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章 西夏佛教的兴盛
如前所述,西夏王朝的佛教信仰,首先决定于佛教在西北广袤沃土(其中许多地区以后都成为西夏领辖的地方)的历时悠久的植根深长,以及佛教对西北各族民众的深入心灵的不停灌输。但也必须看到,更加有力的决定因素,是来自党项羌上层人物对佛教信仰的热衷和提倡。这是对西夏本土业已存在的佛教世俗群体的自认统领,也是对周边地区(例如唐、宋、辽)普遍流行佛教信仰的心领神会。党项羌统治者似乎觉得,在自己统治的土地上,就应当如同唐朝那样,拥有以五台(文殊菩萨)、峨嵋(普贤菩萨)、九华(地藏菩萨)、普陀(观音菩萨)四大名山为代表的众多佛界圣地;也应当如同宋朝那样,兴国之初便有各国高僧云集、佛教经卷如山的译经院正式开设的宏伟景观;抑或像辽朝那样的一次“(施)饭僧五万人”(1)的佛事壮举。他们渴望着,盘算着,要亲手绘制出最新最美的西北佛国盛景。
史载,党项羌上层人物的佛事活动,早在西夏王国建立之前就已经开始了。
北宋真宗景德四年(1007)五月,德明的嫡母罔氏卒,告哀于东京(今开封),得宋真宗准许,由宋廷致祭使袁护送,德明至山西五台山,修供十寺为母祈福。德明选择这种庄严、隆重的佛教仪式,来忆念、祭奠自己的嫡母罔氏,足以说明他对汉传佛教的一片向往之情。德明的这一祭奠活动,可以看作是西夏王国佛事的滥觞;对以后西夏民众普遍信奉佛教,西夏王国以佛教立国、治国,无疑具有明显的导向意义。
北宋仁宗天圣七年(1029),又说天圣八年(1030)等,正在忙于谋求民族独立事业的德明,怀着急切的心情,遣使至宋,献马七十匹,乞赐佛经一藏(佛典将经、律、论三大部类称为三藏)。德明此种付出甚重的以马换经,究其动机,当在于立国所用。
德明卒去(北宋仁宗明道元年,即1032年),元昊继位。史载,元昊也“好浮屠学”(2)。他继承了德明向宋求经的思路和做法。在西夏立国(1038)的前四年,即北宋仁宗景元年(1034),遣使向宋献马五十匹,求佛经一藏,获宋仁宗准许并特别赐予。这对正在筹划于帷幄,积极进行民族国家体制建立的元昊来说,意义重大。
西夏王国的历朝皇帝,普遍信仰佛教,并为佛教在西夏的广泛传播,各自用心、奉力。为了使西夏王国变成一片佛教圣境,他们不仅热衷于修建寺塔,广施佛事,更热衷于以物赎经,创制文字,延师译经,以至建立并完善佛教的管理制度和相关的法律法规等。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