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励志故事 日界线趣事

日界线趣事

时间:2023-01-18 励志故事 版权反馈
【摘要】:1912年4月15日凌晨,它载着2207名旅客和船员作处女航时,同一座漂浮的冰山发生了仅仅为时10秒钟的碰撞,便造成1513名旅客遇难的悲剧。头等舱里的乘客优先登上了救生艇,在他们当中只有4名妇女在这次海难中丧生。不是的,是福克先生在他的旅程中“不自觉地”占了24小时的便宜。如果当时有日界线,福克先生是自西向东越过日界线,在日期上要减去一天,也就不会出现前面那惊险的场面了。事实上福克先生是提前一天到达伦敦的。
日界线趣事_奇妙的地理趣事

自然科学与地理

寻找石兽与流水侵蚀作用

清代学者纪昀在《阅微草堂笔记》中记载,某土地庙前石兽因河岸崩塌掉入河中。十多年后重修山门,寻找石兽,它却不在原落水处,也不在下游。一位老兵说,应该在上游寻找,依他的话,果然捞出了石兽。石兽为什么会向上游“跑”呢?原因在于,石兽落水后对水流形成阻力,使周围水速更快,冲刷能力更强,其下面迎水流一侧的泥沙逐渐被水冲走,成为空穴。久之,石兽因重力作用朝着迎水流的方向倾倒,如此再三,便向上游移动了一截。可见老兵的判断是正确的,流水的侵蚀和搬运作用,使石兽能“逆水而行”。

冰海沉船

泰坦尼克号,在世界航海史上曾被骄傲地称为“永不沉没的巨轮”,该船船身相当于三幢半住宅大厦的长度,被欧美新闻界誉为“海上城市”。1912年4月15日凌晨,它载着2207名旅客和船员作处女航时,同一座漂浮的冰山发生了仅仅为时10秒钟的碰撞,便造成1513名旅客遇难的悲剧。这隆重的首航竟给它带来了葬身海底的厄运。

泰坦尼克号游轮于1912年4月10日从英国南安普敦起航开往纽约,登上这条船的富商大贾和英美两国的社会名流,都想在这条崭新的奇迹般的巨轮上逍遥自在地度过美妙的一周。甲板下面,低等客舱里乘坐的是数百名移民,他们要越过大西洋,到彼岸去开创新的生活。

最初几天平安地过去了,但是到了到第四天,报务员收到了航行在前方的船只发出的紧急电讯,电讯提醒他们冰山异乎寻常地向南漂浮,已经到了附近海域。4月14日是星期天,泰坦尼克号又收到了同样内容的紧急电讯,然而这些警告均未受到高傲的船员的重视,第一次收到的警报被丢到一边,几个小时没有向船长报告,后来的两次干脆没有送交到指挥室。黄昏刚过,气温便开始骤然下降,尽管冰山临近的迹象已经十分明显,泰坦尼克号却既没有改变航线也没有降低航行速度。

夜幕降临之后,爱德华·史密斯船长布置了警戒冰山的瞭望哨。23点40分眺望台上的人最先发现了冰山,值班军官下令向右弦急转弯。可是一切都太迟了,冰山已经将船弦外壁撞开了一条100米长的裂口。大多数旅客只是感觉到了轻微的震动,几乎没有引起任何人的注意,但是随船的工程师们经过察看后认定:该船已经无法挽救了。他们认为,如果船上的16个防水舱只有4个进水的话,船还可以浮在水上,但不幸的是有5个底舱的外壁被冰山撕裂了。三等舱里的旅客大都起了床,因为海水已将他们房间里的地板淹没。报务员用莫尔斯电码发出了最新规定的SOS呼救信号,在海难中使用这种信号还是第一次。午夜12点零5分,按照船长的命令救生艇开始下水。

旅客们并不清楚,在所有的救生艇上总共只有1178个座位,只能接纳旅客总数的一半,但是按当时的法律规定,这种救生条件已经算相当充分了。起初,旅客当中并没有发生恐慌,他们根本不相信会有什么危险,因为泰坦尼克号是“永远不会沉没的”,直到船体出现了危险的倾斜,他们才失去了先前的镇定。妇女和儿童首先离船。头等舱里的乘客优先登上了救生艇,在他们当中只有4名妇女在这次海难中丧生。在二等舱和三等舱里的272名妇女当中幸存下来的只有96人。有一段时间,三等舱通向甲板的门甚至都被锁住了,以防下面的乘客涌到甲板上来。在越来越倾斜的甲板上,乐队不停地演奏着拉格泰乐曲。

凌晨2点40分,泰坦尼克号几乎在水中直立起来,然后便头朝下沉入了3000米深的大西洋中。那些留在黑暗舱房里的移民们和泰坦尼克号一起葬身于海底,甲板上的人全被抛入了冰冷的海水,成了这条著名的冰海沉船的随葬品。

造成这条豪华巨轮沉没的冰山,其实不是什么神秘的东西,它是漂浮在极地海域的巨大冰块。每年春夏时节,因气温升高极地海洋冰块破裂而生成,在向温带、热带漂移时,逐渐消失。它们体积相差极大,大的冰山可达几公里长,这样的庞然大物,是海上行船的巨大威胁。

泰坦尼克号被撞沉,说明了自然界的力量是巨大的,人类切不可盲目自大,一定要对各种自然现象予以足够的重视,不然就避免不了悲剧的发生。

打赌环游地球

斐利亚·福克是一位英国绅士,他是改良俱乐部的会员。一天,福克先生说现在能够80天环游地球一周,俱乐部的其他会员说不可能,因为在当时情况下,要想80天环游地球,必须极准确地一下火车就上船,一下船马上又上火车才行,且路上不能出任何意外。因为这80天不包括坏天气、顶头风、海船出事、火车出轨等意想不到的事情。但是福克先生还是立了一张打赌字据,6位当事人在上面签了字。最后福克先生说:“今天是1872 年10月2日,星期三。我应该在12月21号,星期六,晚上8点45分回到伦敦。诸位先生,我就要动身了。等我回来时,你们可以根据我护照上的各地签证印鉴,来查对我这次的旅行路线。”就这样,福克先生从伦敦出发,向东经过欧洲、非洲、亚洲、美洲四大洲,以坚定的意志克服了无数的自然和人为的障碍,终于在1872年12月21号晚8点50分回到伦敦,很遗憾比预定的时间晚了5分钟,于是他悄悄的回到了家。

第二天晚上,福克先生让他的忠实的仆人路路通去请神甫明日来主持他与艾娥达夫人的婚礼。但神甫说明天是星期日不主持婚礼。路路通证实神甫没有说错后,以最快的速度回到住宅,一把抓住他主人的衣领,像发疯似地拖着福克先生,跳上一辆马车……当他们在俱乐部大厅里露面的时候,大钟正指着8点45分,一分不差……他赢了。

那么,是精明的福克先生计算错日期了吗?不是的,是福克先生在他的旅程中“不自觉地”占了24小时的便宜。这是因为他这次旅行的方向是一直向东走,在向东走的路上一直是迎着太阳升起的方向前进。所以每当他这样走过一度经线,他就会提前4分钟看见日出,整个地球一共分作360度,用4分钟乘360再用60分除,结果正好等于24小时,这就是他不知不觉赚来一天的原因。

如果当时有日界线,福克先生是自西向东越过日界线,在日期上要减去一天,也就不会出现前面那惊险的场面了。事实上福克先生是提前一天到达伦敦的。

“丢失”的一天

1519年9月12日,西班牙航海家麦哲伦率领的船队,在礼炮声和欢呼声中,离开了圣路卡尔港,向西开航,人类历史上的环球旅行就这样开始了。

船队绕过美洲南部进入太平洋,船员们与风浪搏斗,机警地避开暗礁险滩,向西挺进。

在这次远航中,有一只船中途溜走,三只船葬身海底,麦哲伦本人在1521年4月27日的一次战斗中牺牲,剩下惟一的小船维多利亚号,在埃里·卡诺的指挥下,依然顽强地向西挺进,经过3年的艰苦奋斗,他们克服了难以想像的困难,终于绕过非洲,胜利到达佛德角群岛,这时船员们异常兴奋,因为用不了多久,他们就要回到西班牙了,埃里·卡诺拿出航海日记,在上面写道:“1522年7 月9日抵达佛德角群岛”。正在这时,岸上意外地发生了一场争吵,船员们和岛上居民交谈时说出了今天是星期四,结果岛上的居民们纠正说:“不,今天是星期五。”船员们感到奇怪,异口同声地对岛上的居民们说“要知道,今天是9日。”“不,今天是10日!”居民们更是斩钉截铁的一口咬定。

这件事被神甫们知道了,他们大发脾气,责备水手们在宗教上犯下了一个不可饶恕的罪过,因为记错了日子,他们在海上一定把宗教的节日都过错了,应该吃斋的日子都吃了肉,这点对于虔诚的教徒来说,简直是不可饶恕的。

然而,船员们并不认错,他们赌咒发誓说:“日子没有记错。”

埃里·卡诺把航海日记摊开来看,的确每天都记了日记,没有错过一天,那么,这一天之差是怎样造成的呢?

原来这一天之差包含着他们并不知晓的科学原理。因为地球是自西向东自转的,它的这种有规律的自转,造成地球上任何一个地点每天24小时的时间循环,这种循环只适用于相对于地球不动或小范围运动的对象,而对那些在地球纬线方向作长距离运动的人来说,一天不再是24小时,即稍长于或稍短于24小时,航海家们自西向东航行,地球亦不停地自西向东旋转,他们好像一直在追逐着下沉的太阳。因此,夜晚总是比白天迟一点来临,这就等于延长了船上的白昼时间。如果逆着地球自转的方向航行,航船上的白昼时间就相应的短些。据计算,在维多利亚号船上每天要比24小时长两分钟左右,这两分钟与24小时相比微不足道,况且当时又无准确的计时仪器,一般人都觉察不出来。然而他们在船上航行了三年多,这数以千计的两分钟的积累足以凑成一天,于是船员们就不知不觉地将这一天丢失了。

为使长途航行的人不把日子搞错,掌握了近代科学知识的专家们,在地球上划了一道“时间起跑线”,用以区别今天和昨天,这就是“国际日期变更线”。它被有意地选在人烟稀少的180°经线附近,处于亚美两大洲之间。它从北极开始,经过白令海峡,穿过太平洋,直到南极为止。为了避开一些岛屿,它有些弯曲,一般地图上都标有国际日期变更线,当轮船或飞机越过这条线时,就需要严守以下规定:从西向东穿越这条线,要把同一天计算两次。如某月5日自西向东越过这条线,第二天还是5日,要是从东向西跨越这条线,就要把日子跳过一天。即从当天的日历上再撕去一张。16世纪的维多利亚号轮船的船员们,由于不懂其中的科学道理才与岛上的人们发生了那场无端的争吵。

海底的宝贝“疙瘩”

19世纪后期,一艘名为“挑战者”号的英国海洋调查船漂浮在海面上进行科学考察活动。在海底打捞过程中捞上来一些外形像黑土的硬疙瘩,由于以前没有见过,所以他们去问船长,而船长认为这只不过是一些平常的海底物质,没有引起足够的重视。船员们就把这些貌不惊人的黑疙瘩带回到陆地上搁在了一边,时间一长就渐渐地淡忘了,使这些黑疙瘩睡了好些年的大觉。

几十年过去了,科学家对海洋矿藏进行研究时,想起了这些来自海底世界的“怪客”,于是就对它们进行了科学分析。结果出来了,简直让科学家都难以相信:这些不起眼的黑疙瘩里面竟含有20多种金属元素,并且含量之大超过了陆地上的同类矿石,真是无价之宝啊!

原来它叫锰结核,是埋藏于大洋底部富含铁、锰等金属元素的黑色矿石。常呈球状、椭球状、板状、葡萄状,一般大于1厘米,常见的在5~10厘米之间。锰结核中除含有30%~40%的锰和铁外,还富含铜、镍、钴、铅、钛、镁、铝等20多种元素,并且分布很广,在全球各大洋洋底到处都是,主要富集于地形起伏较大,沉积速度缓慢的地区,其化学成分随海底地形、沉积环境、构造要素不同而有差异。

后来科学家们又通过广泛调查证实:全球大洋底部的锰结核总储量可达30亿吨,仅太平洋底就有17亿吨。据初步推测:全球的锰结核里面所蕴藏的锰可供人类使用2400年,铜可用600年,因而就成为目前仅次于海底石油的重要海底矿产资源。更让人难以置信的是,锰结核的数量每年都在增长,仅太平洋底的锰结核,每年就可以增长1000万吨。这无疑是令人类振奋的一个好消息,因为锰结核的增长速度比目前人类消耗金属的速度要快。

20世纪60年代,许多发达国家如美、日、德开始对海底锰结核进行大规模的调查,并确定了几个远景区进行了开采。我国近些年在这方面也做出了出色的成果:在北太平洋夏威夷群岛东南海域10万多平方公里范围内,经过大规模勘测,确认为富矿区域,按联合国规定,我国将永久拥有其中7.5万平方公里海域的海底主权。

随着人类对海洋认识的逐步加深,以及人类对矿产资源利用的设备和工艺技术的不断提高与完善,那些沉睡在海底的巨大宝藏终将会为人类服务,海底的“宝贝疙瘩”——锰结核,将会成为人类重要的矿产资源。

两小儿辩日

故事发生在2000多年前的鲁国。一天,孔子在路上碰到两个孩子正争得面红耳赤。孔子上前问他们说:“你们为什么事争得不可开交呀?”

两个孩子争先恐后地告诉孔子,他们正在争论早晨和中午的太阳哪一个离我们近。

一个孩子说:“我认为早晨太阳出来时离人近,中午的时候离人远。因为早晨的太阳看起来有车盖那么大,中午的太阳看起来只有菜盘子那么小。这不就说明早晨的太阳离我们近才显得大,中午的太阳离我们远才显得小吗?”

孔子听了觉得有道理。但还没等他点头称是,另一个孩子马上反驳说:“早晨太阳出来时,到处凉气袭人,中午却热得像站在沸水边一样难受,这不是因为早晨太阳离我们远才觉得凉,中午太阳离我们近才觉得热吗?”

孔子一听也觉得有道理。可这样一来他就无法断定两个孩子谁说的真有道理了。

两个孩子看到孔子似是而非的样子,急得直跺脚,一个拉着孔子一只手说:“孔大人,您可得给我们评个准理,看到底谁说得对呀!”

两个小孩子给满腹经纶的孔子出了个难题,大学问家无可奈何地摇摇头,老老实实地承认自己搞不清谁是谁非。

两个小孩十分失望,望着孔子远去的背影取笑说:“还说他学问大得很呢!原来也不过如此而已!”

2000多年前的儿童,从他们的生活体验中能悟出物体近则大远则小;同一热源近则热远则凉的道理,并且以此来判断太阳的远近,这是难能可贵的。但受当时科学认识水平的制约,不能准确认识地球之外的许多天文现象是不足为怪的。孔圣人也非先知先觉,他的学问也受当时历史条件的限制,我们同样不能苛求他。

现在我们知道日地距离在一天内的变化是微不足道的。早晨太阳离我们稍远一点,中午稍近一些,两者相差约等于地球半径,仅相当于日地距离的1/2300,这对观察太阳的大小和太阳辐射到地球的热能都不起多大影响。

早晨的太阳看起来大一些,中午的太阳小一些,实际上是一种视觉误差。因为,早晨太阳刚从地平线上升起来时,有山峰、树木等地面物体作对比,太阳就显得大一些;而中午的太阳高悬在空旷的天空,相形之下就显得小一些。实际上用仪器测太阳的视直径,若不考虑地平线上大气折射的影响,早晚都是一样的。

至于地面温度的高低,主要取决于太阳高度角。早晨,太阳斜射,同束阳光照射的面积大,单位面积上得到的太阳辐射少;同时,因为斜射阳光通过大气层的厚度大,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多,再加上夜晚地面辐射散热,日出前后地面热量亏损到极大值,因此,早晨气温低,显得凉爽。而中午呢,一方面太阳高度最大,阳光直射或接近直射,热量集中,另一方面阳光通过大气的厚度小,太阳辐射被削弱得少,再加上地面热量盈余,气温已经升高,因此,中午就热得多。实际上对于每秒30万公里的光速来说,早晨和中午日地距离的微小差别根本不会影响到达地面的太阳辐射的多少。

美国国名与绰号

美国自1776年脱离英国而独立,到现在只有200多年历史,是一个比较年轻的国家。关于美国国名的由来,有几个有趣的故事。

一是说哥伦布发现新大陆后,各国的冒险家们,纷纷出动进行海洋探险活动。1498年葡萄牙航海家达·伽马率领船队,避开赤道以南的顶头风远航“黄金之国”印度,途中在巴西登陆。船上的一名意大利商人叫阿美利哥,觉得那里的地理经纬度与意大利地理教科书上所假定的中国地理经纬度相差遥远,于是他便绘出地图,说明这里是一块新大陆。16世纪初德国学者伏尔妥莫拉在宇宙学的著作中,把这一新大陆定名为阿美利加(阿美利加是阿美利哥的拉丁语读音),意思是“阿美利哥发现的土地,”后有America之称。America是洲名,译成中文为阿美利加洲,美国独立时用其为国名,称美利坚,即美国。

America一词严格说来是美洲,它包括南美洲和北美洲。但习惯上,人们往往以America来指美国,就好像用England来称呼英国一样。美国之所以称America,还有这样的一些原因:一是强大国家喜欢把某一整个地区的名称据为己用,或者把它们自己的名称强加于它们周围的地区。南北美洲以美国为霸主,因此,一提到A-merica,便知道就是代表美国。美国本国人民总是自称自己的国家为America。

另一个关于美国绰号“山姆大叔”的故事,也很有趣。美国的全称是美利坚合众国(United States of America),缩写为U·S或U·S·A。1812年美英战争时,在美国纽约州首府奥尔巴尼和特洛伊这两地方,美军军需品箱子上都有U·S字样。当时特洛伊有位检查政府军事订货的官员名叫山姆尔·威尔逊,他的亲朋好友都叫他“山姆大叔”(Uncle Sam),两个字的首字母也是U· S。因此,特洛伊人便和山姆尔·威尔逊开玩笑说,这些箱子都是“山姆大叔”的。这个玩笑如同大西洋的飓风,传遍整个美国。后来“山姆大叔”便成为美国的绰号。

19世纪20年代,美国漫画家又把“山姆大叔”人格化,漫画中的“山姆大叔”是一个白头发,有山羊胡子,戴星条高顶帽,身着红、白、蓝三色燕尾服和条纹裤的既瘦又高的老人。1961年美国国会通过决议,正式以“山姆大叔”作为美国的象征。

美国是世界上资本主义最发达的国家,工业现代化的程度很高。在对外贸易方面,美国是输出工农业产品数量最多、产值最大的国家。同时本国消费量极大,是世界上进口小汽车、钢铁、石油、纺织品最多的国家。

美国还是当今世界科技水平最高、实力最强的国家,同时也是惟一的军事超级大国。在国际事务中,美国经常以世界“警察”自居,“山姆大叔”这个绰号对它来说,真是恰当之极。

南极探险

南极——地球的一个端点,很早就为探险家们所垂青,为完成向这地球之端的冲刺,探险家们作了极其艰苦卓绝的努力,有的甚至付出了生命代价。

20世纪初,英国的斯科特探险队与挪威的阿蒙森探险队,为争夺人类历史上第一个先到达南极点的殊荣,在这块银色大陆上开始了艰险的征程。挪威的阿蒙森探险队从鲸湾出发,用狗拉雪橇,经过53天的时间,于1911 年12月14日第一次到达了南极点。英国的斯科特探险队,在阿蒙森队抵达南极点1月后即1912年1月18日,也终于到达南极点,但在归程中不幸罹难。他们的顽强献身精神和悲壮事迹,同样载入了南极探险史册。

为了纪念这两支探险队的征服功勋,美国现设在南极点的固定性考察站站名“阿蒙森斯科特”,就是用双名法来加以命名的。

我国参加横跨南极的探险活动,是在1989年7月14日。一支由中、美、苏、法、英、日等6国6名南极考察队员组成的国际探险队,从美国明尼苏达州首府明尼阿波利斯出发,飞往南极的乔治王岛,于1989年7月26日开始了横跨南极大陆的探险旅行,在探险征途中,考察队员置生死于度外,征服了纵横交错的冰隙、积雪覆盖的暗沟、强劲而又令人心惊胆寒的狂风、使人昏眩迷途的暴雪……6名勇敢的开拓者,用人类的勇气、智慧和脚步,终于在1989年12月12日,再一次征服了南极极点。1990年3月3日,考察队到达了终点站和平站,历时7个月,行程6400公里,又一次在南极考察史上写下了光辉的一页。

航海线的学问

1492年8月3日,意大利航海家哥伦布在西班牙王后伊莎贝拉的支持下,率领由3只船组成的船队,从巴罗斯港出发,向西横渡茫茫的大西洋,寻找通往印度的航线以掠夺东方的财富。经过37天的漫长航行,到达了今天的巴哈马群岛,发现了一块新大陆美洲。

1493年哥伦布第二次去美洲时,却没有按原路向西航行。而是顺着西班牙和北非西海岸南下,接近赤道时才向西横渡大西洋。这次只花了20天时间就顺利到达美洲,绕了一个大圈,时间却比第一次少用了17天,这究竟是怎么回事呢?

原来,这跟海洋表层大规模的海水运动洋流有着密切的关系,海洋表层海水常年受盛行风的影响,推动海水随风漂流形成洋流。洋流对航海业的影响是显而易见的。海轮顺着洋流航行,速度比逆着洋流航行要快得多,哥伦布第一次去美洲是逆着北大西洋暖流航行的,逆风逆流,一路艰辛,花的时间自然比较长。而第二次去美洲是顺着加那利寒流和北赤道暖流航行的,顺风顺流,一路轻松,结果只花了20天时间就顺利到达。此后,欧洲人去美洲时大多沿这条航线航行,既缩短了航行的时间,又大大减少了事故发生的机率。

即使在船只高度机械化的今天,若能熟悉和掌握洋流运动规律,仍有很大的好处,既节约时间、节约燃料,又可减少事故。所以,很多国家的航运公司都认真研究洋流的运动规律,尽可能利用洋流助航,最著名的例子是美国爱友松公司聘请海洋气象局通过人造卫星测得墨西哥湾暖流的路线、流速、主轴位置等。该公司的轮船根据所获资料,在墨西哥湾暖流最大的流速区顺流向北航行,返航时则避开主流区,尽量靠近海岸南下,结果,1975年该公司的六艘海轮全年节约燃料12500多桶,折合36万美元。以后,该公司一直利用这条航线航行,取得了巨大的经济效益。

值得一提的是,我国历史上的伟大航海家郑和早在哥伦布远洋航行半个多世纪以前,就开始利用洋流助航了。1405年,郑和奉明成祖之命,率领由200多艘大小海船,2.7万多人组成的庞大航队、浩浩荡荡地从刘家港出发,船队沿中国海岸南下,经马六甲海峡,横渡北印度洋,沿途经中南半岛、南洋群岛、南亚、最远到达非洲东海岸和红海沿岸。从1405~1433年,郑和先后航海七次,充分利用了北印度洋季风环流为其助航,他们在冬季出发向西航行,此时北印度洋上吹的是东北季风,在东北季风吹拂下,海水从东向西流,沿途顺风顺流,半年后进入夏季、北印度洋上改吹西南季风,在西南季风吹拂下,海水从西向东流,这时他们开始返回,一路还是顺风顺流。中国人远洋航行不仅在时间上早于欧洲人,规模上远远超过欧洲人,在利用洋流助航方面,也远远领先于欧洲人。

日界线趣事

从前,在日界线附近发生了一件有趣的事情。某一年,有一艘客轮从西太平洋向东航行。航行途中海上起了大风,船体剧烈摇晃。这时,一位孕妇耐不住轮船的颠簸而临产了。她先生下一个女婴,5分钟后船自西向东越过日界线,她又生下一个女婴。结果,一对孪生姐妹先后降生,后出生的妹妹却比先出生的姐姐大一天。这种罕见的情况,也只有在日界线两侧才会发生。

在日界线两侧还有一个广为流传的的故事,一位名叫吕萨的外国商人,于某年4月10日乘飞机从太平洋的马绍尔岛飞往檀香山。上机前1小时,他去机场附近的花旗银行兑换货币时,遇到一位老太太,手里拿着一张过期(兑奖日期是4月9日)的中奖彩票,捶胸顿足,非常难过。这时,走来一位身穿笔挺西服的中年人,他“关切”地对老太太说:“请不要伤心,我愿用3000美元买您这张废票(奖金为8000美元),您老同意吗?”老太太一愣,自忖这张废彩票反正已无任何价值,就同意了。这件事令吕萨好不纳闷。

飞机起飞后在空中飞行了一段时间,忽然耳边飘来航空小姐甜润的播音:“亲爱的旅客们请注意,现在是4 月9日10时4分,我们将于11时抵达美国檀香山机场……”吕萨奇怪,上机时明明是4月10日,现在怎么变成4月9日了!难道时光可以倒流?吕萨正想回头与后排乘客对表,一瞧,咦,这不正是起飞前购买老太太过期中奖彩票的那位中年人吗?吕萨问:“先生,请问,现在怎么变成4月9日了?那你刚才买的废票不是又有效了吗?”“是的,兑换后我可以净赚5000美元。”中年人得意地笑着说。

后来,那位中年人果然拿着那张中奖彩票在檀香山花旗银行兑换了8000美元的奖金。那张中奖彩票怎么死而复活了呢?原来,本次航班的飞行方向是自西向东,在飞越180°经线附近的日界线时,需更换日期,4月10日变成4月9日,这样过期中奖彩票又可以兑换了。

日期的秘密

16世纪初,随着新大陆的发现,欧洲人纷纷来到了北美洲,他们从大西洋海岸向西逐步迁到了太平洋海边。18世纪末,俄国人也从亚洲越过白令海峡,来到北美洲。他们住在一起,很快就熟悉了,可紧接着问题也来了,当英国、法国人说:“今天是星期天”时,而俄国人却说:那是“昨天”,“今天”应该是星期一。英国人正在迎接除夕,俄国人却在过元旦了。

到了19世纪末,俄国贝加尔湖附近伊尔库茨克邮政局的基莫费耶夫,知道了这些事后,准备揭开它的秘密,他把世界主要城市的地方时间记在地球仪上,然后用台灯当太阳,把伊尔库茨克对准太阳,这时,伊尔库茨克的时间应是当日正午12点,而纽约正位于同它相对应的那条经线上,应该是子夜,芝加哥在纽约的西面,相隔经度约15°,应是23点。

基莫费耶夫面对地球仪,在计算的过程中出现了问题:芝加哥应该是哪一天呢?他从东向西,经过欧洲、大西洋到北美洲来算,芝加哥应是“昨天”的23点,如果从西向东经过太平洋到北美洲来算,芝加哥应是“今天”23点。

基莫费耶夫拨弄着地球仪,左旋右转,百思不得其解。第2天,他发出一份电报:“美国芝加哥邮政局长,盼告知收到电报的日期、时间。回电费已付。伊尔库茨克邮政局基莫费耶夫。”这份电报是基莫费耶夫9月1日当地时间早晨7点发出的,当天,芝加哥的回电来了:“8月31日9时28分接来电。”

基莫费耶夫接到电报后可真的糊涂了,这到底是怎么一回事?这一天究竟到哪儿去了呢?好长时间之后,人们才知道原来,这是大自然同人开了个玩笑。

我们都知道,地球不停地自西向东绕地轴自转,产生了昼夜更替,在同一瞬间,地球上不同经度的地方,时刻不同,经度每隔15°,时刻相差1小时,如果以日出作黎明,日没作傍晚,地球上就会出现一条永恒的由东向西移动的“晨线”和“昏线”。那么,它们开始的地方在哪里呢?由于地球是个旋转的椭球体,而东方和西方也是相对的,因此,不可能有固定的黎明开始的地方。1884年世界天文学家召开了一次国际会议,解决了这个问题。规定把180度经线作为国际日期变更线,又叫日界线,为了避免一些国家在一天之内出现2个日期,给居民生活带来不便,所以真正的日界线是一条弯曲的折线。

这条线的确定,使我们明确了,哪儿是地球新日期开始最早(日界线以西)和最晚(日界线以东)的地区,这样,如果海轮和飞机航行在太平洋上,从西往东越过日界线时,日期就要减去一天;如果从东向西经过日界线,就要马上加上一天(即从日历上撕下一页)。但由于日界线本身(180°经线)是东、西十二区共同的中央经线,所以这两个时区的时刻是相同的,日期相差一天。因此,这不同于一般的时区界线,而是一条特别的日界线,过此线时,只需要更换日期,而时刻保持不变。

神秘的火星

火星,是人类心目中最富于传奇色彩的神秘行星。中国古代称火星为“荧惑”。古代罗马用战神玛尔斯为它命名。传说他是天神与神后生的孩子,长得强壮英俊。他的性格十分残暴,到处挑起争斗,是专管战争的神。由于火星发出赤色的光芒,好像是火焰和鲜血,人们看到它,就想到那刀光剑影的血腥战场,因此,便将火星看成是战神的象征。几个世纪以来,古今中外的天文学家始终在为他们目镜中的这颗茸毛状火红色星球而惊叹,并形象地勾勒出许多有关它的梦幻般的景色。最令人激动的是火星智慧动物的猜测。

火星比太阳系中的任何其他行星都更像地球。火星自转情况和地球几乎一样,转一圈也是24小时多一点;它有极薄的大气层,空中漂浮着白云;它有被大气包围的固体表面,上面也有春夏秋冬四季交替的气候变化,人们看到的它的南北极像是白色的冰雪,冬季扩大,夏季缩小。

1877年意大利天文学家斯基帕雷利发现了震动世界的现象:火星上有“人工运河”!此后美国天文学家霍尔又发现了火星的两颗小卫星,大大地支持了火星上有“火星人”的推断。

火星的两颗小卫星分别叫“火卫1”(也叫浮波斯,意思是恐怖)和“火卫2”(也叫黛摩斯,意思是惧怕)。它们的直径都很小,“火卫1”约16公里,“火卫2”约8公里。对于熟悉了月球的人类来说,自发现这两个小幽灵就开始猜疑:它们为什么这样小?是自然的还是人造的?玛尔斯的这两名“卫士”离战神那么近,公转的周期又短,而且“火卫1”的公转周期不断缩短,于是便产生了下面一种解释:“火卫1”表面是固体的,内部是空心的,显而易见,那么它只能是人工制造的,能发射如此庞大的人造天体的火星人,一定是比人类高级得多的智慧生命。于是人类对火星产生了无限的敬畏之情,于是有了美国创票房价值最高的电影巨片《火星人》和《星球大战》。

然而当美国的行星际宇宙探测器“水手9号”像麦哲伦一样闯到离火星最近距离时,它看到这尊战神却是一幅相当狰狞的面孔:每秒40~50米的狂风,卷起漫漫红尘,扬至50公里的高空,覆盖了大半个星球。火星上极其荒凉,没有液态水,没有氧,大气极其稀薄,也非常寒冷。“水手9号”拍摄到1500公里长、60公里宽的巨大河床,这就是一百多年前斯基帕雷利那个震惊世界的发现的真相。1976年,美国“海盗1号”飞船经过1年的航行,飞近了火星并实现了软着陆,进行了生物探测实验,用机械手取样在实验室中进行自动分析,然后把结果发回地球,选择的地点是估计生命存在可能性最大的地方。然而,实验证明,没有找到任何生命存在的证据。

然而,美国科学家休格宁发现,火星赤道以南最热的地方有两个地区水分比较充足,具备生物生存的条件。美国火星探测器证实了这两个地区的水蒸气比火星其他地方要多10~15倍。休格宁指出,地球上的许多生物可以在这种条件下生存。因此,这两个地区有可能是火星上仅有的生命残留的地方。

从“海盗”号飞船传回的火星照片上,经放大处理可以清楚地看到:在火星的一座山脉上,有一块巨大的五官俱全的人面石,从头顶至下巴颏足有1.6公里那么长,脸的宽度达1.4公里,形象似埃及的人面狮身像。它静静地仰向星空,作凝视状。同时,在人面巨石对面约9公里处,还可见到类似金字塔的4座庞大建筑物体呈对称排列。精密的电脑分析表明,火星上的巨像具有非常对称的眼睛,而且还有瞳孔,显然属于智能创造物。科学家们估计,火星上的这些石像和“金字塔”,都已有50万年的历史了;而那时的火星正处于适合生物生存的温暖湿润时期,因而这些以石头为原料的“艺术品”,很可能是古代火星人的杰作。有的科学家则认为,那是外星人在火星上的创造。

神秘的百慕大三角

1968年9月一架“C132”客机正在晴朗天空中飞行,突然飞机坠落入海,机上27人全部丧生。1973年3月,一艘摩托船在平静的海面上行驶,瞬间船沉于海,船上32人无一幸存。以上海难仅是发生在百慕大群岛附近三角形海区的其中两例。这里,因舰船、飞机屡遭劫难而被人们称为“死三角”。一时间,众说纷纭,种种疑问,令人百思不解。那么,神秘的“百慕大三角”究竟是怎么回事?

“死三角”海区位于大西洋西侧百慕大群岛、佛罗里达海峡和大安的列斯群岛东端的波多黎各岛之间。大部分位于北纬20°~30°之间,属于北热带。这里全年主要受热带气团控制,盛行东北信风。夏秋多热带飓风,狂风怒吼,常形成10多米高的水墙,此外,还经常可以遇到海龙卷,它能把海水吸到几公里的高空,给航行罩上了可怕的阴影。

“死三角”海区正处在南、北美之间地壳断裂带的北缘,火山和地震活动非常强烈,海底地形十分复杂。“死三角”的下面,大部分是深达6000米以下的北亚美利加海盆;北部是突起于四周深海盆的百慕大海台,西和西南侧是靠近大陆和群岛的广阔的大陆架,南端是深达9215米的波多黎各海沟。

“死三角”附近既有明显突出的半岛如佛罗里达半岛、尤卡坦半岛,又有被半岛围起来的较封闭的海湾墨西哥湾,还有众多的岛屿和海峡:巴哈马群岛、大安的列斯群岛和小安的列斯群岛等1200多个岛屿。这些岛屿面向浩瀚的大西洋,屏障着加勒比海,大大增加了洋流的复杂性。大西洋北赤道暖流在安的列斯群岛附近大部转向西北,从“死三角”海区穿过。另外,从墨西哥湾经佛罗里达海峡流出的佛罗里达洋流,非常强大,宽度扩及整个海峡,达150公里,洋流深800米,每昼夜流速为130~150公里。如此“浩浩荡荡的大军”也从“死三角”海区通过。总之,“死三角”海区洋流复杂,势强流急,遇难的飞机、船只即使不沉入洋底,也会被强大的洋流冲得无影无踪了。给人以一点残骸不留、神秘失踪的假象。还有,“死三角”海域又是马尾藻海的一部分,海面布满了以马尾藻为主的褐色藻类,不利航行。

“死三角”海区位于巴拿马地峡的东北方,是西欧、北非和北美东岸到巴拿马运河航线的必经之地,过往船只络绎不绝,海上交通运输繁忙。此外,巴哈马群岛风景秀丽,气候温和,是旅游胜地,节假日许多人驾着自己的游艇或私人飞机到这里度假,难免不发生意外。

如果我们充分考虑到以上这些因素,再根据每次失事的具体情况作深入细致的分析,那就对“死三角”海域所发生的事件不会感到神秘莫测,但有一点可以肯定,无论过去、现在和将来,都不会存在什么超自然的现象。至于一些学者提出的各种假说,如百慕大三角失踪事件都是飞碟干的,自然激光会使船只、飞机化为乌有等等,都是站不住脚的。

1990年,美国海洋基础工程学专家韦恩·邓拉普发现百慕大三角区海床蕴藏极为丰富的天然气和石油,而高压油气正是人们屡遭劫难的“死神”。原来他发现,在百慕大海区内,常有大量奇异的水合物漂浮过来,而这些水合物又极易气化,为此他做了实验,在一个不大的区域内,几分钟就测得500万立方米骤然溢出的气体,后被证明是天然气。他说:几百万年来,沉积在此地海底的动、植物,腐烂发酵,形成了大面积的气、油田。在该地特有的高压、极冷条件下,海水的水分子和天然气分子受压结合,结晶为冰样的水合物存于海面、水中、海底,水合物在压力稍减或温度略升时,即溶化并瞬间放出大量的天然气。因水合物在溶化过程中的膨胀,致使海水沸腾,气团云雾遮日,当轮船经过此地,突然比重变小的海水,无力承受船体的重量,遂沉入海底。而飞机来到百慕大三角区上空,由于天然气大量释放,导致发动机缺氧,逐渐熄火,其机尾排出的带有火星的废气,就会引燃从海面不断上涌的天然气,使坠落的机体顿时成为一团火焰。

孙悟空过火焰山

话说孙大圣500年前大闹天宫时,被杨戬擒了。太上老君将大圣置于八卦炉中,煅烧之后开鼎,被孙大圣蹬倒丹炉,丹炉里的几块砖从天上掉落下来,内有余火,便化成了火焰山。

如今唐僧师徒四人去西天取经,历尽千辛万苦来到西域,却被火焰山挡住了去路。放眼望去,只见这八百里火焰山烈火熊熊燃烧,周围寸草不生。难怪传说凡人过山,即使是铜脑盖,铁身躯,也会化为灰烬!

惊叹之余,孙悟空腾云驾雾直奔芭蕉洞,智斗铁扇公主罗刹女,借来芭蕉扇。返回使用,却见第一扇火光熊熊,第二扇火气愈烈;第三扇火头有万丈之高,并烧掉了孙悟空的两根毫毛。孙悟空方知上当受骗借来的是假扇。

一气之下,孙悟空挑战罗刹女之夫牛魔王,并巧偷金睛兽,摇身变成牛魔王,再进芭蕉洞,顺利哄骗罗刹女,二借芭蕉扇。正当得意返回途中,谁料却被追赶而来化身为“猪八戒”的牛魔王反骗芭蕉扇成功。

无奈,只得三借芭蕉扇。幸有八戒参战,众神相助,终于借到芭蕉扇。行近山边,用尽气力挥了一扇,那火焰山火焰平息,寂寂无光;又扇一扇,凉风习习,清风微动;第三扇,满天布云,细雨霏霏,师徒四人好不高兴,继续西行。

那么这神秘的火焰山到底如何呢?

火焰山地处我国西北新疆吐鲁番盆地的苍茫荒漠之中,东西长达100公里,南北宽约10公里,海拔约500米。火焰山主要由红色砂岩构成,山势曲折,形状怪异,在强烈的阳光照射下,红色砂岩熠熠发光,如同殷红的鲜血;烟云蒸腾,又像燃烧着的巨龙,奔腾跳跃,威武壮观。

火焰山不仅色泽如此,气温也高得惊人,是我国夏季最热的地方。有人会问,它地处北纬43°左右,为什么夏季如此酷热,并在全国保持遥遥领先的高温记录呢?这是因为:火焰山深居内陆,湿润气流鞭长莫及难以进入,云雨稀少,十分干燥,太阳辐射被大气削弱少,到达地面热量多;地面又无水分供蒸发,热量支出少,地温升得很高,火烫的大地既可烙饼,又能烤熟鸡蛋;而大地又把能量源源不断地传给大气。加上火焰山地处闭塞低洼的吐鲁番盆地中部,一方面阳光辐射积聚的热量不易散失;另一方面沿着群山下沉的气流送来阵阵热风,由于焚风效应,更加剧了增温作用,以上种种,使这里形成名副其实的“火洲”。所以,即使你站在远处看火焰山,也会清楚地看到整座大山的“熊熊烈火”,感觉到一股股炙热的气流扑面而来,令你顿时汗流浃背,头昏目眩。这里无花无树无草,真不愧一幅“火云满天凝未开,飞鸟千里不敢来”的景观。

火焰山下阳光充足,昼夜温差大,有利于瓜果生长,葡萄、哈密瓜名闻全国。火焰山下沙砾遍布,是进行“埋沙疗法”的好地方。

寻找“黑金”的人

19世纪初,在英国南部的山野之间,人们经常看到一个扛着测量标杆的小伙子,此人高高的个头,健壮的身体,眼镜后面的大眼睛闪着智慧的光芒,他就是被称为“英国地质学之父”的史密斯。

史密斯1796年出生于英国一个贫寒家庭,幼年时失去了父亲,生活十分困难,中学还没念完,就为生活所迫到社会上去自谋出路。他做过各种杂工,后来才找到了一个在测量队扛标杆的工作。标杆是测量上用于观察的标志,测量时要求扛标杆的工人不断地移动位置,来回奔命于山峰沟谷之间。这种工作,使史密斯有机会经常跋涉于山野,这使他对大自然发生了浓厚的兴趣,特别是山上的各种各样的石头,更引起他的极大注意。于是,他利用业余时间阅读各种有关书籍,以坚忍不拔的精神钻研这方面的知识。

煤又称“黑金”、“工业的血液”,是人类早期的重要能源,当时由于没有掌握煤层埋藏规律,采煤工作还存在很大的盲目性,这一情况引起了史密斯的注意。于是,他在参加英国南部的一个煤矿区的测量工作时,便利用测量的机会,仔细地观察煤层的分布特点和指示煤层埋藏的标志,经过反复实践和研究,他终于找到当地煤层分布的规律。他发现,煤层往往和含有植物化石的地层在一起,所以,可以把植物化石作为寻找煤矿的标志;他还进一步发现,当地的煤层,埋藏在一层不含化石的红土层下面,而红土层又埋藏在一层含有丰富的贝壳类化石的沙土层之下。也就是说,找到这层沙土层,只要往下挖透红土层便能找到煤矿。史密斯把自己的这个发现告诉了矿工们,果然使挖煤工作的把握性提高了,而史密斯自己也增加了钻研地质学的兴趣。

不久,史密斯由于刻苦努力被提升为一名正式测量员,并参加运河开凿的测量工作。在开凿运河过程中,他们挖掘出了许多菊石、贝壳及其他化石。由于有上次找煤矿的经验,经过一番整理,史密斯很快就认识到某些种类的化石只与某种地层有关的规律。

通过多年的地质实践活动,史密斯积累了大量的第一手资料。他终于完成了世界上第一张最系统的地层表《英国沉积地层表》,还编制了世界上第一幅地质图,并著有《根据有机体化石所鉴定的地层》一书。在这本书中,他明确指出:“一切地层都是在海底沉积的,每一层都含有它形成时期的海生动物遗体,因此每一层都含它特有的化石;在大多数情况下,根据这些化石,就能确定不同地点的地层是在同一时期形成的问题。”

正是由于史密斯的这些贡献,他被英国地质学界尊崇为“英国地质学之父”。从史密斯发现的秘密中,揭示了地理学中的三个问题。

一、煤确实是古代植物被埋在地下形成的。史密斯发现有煤的地层都有植物化石,他把寻找植物化石作为寻找煤矿的标志。这一发现,提高了挖煤工作的把握性。

二、地层是沉积的。每一地层都含有它形成期间的生物化石,而且还能根据化石确定不同地点的地层是在同时期形成的问题。

三、地壳在形成过程中是经过海陆变迁的。史密斯发现,当地煤层上面是一层不含化石的红土层,而红土层之上又是一层富含贝壳类化石的沙土层,这样的地层顺序说明煤是陆地植物被埋在地下形成的。陆地植物被埋在地下,先接受陆地沉积,形成一层没有生物化石的红土层,然后陆地凹陷形成海洋环境,接受海洋沉积,形成一层含贝壳类化石的沙土层,后来又抬升成陆。

史密斯的发现,给我们以深刻的启示。这就是真理就在你的身边,只有善观察、勤思考,积极探索的人,才能最终发现真理。

徐霞客勇探麻叶洞

1586年,徐霞客出生于江苏省江阴县一个风景秀丽的村庄。他从小就爱看记载天文地理、名山大川的书籍。22岁那年,他告别家人,外出游览祖国山水,探索自然奥秘。他的足迹遍布我国华北、华东、华南和西南,尤其是他晚年到大西南的探索,更富有冒险性。

1637年正月,徐霞客到了湖南衡阳,在准备游览湖南茶陵麻叶洞时,当地老百姓告诉他:“麻叶洞里有神龙虎怪,从来没人敢进去。”徐霞客听到这个情况,不但没有被吓住,反而非常高兴,他向来喜欢搜寻奇险美景,于是决定做麻叶洞的第一个探索者。徐霞客想找个向导带路,却没人敢冒险。人们劝他:“实话告诉你,洞里确有神龙虎怪,没有法术万万进不得。”徐霞客没有理睬这套迷信说法,他出高价找到一个向导,可是正当准备进洞的时候,向导听说徐霞客是个读书人,并不懂法术。吓得他连声说:“好家伙!我还以为你是法师,才敢给你领路,你既不是法师,我这条命可赔不起,”说罢,转身就走了。

徐霞客见没人敢领路,便把行李存在村里,自己和仆人一道举着火把进洞探险去了。这时候,村里的许多老百姓都围在洞口,想看看妖魔怎样把这个不怕死的人吃掉。徐霞客走进洞中,仔细查看了洞穴的结构,并没有发现什么妖魔鬼怪。当他安全地走出洞口的时候,火把也烧完了。那些围在洞口的老百姓都惊喜地说:“我们见你好久没出来,还以为是被妖怪吃掉了呢。”

徐霞客告诉老百姓,洞里没有妖魔,而是各种各样的石灰岩地形,有石钟乳、石笋、石柱等。南方气候潮湿,石灰岩接触或渗进了含有二氧化碳的水,就会发生化学反应,引起石灰岩溶解。经过漫长的地质年代,石灰岩被塑造成千姿百态的峰林、洞穴、洼地等。地理学上对此有个统一名称,叫喀斯特地貌(旧称岩溶地貌)。当地老百姓看到这千姿百态的地形变化,还以为有什么妖魔法术。徐霞客以亲身的实践和科学的道理,解开了当地人心中的疑团。

徐霞客对我国西南地区石灰岩地貌的考察和研究,是他在地理学上的最大贡献。他的研究成果《徐霞客游记》,至今是我国17世纪地理学上最卓越的成就。他比欧洲最早描述和考察石灰岩地貌的爱士培尔要早150年,比欧洲最早对石灰岩地貌进行系统分类的罗曼要早200多年。因此,徐霞客被今天的地理学家一致公认为是我国乃至全世界最早研究岩溶地貌的伟大先驱者,他的《徐霞客游记》也被推崇为世界最早的有关岩溶地貌研究的宝贵文献。

震撼世界的核爆炸

1945年7月16日清晨5时24分,在美国新墨西哥州沙漠,一声轰天巨响,伴随着一个耀眼的火球,瞬间照亮了方圆几十平方公里的广阔地域。人类第一颗原子弹试爆成功,它标志着人类的军事对抗进入了更高一级的恐怖阶段,而且,这种杀伤力巨大的原子武器在短短的20余天中两次直接用于战争。

1945年8月6日,对广岛的市民来说,只是一个和昨天一样平淡的日子。清晨风和日丽,街上到处残留着被轰炸后的断墙残壁,粮食供应和食品的极度匮乏,使人们心情沉重,艰难地咀嚼着战争的苦果。对广岛人和世界上绝大多数人来说,谁也没有预料到作为战争武器的第一颗原子弹会从天而降在广岛。

7时许,有3架美军B29轰炸机飞临广岛上空盘旋。虽然防空警报声刺人心扉,但大多数广岛人对此已司空见惯,并不紧张。B29轰炸机并未投弹,不一会儿就飞离了。

8时许,又有2架B29轰炸机飞临广岛上空,防空警报再次响彻市区,许多市民对于飞机的到来已经漠然了。8时15分,一顶降落伞吊着一个长3米,直径70厘米,重4吨的巨型炸弹从8公里高空向广岛市中心俯冲而下。43秒钟后,一个巨大的火球出现了,旋即是比太阳光还要亮1万倍的强烈的白色闪光,紧接着一声惊天动地的震荡,一朵深褐色的巨大的蘑菇云陡然升起,直冲云霄。

人类第一颗用于战争的原子弹以它2万吨TNT炸药的威力,无情地将日本工业中心和人口稠密的广岛市瞬间吞噬了:广岛市区化为一片灰烬,在4公里的半径内发生了数百起大火,4.5平方公里内的人畜遭受到一度烧伤,在约7平方公里范围内的空气灼热。市中心的墙壁上印上了无数人影,在爆炸点400米高空正下方的万代桥上,有10个人永远将自己的轮廓留在了桥上,一所女子商业学校的350名女生当时正参加清理一块空地的劳动,有近300名因好奇看闪光的女生立遭毙命。整个广岛市有近8万人丧生,负伤和失踪者5万多人,摧毁房屋近5万幢,半毁房屋2万多幢。广岛,如同被一只巨人的手,几乎从地球上抹掉了。

3天之后,第二颗原子弹降临到日本另一个工业城市长崎。长崎和广岛一样,遭受到了几乎完全毁灭的破坏。3万多名生灵遭涂炭,近6万人致残。

那么,一颗原子弹为什么会有这么巨大的能量呢?这主要是因为人类发现并使用了一种新能源即核能,也就是原子弹的“弹药”铀-235。

铀这种能量巨大的放射性物质,曾被用于战争,给人类带来过苦难。本世纪50年代后,它开始用于民用方面,在核电站,铀正源源不断地为人类社会提供强大的电能。

未来的太阳:木星

太阳系九大行星中,木星称得上是鹤立鸡群:它的质量是地球质量的318倍,是其余8颗行星质量总和的两倍半。它的体积是地球体积的1316倍,亦居九大行星之首,它是太阳系行星中的巨人。木星的英文名字叫“朱庇特”,它是罗马神话中的天神。这个名字起得非常有远见,用天神的神奇巨大和变幻莫测来形容木星是再恰当不过了。

木星是一个由液态氢构成的流体行星,没有固体表面。木星表面有一个最显著的特征,那就是在木星赤道以南有一块大红斑,它至少已存在3个半世纪,很可能还要长得多。它的大小有三个地球那么大,颜色一般都保持着红而略带棕色的调子,有时鲜明,有时暗淡且模糊。大红斑究竟是什么?1977年“旅行者号”探测器查明它是木星云层中的一个特大漩涡,漩涡内的物质处于剧烈运动的状态,其剧烈程度是我们难以想像的。是什么原因使木星上形成如此之大的大红斑?又是什么原因使得它历时好几百年而不消失?现在尚无圆满的解释。

木星有16颗卫星,其数量之多仅次于土星。这些卫星的表面特征丰富多彩,各具特色。其中“木卫1”上面还有活火山,“旅行者1号”发现它至少有8个或9个活火山,其中的一个正以每秒400多米的迅猛速度向外喷射尘埃和气体等物质,看起来像是从卫星边缘上升起好几百公里的大喷泉。“木卫1”上火山爆发的延续时间,可能长达几个月到几年。“木卫1”是太阳系中除地球之外第一个发现有活火山的天体(第二个是“海卫1”)。

近年来,对木星的考察表明:木星正在向其周围宇宙空间释放巨大能量。它所放出的能量是它所获得太阳能量的两倍,这说明木星释放能量的一半以上来自它的内部。由于木星内部存在热源,同时还不断吸积着太阳放出的携能粒子,所以它本身所具有的能量越来越大。

众所周知,太阳之所以不断放射出大量的光和热,是因为在太阳内部时刻进行着核聚变反应,在核聚变过程中释放出大量的能量。木星是一个巨大的液态氢星球,本身已具备了无法比拟的天然核燃料,加之木星的中心温度目前已达到28万K,具备了进行热核反应所需的高温条件。至于热核反应所需的高压条件,就目前木星的收缩速度和对太阳放出的能量及携能粒子的吸积特性来看,木星再经过几十亿年的演化后,中心压可达到最初发生热核反应时所需的压力水平。

一旦木星上爆发了大规模的热核反应,以千奇百怪的漩涡形式运动的木星大气层将充当释放热核能的“发射器”。所以,有些科学家认为:再经过几十亿年后,木星将会改变它的身份,从一颗行星转变为一颗名副其实的恒星,那时,太阳系将成为双星而发生巨大的变化。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