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西夏文字的创制者

西夏文字的创制者

时间:2023-03-16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但是,西夏文字创制的大量工作,应是有众多无名人士共同完成的。于是,在表示事物的西夏文字中,往往标明了此物构成的基本或重要成分。
创制文字_西夏人的精神世界

二、创制文字

1.译经是创制西夏文字的直接动因

党项羌人原来只有自己的语音、词汇、语法系统,但并没有相对应的文字系统。从当时的实际情况看,创制党项羌族文字即通常所说的“西夏文字”,确系西夏王国自立于中国民族政权之林的需要,也是番(党项羌)汉民众之间进行社会生活交际的需要。正如西夏学者骨勒茂才所言:“不学番言,则岂和番人之众?不会汉语,则岂入汉人之数?番有智者,汉人不敬;汉有贤者,番人不崇。若此者,由语言不通故也。”(8)

如何使已经赎得的汉文《大藏经》,能够在西夏民众中流传?这自然就提出了语文翻译的问题。如果就此角度看,也可以说,佛经翻译的客观需要,实际上成为西夏文字创制的直接动因之一。后来成为西夏王国“国字”的西夏文字,最初是被佛教的风雨所吹拂和淋漓,而得以催生而出的。如是,则佛教无疑成为西夏文字的重要根底了。

2.关于西夏文字的创制人

究竟谁是西夏文字的创制人?史书载有“元昊”“德明”二说。如《宋史·夏国传上》云:

元昊自制蕃书,命野利仁荣演绎之,成书十二卷,字形体方整类八分,而画颇重复。

据沈括《梦溪笔谈》卷二十五云:

《辽史·西夏纪》云:

德明晓佛书,通法律,尝观《太一金鉴诀》、《野战歌》,制番书十二卷,又制字若符篆。

学界今贤多以“元昊说”为是,举出西夏文《妙法莲花经序》所云“风角城皇帝以自国语言……创造文字”,西夏文《大白高国新译三藏圣教序》所云“风帝兴译经”等证据,以及《宋史·夏国传》中所载,元昊给宋廷的表文有“臣偶以狂斐,制小蕃文字”的自述,说明西夏文字的创制人是风帝(风角城皇帝)元昊。

但笔者以为,西夏文字的创制,有可能是始于德明的。德明以七十匹马换得汉文佛经,此事即已产生翻译的要求。德明牢记继迁“成大事”“立大功”“进取”“霸业”等教训,以积极学习中原文化,谋求民族独立之所资。他为西夏立国作了军事、政治、经济、文化等多方面的准备,草创西夏文字应是其中重要事项之一。《辽史》中关于德明创制“蕃书”(西夏文字)的说法,并非空穴来风,以《辽史》中有不少模糊紊乱之处,便认定这一条记载有误,理由并不充分。

从常理说,西夏文字的创制,绝非一朝一夕,自应有其过程;参与者也绝非仅一二人物而已。谓野利仁荣(《宋史·夏国传上》)、野利遇乞(《梦溪笔谈》)等西夏建国初期的谋士,参与西夏文字创制工作,都是可信的。否则,无法理解诸如仁宗仁孝绍兴三十二年(1162)“始封制蕃字师野利仁荣为广惠王”的记载(9),以及西夏文《夫子巧式歌》(又译作《颂师典》)中“吾国野利贤夫子,文星照耀东和西”的诗句(10)。但是,西夏文字创制的大量工作,应是有众多无名人士共同完成的。

将元昊作为西夏文字创制工作的一位主持人,是有真凭实据的;但如果仅仅说,西夏文字为元昊时期创制,则是不完全合乎历史实际的。(11)

3.西夏文字的创制得益于佛教

西夏文字的创制成功,极大地方便了西夏的佛经翻译事业。是受益于数量有六千许的西夏文字,才使得西夏的译经事业取得了巨大的成就,从而为佛教在西夏的广泛传播提供了有利的前提条件。但平心而论,西夏文字的创制本身,即得益于佛教者也颇多。

其一,西夏文字的创制者是通过破译包括汉文佛经在内的诸多汉文典籍所使用的汉字的结构系统的密码,才获得了汉字基本的造字方法;从而,作为他们创制西夏文字的重要依据或借鉴。作为“汉字型文字”的西夏文字,其构造方法,主要是借鉴了佛经运用的汉文所习用的诸如会意、形声等构造方法。

其二,西夏文字的创制者将许多佛教用字,以意译或音译的方式,创制为西夏文字。

我们从西夏文韵书《同音》和西夏文字典《文海》中,可以查知,汉文中的许多佛教用字(其中不乏译自佛经的),都被音译为相应的西夏文字了。如:“佛”“禅”“缘”“因”“谛”“悟”“祷”“祭”“拜”“戒”“界”“真”“善”“美”“供养“”布施”“变译“”福禄”等。而直接将印度梵文佛经用字,音译为相应的西夏文字,数量就更多了。仅收入《文海》中的这种音译字,就达50余个。这些音译字,许多都是来自梵文的佛教“声明学”即语言学、音律学、文字学著作的。在古印度佛教中,“声明”被视为佛教的教体,声明学著作被称为“经”(宣说佛教教义的著作)。所谓“声”,是由“五大”即地大,水大,火大,风大,空大所定之音。“声”又称为音,音声,五音等。这“声”是神圣的。古印度梵文字母(“悉昙”)的十二韵和十二律名,都依“声”而定。据声明学的看法,声是法(规律、规范)的体现,声与法同样永恒,声是天然的存在,声是天地之常道,声是产生于“真如”(佛性、真性)本体的。因此,作为“声”所属之字母发音,韵脚发音,运算用语,以及“真言”(“陀罗尼”“咒”)等,人们是应该恭恭敬敬地原原本本保存和流传的。

为此,谙知佛学的西夏文字创制者,便以虔诚的态度,将它们以音译的方式,收入西夏文字之中。《文海》的作者在解释这些音译字时,特意逐个加以提示,如“梵语字”“西天语”“此者梵语”“音韵字”“译音字”“经典(‘契’)真言中用”“字母中用”等。

其三,遵循以寻求“真实”为核心的佛教哲学,将佛教的认识论和价值观注入到西夏文字之中。这主要表现在一些合成字的创制之中。譬如,佛教以“缘起说”作为其全部教义的理论基石,认为宇宙万物无一不是因缘和合而生的,一切事物和现象都是由相待(相对)的互存关系和条件决定的,“缘”(因缘)是“起”(生起)的条件。离开了关系和条件,就不能生起任何事物和现象。于是,在表示事物的西夏文字中,往往标明了此物构成的基本或重要成分。如:

以“天”字与“响”字合成“雷”字,

以“水”字与“土”字合成“泥”字,

以“有”字与“水”字合成“波”字,

以“水”字与“黑”字合成“污”字,

以“水”字与“草”字合成“苇”字,

以“水”字与“熟”字合成“河”字,

以“流”字与“土”字合成“泽”字,

以“石”字与“下”字合成“山”字,

以“气”字与“熏”字合成“烟”字,

以“土”字加“碎”字合成“沙”字,

以“地”字与“狭”字合成“谷”字,

以“草”字与“辛”字合成“葱”字,

以“甜”字与“虫”字合成“蜜”字,

以“头”字与“小”字合成“梢”字,

以“圣”字与“泽”字合成“雨”字,

以“室”字与“住”字合成“家”字,

以“死”字与“置”字合成“坟”字,

以“盛”字与“泥”字合成“(陶)罐”字,

以“泥”字与“烧”字合成“砖”(或“瓦”)字,

以“申”字(或“声”字)与“响”字合成“鼓”字。

在表示现象的西夏文字中,提示了此现象生起的基本或主要因素。如:

以“地”字与“动”字合成“震”字,

以“斜”字与“动”字合成“摇”字,

以“无”字与“为”字合成“停”字,

以“先”字与“有”字合成“久”字,

以“多”字与“有”字合成“众”字,

以“有”字与“余”字合成“多”字,

以“不”字与“有”字合成“缺”字,

以“长”字与“减”字合成“短”字,

以“不”字与“长”字合成“矮”字,

以“步”字与“力”字合成“威”字,

以“威”字与“强”字合成“力”字,

以“心”字与“增”字合成“强”字。

在表示动作的西夏文字中,点出了此动作发生的基本或主要原因。如:

以“爪”字与“指”字合成“抓”字,

以“手”字与“摸”字合成“挪”字(揉搓之意),

以“手”字与“说”字合成“拍”字,

以“手”字和“执”字合成“攥”字或“握”字,

以“指”字与“击”字合成“弹”字,

以“步”字与“失”字合成“堕”字,

以“喉”与“食”字合成“咽”字或“吞”字,

以“喉”字与“狭”字合成“噎”字,

以“喉”字与“出”字合成“吐”字,

以“牙”字与“舂”字合成“嚼”字,

以“口”字、“入”字、“弃”字合成“咬”字,

以“鼻”字与“赠”字合成“嗅”字,

以“语”字与“吹”字合成“劝”字,

以“悲”字与“呼”字合成“叹”字,

以“泪”字与“看”字合成“嚎”字,

以“马”字与“人”字合成“骑”字,

以“膝”字与“行”字(或者再加“手”字)合成“爬”字,

以“见”字与“变”字合成“察”字,

以“不”字与“服”字合成“告”字,

以“不”字与“足”字合成“乞”字。

在表示状态(含心理)的西夏文字中,说出了此状态得以存有的基本或主要的依据。如:

以“不”字、“热”字、“冷”字合成“温”字,

以“超”字与“马”字合成“速”或者“快”字,

以“语”字与“到”字合成“先”字,

以“弱”字与“止”字合成“累”字,

以“懈”字与“迟”字合成“懒”字,

以“弱”字(或“无”字)与“为”字合成“懈”字,

以“心”字与“安”字合成“足”字,

以“心”字与“噎”字合成“窄”字,

以“心”字与“知”字合成“知”字,

以“心”字与“恶”字合成“恨”字,

以“心”字与“离”字合成“离”字,

以“心”字与“重”字合成“愚”字,

以“心”字与“事”字、“无”字合成“闲”字,

以“心”字与“怖”字合成“怕”字,

以“心”字、“不”字、“休”字合成“虑”字,

以“欢”字与“喜”字合成“恋”字,

以“神”字与“耻”字合成“羞”字,

以“难”字与“意”字合成“闷”字。

有些以合成法创制出的西夏文字,本身就带有强烈的佛教色彩。如:

以“正”字与“礼”字合成“法”字,

以“相”字与“有”字合成“真”字,

以“执”字与“戒”字合成“律”字,

以“定”字与“观”字合成“禅”字,

以“内”字与“有”字合成“知”字,

以“缘”字与“无”字合成“喻”字,

以“慧”字与“巧”字合成“智”字,

以“圣”字与“变”字合成“灵”字,

以“心”字与“息”字合成“静”字,

以“已”字与“求”字合成“得”字,

以“成”字与“合”字合成“美”字,

以“美”字与“光”字合成“妙”字,

以“舌”字与“妙”字合成“咒”字,

以“忏”字与“罪”字合成“刑”字,

以“施”字与“赠”字合成“供”字,

以“不”字与“惜”字合成“施”字。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