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浅谈汉水流域地区的道教音乐文化

浅谈汉水流域地区的道教音乐文化

时间:2023-03-16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东汉末年,“五斗米道”的教主张鲁占据了汉水上游的汉中。汉水流域的道教音乐,当以汉中地区、安康地区、商洛地区的最有代表性。由此可知,汉水上游地区道教音乐也是南北风格兼而有之,只是更偏于北方,具有陕南音乐的地方色彩。武当山道教音乐有三大特色。
浅谈汉水流域地区的道教音乐文化&;;&;;&;;&;;_汉水文化研究集刊4

浅谈汉水流域地区的道教音乐文化[1]

郭益欣

关于道教文化的起源,起初就有借托老子为道教创始人的说法,以后在佛教传入后,受到佛教关于佛国净土的影响,道教徒又编造出一套天宫神仙世界的说法来与之抗衡,并抬出一个据说在天地未分之前就已存在的所谓“元始天王”作为道教的教主,而老子则成了“元始天尊”所引渡的一个“得道成精”的“天仙上品”。

道教作为中国本土宗教,它首先是在汉水一带发展,然后在长江一线流传甚广,最终在长江流域形成了青城山、武当山、龙虎山和齐云山四大道教名山。道教是从我国古代原始宗教的巫术,特别是战国秦汉以来的神仙方术等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一种宗教。至东汉末年,才开始出现并形成最初的道教组织。汉水文化对中华文化的一大贡献,就是熔铸出了纯粹中国特色的宗教——道教。原始道教是在古代巫术、神仙方术的基础上,吸收了道家的思辨哲学与儒家的伦理哲学而形成的,汉水上游恰好提供了熔铸这多种文化的大熔炉。道教各派中创立最早的一个教派——五斗米道,就是在汉水上游的汉中盆地发展壮大,并由此建立了政教合一的政权。

东汉末年,“五斗米道”的教主张鲁占据了汉水上游的汉中。他遂以政权、教权首领的双重身份,在巴、汉地区大力推行五斗米道。汉中一时成为五斗米道的王国,“民殷国富”“户出十万,财富土沃”,实行吃饭不要钱的政策,大大增强了道教的魅力和影响,为道教在全国的传播创造了条件。汉中巴山北麓的午子山风景名胜区,是早期道教活动圣地之一。山势神奇,高耸入云,层峦叠嶂,壑幽林密。云雾飘绕,珍贵的白皮松林遍布全山,集秦岭的伟岸,巴山的幽雅,汉水的逸秀于一身,有“汉南胜景区”和“陕南小华山”之称。

宗教作为一种文化现象,往往借助于一定的艺术形式来显示自身的力量,而音乐也就成了表达宗教信仰,宣传教理,教义的重要手段。道教音乐是由声乐和器乐两部分组成,道教音乐中的乐器几乎包括了汉民族乐器的全部,用的较多的是钟、鼓、磬、钹、铛、木鱼等打击乐;笙、管、笛、箫等吹管乐;古琴、阮等弹拨乐。表演形式多种多样,包括独唱、齐唱、独奏、合奏、伴奏等形式。声乐是道教法事音乐的主要部分,曲调(即经文)总是十分具体的,表达了进行法事的人的愿望与乞求,或求助于神界,或颂赞于天仙。曲调与曲词和谐统一,各种曲式贯通搭配,组成了整个法事活动。

汉水流域的道教音乐,当以汉中地区、安康地区、商洛地区的最有代表性。据在民国十年左右见过城内道教乐班活动的老人说,道教乐队至少五六个人,人多时还很有气派,可以在街上摆开场子,影响很大,他们使用的乐器有管、笛、笙、箫、铙、鼓、钗等。自称自己演奏的是“南音”,“南音”当是从武当山和湖北、河南传去的音乐。汉中地区地处陕南,为南北文化交汇之区,只是更偏于北方。其宗教乐曲“多为七声、六声调式,并且转调现象比较常见,大多转向属调或下属调”,“旋律的起伏幅度较大,既有三、四度级进,也有五、六、七度间大跳动”,“曲牌有软、硬音之分,‘软音’乐曲缓慢、悲凄,善于运用fa,‘硬音’乐曲稍快、灵活,很少用si”。可以想见,这样的乐曲蕴含西北高原上信天游的高亢辽阔,秦腔的哀惋、凄恻,也略带南方乐曲的细腻缠绵。靠近汉中地区西乡县道教乐班,乐队除了和北路道教音乐一样,以管为主奏乐器,兼用笛和饶、钹、鼓、钗、凸锣等之外,还偶而用二胡、板胡,常用马锣等南路(四川)道教音乐的乐器。由此可知,汉水上游地区道教音乐也是南北风格兼而有之,只是更偏于北方,具有陕南音乐的地方色彩。陕南道教音乐也常用大顶及鄂、豫道教音乐常用的《五声佛》《朝天子》《大开门》等曲牌,陕派乐曲结构中有“帽头”部分,而豫派道教乐也有名为‘帽头’的多段乐曲。

沿汉水向东而行到达湖北武当山。武当山位于湖北省西北部(古称太和山),是道教胜地之一,是玄天上帝得道之地。武当山道教在明代最为兴旺,自成一派——武当派。由于明成祖朱棣对武当山道教的崇信与优待,大力营建武当山宫观。使天柱峰顶、展旗峰下,宫观耸立,规模宏伟,俨然已成为明皇室宫廷的一部分,祭祀亦按宫廷制度而设置。

武当山道教音乐与醮仪结成一个整体。有自己的风格,有自己的理论,也有自己的发展历史。早在东汉时期,道教的《太平经》中便已记载有音乐理论,谓音乐可以感天地、通神灵、安万民之称。在道教的经典中,有直诵、乐诵、念诵和唱诵;有正曲、耍曲、阳调和阴调。所以经文在与音乐结合起来,演奏中,相互陪衬、烘托、融而为一。既加浓了经文的宗教色彩,又增强了感染力。同时,音乐也得到了充实和加强了表现力。所以,古人誉之为:“妙协钧天,克谐仙唱,仙歌凝韵九天风”。今人赞之为:“音乐的仙境,仙境的音乐”。其中超凡怡神的仙韵,只有耳闻目睹者方能领悟。证明道教音乐已成为我国宗教音乐中风格独特,有丰富内容的一家。

武当山道教音乐,一直是师徒相承,口传心授,再加上教徒心目中有神圣性、古朴性和保守性,所以在演变过程中延缓。正因为这样,武当保存古典音乐的成分就比较大,成为研究古代音乐的宝贵资料。武当山道教音乐有三大特色。第一,音乐与斋醮仪式密切联系,有浓厚的宗教色彩。第二,在祭祀时用宫廷音乐的韵调:庄严、肃穆、恬静与稳重。第三,使用自己的韵调“武当韵”,其风格清幽、典雅、古朴,而不尚华彩,具有浓厚的殿堂气息与宗教韵味。

道教是在中华神州大地的怀抱中诞生,为中华传统文化的乳汁养育而成,它在创建和发展过程中,吸收了不少中华传统文化作为它的营养成分,成为它的思想渊源的一部分。在长期发展过程中,道教对我国古代的思想文化和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都产生过巨大而复杂的辐射作用,在神学、伦理学、哲学、医学等方面,都做出了积极的贡献,至今仍然影响着中国人的生活方式和文化构成。道教在历史上曾产生过许多著名学者,他们在思想文化方面都各有一定的贡献,在历史上产生了重要影响。道教为了实现其长生成仙的理想,从其开创时起,便十分重视修炼方术,虽然这只不过是一种幻想,但客观上却在中国科学技术的有关领域积累了许多很有价值的材料。这种神仙思想反映在文学领域中,成为文学艺术的重要题材之一。道教又是一个十分重视伦理道德教化的宗教,积累了大量的戒律和劝善书,包括许多对当时的社会来说是合理的伦理道德思想。这些不仅对道教的发展有重大意义,而且对增强民族凝聚力、改变生活方式,及价值观念等诸方面,都产生了广泛深远的影响。

汉水流域是道教的重要的发源地与重要的活动区域。道家倡导以“自然”关注人,力主用自然性质、自然原因、自然原理来关注、解释人生、社会和宇宙,强调人的一切作为都要合乎事物的本来面貌和变化规律。道教的这些宗旨和原则,体现人与自然的高度统一,直接构成了和谐社会的思想内涵,在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中,有着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同时,也极大地丰富了汉水文化的文化宝库。道教音乐其美学思想反映了道教的追求长生久视和清静无为,曲调庄严肃穆,又不乏清幽恬静,表现召神遣将时气势磅礴,降妖驱魔时威武果敢,祈福祝庆时欢乐轻快,赞颂神仙时优美恬静,祈祷养炼时则悠扬缥缈。通过音乐的烘托、宣染,道教的斋醮仪式更显庄严、肃穆、神圣和神秘;在音乐中各种神仙意境得以和谐生动地再现,把人的情感带入到神秘的神仙世界。

【注释】

[1]该文原载《剑南文学》,2012年第8期。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