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新疆生产建设兵团的历史与现状

新疆生产建设兵团的历史与现状

时间:2023-03-16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兵团从1954年正式成立至今已走过了半个多世纪的历程。兵团实行党政军合一的领导体制,受自治区党政军的统一领导,依照国家和自治区的法律、法规,对所辖垦区行使一定的管理职能。兵团成立后,迅即摆开了大规模屯垦的新战场,广大军垦战士一手持枪、一手扶犁,向亘古荒原、向千里戈壁、向被称为“死亡之海”的沙漠宣战。
新疆生产建设兵团的历史与现状_西出阳关觅知音:新疆研究十四讲

第十三讲 新疆生产建设兵团的历史与现状

这一讲准备讲三个问题:

一、新疆生产建设兵团的创业历程

二、完善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布局的思考

三、新世纪新疆生产建设兵团肩负的历史使命

一、新疆生产建设兵团的创业历程

新疆生产建设兵团(以下简称“兵团”),是一支由经过二万五千里长征、延安保卫战、解放大西北的原中国人民解放军第一野战军第一兵团的第二、第六军,以及原新疆三区革命的民族军和原陶峙岳将军率领的起义部队组成的,执行着国家赋予的屯垦戍边的神圣使命,不穿军装、不拿军饷、永不复员的特殊部队。

兵团从1954年正式成立至今已走过了半个多世纪的历程。兵团发展经历了以下六个历史时期:1949年10月至1954年10月兵团事业的奠基时期;1954年10月至1957年12月兵团建设正规化国营农场时期;1958年1月至1966年5月兵团事业大发展时期;1966年5月至1975年3月兵团事业遭受挫折和收缩时期;1975年5月至1981年12月农垦总局时期;1981年12月至今兵团恢复后的新的历史发展时期。

(一)兵团事业的奠基时期

1949年10月至1954年10月是兵团事业的奠基时期。1949年12月,毛泽东在《中央人民政府人民革命军事委员会关于一九五○年军队生产建设工作的指示》中明确指出:“人民解放军不仅是一支国防军,而且是一支生产军”,要积极参加生产,“借以协同全国人民克服长期战争所遗留下来的困难,加速新民主主义的经济建设”。在这一精神指导下,1950年1月,新疆军区动员所部19.3万人,除20%为机关业务和担任警备任务的部队外,其余全都投入农业和手工业生产发展中,并向中央政府申请了必要的粮棉种籽及生产工具。当年,生产部队就有8万人进入荒野草原,垦荒85万亩,生产粮食过亿斤、牛羊10多万头。两年后,粮食、副食品、蔬菜全部自给,并将剩余的粮、油支援地方建设,取得了农牧业生产的显著成绩,受到毛泽东、朱德等同志的高度赞扬,并作为经验向全军推广。1952年2月,毛泽东根据军队参加生产建设的经验,发布了《人民革命军事委员会命令》,号召全体人民解放军指战员“站在国防的最前线,经济建设的最前线,协同全国人民,为独立、自由、繁荣、富强的新中国而继续奋斗!”为此,批准中国人民解放军部分部队改编为生产部队,“将光荣的祖国经济建设任务赋予你们”。“当祖国有事需要召唤你们的时候,我将命令你们重新拿起战斗的武器,捍卫祖国”。根据毛泽东的这一命令,时任中共中央新疆分局第一书记和新疆军区代司令员兼政委的王震(和后来接任王震职务的王恩茂)所部新疆军区生产部队10.55万人编为10个农业师、1个建筑工程师,掀起了轰轰烈烈的大生产运动,并成立了新疆军区生产管理部,直接管辖农业生产和工程建设部队。

(二)兵团建设正规化国营农场时期

1954年10月至1957年12月是兵团建设正规化国营农场时期。1954年,军队即将实行义务兵役制和军衔制,国家的经济建设也开始有计划地进行,在这种新的形势下,为了使驻疆生产部队安下心、扎下根,长期屯垦戍边,并把部队生产纳入国家计划,需要成立一个新的领导机构,以便统一集中领导新疆的生产部队。1954年10月7日,遵照毛泽东的指示,中央军委决定,中国人民解放军第一野战军一兵团二军、六军四个师,五军(原三区革命民族军),二十二兵团(原陶峙岳将军率领起义的部队)全部就地集体转业,成立新疆军区生产建设兵团,由陶峙岳出任第一任兵团司令员,中央新疆分局第一书记、新疆军区司令员兼政委王恩茂出任第一任政委。

兵团成立了10个农业师,一个建筑工程师,一个运输处,一个建筑工程处,直属单位有八一农学院、被服厂、皮革厂、卫生学校、医院等企事业单位。

兵团实行党政军合一的领导体制,受自治区党政军的统一领导,依照国家和自治区的法律、法规,对所辖垦区行使一定的管理职能。兵团沿袭了人民解放军的建制,从兵团到师、团、营、连机构健全,组织严密。兵团也是一个经济组织,其中心任务是大力发展生产,为戍边和地方经济发展提供强大的物质基础,为繁荣边疆做贡献。

兵团成立后,迅即摆开了大规模屯垦的新战场,广大军垦战士一手持枪、一手扶犁,向亘古荒原、向千里戈壁、向被称为“死亡之海”的沙漠宣战。广大兵团战士风餐露宿,开渠引水,垦荒造田,建成了一片片绿洲、一个个农场、一座座水库、一条条渠道林带。一大批军垦新城镇在戈壁深处、在沙海边沿、在荒无人烟的处女地上诞生了。新中国成立前,新疆基本没有现代工业。战士们节衣缩食(甚至省下衣领和衣袋的用布),把省下的军费和津贴用来购买机器,修建厂房,建设道路。至1957年,共改造老农场26个,新建农场18个,农牧团场总数达到59个。当年,兵团工农业总产值22871万元;耕地337万亩,播种面积221万亩;粮食总产量12241万斤;棉花(皮棉)1085万公斤;油料209.6万公斤;年终牲畜存栏74.2535万只(头);交通运输、建筑工程、合作商业、文教卫生事业综合盈利2841万元。完成了第一个五年计划的主要指标。

(三)兵团事业大发展时期

1958年1月至1966年5月,是兵团国营农场大发展时期。在此期间,兵团开发新垦区,扩大老垦区,兴办工业、交通运输业、建筑业,发展商业和文教、卫生、科研事业,建设军垦新城石河子、奎屯、五家渠、阿拉尔、北屯等。

在大发展时期,兵团总人口达31.15万人,职工17.87万人;农牧团场总数发展到158个;耕地达到1212万亩;独立工矿企业达到116个;工农业总产值9.77亿元,占自治区26.3%;粮食总产量7.2亿公斤,占自治区21.8%;生产皮棉2499万公斤,占自治区31%。

1960年至1962年,和全国一样,兵团经济出现了严重困难,中央拨给流动资金冲销银行贷款,使兵团渡过了难关。1962年“伊塔边民越境”事件发生后,兵团组织“三代”工作队前往塔城、裕民、霍城、额敏四县执行代耕、代管、代牧任务。随后,建立起边境农场带,新建农牧团场32个,耕地277万亩,总人口14.7万人、职工6.7万人,为巩固边防做出了重要贡献。从1964年开始,数十万转业官兵、城市知识青年加入兵团生产建设行列,为兵团增加了新鲜血液,注入了发展活力。

(四)兵团事业遭受挫折和收缩时期

“文化大革命”期间,兵团工农业生产遭到严重破坏。1974年与1966年相比,兵团人口增加了77万,职工增加12万人,但耕地减少52万亩,林业损失18万亩,粮食总产量减少1.95亿斤,油料总产量减少478.6万斤,棉花减少979.48万公斤,财务亏损1.96亿元。1975年2月18日至3月25日,中共中央和中央军委在北京召开改变兵团体制的会议,会后中共中央、中央军委发文批准了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党委和军区党委关于撤销兵团的报告。至此,新疆军区生产建设兵团建制被撤销。在此前后,1974年广西生产师(隶属广西军区,1970年成立)、云南生产建设兵团(隶属昆明军区,1969年成立)相继撤销,1975年还撤销了黑龙江生产建设兵团(隶属沈阳军区,1968年成立)、内蒙古生产建设兵团(隶属北京军区,1969年成立)、西藏生产建设师(隶属西藏军区,1969年成立)等。

(五)农垦总局时期

1975年5月至1981年12月是兵团撤销后的农垦总局时期。1975年5月24日,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党委决定兵团撤销后成立农垦总局。1975年至1977年,农垦经济管理水平下降,累计财政亏损6亿多元。

1977年12月12日至1978年1月20日,国务院在北京召开全国国营农场工作会议,会议纪要建议将黑龙江、新疆、广东、云南四省区的垦区改为由国务院主管部门和省区双重领导、以省区为主的体制,这四个垦区的基建投资和国家统配、部管物资以及化肥、生资、油料均列入国家计划,由国务院主管部门直接供应。1978年9月13日,自治区党委、自治区革委会明确规定,将原兵团所属农牧团场和44个地方国营农场划归农垦总局统一管理,同时调整、充实各级领导班子。农垦经济开拓出现转机。1979年至1981年,工农业总产值平均年增长11.2%,粮食总产量由31.28亿公斤上升到43.35亿公斤,增长38.6%;棉花总产量由1.26万吨上升到5.25万吨,净增3.16倍,扭转了1967年以来的亏损局面,实现利润2114万元。

(六)兵团恢复后的新的历史发展时期

1981年,时任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中央军委常委、国务院副总理的王震,向主持军委工作的邓小平提出恢复兵团的建议。当年8月中旬,邓小平在王震、王任重的陪同下,亲赴新疆考察,听取各方意见。同年12月3日,党中央、国务院、中央军委联合发出了《关于恢复新疆生产建设兵团的决定》,并将恢复后的兵团划归农业部直接管理。

新疆生产建设兵团的恢复,是兵团在新的历史发展时期的新的转折点。在中央的关怀下,兵团的经济体制改革、经济建设和发展都取得了很大成就。到1991年,兵团的农业连续10年获得丰收。

兵团恢复后,隶属关系已不在国防序列,它的名称也由撤销前的“中国人民解放军新疆军区生产建设兵团”改变为“新疆生产建设兵团”。随着改革的不断深化,随着兵团事业的大踏步前进和发展,兵团原来的管理体制、经营机制已不能适应新时期经济发展的需要。正是在这一时期,国际形势也发生了重大变化,东欧剧变,苏联解体,国内敌对势力、新疆分裂主义分子利用民族宗教问题进行的破坏活动加剧。在这种新的形势下,加强对兵团的领导,进一步做好兵团的工作,使之更好地完成生产队、工作队、战斗队的任务,就更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1996年,兵团党委不失时机地发出“二次创业,再造兵团辉煌”的号召。

1996年3月19日,党中央重申新疆生产建设兵团是维护新疆社会稳定、建设和保卫边疆安全的一支可靠的重要力量。明确要求:要认真研究解决他们面临的一系列实际问题和诸多困难,理顺关系,加强建设,并继续动员内地有志青年去兵团工作,壮大队伍,充分发挥其保卫和建设边疆的特殊功能。同时对兵团的体制、改革和发展也作了明确指示:

(1)关于体制:兵团要在自治区党委、政府的统一领导下,健全必要的行政管理职能。各级政府应当高度重视兵团的建设和工作,妥善处理农牧民与兵团在土地、草场、水利和矿产资源等方面发生的矛盾。

(2)关于改革:随着经济体制的根本转变,兵团的体制、职能也需要进行相应的改革,但是劳武结合、屯垦戍边的任务不变。“武”的部分按军事部门的要求,由国家拨给相应的经费,办社会的费用由国家适当给予补贴。

(3)关于发展:兵团的经济社会发展计划仍在国家计划中单列,并与地方密切衔接,形成一体。要抓住国家开发建设南疆的机遇,发展壮大兵团。

1997年10月,中共中央、国务院为进一步理顺兵团内外关系,充分发挥兵团的作用,决定:(1)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党委和人民政府要进一步加强对兵团的领导。(2)兵团是党政军企合一的组织,自行管理内部行政、司法事务。(3)兵团在国家实行计划单列。在计划方面,对兵团单列的内容和办法参照计划单列市的方式进行;在财务方面,兵团为一级预算单位,预算管理、经费拨款直接对兵团;在农垦业务方面,兵团归口农业部管理。(4)兵团对外可使用“中国新建集团公司”名称,享受国家大型企业集团试点的各项政策,并可具有企业法人资格。(5)进一步加强兵团干部管理工作。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党委书记兼任兵团党委第一书记、兵团第一政委等。对兵团其他方面的工作也做了具体规定。

经过50余年的发展,兵团总人口已达250余万,辖有14个师、185个团、500多个独立核算的公交建商企业和一批科教文团体社会事业单位,有11家上市公司、2所大学和1所农垦科学院,有国家级的石河子经济技术开发区和农业新技术园区。兵团在独立的垦区区域,有自成体系的公检法司监机构和武警部队,有独立的教育体系,办有各种类型的普通高校、成人高校、中专、技校、中小学校、幼儿园,还有社会功能较为齐全的城镇建设、科研、卫生机构等。

经过半个多世纪的建设和发展,兵团作为新疆维吾尔自治区的重要组成部分,已成为新疆发展和稳定的重要力量。

二、完善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布局的思考

(一)兵团布局形成的历史进程

1949年冬,中国人民解放军进军新疆,其后驻防的安排实际上已开始了日后兵团布局的格局。1954年10月,中国人民解放军新疆军区生产建设兵团正式建立,兵团的布局得到进一步发展。观其发展全局,大体可分为两个阶段:

第一阶段,20世纪50年代,以维护新生的人民政权、稳定新疆、发展生产为主要战略目标的布局发展阶段。

1949年,中国人民解放军第一野战军一兵团二、六军进疆,当时新疆形势是叛乱迭起、经济落后,解放前新疆又没有中国共产党的地方组织。当时屯垦戍边的紧迫任务是剿匪平叛、建党建政、开展大生产运动。在解放军进疆初期,北疆、南疆均有敌对势力发动的武装叛乱,但叛乱的频发区在北疆。解放军二、六军进疆初期,二军进驻南疆,六军进驻北疆,军党委同时兼南北疆区党委,五军兼伊犁区党委。在屯垦戍边的兵力部署上,南疆:农一师(阿克苏垦区),农二师(库尔勒垦区);北疆:农四师(伊犁垦区),农五师(博乐垦区),农六师(昌吉垦区),农七师(奎屯垦区),农八师(石河子垦区),乌鲁木齐管理局(乌鲁木齐垦区),哈密管理局(哈密垦区),以及工程建设第一师、第二师、第三师。

因此,整个20世纪50年代,兵团在部署和垦区规划上主要从军事、政治的因素出发来决定。进疆的二、六军的主要力量部署在战略要地。农五师(原十六师)驻军新疆东大门哈密,虽然缺水、土地泛碱、生产条件恶劣,但必须保卫进疆大门,确保新疆与内地通道的畅通。农二师(原六师)驻焉耆,握南北疆咽喉,战略地位十分重要。农一师驻军阿克苏,也主要是从稳定南疆战略考虑的安排,农六师进疆时兼任迪化警备队,以后师部驻五家渠,拱卫乌鲁木齐。农四师则部署在伊犁地区。农七师、农八师进驻玛纳斯河流域屯垦生产,也是出于将北疆乌鲁木齐至伊宁一线连接的战略考虑。至20世纪50年代末,兵团的布局上大体形成两个圈的格局:即沿塔克拉玛干沙漠周缘和沿准噶尔戈壁周缘。但布局的重点则是在北疆地区。

第二阶段,20世纪60年代,以反对苏联霸权主义、保卫国家领土完整为主要战略目标的布局发展阶段。

1962年4月,苏联通过其驻新疆各地领事,策动塔城、裕民、霍城等9县1市边境6万余边民非法越境到苏联。塔城县非法越境人口达该县人口的68%,霍城边境3个公社原有人口1.6万余人,非法越境发生后只剩3000余人,其中前进公社的社员只剩下了9户。这些地区农村基层组织受到严重破坏,各项生产遭到重大损失。5月初,塔城、霍城等地的大规模边民非法越境行动基本得到控制后,伊宁市的群众性非法越境活动仍在继续发展。在苏联驻伊宁领事馆官员的煽动、策划下,终于爆发了震惊中外的“5·29”伊宁暴乱事件。

为了迅速制止边民非法越境,应付可能发生的事变,根据中共中央、中央西北局、自治区党委和自治区人委指示,兵团于1962年5月5日起,组编了6个独立营共21个值班民兵连,沿中苏边境布防。其中农四师2个营8个连,布防于霍城至昭苏边境;农五师主力由哈密移防到博尔塔拉蒙古自治州,其1个营3个连,布防于博乐边境;农七师1个营4个连,布防在塔城边境;农十师(1953年组建,1955年撤销,1958年恢复)1个营3个连布防在阿勒泰边境;农一师1个营3个连,布防在阿克苏地区边境一线。同年5月21日,兵团根据新疆军区的指示,决定在中苏边境建立一批边防工作站。从1962年4月至8月,共增设边防工作站58个,并由兵团新设一批国营农场,以加强边境管理力量,扭转了中苏边境“有边无防”的局面。6月底,大批边民非法越境行动基本被制止。是年末,自治区人委颁布了《边境禁区管理规定》。1963年秋至1964年春,伊犁州又根据自治区的有关命令和规定,划定了边境禁区、边境管理县和管理区。至此形成了自阿勒泰地区至伊犁地区沿中苏边境一线的兵团团场分布带。

在此之后,在北疆,1969年4月又成立农九师(塔城地区);在南疆,1966年增建了农三师(喀什地区)与和田管理局,增强了南疆腹地的兵团部署。

(二)兵团布局的特点分析

20世纪50年代至60年代,历史条件形成的兵团布局可用“两个圈、一条线”来概括。“两个圈”是指北疆环古尔班通古特沙漠部署的兵团团场,以及南疆环塔克拉玛干沙漠部署的兵团团场;“一条线”是指60年代初为应对苏联霸权主义而在塔城至伊犁沿边境部署的兵团团场。兵团团场部署的态势对于当时稳定新疆、保卫国防起了巨大作用,在古尔班通古特沙漠和塔克拉玛干沙漠周缘屯垦,也大大推动了新疆经济的发展。

进入70年代,由于“文革”,新疆各项工作遭到破坏,兵团也一度被撤销,边境团场虽得以保留,也难以得到加强和发展。80年代以后,随着新疆各项建设的发展,兵团在恢复后也得到巨大发展。但应承认,近20年来已形成的“两个圈、一条线”的兵团布局,从战略上看造成了兵团力量配置上的“北重南轻”,而且南疆的环塔克拉玛干“圈”没有画圆,边境一线到伊犁地区的昭苏也戛然而止,克孜勒苏柯尔克孜自治州、喀什地区的边境地带也无兵团团场的设置。现在兵团250余万职工,屯垦北疆的有180余万,其中伊犁河谷一带约有20余万,而南疆地区只有60余万兵团职工,分属农一、二、三师与和田管理局,而且主要分布在塔克拉玛干沙漠北缘阿克苏、焉耆、库尔勒一带,喀什、和田地区的力量相当薄弱,尤以和田地区最为严重。

因此,壮大兵团、完善兵团布局实为是一件影响深远的战略举措。

(三)完善兵团布局的战略出发点和基本思路

1﹒完善兵团布局的战略出发点

今天提出完善兵团布局的战略构思的出发点,是由兵团在新疆发展与稳定全局中面临的挑战和兵团的性质以及它肩负的历史使命所决定的。

世纪之交的新疆面临挑战有三:

一是,苏联解体,西方大国遏制中国的战略加紧实施,而新疆正是它们“分化”、“西化”中国战略的一个突破口;

二是,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境内外新疆分裂势力的分裂活动进入以暴力恐怖活动为主要形式的新阶段;

三是,在改革开放后中国经济大发展的背景下,西部大开发还处于初始阶段,东西部经济发展差距拉大的现状尚未得到根本改变,社会处于转型期,而兵团自诞生之日起就肩负着屯垦戍边的神圣使命。

基于此,完善兵团布局的战略目标是保北强南,也就是北疆地区兵团已有的优势应得到加强,而南疆地区兵团的力量应有一个大的发展,唯此,才能面对挑战,才能完成历史赋予兵团的神圣历史使命。

2﹒完善兵团布局的基本思路

完善兵团布局的基本思路可用16个字来概括:抓住两头,突出中心,画圆南圈,加强一线。

一是要“抓住两头”,即充实、加强兵团哈密管理局和喀什地区的农三师,二者酷似一个口袋的“口”和“底”,哈管局是内地进疆的入口,具有极其重要的战略地位,扼住此“口”,才能保证新疆与内地的联系不致中断,而喀什地区处于祖国领土最西端,又面临今天动荡多变的中亚和西亚地区,不扼住这个底,一旦周边有乱,后果堪忧,只有“口”、“底”结实,才能保持全疆的稳定。因此,加强农三师并以小海子垦区为基础建立图木休克市当为势在必行。

二是要“突出中心”,阿克苏地区地处新疆中心,是南疆承东接西、南上北下的战略要冲,现在阿克苏地区的农一师的实力虽比较强,但仍应继续增强其实力,并以阿拉尔垦区为基础建立阿拉尔市,使农一师可以兼顾东西两侧的农二师和农三师,形成稳定南疆的一块“基石”。

三是“画圆南圈”,纵观塔克拉玛干沙漠周缘兵团团场的分布态势,尚有两大段团场分布的空白点:一是阿克苏至库尔勒之间,特别是库车、新和、沙雅、轮台四县;二是和田以东策勒至若羌一线。应创造条件有计划、有步骤地在上述地区增建团场,在塔克拉玛干沙漠北缘和南缘的团场“空档”地区充实兵团力量。为此,农一师与农二师共同向库车、新和、沙雅、轮台四县地区增布团场;农一师、农二师共同向克孜勒苏柯尔克孜自治州增布团场,而最重要也是最紧迫的是,尽快地落实将和田管理局升格为师(即把和田管理局改为农十四师)的战略部署,将现在只有2万余人的和田管理局扩充至3万至5万人,并依据和田地区尚未开发的水土资源潜力,将团场布点沿塔克拉玛干沙漠南缘由西向东延伸,与农二师团场布点连接,确保新疆至青海通道的畅通,使之成为内地通往新疆传统河西走廊通道以外的第二条道路。同时和田管理局的扩大,也将成为改变和田地区民族人口比例失调的有效载体。

四是“加强一线”,近年来从阿勒泰到伊犁的北部边防线,分裂势力走私武器、潜出入境人员呈上升趋势,需加强已有58个边境团场以固边防。同时,应将这条边境团场形成的边防一线向西南延伸,在克孜勒苏柯尔克孜自治州和喀什地区面向吉尔吉斯斯坦、阿富汗、巴基斯坦诸国的边境地区增设边境团场,以确保国防线的安全和当地经济的发展、社会的稳定。

三、新世纪新疆生产建设兵团肩负的历史使命

世纪之交新疆生产建设兵团的职责有四:

一是,兵团是中国政府治国安邦战略中的重要棋子,着眼于国家的长治久安和新疆的长远发展,是兵团的历史使命;二是,屯垦戍边是党和国家赋予兵团的神圣使命,以“党、政、军、企合一”的形式直接承担“生产队”、“工作队”、“战斗队”三大战略任务,肩负屯垦戍边的使命,直接服务于国家安全、社会稳定和边疆繁荣的伟大事业;三是,经济建设是兵团发展屯垦戍边事业的中心和基础,围绕经济建设,加强“生产队”功能,是兵团屯垦戍边事业不断发展壮大,也是兵团成功执行“三个队”任务、履行好屯垦戍边使命的基础;四是,维护稳定和巩固边防是履行屯垦戍边使命的重要内容之一,兵团“战斗队”的作用主要表现在对外巩固边防、保卫边疆,对内反对分裂、稳定边疆。正如邓小平同志在1981年所提出的:兵团是“稳定新疆的核心”。

新疆生产建设兵团是我国当前唯一的一支屯垦戍边的力量,是新疆经济建设、社会发展的一支重要力量,同时也是维护新疆稳定、保卫边疆安全的一支重要力量。在当前,无论是我国西部大开发,还是新疆的经济发展都需要这样一支有组织的生产建设队伍;而在当前分裂主义者内外勾结,企图在新疆建立“东突厥斯坦国”、分裂我们国家的复杂形势下,新疆也需要一支有组织的维护稳定、协守边防的队伍。兵团的存在与发展对新疆的稳定与发展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加强兵团、完善兵团是未来新疆发展的需要。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