弥等的《汉译古兰经》(1931年),王静斋的《古兰经译解》(1932年),刘锦标的《可兰经汉译附传》(1943年),王静斋的《古兰经译解》(1946年),杨仲明的《古兰经大义》(1947年),共计六种汉译本问世。从此,不但回族穆斯林对《古兰经》有了全面的认识,而且中国其他民族也能通过汉译《古兰经》增加对伊斯兰教的认识和了解。

信使者是伊斯兰教的“六大信仰”之一。伊斯兰教认为,安拉在人类的不同历史时期,向不同的民族地域内派遣了无数的“先知”,指引人们“驱邪崇正”,皈依安拉的正道。历代先知总计达12.4万余人之多,但见于经传的仅数十人。回族穆斯林一般尊称先知为“圣人”。回族穆斯林学者认为:“圣者,人之至。真主所特生而代天宣化,觉世佑民,以阐发众人所未知之理,而建立天下所当行之道也。指其路,示以归境,是天下人皆率行于大中至正而不惑。故凡为圣者,诞生有奇征,受命有感应,或见异兆,或受天敕,聪明出乎天纵,德行超乎天下”。穆斯林信仰先知穆罕默德,并不把他当做神灵崇拜,而是作为人类学习的楷模,主要学习他对于安拉的敬畏,具备高尚的品德,人们必须坚持他所指引的伊斯兰教的正道。他的言行———“圣训”被作为伊斯兰教立法仅次于《古兰经》的第二源泉。所以,先知穆罕默德“日常生活中的一切行为,无论是重要的或是琐碎的,都已成了一种规矩。现在还有千百万人有意的加以模仿。在不管是哪一个民族所尊为完人的人当中,没有一个人的行为是被这样仔细地效法过的”。先知穆罕默德号召人们不断学习,终身追求各种有益的知识,不断提高和完善人格,讲求“两世吉庆”,如“求学是一切男女穆斯林的天职”等等的训示、教导,激励着穆斯林在社会生活和精神世界奋发图强、积极进取,从而为人类社会的发展作出更大的贡献。

img26

记载宗教历史的碑刻

中国回族、东乡族、撒拉族、保安族等穆斯林对先知穆罕默德怀有极高的崇敬和敬仰,在他们的日常宗教生活中,信仰“安拉的使者”仅次于“信安拉”。穆斯林的许多宗教功修和善事活动,不仅要“记主”“赞主”,同时,也要诵读阿拉伯文的赞圣诗歌,赞扬和怀念先知,为先知做祈祷。特别是被称为“小赞”和“大赞”的两种赞圣词,在回族穆斯林中极为流行。各地穆斯林每年都要在清真寺为先知的诞辰和归真忌日举行隆重的“圣纪”活动,进行纪念,并宣传先知的嘉言懿行,赞颂先知的丰功伟绩,表明先知永远活在穆斯林的心中。为了表达对先知的崇敬和怀念,回族穆斯林学者曾经撰写过不少诗文译著,如马注的骈体文《至圣赞》。刘智的《天方至圣实录》“考其自生自卒,六十三年之事实也”,按中国正史帝王本纪的编年体例,记述了先知穆罕默德家族世系、生平、德行、感应以及传教活动。马德新、马安礼合译中世纪阿拉伯著名诗人蒲绥里的诗集《衮衣颂》,又称《天方诗经》,是对先知穆罕默德“内性外行,天人感应”的颂诗,内容分为笃慕、克己、大赞、先征、感应、宝命、登宵、道征、真悔、慈云等十篇,生动描绘了先知光辉的一生。

穆斯林坚信末日和末日审判。《古兰经》和“圣训”反复强调,终有一天安拉将毁灭宇宙,一切生物———凡有灵觉的天仙、人类、鬼神、禽兽等都在劫难逃,无一幸免。诸天世界毁灭之后,凭安拉意志,一切生命都将被复活,集中于安拉预备下的审判场,复活的生物将根据生前行为记录,接受末日审判,《古兰经》说:“在那日,人人都要发现自己所做善恶的记录,陈列在自己面前。”(3:30)安拉公正无比地权衡每个人的表现,赏善罚恶,毫厘不爽,至人感恩,顺主之命而无违犯者,则上升天堂,享种种极乐;愚人自暴,逆天之命而有罪衍者,则下罚炼狱,受种种之极苦。伊斯兰教认为,诸天世界之所以毁灭,在于表明除安拉本体之外,凡物皆朽。同时,显示安拉“收纳万物”的“大威大权”。人们通过自身死亡,更彻悟安拉独一,无始无终,造化生死,不落有无,不经生死,永恒长在。《古兰经》中提到的有关复活之说多达700余处。复活,即复生,安拉使既朽之体恢复原形,而合配原灵长生不死。穆斯林认为,安拉作为唯一的主宰,既能够造化宇宙,也能毁灭宇宙;既能够造化人类,也能毁灭人类,更能够使人类复生。穆斯林坚信既然有今世,必定有后世;既然有浮生,必定有暂死。

img27

仿古建筑反映出回族穆斯林对中华文化的仰慕

img28

“天堂”“火狱”是伊斯兰教后世说的重要组成部分。《古兰经》中多处提到了天堂的美丽、优雅和至乐景象,也描绘了地狱的阴森恐怖和可怕情景,使穆斯林们时时引起自我警示。

作为“六大信仰”之一的信前定,就是指人类社会的一切,包括天地万物的造化、演变、生息消长以及人的夭寿穷通、富贵贫贱、吉凶祸福,无不在安拉预定和安排之中。因为“婴儿未离母腹之前,主命天仙将衣禄、寿数、财帛、妻子、基产、营业、语言、步数、睡卧、呼吸、饮食、善恶书于金牌之上。及其既产,则有衣禄、寿数、财帛……等天仙(执掌)。无常既入,众仙乃出”,就是“一饮一啄,莫非前定”。前定也就是命运。回族穆斯林学者认为,安拉检验人们的善恶,也是造化人类的目的之一,善与恶虽然属于前定,但是行善作恶,却任人作为,属于自由。没有前定,就不可能有自由。没有自由,同样不可能显示前定。两者如影随形,如字迹随印版,点画不爽毫厘。因此,前定是绝对的,自由是相对的。前定如大海,行船有自由。伊斯兰教在信仰前定上,既反对消极悲观、无所作为,也反对胡作非为、我行我素。人各有志,可以按自己的意志去猎取需求,至于成功与否,则始终超越不了前定的范畴。

伊斯兰教正是通过这六大信仰纲领,把以信安拉为核心的信仰体系,落实到信仰者的日常生活和实践中,通过念、礼、斋、课、朝五大“天命五功”具体体现出来。对信仰的实践和笃行,始终贯穿于穆斯林的一生。回族穆斯林视天命五功为“天道”,是穆斯林承担的神圣职责和根本义务,认为五功“天命总纲,教道根本,敬服五功,天道尽矣”。回族穆斯林学者称之为“五常”,也就是终生奉行不移的五种常规:“正教之五常,乃真主之明命,即念(念主)、施(天课)、戒(斋戒)、拜(礼拜)、聚(朝觐)之五事也”。“五常”后来统一称为“五功”,并重新排列为“念、礼、斋、课、朝”,一直沿袭到今天。

回族穆斯林在实践伊斯兰教信仰的过程中,逐步形成了一整套与之相一致的社会和家庭生活制度。如家庭和人生礼仪、婚姻嫁娶制度、丧葬站礼制度、饮食起居制度等等。这些制度历经回族穆斯林学者和广大民众的不断探索和实践,终于适应了中国社会的发展实际和文化环境,形成了带有中国特色的回族伊斯兰教。

回族穆斯林在坚守伊斯兰教基本信仰和原则的前提下,积极主动地吸收、借鉴儒家学说,如用儒学诠释伊斯兰教的伦理道德观念,并且总结为“五典”,与“五功”相提并列,使“五典”成为宣传伊斯兰教教义的指导思想之一。“五典”就是子女孝顺父母、夫妻互相敬爱、长幼互敬、兄弟和睦、朋友忠信,而这正是儒家人伦道德的精髓。当然,回族穆斯林的伦理道德与其仍有区别。儒家以忠君为第一,而伊斯兰教则以孝顺父母为第一,夫妻互敬为第二。在习俗方面,中国化现象更为普遍。如丧葬,有些地区穆斯林老人逝世后,子女要穿白戴孝,长子还要腰扎白孝带,头戴白孝帽;在去世后7天、40天、100天、周年以及3周年等忌日时,均要宰牲念经。有的地方甚至要求孝子在一年内不理发、不剃胡须,以示哀悼。有的门宦讲八卦,论五行,谈丹术,在清雅幽静的山林隐居修炼,在其所尊崇的上人、先贤、筛海坟上早晚点香等。门宦制度也是与中国封建制度相融合的产物。如父传子受,长子继承;向教主施行跪拜礼,对教主的“口唤”唯命是从;教主、热依斯和阿洪构成的严密的教权、教坊管理制度;等等。在伊斯兰教中,妇女的地位与男子有所区别,但拥有一定的婚姻、财产自主权利。但在中国,回族穆斯林妇女受封建礼教文化的影响,除要温顺地侍候丈夫、生儿育女、操持家务和做农活外,有的还像汉族妇女那样缠足。至于上学念书和参加社会活动,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是大多数回族妇女连想也不敢想的事情。

img29

穆斯林建筑的小巧院门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