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励志故事 今生和未来

今生和未来

时间:2023-01-19 励志故事 版权反馈
【摘要】:第一节 宇宙的前世、今生和未来太空中最美丽、最有活力的星球是我们的地球母亲。在宇宙之谜这个领域中,众多的科学家虽然各有一席之地,但到目前为止,还没有一个科学家能系统地解释清宇宙的前世、今生和未来。可望而不可即的宇宙深空和多姿多彩的量子世界,让地球人费尽了周折进行求知,但到目前为止,还不能彻底揭开宇宙奥秘的全部真容。
今生和未来_探解地球之谜

第一节 宇宙的前世、今生和未来

太空中最美丽、最有活力的星球是我们的地球母亲。在地球上出现人类以来,地球人一直都在探求着地球妈妈的秘密。要想知道地球的生成之谜,就要追根溯源,必须要先知道宇宙的生成之谜。只有搞清楚宇宙宏观系统和粒子微观系统之间的奥秘,判明宇宙中星云、星系、星体、粒子间的物理规律,才能彻底解开这个地球生成的谜中之谜。

宇宙从何而生?地球从何而来?宇宙有没有前世?如果有前世,宇宙的“前世”会是个什么样?宇宙的“今生”能够亘古不变吗?如果有变化,宇宙的“今生”会发生怎样的变化?宇宙的未来离我们有多远?它将来会是什么样?首次接触这些问题的读者,一下子很难入门并且会苦思难解,相信多数读者对此不甚了解!但笔者要告诉读者,这不要紧,当您读完这本书后,您会得到比较完整的答案。在宇宙之谜这个领域中,众多的科学家虽然各有一席之地,但到目前为止,还没有一个科学家能系统地解释清宇宙的前世、今生和未来。

我们已知道宇宙中存在着看不见、摸不着的自然之力,它决定着宇宙所有物质的运动,就地球人现有的科技水平和生产能力,仅仅知道这个自然力包含有四种表现形式,它们就是引力、电磁力、强力和弱力。科学家已将电磁力、强力、弱力的不同特征统一了起来,但还没有一个科学家能将宇宙中存在的引力、电磁力、强力和弱力能统一在一起,一个完美的“大统一”力学理论尚在苦苦探索之中。

物理学界对宇宙的生成和宇宙存在的“四力”有多个理论,从不同的角度把我们引入到了深邃的宇宙和微妙的量子世界,让我们窥见和揣测到了宇宙的神奇莫测,同时也把我们带入到了迷幻难识的宇宙迷宫中,虽然在迷雾重重的梦幻之路上奋力搜寻,但能顺利走出迷宫的终极之路仍未显现,地球人仍徜徉在充满玄机的宇宙迷宫之中。

可望而不可即的宇宙深空和多姿多彩的量子世界,让地球人费尽了周折进行求知,但到目前为止,还不能彻底揭开宇宙奥秘的全部真容。从古人用目力来观测研究宇宙近两万多年的历史,到现在的各类太空望远镜来探索宇宙,已取得了许多骄人的成就。我们现在能知道的是,在近五百年的天文学发展历史中,涌现出了许多著名的科学先哲,他们的研究成果让我们有机会了解到了宇宙的初步奥秘。

为了加速探索宇宙深空的奥秘,地球人在近五十年内向太空派出了多个无人驾驶的“友好使者”——各类探测器,指望它们能给我们带来好运,早日破解宇宙中各类物质和星系的成因之谜。但由于地球人在智能科技、制造技术和能量供给方面的局限性,地球人还不能毫无阻碍地直接进入无限自由的宇宙王国。

借助现代观测工具和探测手段,近代科学家创生了许多宇宙生成的理论,较为公认的理论是“宇宙大爆炸”理论、“暴涨”理论和量子世界的“不确定性原理”,它们虽能解释宇宙大爆炸创生的景象和量子世界的端倪,但经反复比对推敲后,发现这些理论仍有一定的缺陷,尚不能完美地表述清楚宇宙大爆炸前后的空间、时间、能量和物质生成的全部秘密。

物理学界对宇宙形状的描述也有不少模型,这些宇宙模型让我们看到了宇宙生成的奇幻多变,也让我们感受到了宇宙科学家的苦心,但这些宇宙模型和宇宙的“现有生成”理论一样,也不能准确完整地显示宇宙的全貌,同样存在着令人难以信服和不安的感观缺憾。

如此说来,难道物理学界费尽心机探求宇宙生成奥秘和宇宙演化的图景就没有希望了吗?不!宇宙永远不会隐藏它的神秘真容,它总会以各种方式向地球人泄露自身的秘密。

自地球上有人类文明以来,地球人探求宇宙奥秘的脚步从来没有停止过,从对宇宙认识的无知到探索宇宙的初知,地球人先祖们给我们留下了为数不多的史料和遗迹,尽管我们现在还不能完全认识破解它们,但可以让我们从探求宇宙奥秘的方向上有了路标。

在众多的历史遗产中,被世界忽略数千年的“中国太极图”顺应宇宙学的要求,毅然决然地拂去了历史的尘埃、冲破了迷雾重重的历史偏见,从众多的历史遗产中脱颖而出,以博大精深的科学内涵和精妙的图景,向地球人昭示了宇宙已向我们透露的所有信息,让我们看到和找到了一个十分理想的宇宙生成理论和宇宙框架模型,简单明了地让我们初步知道了宇宙深处的秘密。

从“中国太极图”目前显示出深邃无比的内容和所能表达的思想来看,已让我们深深地叹服,因为它已超越了现有任何科学家描述的宇宙理论和图像!这样说的理由很简单,因为“中国太极图”能包含宇宙物质运动的全部内容。

从现有宇宙学和量子学已取得的成果来看,还没有任何理论和图形能取代“中国太极图”的伟大开示作用!基于“中国太极图”有着不可替代的能昭示宇宙全部奥秘的作用,它理所应当地应成为地球人首屈一指的世界科技教育文化遗产。

img8

图1.1宇宙大爆炸开始到现在膨胀的宇宙图像

图1.1中标识的宇宙内容仅仅是笔者对“太极宇宙”第一层次的感悟和认识。其中隐形宇宙就是暗物质为主的宇宙,而暗物质又是大爆炸产生的“异氢、异氦”元素组成。虚实时间、虚实宇宙都与暗物质、暗能量有关。其他层次的认识内涵在笔者所写的《破解中国太极图中的宇宙奥秘》一书中有详细的介绍,请读者阅看。

众所周知,在灿烂的中国古文化里,闪耀着许多暂不为人们认识的先进思想。其中,“中国太极图”吸引了万千痴迷者的研究兴趣。但是在人们尚未完全了解“中国太极图”伟大开示的作用前,不少人对它的强大功能产生过许多疑惑和不解。再加上数千年中国文化的封闭,让全世界都对“中国太极图”缺乏应有的了解。中国道家只把它作为独有的神圣标志,中外《易经》学者们又以“中国太极图”专门叙述占卜问卦与堪舆思想,人为地增加了“中国太极图”的神秘性和不可知性,使许多人产生了不少的误解,甚至排斥它。更可笑的是一些不懂太极八卦的人竟然将“八卦”作为贬义词,成为取笑的口头禅。

随着时间的推移,科技的进步,人们会越来越清晰地看到,古老的“中国太极图”中蕴含着全新的宇宙生命科学,宇宙科学家的很多研究成果和发展创新都离不开“中国太极图”。“中国太极图”中的“太极几何”、“太极规范场”和“太极宇宙”模型在客观世界中存在着普适性和科学性,尽管目前还未得到科学界的认同。通过《破解中国太极图中的宇宙奥秘》和本书的共同介绍,科学家会发现,探求宇宙科学的密码就在“中国太极图”中!为此,建立“太极几何”函数和“太极规范场”的数学模型和宇宙模型就历史地摆在了宇宙科学家的面前。“中国太极图”昭示的“太极几何”和“太极规范场”内容,又会让科学家找到一个理想观察宇宙生成的入门理论,明确地显示出观察者如何沿着“太极曲线几何”去寻找自己探索观察的方向和目标,让宇宙理论和量子理论按照太极科学观测的研究方向有了路标框架,并能早日获得成功。

“中国太极图”可以说是“一画开天”!在“无极圆”中加上一根“太极S曲线”,用二维图形把多维宇宙的运动情景表述得惟妙惟肖。二维图形将有限无界的宏观宇宙和难以观测的微观量子世界划分为正负、阴阳、虚实、明暗的图景,让“太极S曲线”表现出了空间和时间的弯曲关系,这是物理学界、数学界一直忽视并且难以表达出空间与时间属性的主要原因,再加上代表星系、星体、粒子等世界的两个“小鱼眼”的旋转和大小变化,使宇宙中的全部物质和时空弯曲演化的图景被“中国太极图”演绎得十分完美。从伏羲创立“中国太极图”并用它认识天地自然规律近万年以来,中国哲人们用朴素的唯物思想,进一步认识了解了自然事物的发展规律,经历了众多意想不到的多重曲折才留下了这份宝贵的历史文化科学遗产。

从古到今,探求自然科学的无数事实证明:任何科学理论和实证方法,从发现→验证→认可→实用,都有一个历经磨难的曲折过程,甚至是漫长和痛苦的过程。本书介绍“中国太极图”中的宇宙思想也免不了会有这样的曲折经历。经验也证明,只要是科学的理论和思想,它的生命力是永久的。

你如果深入学习了解“中国太极图”的真正内涵,能读懂和熟知“中国太极图”中的本质精华,你就能掌握“中国太极图”中昭示出的“太极规范场”宇宙秘诀,你也就有了打开宇宙奥秘大门的神奇本领!当你掌握了“太极几何”和“太极规范场”的思想,你就会热爱“中国太极图”,因为你已发现,它的博大精深远非我们现在能全部认识和掌握,要想进一步深入探求宇宙深层的奥秘和未来的科学,找出宇宙学和量子世界的太极天然联系,值得我们全身心地去探索“中国太极图”和宇宙科学的紧密关系,这个过程可能很长,甚至是生命的全部!

古老的“中国太极图”蕴含着新的科学生命,让我们倍加珍惜地爱护它、学习它,理解它,让它深奥的哲理永远服务科学、服务自然、服务于天地人间。

img9

图1.2(左)爱斯基摩星云NGC 2392全景图

img10

图1.3(右)爱斯基摩星云NGC 2392太极对照

图片版权与提供:Andrew Fruchter(STScI)et al.,WFPC2,HST,NASA

图1.2中爱斯基摩星云NGC 2392的全景图向我们展现出了宇宙原始大爆炸时的情景,虽然它不是宇宙大爆炸刚开始时的产物,但它却完美地显示了“无极奇点”在“奇球”中孕育爆炸和暴涨的情形,是一个完美典型的“太极规范场”图景。

从图1.2和图1.3中可清楚地看出:“奇球”中心的“无极奇点”在大爆炸瞬间产生的爆炸高能微波以“太极纵波”和“太极横波”的复合方式带着物质粒子团块向外“暴涨”,既表现出了奇球内无极奇点超高密度物质爆炸在各个方向上的不均匀性,又显示出了奇球内多次爆炸的连续性,让我们在宇宙尺度范围观测和联想到了宇宙大爆炸的全景。

请读者格外注意爱斯基摩星云爆炸的外围部分,一些不均匀的粒子团块分布在星云的外围,它们将是新的恒星和行星的形成母体,也只有这类粒子团块才是恒星和行星发育的基点,这个思想极为重要,下面还要深入讨论。爱斯基摩星云的位置在黄道星座之一的双子座(Gemin)i,与我们的距离大约是五千光年。

现在,就让“中国太极图”的智慧海洋和航标引导我们来进一步认识宇宙生成的历史:

把“中国太极图”缩小到一个“点”时,它就是没有时间和大小的“时空无极点”,代表了“前宇宙”所有物质坍塌暴缩的“奇点”,我们把它称为“无极奇点”。由于“无极奇点”的质量是前宇宙所有物质的总和,因此,它具有能包容前宇宙所有物质的强大引力!这个“无极奇点”不可能是无限小,它蕴含着前宇宙全部物质可以暴缩凝聚的“临界范围”,笔者把这个“临界范围”称为“奇球”,在“奇球”范围内,时间、空间都不存在了,只有“无极奇点”在不断吸纳前宇宙坍塌暴缩的所有物质,“无极奇点”的温度、热力、体积在急剧地增高、增强、增大,整个“奇球”发生着由慢到快的全宇宙引力和热(斥)力相互作用的“脉动”(这就是现宇宙的前世,也是前宇宙会暴缩发生大爆炸的初始条件),直到引力无法束缚“奇球”内超高温、超高压的热斥力时发生大爆炸,狂潮般地把“无极奇点”中的物质粒子、粒子浓缩团块(大爆炸没有完全解体的无极奇点物质)、太初黑洞和奇球中的空间、时间全部暴涨到了宇宙空间中,这些粒子团块和太初黑洞又进一步释放着早已聚集的强大能量,连续在暴涨时空中又发生二次、三次……的大爆炸,直到宇宙时空和物质在大爆炸后三分钟基本定型,产生出氢、氦元素和暗物质、暗能量,这个全宇宙大爆炸图景就是“中国太极图”中的“无极生太极”!

“无极奇点”发生初次大爆炸的情景,表现出了宇宙在大尺度上的均匀性,它从科学家已发现宇宙微波背景辐射的一致性可作证明;初次大爆炸后又发生不均匀粒子团块和太初黑洞的二次、三次乃至多次的大爆炸,又证明了宇宙微波背景辐射在早期存在着局部的不均匀,这也是宇宙局部微波背景辐射有十万分之一不均匀性的主要原因。

这个认识可以用一个例子来说明:天文学家找到一个可能是离我们最近的黑洞天体——V4641,它与我们相距1 500光年。这个天体不停地发生爆炸,奇怪的是爆炸不是源自黑洞的内部,而是发生在它的周围,每次爆发延续数分钟而已,而且每次爆发发生的波段多不一样,这就证明了太初黑洞发生的爆炸是多次爆发,且每一次爆发的能量都不一样。

笔者对奇点中的物质粒子团块是这样理解的:前宇宙发生大暴缩时,不同类型的星系均会凝缩为不同超高密度的物质向奇点集聚,这里有一个特别现象需引起我们的高度注意:这就是前宇宙中有相当部分的星系在大暴缩时,在超级高温、高压、高速运动中还来不及融入其他奇点物质中时,就会凝缩为奇点中不同的物质粒子团块!当奇点中的引力已无法阻止奇点中的热暴涨力(向外斥力)而发生大爆炸时,这些粒子团块就随大爆炸的“太极S曲线”向外暴涨,它们在暴涨的同时,就会减压降温爆炸,这就能理解为什么宇宙大爆炸中还有二次、三次……爆炸,造成宇宙中有十万分之一微波背景辐射扰动的原因。

大爆炸产生的初期宇宙景象是复杂多变的,剧烈的多次爆炸使宇宙变得像一个“万花筒”一样,让人眼花缭乱。大爆炸发生后,同时还有无数的“太初黑洞”产生,而较大粒子团块会演化成第一代恒星,它们的质量大约是太阳质量的1 000倍左右,大大超过了钱德拉极限,故它们会以超新星爆炸的形式,生产第二代恒星,重新在宇宙运动轨迹中找到自己的位置(请对照图1.2、图1.3爱斯基摩星云图片来理解)。现在观测到宇宙局部不均匀的现象中,当然也包括了宇宙大爆炸后发生超新星爆发和星系互撞等造成的原因。

现在观察到,大部分星系的中心都有一到数个黑洞,它们主宰着星系运动的前景。恒星在星系内部运转的速度受制于星系核心的质量影响。维系星系运转的黑洞质量过去曾被科学家预估得较小,其结果是观察与计算数据有较大的误差!对此美国奥斯汀市德克萨斯大学的karl Gebhardt和德国的Garching马普学会宇宙物理研究所的jens Thomas,把原来未计算星系内的暗晕物质——暗物质球体计算在内,用新的计算模型,在一台超级计算机上计算出了位于星系M87中心的黑洞质量是太阳质量的64亿倍,使它(距地球5 000万光年)成为附近宇宙中最大的黑洞。他们又计算出了附近4个星系中的黑洞质量,结果显示,它们分别比过去的预估数增加了1.5~3倍。由于黑洞质量影响和改变星系的运行,也决定着星系物质在黑洞周围形成漩涡的大小,故大爆炸产生的“太初黑洞”质量比我们原先估计的要大许多。他们的计算方法和模型也能解开类星体的谜团。遥远的类星体是大爆炸产生的第一代星系,它们和太初黑洞一样古老。类星体中心的巨大黑洞造成了类星体的巨大质量,通常高达太阳质量的100亿倍以上。

img11

图1.4星系团CL0024+17的暗物质环

图片版权与提供:NASA,ESA,M.J.Jee&H.Ford et al.(Johns Hopkins U.)

img12

图1.5这是星系团CL0024+17暗物质环和全星系的太极图像,该星系团遵循宇宙太极规范场在演化自己的历史。

图1.4的高分辨率影像是由哈勃太空望远镜所拍摄的,可看出似乎有个围绕着中心的暗物质环存在,而且它并没有一般物质的相应体。图片中第一眼可以看见的便是许许多多的星系,它们是其本身的成员星系,大多呈现黄褐色。接着仔细检查星系团中心,可以发现数个形状不寻常而且重复的星系,一般来说,它们的颜色比较蓝一些。这是几个更遥远星系的多重影像,代表着这个星系团有强大的重力透镜。整张影像还分布着许多遥远的蓝色星系较轻微的变形影像,这代表着可能存在着一个暗物质环。经计算机计算出来这个暗物质环的大小约有500万光年。有一个关于这个暗物质环形成原因的假说,认为它是CL0024+17星系团和另一个星系团大约在10亿年前碰撞后所产生的,就如同朝着池塘丢一颗石头所形成的环状水波一般。

宇宙大爆炸最初三分钟产生的主要物质有氢(氘、氚)、氦以及暗物质和暗能量。对氢、氦元素的生成,科学界已无异议,但对暗物质、暗能量的生成还存在许多疑问。暗物质、暗能量是何时生成的?怎么生成的?它们的本质是什么?对这几个问题,笔者在《破解中国太极图中的宇宙奥秘》一书中,依据“太极规范场”的对称运行方式进行了解释,把它们推断为是氢、氦元素的变异超重物质,并命名为“异氢、异氦”元素物质。同时推理出了“异氢、异氦”元素是宇宙氢、氦元素构成数的倒数,即在暗物质的组成中,“异氢”元素占25%,“异氦”元素占75%(这也是暗物质质量巨大的原因)。至于“异氢、异氦”元素的具体物质分子结构,需要科学家进一步观测确定。“异氢”、“异氦”可以理解为是“带负电的质子与带正电的电子以及变异的中子共同组成的反物质”。这些由“异氢、异氦”元素构成的超重暗物质和暗能量,以“太极规范场”的运动方式主宰了宇宙演化的命运和各星系物质运动的轨迹。

从大爆炸产生宇宙到生成宇宙物质演化的过程,笔者推理出它应该经历过几次关键的相变:奇点相→奇球相→暴涨相→喇叭相→平坦相,需要说明的是,喇叭相和平坦相都存在于球状宇宙的暴涨相中,这样说的根据是开放的喇叭相是宇宙大爆炸暴涨后的一个特殊相,它可以这样理解:用直角双曲线绕着向外暴涨的轴线旋转一周,就可以得到一个有“等负曲率”的开放宇宙相,在相反方向同样如此。而过去宇宙学家把开放的宇宙确定为马鞍相,笔者认为,F·霍伊尔和J·纳里卡提出的喇叭相比马鞍相更准确。

实际上宇宙的相变都在“太极规范场”的太极引力波网格的掌控之中。宇宙扩张速度每递减一个数量级的c(光速),宇宙的温度就递减一个数量级,宇宙相应地会有一个对应的宇宙网格太极相。宇宙太极网格空间中以不同速度扩张的粒子总熵,都会有一个对应的临界密度,它们均在太极S曲线波编织的宇宙网格交会处震荡、旋转、碰撞着。随着宇宙扩张和太极波网格交会处粒子震荡速度的增加,真空能量也在增加;震荡速度减低,真空能量也会降低,而且能量会被释放出,转换成为宇宙中粒子的质量和辐射,这就是宇宙物质产生的原因。在宇宙“太极规范场”太极引力波的作用下,空间、时间、能量、物质都被编织在了一起,通过多次的相变,才显现出了我们现在看到的宇宙。

“无极奇点”发生大爆炸的初始瞬间,所有物质粒子、粒子团块、太初黑洞和空间、时间都随太极S曲线波网格,以c3(c为光速)千米/秒的速度向外暴涨,它们在相反方向、相反空域暴涨分离的相互速度是c6(c3×c3=7.29×1032)千米/秒,这是大爆炸产生的最高速度(目前科学界认可的爆炸速度是光速),大爆炸产生的暴涨速度在太极引力波的作用下,由c3迅速衰减到c只经过了13.8秒时间,这是笔者依据大爆炸温度急剧下降而得来的推算数(宇宙每增大两倍,温度下降一半,初生物质间的引力也减少一半,暴涨速度同时下降一半,宇宙的相变速度会加快两倍),如果以大爆炸后形成氢、氦元素的三分钟时间来推算,可以确定三分钟婴儿宇宙的球状视界范围,这个推算结果远大于科学界现在认定的范围。

宇宙从暴涨到逐步扩张的发展趋势已得到了科学界的认可,但要准确地计算出它的全部进程则很困难。对宇宙大爆炸后产生星系的研究,离不开以光速做对比的问题,这是我们认识宇宙深空粒子和星系变化速度的基本依据。目前科学家均以光速作为参数来计算宇宙物质的演化速度,而且认为宇宙中物质运动的极限速度是光速,这种认识忽略了宇宙中还有比光速更快的速度,因此,仅以光速计算的许多结果会比宇宙物质实际演化结果要小不少。从20世纪70年代以后,美俄两国的科学家都提出:在宇宙刚诞生之初,宇宙强大的能量场有可能对宇宙大爆炸的扩张产生过“涡轮增压作用”,使宇宙超光速“爆裂膨胀”,其“爆裂膨胀”速度是光速的若干倍,这个认识的理论依据是物体在宇宙中运动的速度虽然不会打破光速,但宇宙本身却不受速度极限的限制。科学家的这个认识与笔者的太极运动思想几乎完全一致。

img13

图1.6猫眼星云NGC6543中心爆炸图景

img14

图1.7猫眼星云中心的爆炸太极图

图片版权与提供:X-ray-NASA/CXC/SAO;Optical-NASA/STScI

行星状星云NGC6543内特殊的图案,让我们很容易联想到它最常见的称号——猫眼星云。它离我们3 000光年,是由一颗类太阳恒星濒死爆发时所抛出的气壳星云,宛如近在眼前。这个星云有比意料中要来得猛的X射线辐射,显示内部有极为高温的云气,星云影像中心的蓝紫色区域,就是X射线辐射的源头,而位于中央的中心星,很明显地就在这团温度高达数百万度的X射线辉光云气里。其他炽热X射线云气,通常紧挨着会发出强烈可见光辐射辉光气体,明确显示出扩张中的炽热云气,就是猫眼星云为什么会拥有这些丝状物和构造的主因。这两幅图片清楚地显示了宇宙星云发生爆炸时会产生物质的“太极纵波”和“太极横波”,这种纵横相交的复合作用,合称为“太极微波”,它们显示出了波和粒子的“波粒二象形”,让粒子是波、波就是粒子的太极演化图景表露得十分完整。对照“爱斯基摩星云”和“猫眼星云”的全部爆炸情景图片,让我们看到了原始宇宙大爆炸由太极微波(宇宙微波)承载着粒子产生物质的最初形态。

换而言之,从大爆炸产生宇宙开始,经过13.8秒钟的暴涨,宇宙由球形变化到了平坦形宇宙,这几次相变总共经历了3分钟才稳定到了平坦形的宇宙继续扩张,这也是宇宙氢、氦元素和暗物质形成的基本过程。只有平坦性宇宙才有足够的时间让物质按“太极规范场”团聚,形成星云、星体、星系、星群……

本书讨论的一个重要问题是宇宙随着扩张速度的衰减最终会停止扩张,也就是说,它会变成封闭的宇宙而收缩,继而回到宇宙的再次“轮回”之中,这就是宇宙的未来。

之所以这样解释大爆炸是基于以下的考虑:科学家认为,对于“大爆炸”以及“大爆炸”之前的宇宙状况,爱因斯坦的广义相对论无法解释,虽然宇宙科学家也提出了许多形形色色的假说,但很难说明宇宙的前世和今生。一种“圈量子引力论”提出了“量子反弹”的可能性,即在当前宇宙之前还存在一个宇宙,我们的宇宙就诞生于那个宇宙的崩溃。墨西哥国立自治大学的物理学家亚历山德罗·克里奇和加拿大多伦多圆周理论物理研究所的物理学家帕拉姆普利特·辛格琢磨出一个“圈量子引力模型”,提出了“大爆炸前的宇宙可能同我们现在的宇宙存在诸多相似之处。这一概念的意义在于,它回答了大爆炸以前宇宙发生的状况。具体情况仍旧是个谜,因为模型只能解开大爆炸奇特之谜,无论另一面是量子泡沫,还是经典时空。比如,如果是量子泡沫,我们就不能以时空、时间概念等来解释这个问题。我们的研究发现另一面的宇宙同我们的宇宙一样经典”。由于这个模型不存在对前宇宙的观测数据,导致科学家无法了解到大反弹前的宇宙究竟是一个什么样的状态,因为大反弹自始至终没有留下它的任何证据。

但是,克里奇和辛格在对一种称为“量子约束”的重要方程式有了更为深入的了解之后,利用称为sLQG的简化版模型,研究发现大反弹前宇宙体积和动力相对波动性保存在大反弹过程始终。也就是说,在大反弹之后存在了约137亿年的当前宇宙,同大反弹前存在了约137亿年的宇宙拥有很多共同的特性。从某种意义上讲,我们的宇宙其实是自身的镜像,而“大爆炸”(即大反弹)就是那条对称线。辛格说:“在大反弹前的宇宙中,所有一般特征都是一样的,可能遵循着相同的动力学方程式。根据我们模型的预测,当宇宙的体积是普朗克尺度(Planck size)的100倍左右时,就会发生上述情况。此外,两个宇宙所含物质是相同的,同时还具有相同的演变过程。由于大反弹前的宇宙不断缩小,如此一来,我们仿佛看到了当前宇宙在时间上的逆向发展。”根据当前宇宙加速度的快慢——这也最终决定它的命运,模型的归纳与总结就有可能预测我们自己宇宙的重新崩溃。辛格说:“此类宇宙将遭遇很多大反弹,而大反弹属于不同分支。另外,处于不同分支的宇宙也可能是相同的。”

笔者没有机会拜读到两位科学家的“圈量子引力模型”,但他们表述的宇宙生成思想和笔者介绍的宇宙“太极规范场”思想有异曲同工之妙。如果能将“圈量子引力模型”与“太极曲线几何模型”统一到一起,共同来解释宇宙的前世今生和未来,就有可能会获得一个超出预想的满意结果。

这里需要和读者共同探讨两个问题:大爆炸暴涨的速度为什么是c6千米/秒,而不是其他速度?宇宙的膨胀最终是否会停止?

如果用“太极S曲线几何”来表达时间(速度)随速度(时间)的变化而变化,可以解开光速的传播之谜。奇异的c6与大爆炸产生的视界范围有关!因为大爆炸的瞬间爆炸形状是“奇球”,“奇球”的爆炸半径在上下、左右、前后六个方向都竞相暴涨(其他方向的暴涨均为复合速度),它们在各个方向上的暴涨速度不是简单的数学数字的叠加,而是超出物理、数学常识几何指数的增长。因为前宇宙在大暴缩时,让“奇球”吸纳了前宇宙中的全部物质,而质量无比巨大的“奇球”又改变了前宇宙的时空,宇宙已经成为了除“奇球物质”以外的“球形超级真空”,它产生对“奇球”的超强负引力(也即暗能量),这种超强负引力和“奇球”大爆炸的超强热斥力叠加倍增,才产生出宇宙大爆炸不可思议的暴涨速度(即c3×c3),因此,奇球内“无极奇点”的暴涨速度是c6,而不是其他的速度。

第二个问题笔者已用重新理解“哈勃定律”的实质是减速膨胀做了解释。还可以这样思考:当前宇宙物质全部浓缩到“奇球”内时,“奇点”物质的巨大质量会改变它周边宇宙时空的形态,也就是宇宙空间不仅是“超级真空”,而且扭曲成为了围绕“奇球”的“超级球形空间”,它对“奇球”迸发出了强大的“负引力”,这正好是宇宙中存在的尚不为科学家发现的“暗能量场”!随着“奇点”物质发生大爆炸,使这种“负引力”与大爆炸产生的热斥力相叠加,让大爆炸产生的所有物质沿“太极规范场”中的太极S物质曲线网格暴涨到了宇宙空间,随着时间的延续,所有物质在有限无界的宇宙“暗能量场”中演绎自己的生命,直到达到新的“极值平衡点”为止,也就是宇宙的爆炸“热斥力”和宇宙的真空“负引力”不再叠加而平衡时,宇宙就停止膨胀而进入了新的轮回期。所谓“极值平衡点”就是现宇宙中“粒子平均密度”、“膨胀速度”、“空间极大值”的平衡点,它们均有“极小值”!用常规物理数学方法很难计算出这个“极值平衡点”。而“中国太极图”的“太极几何”和太极图像演变却能解决这个谜中之谜!“太极几何”函数中的“极大值”和“极小值”在相互转换中,体现了宇宙物质和事物发生质变时的自然美。宇宙“极值平衡点”是宇宙“太极规范场”的自然产物,是太极力转换前自足的“必需点”,因而,它是宏观宇宙和微观量子世界最美的“质变转换点”。

宇宙在高速扩张中,发生每一次相变时都会在相变临界点、线、面上产生有亿万分之一秒的短暂多维宇宙,继而迅速衰变为稳定的继续扩张的四维时空宇宙。多维宇宙是难以稳定的宇宙,就像宇宙海洋中瞬间的浪花一样,来得快,去得也快,它们无形无边无际,只可以想象到,而不可能观察到。因此,我们观察到宇宙大爆炸产生的时间、空间和物质组成的原始“球体宇宙”,只能表现出宏观上的三维空间和一维时间的几何性质。由于大爆炸产生了所有物质的初始速度,所以,宇宙中一切物质都具有惯性。大爆炸产生宇宙形态变化的几何性质,是物理学界判断存在有多重宇宙和宇宙质量密度(Ω)有多样性的根本原因,只不过科学家还没有意识到这几类宇宙相互依存演化的关系,所以在笔者介绍之前,还没有人按大爆炸产生宇宙演化的发展趋势,排列出宇宙空间演化的顺序。

宇宙大爆炸产生宇宙物质已被科学界认可,如何把粒子在大爆炸中表现出的运动性质搞清楚,将对宇宙物质生成的全过程作一个重要的说明:当大爆炸产生的粒子在一维直线(实质上是频率极高的太极S曲线)上运动时,它的爆炸速度不小于光速c,其相反方向的粒子爆炸速度也不小于c2;当粒子在二维平面上以波的形式暴涨时,粒子在二维平面上任意一点的暴涨速度为c2,其相反方向上粒子间相对暴涨速度为c4,这时的粒子以多个途径运动,呈现出的是波动性质;当粒子在三维空间运动时,空间内任意点的粒子暴涨速度为c3,此时粒子呈现出了“波粒二相性”的复合性质,粒子在相对三维空间相反方向的暴涨速度为c6,这是宇宙大爆炸之初粒子的最高速度。请读者千万记住,宇宙大爆炸的速度是以几何指数扩张的,但这种扩张的时间非常短暂,其中暴涨速度为c6时,只经过了10-24秒;暴涨速度降低到c2时,只经过了10-20秒;当暴涨速度由c2降低到c时,只经过了10-10秒。到此为止,宇宙进入了平坦的膨胀相。大爆炸产生的太极波在能量极大、频率极高、振幅极小的情况下,太极波承载着粒子在“太极规范场”宇宙中运动演化。

实际上,光速的三个不同几何数量级的变化是宇宙大爆炸由暴涨相到平坦相扩张的三个临界变化速度(即由c3到c2再到c),由于地球人还没有掌握超光速的观测技术,故高于光速以外的东西我们还无法测定。这可以从宇宙微波背景辐射的观测结果和推理中得到证实:宇宙刚开始发生大爆炸时,产生灼热的辐射粒子是以超过每秒2.7×1016千米的速度(c3)向外暴涨,此时它们的波长极短、频率极高,能量极强,随着宇宙暴涨时间的推移和温度的急速降低,大爆炸产生辐射的粒子波长、频率由超高速(c3)的“太极S曲线波”逐级降到光速(c)以下的太极微波(能量在下降中析出,让大爆炸产生的物质在太极S曲线波交汇处变成为粒子物质),使科学家发现并拍到了宇宙微波背景辐射的图片,才使我们知道了宇宙大爆炸的经历。

如果将宇宙大爆炸现在的时间再往后推移若干亿年后,宇宙微波(太极波)还会衰减为波长更长的射电波等,这就是宇宙哈勃“谱线红移”的本质。哈勃定理中的谱线红移原理只告诉我们宇宙在加速膨胀,而让大家忽视了宇宙减小膨胀的根本事实。红移加剧的实质是宇宙在减速膨胀,由大爆炸之初的最高速度衰减到现在的扩张速度,已明显地减缓了膨胀速度(即由c3→c2→c→v≥0,c为光速,v为现宇宙膨胀的速度,频率降低、波长增长、振幅减小、能量减少)。

物理学是这样解释光谱谱线的引力红移:当光从引力强大的地方传播到引力场弱的地方时,频率变低、波长变长、发生红移;在相反的情况下,频率变高、波长变短、发生紫移。换而言之,大质量的天体接受小质量的天体之光为紫移;小质量的天体接受大质量天体之光为红移。这就向我们提出一个问题:从地球观测宇宙中的大多数星系呈红移现象,又知这些星系的质量均大于地球,星系离我们越远,红移越大;可是,如果反过来从各星系上看地球,则会出现紫移。宇宙中只有一个地球,如果地球的四面八方都看到地球向它们紫移,除非地球会高速膨胀。地球更不可能有分身术分别向每一个星系靠拢,也不可能远离周边的每一个星系,否则,地球将无立锥之地,哪怕是一个量子之地!这就正好说明宇宙星系红移的实质是星系在减速膨胀,而不是加速膨胀。因此,要重新判定理解哈勃定理的物理意义。

科学家还依据宇宙中因所有星系、星团的引力作用,而使宇宙膨胀减速的减速因子q来判定宇宙的膨胀与收缩。如果减速因子q大于1/2,三维空间曲率是正的,宇宙最终会收缩;如果q小于1/2,三维空间曲率将是负的,宇宙会永远膨胀下去;而q等于1/2的情况几乎不存在,因为这种情况说明宇宙是平衡静止的,而事实上宇宙不存在平衡静止。观测计算表明,减速因子q大于1/2,这与笔者推断的宇宙减速膨胀的思想是一致的,也与谱线红移的本质是宇宙膨胀速度衰减相一致。笔者的这个判断如能成立,则我们的宇宙最终会停止扩张。

现在我们来设问:宇宙大爆炸时高温、高速暴涨的粒子群呈现为炽热的量子海洋并不断降温后,宇宙中的物质是怎样形成的?要回答清楚这个困扰地球人的问题,必须借助“中国太极图”才能得到圆满的解释。

img17

图1.8 NGC1512的全色影像

图1.8中NGC1512这个棒漩星系的核心区在不同波段外观上有非常大的差异。尤其是紫外光影像指出,NGC1512有个由年轻炽热恒星所聚集而成的光环,它的直径宽达2 400光年。造成这个向外扩张星爆(star burst)环的原因是什么呢?科学家未给出明确答案。

img18

图1.9 NGC1512的全色太极图像

图片版权与提供:D.Maoz(Tel-Aviv Univ./Columbia Univ.)et al.,ESA,NASA

图1.9是笔者合成的NGC1512星系全色太极图像,可以清楚地看到NGC1512星系的星系环形成及演化前景,均是由该星系的“太极规范场”来决定的。从宇宙NGC1512星系星爆环的太极演化中让我们联想到了宇宙的膨胀。

前面已介绍,宇宙大爆炸发生的同时,它呈现出的是“太极规范场”相,不仅宏观上是此相,而且微观上也是此相。各类粒子在量子“太极规范场”中按照“太极弦纵波”与“太极弦横波”不断扩张和交会复合波动,这种纵横交错的粒子波动,使粒子物质不断地随着宇宙时空膨胀与膨胀速度的衰减在太极弦网格交集处振荡、涨落和碰撞,使每一个太极量子交集处都成了粒子和粒子信息的生存处。宇宙每一处爆炸都存在密集的太极微波交集干涉,每一个交集干涉处,就是一个“太极量子场”。在太极微波网格交会干涉量子场中,部分重生的粒子还会产生出超高能粒子,这些超级高能粒子会对趋近平衡的“太极量子场”产生扰动,使原本对称平衡的“太极量子场”变为了“对称破缺”相。这些对称破缺的“太极量子场”遇到更大质量的“太极量子场”群时,又会发生新的扰动,组成新的更大的“太极规范场”,以适应宇宙范围太极空间弯曲变化的需要。

就超微观的量子世界而言,存在于普朗克长度左右的各类粒子,都在量子范围的“太极S曲线”微波上不停地震荡着,它们的振幅、频率、波长、自旋速度和能量,随“太极S曲线”的交会碰撞在剧烈地起伏震荡。换个方式讲,微观“太极规范场”是由粒子构成的,粒子沿“太极S曲线”波动震荡并旋转运动,不仅呈现出正与负的能量,而且会发生太极微波振幅的增强或抵消。当太极微波相互间发生交会干涉时,波峰重叠交集处的振幅和能量会增强,粒子重生的几率就大;如果波峰与波谷相遇而抵消时,不同电荷的粒子会发生湮灭,除了产生光子外,其他物质粒子产生的几率就几乎为零!这说明“太极S微波”是量子物质产生的载体和动力,此时的粒子存在于波上,粒子就是波,波就是粒子,粒子和波在量子范围的叠加,是粒子表现为“波粒二象性”的根本原因。

图1.10中巨大的泡泡曾经是一颗星球。公元1006年,一颗新出现的亮星被记录下来,它其实是一个正在爆炸的超新星。这个超新星爆炸残骸编号为SN1006,由爆炸物所组成的云气,目前已超过70光年大小,SN1006在所有的电磁波段都发光,位于银河系南天的天狼星(Lupus)中。因为我们距离这颗超新星残骸约有7 000光年,故爆炸的光线经过约7 000年才到达地球。上图是轨道上的钱德拉望远镜在X-ray波段下拍摄到的。事实上,这张照片由不同的波段所组合,其中X射线用蓝色表示,光学影像用黄色表示,而无线电用红色表示。超新星残骸的爆炸波加速粒子到达极高的能量,被认为可能是宇宙射线的来源之一。SN1006被认为是一颗白矮星,因为双星系统里的伴星物质转移到它身上,进而超过钱德拉极限的质量上限,最后引发超新星爆炸。在这个云气场中,白矮星爆炸的物质沿着星系发展的太极S曲线编织成网格球状相,包含着不同的电磁波段,是一个典型的“太极规范场”。

img19

图1.10 SN 1006超新星爆炸余晖

图片版权与提供:

X-ray-NASA/CXC/Rutgers/G.Cassam-Chenai,J.Hughes et al.;

Radio-NRAO/AUI/NSF/GBT/VLA/Dyer,Maddalena&Cornwell;

Optical-M iddlebury College/F.W inkler,NOAO/AURA/NSF/CTIO Schmidt&DSS

宇宙物质粒子群和高密度粒子团块因太极“纵横波”交会处的“能量”、“温度”的不同变化,均表现出了不同的“增大”和自相似的“分形”行为(对分形和自相似行为,物理学和数学几何中都有不同形态的表示方法。如果粒子物质运动的速度和能量达到光速时,会处于粒子质量和能量的“临界点”,此时粒子表现出了质能的多形态,只有能量而不显示质量。要从本质上说清楚宇宙高密度物质粒子团块、离子群的“分形”和“自相似”行为,现代物理学无法予以释疑,唯有“中国太极图”可以表述得尽善尽美)。宇宙大爆炸高速扩张的同时,量子海洋中具有惯性的粒子、粒子团块和太初黑洞在太极引力波的作用下,既有直线运动,又有相互吸引的复合运动,呈现出了物质在时空中的曲线运动。因此,宇宙中大尺度上的所有物质都是曲线运动,并围绕临近太极引力波最强的物质粒子团块或太初黑洞成吸集盘状,呈现为左、右旋转相在演化运动,这就是星云、星体和星系为什么总是呈圆形盘状旋转的原因。

大爆炸演化后的宇宙是一个巨大的旋转“太极规范场”,在这个规范场中,“太极S曲线”编织出了充满宇宙网格球状相的引力线和磁力线,它们相互缠绕、相互依托、相互作用。在引力和电磁力的复合交互作用下,才有了高密度物质粒子团块和太初黑洞起主要作用的团聚效应,在这种团聚吸集效应的作用下,先后产生了粒子群、星云、星体、星团、星系、黑洞、白洞等不同类型的宏观宇宙物质。换一句话说,宇宙中全部物质粒子依托“太极引力线”和“太极磁力线”的波动而交织在了一起,形成了太极网格状的整体旋转椭圆球形宇宙。由于引力和磁力存在着高度的“对称性”,故宇宙大爆炸时,粒子物质在大爆炸产生“太极纵波”和“太极横波”的复合作用下,构成了宏观宇宙物质和微观量子世界多样性的绚丽多彩。“太极规范场”中的所有物质,都遵循自己对应的“太极S曲线”在演化自己的生命。从图1.10中可以领略到“太极规范场”宇宙由“太极弦引力”和“太极弦磁力”曲线交织在一起,形成了高度混沌的太极波网格状的椭圆球形宇宙。

因此,可以毫不犹豫地说:“中国太极图”所彰显的“太极规范场”是宇宙各类物质生成和转化运动的“第一推动力”!

螺旋星云NGC7293和环状星云M57一样,都有着“太极纵波”和“太极横波”的复合结构。和爱斯基摩星云NGC2392、猫眼星云NGC6543相比较,环状星云M57、螺旋星云NGC7293也是按“太极规范场”演化的星云家族。它们都向我们昭示了宇宙、超新星、恒星在发生大爆炸初期的瞬间形态。

这里笔者要告诉读者,为什么星云、星体、星系中会有磁场和电磁力?为什么在超高温的情况下没有磁场和磁力?要回答清楚这两个问题,需要我们了解一些基本物理常识。我们都知道,磁力是因磁场的存在才产生的,而在高温情况下不可能产生磁场,因为高温环境下的电子是杂乱无章的,这个思想和微观量子电动力学思想相一致。笔者用“太极规范场”中两个带电粒子的相互运动来做说明:同性电荷的粒子,它们的旋转方向一定相同且相互排斥;异性电荷的粒子,它们的旋转方向一定相反且相互吸引。大爆炸产生时的宇宙在前三十万年中,不具备能产生磁场的条件,因为时空中的爆炸余温还很高,所有的自由电子都在杂乱无章地运动,宇宙中的氢、氦元素还没有形成星云、星体、星系,因此,这时期的宇宙中还没有磁场和电磁力。随着宇宙的不断扩张和大爆炸温度的降低,宇宙中的自由电子由杂乱无章的运动,演化为有序运动而存在于氢、氦等元素的原子当中,继而不断地形成新的元素和旋转的星云、星体和星系等,这才有了生成磁场和磁力的条件,因为这些元素中原子内的每一个质子(带正电荷)分别都有一个电子和它产生电磁相互作用而让电子有序排列,无数质子和电子相互作用的合力就诞生了磁场和电磁力,正是原子中质子和电子的电磁相互作用才使原子结合成为了物质分子。

img20

图1.11(左)环状星云M 57

图片版权与提供:Astro-Cooperation-Stefan Heutz/WolfgangRies

位于天琴座内的M 57,离我们约有2 000光年远,是北半球天文学家很熟悉的天体。这张由两份不同望远镜数据所组合出来的美丽深空影像,则显示距离星云中心星更远的拱环状辉光云气,它是恒星死亡时发生多次爆炸的图景。这张组合影像是氢原子的红光辐射,而较醒目的蓝、绿辉光,则是来自较高温中心环内的氧原子。

img21

图1.12(右)螺旋星云NGC7293的辐条状结构

图片版权与提供:DonGoldman,Sierra RemoteObservatories

位于宝瓶座内的NGC7293是一颗类太阳恒星,在它生命的后期爆炸所产生的行星状星云,离我们只有700光年远。哈勃太空望远镜观测得到上面这幅螺旋星云的清晰影像,并从彩色组合影像中,找到一些很有趣的构造,例如这些长达1光年的蓝绿色辐射状条纹(或称辐条),就让它看起来像是一个宇宙级的脚踏车轮子。这些辐条结构(实质上是太极纵波带动粒子物质运动的轨迹)指出,NGC7293是一个很老且高度演化的行星状星云。

科学家认为,任何力必须有粒子为载体才能体现出来。现在我们已知光子是电磁力的载体,它们没有静止质量(实际上以光速运动的粒子只有能量而没有质量,光子的静止质量小到可以忽略不计)而只有能量,这就能解释电磁力为什么是长程力。由于宇宙在没有变得清明透亮之前,自由电子和质子、中子还不能合成氢、氦元素,因此,也就没有光子来承担电磁力的载体。只有在宇宙中产生的光子可以自由辐射移动时,宇宙物质才有了磁场和电磁力。

当星云中有了磁场和电磁力时,星云才会发生真正意义上的质变,因为粒子间的电磁力远远大于粒子间的引力。笔者依据“中国太极图”推断,宇宙中的所有物质都在旋转运动,无论它在什么环境、什么地方!而处在旋转运动的物质之间如果再发生相对运动,那么,相对运动的物质自身引力场和周边物质引力场会发生摩擦作用(这种引力场的相互摩擦或切割是看不见、摸不着的隐性运动),正是这种相互旋转摩擦(或切割)的作用,才使物质中的电子产生有序的运动,因而产生了磁场和电磁力,这是磁场和电磁力产生的根本原因。

电磁力、电磁场产生后与引力、引力场又复合生成了奇妙的“太极规范场”,共同决定着宇宙所有物质演化运动的命运。还可以从另一个角度思考:超高温和高温是电力的绝缘环境,在这种情况下不会产生电力;相反,低温和超低温则是电力运行的良好环境,在这种环境下,电力在物质中往往呈现出的是超导行为。

“无极奇点”发生大爆炸产生宇宙以来,给我们提出了宇宙大爆炸的最高“速度”、最大“视界范围”和大爆炸到现在的宇宙年龄问题,前文已作了部分解答。对宇宙现在膨胀、各类星系演化的问题,宇宙学家给出过不少的答案,一些超新星爆炸、类星体、激扰星系、不规则星系、红矮星、白矮星、中子星、脉冲星、黑洞、白洞的形成机理尚在研讨之中,但有一个问题可以明确,星系和行星运动的初速度都是由大爆炸形成物质的惯性和相互间引力造成的,它们统统都受宇宙“太极规范场”的影响在演化运动。

img22

图1.13(左)AM 0644-74I星系

img23

图1.14(右)AM 0644-74I星系太极图像

图片版权与提供:Hubble Heritage Team(AURA/STScI),J.Higdon(Cornell)ESA,NASA

图1.13是哈勃望远镜拍摄的AM 0644-74I星系经典照片,它有一个美丽的蓝色亮光环,完美地反映出了椭圆星系演化的图景。它的直径足足有15万光年,比我们的银河系要大很多。它在飞鱼座方向,距离我们约300光年。理论研究显示,这个星系不会永远继续膨胀。环状星系AM 0644-741离我们约有3亿光年远,在大约300万年后,它将达到最大半径,然后瓦解。图1.14是笔者合成的AM 0644-74I星系太极图像,椭圆星系中左边亮光区域是该星系演化的一个质量中心,而另一个看不见的质量中心(暗物质)也在该椭圆星系中的右边。它们共同演化着该星系的成长和未来的发展趋势,是一幅典型的椭圆太极图。与图中左上角小螺旋星系形成的太极图相比,完整地显示出了宇宙中不同区域存在着决定星系生命的“太极规范场”。

img24

图1.15宇宙及宇宙星系太极运动总图

图1.15显示的是一个接近宇宙实际的椭圆太极模型图,如果与图1.16、图1.17配合起来看,你会发现古老的中国太极图与现代科学观测结果是如此的完美一致!宇宙时空中运动的各类粒子不仅受星体、星系引力的影响,而且各星体、星系又受到更大质量星体、星系的影响,发生着相互吸引的运动,这种运动形式分别表现出了不规则、椭圆、螺旋、漩涡圆形的多种运动形状,而且大约60%以上的星系演化运动呈现出了椭圆形,给我们从运动形式上传递出了它们的生成年龄。图1.16中的椭圆外圆线可以视为它代表了有限无界的宇宙边缘,两条相反的太极S曲线不仅代表了时间、空间的弯曲,而且也代表了宇宙中所有物质的运动曲线。它给我们明示了由暗物质、暗能量主宰宇宙星系运动的图像,也揭示了星系谱线红移在宇宙长短轴上变化难以确定的原因,我们的宇宙在整体旋转,由于旋转的巨大张力,它也是一个旋转的椭球。

图1.16是哈勃卫星所拍摄的全天域宇宙微波背景辐射图。在沿着地球运动方向所观测到的微波背景辐射,会出现蓝位移,也就是宇宙背景温度看起来会比较高。然而,反方向的微波背景辐射,会出现出红位移,也就是说,宇宙背景温度看起来会比较低。这张全天图显示相对于这个远古的辐射,本星系群以每秒600千米的速度运动,这么高的速度完全超出了我们的预料和想象,即使是现在,科学家对这个速度的大小仍然无法提出适当的解释。为什么本星系群移动得这么快呢?室女座星系团有这么大的牵引力吗?还有没有其他的牵引力?

把图1.17和图1.15宇宙及宇宙星系太极运动总图相对照,会奇异地显示出它们惊人的一致性。图片中宇宙微波背景辐射的双极化椭圆长轴线上,可看出有明显的两个太极阴阳小鱼眼点,它们分别是“有形物质宇宙”和“无形物质宇宙(暗物质、暗能量)”的质量中心点!椭圆宇宙被一条太极S曲线分为两半,它不仅显示了宇宙大爆炸初期物质在宇宙暴涨时按照太极S曲线穿越时空,而且显现了宇宙暗物质的“痕迹”。此图表现的宇宙微波双极化现象,再次证明了宇宙就是一个“太极规范场”!

现已探测出宇宙微波背景辐射余温为2.7K,这基本上是宇宙大爆炸后,以银河系为主的一个星系团范围的残存温度,银河系外的星系团是否也是2.7K的余温?客观地分析对大爆炸余温在银河系残留的2.7K,它还不能完全代表银河系以外其他星系的残留温度。从大爆炸刚开始时的1032K温度降到2.7K,到底经过了多少时间?到目前为止,科学家还给不出准确的答案,这就是宇宙年龄难以精确确定的问题。

宇宙科学家目前仅以宇宙观测到的最远星系和哈勃红移距离来判断宇宙的年龄,尚未计算大爆炸温度由1032K下降到2.7K的时间。现在2.7K的微波背景辐射温度还能保持多长时间?宇宙中低于2.7K的时空是否就快接近宇宙的边缘?假如2.7K的余温再经数亿年演化降到零K时,宇宙又会是什么样?这样的时空是否会存在?假如它会存在,它是否就是宇宙的边缘?此时的宇宙物质会以何种形式运动?宇宙扩张的视界范围是否就此终结?这些问题必须要搞清楚。

img25

图1.16宇宙微波背景辐射的双极化

图片版权与提供:DMR,COBE,NASA,Four-Year Sky Map

img26

图1.17太极宇宙微波对比图,明显地显示出了宇宙的对称破缺相。

笔者推断,宇宙大爆炸由初期的超高温1032K下降到超低温2.7K时,整个降温过程的时间不是线性的,而是非线性的。大致经历为:由初期暴涨时期几何指数式的急速下降——中期宇宙星系形成时的匀速下降——宇宙扩张到2.7K低温时的缓速下降——直到宇宙扩张到有限无界的最大范围。换而言之,宇宙微波2.7K的降速会越来越慢,在超低温中以微速降到零K时,所需的时间会越来越长。经过若干亿年后,宇宙的微波背景辐射温度由现在的2.7K降为零K时,现宇宙有限无界的膨胀生命就会终结。

那时宇宙中的所有星系和各类粒子的运动速度都非常缓慢,除了局部星系中仍有可能发生超新星爆发外,其余的星系和星际介质都会由扩张转为收缩,因为此时的宇宙扩张已到了量变的最大值,同时宇宙“太极规范场”也已演化到了即将发生质变的最大范围。到这个时候,太极S曲线不仅变得平直,而且会向相反的方向转换收缩,重新担当起宇宙收缩演化的重任,使原来“太极规范场”的旋转方向转换(比如,由右旋转为左旋方向),磁力线和引力线加速收缩,让扩张变为收缩,直到暴缩为新的“无极奇点”,再次孕育发生大爆炸而产生新的宇宙(现宇宙的未来)。

科学家发现暗物质与暗能量主宰了我们的宇宙。目前实施的斯隆数字寻天计划(Sloan Digital Sky Survey,SDSS)正在测量超过100万个星系的距离。SDSS已经公布了超过20万个星系的3D信息,其数量已超过了目前2D巡天计划所涵盖的天区。初步判断,宇宙由5%的原子、25%的暗物质及70%的暗能量组成。

“无极奇点”物质在奇球(太极圆)内的脉动孕育,说明了宇宙产生于大爆炸,也说明了宇宙必将毁灭于大暴缩。“无极奇点”是由“前宇宙”暴缩的全部物质、空间、时间组成。“无极奇点”发生大爆炸时,空间、时间和全部物质粒子均沿各自的“太极S曲线”暴涨,它们均经历了由点→线→面→球形的瞬间高速暴涨过程。“无极奇点”虽然发生了决定“今宇宙”命运的大爆炸,但“无极奇点”物质并没有全部爆炸分形,其中还有高密度物质构成的“太初黑洞”,也有高密度物质聚集的粒子团块,随着空间和时间的相对暴涨,“太极S曲线”(宇宙爆炸微波)承载着“太初黑洞”、粒子团块、粒子群的暴涨速度急剧衰减。在大爆炸开始后的3分钟,以“太初黑洞”与高密度“粒子团块”为主的暗物质和暗能量就主宰了今宇宙“太极规范场”的绚丽多彩,在“太极规范场”太极力的作用下,大爆炸产生的物质、空间、时间在时空中弯曲和旋转扩张,所有物质的爆炸波长由短到长、频率由高到低、颜色由紫向红(仅指可见光部分),直到不再衰减时会停止扩张,再次反演宇宙生命的轮回。

大爆炸产生的宇宙是奇妙的,从宇宙星系、粒子变化的图形到它们的运动前景都可以看出,宇宙中的所有物质都有着高度的“对称”性,除了自身的对称外,都有对应的相反物质。宇宙中如果没有对称,就没有平衡;如果没有平衡,就没有稳定和存在。需要指出的是,现宇宙是一个完整的“太极规范场”对称演化图景,宇宙中所有的物质运动都存在着“对称中有破缺,破缺中也有对称”。因此,“对称”和“对称破缺”是宇宙中所有物质无法离开的太极自然法则,它们的区别是:“对称”体现的是整个宇宙的统一性,“对称破缺”体现的是宇宙局部的多样性。

科学界曾对物理意义上的PCT(P为宇称、C为电荷、T为时间)对称深信不疑,但在两位华人科学家李政道、杨振宁(同获诺贝尔物理学奖)的“弱相互作用中宇称不守恒”的理论挑战下(已被华人女科学家吴健雄在试验中证实),首次打破了PCT理论;美国科学家詹姆斯·克罗宁和瓦尔·费奇又发现中性K介子(其质量是质子质量的一半)在衰变中会破坏P(宇称)C(电荷)对称,两人为此获得了诺贝尔1980年的物理学奖;日本科学家南部阳一郎将超导现象中的“对称破缺”引入了粒子物理,提出了南部——戈德斯通定理,成为量子物理的基本定理之一。另两位日本科学家小林诚、益川敏英又预言自然界至少存在6种夸克也被证实(2001年日本和美国科学家确认了由夸克构成的正反粒子发生的PC破缺现象)。但是,要让科学家画一幅完美的“对称破缺”图像来解释他们的理论却有困难,而“中国太极图”却能完美地表达“对称破缺”的图像和理论。上述已发现“对称破缺”的实证变化,告诉了我们一条重要的信息:从微小世界粒子的“太极量子场”扰动破缺,到构成宇宙“星系破缺”变化的道理都是一样的,宇宙正是因为“太极规范场”的“对称破缺”,才导致了宇宙能演绎出各类粒子和物质生成多样性的美妙图景。

图1.18是量子范围中两个不同旋转方向且相互重叠的太极量子场运行图。它除了图中标识的内容外,还明确地告诉我们,量子范围的粒子是以“太极规范场”的形式演绎自己的生命。此时的粒子沿着8字太极S曲线在震荡着,是太极S波承载着粒子在运动,太极S曲线波和粒子融为一体,粒子就是太极S波,太极S波就是粒子!在同一时间里,它们在“太极规范场”内沿着所有可能的路径在运动,这就是量子世界为什么难以确定粒子位置的原因。不同电荷的粒子若发生对撞时,就会湮灭转换放出光子;相同电荷的粒子除了相互排斥外,还会产生新的能量更大的粒子,生成新的粒子群或高能粒子。

img27

图1.18太极量子规范场图

通过以上介绍,大家对宇宙中各类不同星系的形成,已有了初步的了解,现在用最简单的大爆炸演化趋势来总结,就是:无极奇点大爆炸生成了强大的决定宇宙命运的“太极规范场”。“太极规范场”的表现形式是:宇宙“太极力”以“太极S曲线”微波编织出了宇宙演化命运的网格状椭球时空交互网。在网格时空交互网中,无数“太极S曲线”微波带着粒子、粒子团块、太初黑洞又向各个方向暴涨,由于四维时空网格交互网在太极力的作用下是弯曲的,故粒子、粒子团块、太初黑洞的运动轨迹也是弯曲的。宇宙大爆炸产生的大质量粒子团块、太初黑洞是宇宙星云、星体、星系生成演化的母体。大质量粒子团块和太初黑洞带着它们吸纳的粒子物质经数亿年到数十亿年的演化,生成为大小不等的星云、星系等,这些相邻的星云、星系在相互之间的引力作用下,不断相互靠近、碰撞、融合扩大成为新的星云及星系,使宇宙空间的星系生命充满了变幻莫测和异彩纷呈。这样的情景在平坦形宇宙中发生过无数次,我们的银河系就是其中无数起星系生成的生命之一。

对于“太极力”的提法,可能大多数科学家不一定赞成,因为他们还不了解“太极规范场”的精妙。通过本书的介绍,也许科学家会认真思考这个“太极力”。何为太极力?依据“太极规范场”和“太极几何”来理解:引力、电磁力、强相互作用力、弱相互作用力都是“太极力”在不同尺度、不同温度、不同环境范围中的不同表现形式,无论是宇宙范围,还是量子范围,“太极力”都包含了“四力”的不同特征,它们的表现形式取决于受力对象的环境与距离。

这里我们要引入物理学中“对称”和“对称破缺”的概念来解释力的统一问题:对称在宇宙和物理、数学、化学等很多领域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例如,对称性在能量守恒、角动量守恒、线动量守恒、空间、时间、电荷对称方面有着至关重要的意义,而“对称破缺”又是“对称”中的一个主要方面,往往是因为某一因素的扰动而导致了“对称自发破缺”。宇宙大爆炸发生初期的极短时间内(3分钟),因能量足够,宇宙是对称的;随着爆炸温度和粒子、粒子团块、太初黑洞暴涨速度的降低,宇宙又是对称破缺的,这也是宇宙物质在太极力交会处生成演化的主要原因。同样,粒子物质在高速运动的演化过程中,只要能量足够高(等价的能量可用来表示质量),它们就保持对称,若能量不足,它们就呈现为对称破缺。这也说明太极力是“对称”的,而太极力的表现形式是“对称破缺”的,正因为太极力的对称破缺,才使宇宙物质演化成为多样性!

在空间中,远小于光速的物质运动受力可以用牛顿万有引力公式F=img28

求解;但接近或等于光速的物质运动受力就不能用牛顿定理和万有引力公式求解,而只能用爱因斯坦的质能公式求解(E=mc2);如果是大于光速的物质运动受力,爱因斯坦质能公式也不能求解,而只能用笔者推理的暗物质、暗能量公式求解(E=mc3)。

任何力都包含在三维的“太极力”之中,因为“太极力”既有线状的纵向力,又有波状的横向力,还有旋转状的竖向力,“太极力”把空间物质运动的所有可能都包含在内,这也是量子力学原理中粒子速度和质量不能精确确定的原因。科学界目前对力的表示方法以直线为主,还没有人把“四力”的图像标示成“太极S曲线”,这也是科学家难以将引力和其他“三力”统一在一起的主要原因。如何求解出“太极力”的数学方程,只是个时间问题。如果能解决“太极力”的数学方程,就有可能解决科学家犯难的“四力”统一问题,也就能证明:“太极力”是本宇宙的第一推动力!因此,用“太极规范场”中“太极力”来统一四力将是“中国太极图”的伟大贡献。

宇宙之谜是深奥的,深奥的宇宙之景均反映在“中国太极图”中。宇宙的过去、现在和未来可用“中国太极图”的“虚实时间宇宙图”来表述清楚:如果以相反的两条太极S曲线对称重叠来表示实(虚)时间的过去、现在和未来时,我们将会发现有三个交会点,一个是时间过去的末端和开端;一个是时间现在的开端和末端;一个是时间未来的开端和末端,这三个交会点既相互联系,但又永远不能重合。因此,时间具有方向性,它只能向前,不能后退,它不受任何外力的影响。时间与物质的运动方向同步,也与物质生命的演化生成同步,它不可能返回它的起始点,除非运动物体返回起始点!即便如此,它也会流失一定的时间,“此时间非彼时间”。时间流逝的步伐任何人都无法改变。所以,“太极S时间曲线”为物理学家、历史学家和生物学家创造了一个安全的世界,地球人不可能回到远古时代再重新改变和创造历史!

图1.19是实、虚时间宇宙和粒子运动演化的太极重叠图,它体现了虚、实时间的8字正、反演曲线,给时间赋予了随宇宙物质运动变化的形态,向我们表述了太极宇宙的奇幻多变,也明示了在虚、实宇宙场景和量子场景中,由有形物质和无形暗物质构成的星系和粒子的相互作用和变化图景,它们实中有虚、虚中有实、此消彼长、此起彼伏、虚实结合、相依演化,呈现出了宇宙和粒子的多重历史,它们在“太极规范场”中“太极S曲线”的承载下,连续不断地寻找自己的归宿,在宇宙的生成历史中留下了自己的特定轨迹。

几百年的近代科学发展史告诉我们,当一个领域中出现大家公认的理论领先时,科学家会发出喜悦的微笑。科学家也盼望能早日在所有的领域里,都有一个完美的理论来引领该学科领域的发展。但是,美好的愿望总会以各种方式来折磨人,当你认为已找到理想的理论时,远处突然又出现新的理论明灯在照耀着这个领域,让你哭笑不得。这也说明“没有永恒的真理,真理只在一定时间、一定条件下成立”,科学总是在不断地发现和检验中趋近成熟,尤其是对错误和反例的证实,才会让科学家有了最终灿烂的欢笑。

img29

图1.19虚实时间宇宙图

通过以上不同图像的中国太极图所表达的内容让我们清楚地知道了,宇宙生成历史离不开“太极规范场”中的“对称”与“对称破缺”,“对称”表现出了宇宙物质的相对平衡和统一性,“对称破缺”显示了宇宙物质的动态变化的多样性。“太极规范场”的“对称”与“对称破缺”具有科学性和普适性,它准确地反映出了宇宙是由非对称物质组成的,不仅广泛适用宇宙星系、星团的演化发展,而且适用宇宙中所有生命的形成,这个认识来之不易,它包含了近四百年来物理学、数学、哲学所取得的全部成就。诺贝尔物理奖评审委员会评审公报的一句话“我们都是对称性破缺的孩子”和瑞典皇家理工学院教授佩尔·卡尔松“对称破缺导致了物质世界”的认识,是对“太极规范场”中“对称”与“对称破缺”的最好总结。

以牛顿定律为代表的经典力学、麦克斯韦方程组揭示的电磁学奥秘,给我们提供了研究力学、电磁学的标准法则。对远小于光速的空间物质运动,万有引力就可解决双体间引力、速度的计算问题。麦克斯韦的电磁场理论以场作为基本变量,充分体现了电磁学中完美的对称性质:以电场和磁场、时间和空间的对称性,深刻地揭示了电场和磁场各自不同的物理性质,揭示了变化着的电场和磁场的相互依存关系及统一性,为现代规范场论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1918年,德国女数学家诺特(A·E·Noether,1882—1935)发表了著名的将对称性和守恒律联系在一起的诺特定律,即从每一自然界的对称性可得到一守恒律;反之,每一守恒律都揭示了蕴含其中的一种对称性。

“这个宇宙并不存在一个真正的惯性系。无论取什么朝向,无论转过多少角度,总结物理规律也不会有什么影响,这种物理定律的对称性,又叫不变性。‘空间转动对称性’即空间的各向同性,就必然保证角动量守恒。由于引力存在的普遍性,宇宙中的物质若不相互围绕转动,迟早会被吸引到一起(除非存在其他抗拒引力的因素),因此,要保持宇宙物体之间的稳定,它们必须要相互转动以抗衡引力作用,也就是说有向心加速度。实际上宇宙只能存在近似的惯性系,故有必要建立一个宇宙非惯性系中也成立的理论。自转的地球就是个非惯性系——转动的参照系。”

物理学家还不能对量子世界的“对称”与“对称破缺”做出明确的判定,因为量子世界的微小和不确定性、物理状态的叠加和纠缠(实质上是太极量子的动态破缺),致使这一核心研究领域难以突破。科学家局限于超低温、小尺度、强磁场、高频率、快速度的研究之中,特别在极端微小的尺度下,粒子受力的方式、热辐射、电磁波传播、流体运动、超导传输等都会发生明显的变化,而这些变化又难以观测。如何克服极端条件下能量传输的零损耗和应用,来找出量子世界迷幻多变的“对称”与“对称破缺”,应是21世纪粒子物理学家的重任。

华人科学家张首晟在“量子自旋霍尔效应”方面取得了显著的研究成果,荣获了“欧洲物理奖”。张首晟对此成果以电子运动为例,做了如下介绍:电子是电流的载体,电子除带有电荷外还有自旋性质,电子在运动过程中从一端到另一端常常不可避免地会发生相互间的碰撞而散失热量。而“量子自旋霍尔效应”找到了一个新的规律,即电子自旋方向与电流方向之间的规律。利用这个规律可以使电子有序地运动而不发生相互间的碰撞来减少能量耗散,使计算机芯片的电子能够像高速公路上的汽车一样正反方向分开运动,各行其道,互不干扰。这一理论已让科学家在不同的材料中都能实现“量子自旋霍尔效应”,这就给未来信息革命和更加微小的芯片制造带来新的机遇,使“摩尔定律”的应用寿命至少可延长十年。

其实,“量子自旋霍尔效应”就是一个标准的“太极运动场”,在这个运动场中,所有电子都会遵循“太极规范场”的运行模式,各行其道,互不干扰。

物理学研究中,从来都是新的发现改写了旧的定律,主要原因是地球人不断创造、创新出新的实验设备和新的条件,使物理研究又进入了一个新的层次。中国科学院近代物理研究所在核物理和核化学领域中对“新核素”的合成取得了突出的成果。所谓“新核素”,是指以人工方法产生或发现的以前从未观测到的原子核。在宇宙中到底有多少核素存在?它们是怎样生成的?为什么它们衰变的寿命都很短?如何从物质生成过程中来发现他们表征的稳定性?合成得到“新核素”对了解物质结构和天体演化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科学家预测,有可能观测到6 000多种新核素,而自然界已发现存在的核素将近300种,其余的要靠人工合成。到目前已合成“新核素”3 000种左右,还有近一半的“新核素”尚待人们合成。中国科学院近代物理研究所的科学家选择了具有重大物理意义、质量数大于170的重质量丰中子区内β延发裂变现象作为突破口,以独具特色的合成路线为主攻方向,克服低产额、短寿命等困难,合成出来175铒(175Er)等8种新核素后,又在不同的核区合成鉴别了121铈(121Ce)等新核素。他们在5个核区首先合成鉴别了22种世界上还没有合成的新核素。这些成果的取得,为我国核子物理的研究打开了新核素的合成之门。

在量子世界的观测领域中,又传出了激动人心的消息:美国麻省理工学院华裔教授陈刚和他的同行们,用二氧化硅制成的小球以“玻璃珠—平板”的靠近方式,解决了两个物体在极度接近时不发生接触,使小球和平板的最近距离达到了10个纳米,再加上对原子力显微镜进行部分改造,采用双金属微悬臂技术测量温度变化,发现前者的热辐射强度是后者的1 000倍(这样强的辐射是由二者接近时的表面波造成的,表面波由电磁波和声子波混合而成,能量很大),找到了纳米尺度下热辐射传导的规律,实现了别人未能突破的奇迹,证明了纳米尺度下热传导系数比普朗克公式的预测高出3个数量级。

发现新核素和纳米尺度下热传导的规律,给粒子的“对称”与“对称破缺”找到了极为难得的观测舞台。粒子的“对称”已得到了证明,但也存在着非对称性,量子海洋中6 000余种“新核素”的不同特性就是最有力的佐证。目前已发现的3 000余种新核素由于寿命短、衰变快,只能观察和鉴别粒子从创生到存在的一个瞬间变化过程,它们实质是新核素粒子“对称破缺”后的不同表现,最终还会回到64种基本粒子上来,相信科学家最终能揭开这个谜团。

我们的地球并不是静止不动的,地球在自转,自转引起的加速度为3.4×10-2m/s2,地球还在绕太阳公转,公转引起的加速度为3.0×10-10m/s2;太阳绕着银河系的中心转动;银河系又围绕本星系群的质量中心在转动;而本星系群又向室女座星系团靠近,它们除了彼此围绕公转外,全部都在自转。从地球到太阳、银河系、银河系本星系群和宇宙其他星系团之间是多体运动,宇宙科学家还画不出一个能完美表达的图形,而只有中国太极图能准确地显示出宇宙多体运动的相互关系。中国太极图中的“对称”与“对称破缺”通过神奇的太极S曲线把宇宙空间、时间、物体运动演化的全部过程都涵盖其中。

中国科学家周光召说:“只有对称而没有它的破坏,看上去虽然很有规则,但同时显得单调和呆板,只有基本上对称而又不完全对称才构成美的建筑和图案,大自然正是这样的建筑师。”周光召从自然界客观存在的物体上说出了“对称破缺”的内涵。

对称在一个单体和一组多体中的表现是有区别的,单体中的对称仅仅是物体的表观形态美,而多体组合的对称美才可表达出整体事物内涵的形象美、活力美。

大自然和人类创造的物质世界中都充满了对称,对称在所有的生物表观形态和人类创造的建筑外观中处处可见。大自然中五彩缤纷植物的花蕾、茎叶、果实和万千动物的形体几乎都是左右对称的,正常的人体也离不开左右对称的生成规律。正是大千世界中“对称规律”中的“对称破缺”,才展现出了庞杂万千生物的多姿多彩。

笔者感悟到的“太极宇宙”思想和“中国太极图”的伟大开示作用,正好说明了对宇宙科学的研究又进入了一个新的时代。“中国太极图”以“太极规范场”、“太极几何”和“太极S曲线”的无形分界,对称地表达出了宏观宇宙具有引力场和电磁场的正、负场性,也显示了虚实时间、虚实宇宙的变化模型;对微观量子世界中的质子场、中子场、电子场、光子场、夸克—奇子场等“自然对称群”,直观地向我们显示了出来。尤其是太极图中两个极富动感的小鱼眼,巧妙地代表了粒子、星体、星系变化的趋势,对宇宙中星系的相互碰撞、相互远离、相互旋转、黑洞和白洞的成因等都表达得惟妙惟肖。两个小鱼眼可以“由小变大”或“由大变小”,揭示了星系、星体、微观粒子的“临界尺度”、“旋转速度”、“旋转方向”与“黄金分割”参数变化的关系。能唯一表述清楚宇宙众生相的“中国太极图”,活生生地向我们展现出了空间、时间、能量、物质在“太极规范场”中是如何相互依托演化的!

图1.20和图1.21反映出了笔者的一个最为重要的观点,需要和读者们共同探讨。

图1.20是伏羲史前所画的先天“宇宙太极图”,由于无法考证原图,只能在秦代西安未央宫遗存的瓦当图片中让我们看到伏羲所画的八卦宇宙伟大思想。请读者将该图中标示的八卦符号理解为宇宙中互为对称的八个空间坐标(正好与三维空间内笛卡尔数学坐标系的八个象限相对应),可以把二维平面中的“四象”称之为“上四象”;把三维空间对称的另四象称之为“下四象”!假如把“上四象”理解为现宇宙、实宇宙、有形物质宇宙,那么,“下四象”可以理解为反宇宙、虚宇宙、无形真空宇宙。笔者把“上四象”称之为“有形宇宙物质场”(瓦当图中间的小圆空间、时间、十字交叉太极S曲线和圆内的四个凸点),把“下四象”称之为“无形宇宙真空场”(小圆和大圆之间的所有空间、时间、四个右旋圈状螺旋和十字交叉的太极S曲线),总称为“太极宇宙场”。

img30

图1.20太极宇宙物质和真空场图

图1.20左侧中心的太极图范围代表了大爆炸以后产生的实宇宙,而全图左上半部分可以理解为现宇宙所有的星系和粒子,正演化着向右下半部分虚宇宙真空场中转移;全图中心的太极图表达的有限宇宙物质正在向围绕它的无形真空宇宙扩张,直到全部物质粒子转移填充到无形真空宇宙而达到虚实宇宙的“临界平衡”为止。

我们现在讨论的宇宙是以“中国太极图”为代表的“太极宇宙场”,它是宇宙“奇点物质”发生大爆炸后生成的产物;当宇宙“无极点”发生宇宙物质坍塌集聚时,以强大的引力和能量改变了宇宙的空间和时间,此时的宇宙除了“奇点物质”以外,还让全宇宙形成了高度真空的大真空场,而这个大真空场又以强大的“负斥力”把“奇点物质”向外拉移,形成了看不见的强大暗能量!这就是宇宙中存在暗能量之谜的根本原因,它使宇宙大爆炸后产生的所有物质在爆炸惯性的基础上又加快向外膨胀,也就是现宇宙中的各类物质向宇宙大真空场中转移,这就是科学家观测到星系等物质为什么向外扩张的原因。当各类物质在大真空场中转移并达到一定“密度”时,大真空场会有一个“临界密度”平衡点,使现宇宙中的物质不再扩张!到此,宇宙就达到了“有限无界”的极大值,继而又会沦入新一轮的宇宙演化之中。如果读者有可能看到笔者所写的《破解中国太极图中的宇宙奥秘》一书来对照研究,则你就拥有了破解宇宙奥秘的能力和方法。

图1.21除了图片中标示的内容外,还需作如下释疑:

img31

图1.21宇宙太极规范场图

1.图片标示的内容是一个全宇宙太极规范场图,它包含了宇宙主要图像和宇宙中的全部物质。其中纯白部分(包括灰白部分)——表示有形(实)宇宙物质场;纯黑部分(包括灰黑部分)——表示虚宇宙暗能量场。它的视界范围大约是480亿光年。

2.图片中间小椭圆标示了现宇宙的全部物质场,也可说它是宇宙大爆炸产生有形物质和暗物质的演化图像,其中,灰白部分表示有形物质、灰黑部分表示暗物质,它的视界范围是160亿光年。

3.大小椭圆中的四个鱼形图旋转方向一致,大鱼形中包含小鱼形,而两个小鱼形在“宇宙统一对称”规律的约束下形影不离,努力向大鱼形扩张演化,这说明大爆炸产生的宇宙膨胀惯性力与宇宙大真空场的吸引力方向一致并相互叠加,使我们直观地看到并理解星系等物质向外膨胀的原因。一旦小椭圆的视界范围膨胀到与大椭圆的视界范围相一致时,物质世界和真空世界就相互融合为具有“极值点”物质密度的宇宙世界,届时,宇宙物质不再膨胀,宇宙将会进入另一次的轮回演化之中。

科学家发现:质子的寿命远长于当今的宇宙。这说明,现宇宙是从前宇宙演变后诞生而来的,因为在现宇宙还没有诞生时,质子不可能就凭空而生!

据宇宙科学家测定,我们的宇宙年龄不小于140亿年(目前已观测到了137亿光年远的星系),也有可能在150亿年之中。就人类目前所具备的各种手段来判定宇宙的形成年龄,还得走很长的一段路。对宇宙中扑朔迷离的超新星爆发、不规则星系、激扰星系、球状星团、类星体、黑洞、白洞等演化的全过程,地球人只知道了几千年、几万年、几十万年、几千万年、几亿年、几十亿年和上百亿年前的形态,还不能准确地推断出它们今天已经变化的结局,或许,它们的今天已经演化成了我们的银河系和太阳系形态,还有可能产生出新的宇宙生命!因此,对宇宙中天体演化的研究是地球人世世代代探求的永恒主题。也许再经历几十亿年,地球人看到的宇宙会比现在更加壮美!说不定还会有和地球一样的新家园供我们的后代居住。《破解中国太极图中的宇宙奥秘》一书为此做了详尽的介绍,为了让读者能更深入地了解本节释疑的全部内容,本节再次推荐此书中的部分太极图片来进一步说明“太极规范场”和“太极几何”创生宇宙的思想。本节内容中又增添了笔者对“中国太极图”和宇宙关系新的认知和感悟,如果能结合阅读《破解中国太极图中的宇宙奥秘》一书,从多个角度来分析比对古今智慧的对接和碰撞,你将会感悟到探求宇宙奥秘火花的更多乐趣!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