待到山花烂漫时 他们在丛中笑
——记我校工程学院“山中花儿”爱心助学团
大山阻碍了地区经济的发展,但大山同时可以把爱封存,让爱久久回荡,“山中花儿”爱心助学团就是这样一份爱。
我们要在“岩奉”上呵护“花儿”
侬学锋,我校工程学院土木工程专业2004级本科生,他来自广西百色的一个少数民族家庭。2006年暑假期间,侬学锋和4名同学赴广西百色靖西县进行社会实践,开展以“西部大开发”为主题的实践调研活动。
广西百色处于我国西南的中越边境,经历过援越抗法、援越抗美、自卫反击,为中国革命作出了巨大的贡献。但是长达半个世纪的连续战争,百色失去了改革开放初期国家的大量投资基础设施建设机会,这也直接导致了边境地区经济基础一直很薄弱,边民生活质量较低等问题。
调查过程中,侬学锋他们发现在距边境线6km的一所靖西县吞盘乡的少数民族小学——岩奉小学仅有一名壮族女教师、一间教室。全校共有来自周围3个边境屯的30多个3个年级的壮族孩子们都聚在这唯一的一间教室里学习。昏暗的教室里,唯一明亮的是34个孩子求知的眼睛。有的孩子为了能上学,甚至不得不去打柴、背砖、捡垃圾,用稚嫩的双肩强挑起那个虔诚的梦想;有10名左右的孩子交不起100元的书杂费,部分贫困孩子的学费还要老师先垫付着;有的孩子眼巴巴地盼望着上学,却因交不起学杂费,不得不离开心爱的教室,赶着牛羊上山——侬学锋的心被刺痛了。他随即掏出自己身上仅有的300多元钱给孤儿王春玉同学三姐妹买学习用品。但对于更多的孩子来说,他只有惋惜,个人的力量太微弱了。战争曾经给边民蒙上了阴影,带来了很多的遗憾,对于边境人民的贫困状态来说,精神鼓励和基础教育更应占有重要的地位。侬学锋感到,对于边境地区人民精神建设的基础——教育事业来说更需要国家和社会各界的关注。从那时之后,侬学锋的脑海中就萌生了为改善边境小学的条件、捐助边境贫困儿童的想法,不知是哪一天“山中花儿”这个词映入他的脑海中。
“作为一名大学生,我所能做的是关心和帮助生活在边境线上的那些依然天真的孩子,让他们感觉到来自祖国母亲的温暖,认识到自己并没有被抛弃。”回到学校后,他开始寻思着让心中的“花儿”在山上的“岩奉”开放。一方面,5名大学生在校内外发起名为“山中花儿”的募捐活动,活动收到了极好的效果,共筹得5 315元捐款,300多件衣物,400多支笔和大量的课外书籍。另一方面,侬学锋跟学院领导谈了自己的想法,学院十分重视学生这种具有高度责任感的做法,在活动开展方法上给予支持、引导和必要的物质支持。就这样,一个以在校大学生为主要成员的“山中花儿”爱心助学团成立了。
“山中花儿”活动的开展吸引了不少有爱心、有责任心的同学的关注和参与。活动自2006年开展以来,规模不断扩大。从原来的仅仅只是本学院学生参与,发展到华中地区10多所高校包括武汉大学、华中科技大学、华中师范大学、武汉理工大学等在内的兄弟院校,以及国内其他一些高校学生的积极参与。团队也由几个人发展到100多人。由于“山中花儿”的效果愈加明显,影响愈加深远,他们决定和中山大学合作,将团队的范围无限延伸。同时也将帮助的地区从广西扩展到甘肃等地,尽可能多地让更多贫困学生受到关爱。
“花儿”在爱的雨露下日益茁壮
“每一朵花的成长总是不会一帆风顺的,成长的途中既会遇到阳光雨露,也会遭遇风吹雨打”。“山中花儿”也不例外,毕竟它只是一个民间自发的慈善组织,它的形成源于大学生内心最为淳朴的情感与社会责任感。“山中花儿”目前最大的困难是资金困难。由于受助学生较多,资金又有限,因此压力比较大。在这种压力下,花儿依然在风雨中不断成长。
在2006年助学活动的募捐现场,共有我校及社会的12个募捐点进行了倡议及募捐。当场募集到资金6 000余元,衣物600余件,书包70余个,以及大量的笔及其他文具。
在对边境儿童的捐助过程中,“山中花儿”的举动还感染了来自美国新泽西州的外教瑞斯·凯瑞先生和数名国际友人。瑞斯·凯瑞先生代表7名美国友人,通过“山中花儿”助学行动向边境少数民族儿童捐款1 000美元,他们表示将继续关注此项活动。2006年12月22日,《湖北日报》以《爱心跨国界》对此次活动进行了报道,2006年12月26日,《武汉晚报》以《地大师生关爱“山中花儿”》为题进行了追踪报道。
到2008年底,在国内、外热心人的支持下,团队已在社会各界共捐款达5万多元,已经向中越边境的贫困小学修建了教室1间、老师办公室1间、操场1个,为学校通电1所,资助了贫困孩子9人次,为孩子们捐赠了图书928本,铅笔、钢笔共2 017支,文具盒17个,书包107个,球类4个。
“山中花儿”爱心助学行动也得到了学校团委及学院领导的支持。在社会各界人士对活动的支持下,活动以“奉献爱心、营造和谐、扶困助学”为主题,以提高广西靖西县吞盘乡福善小学教学条件为着力点,以大学生党建、团建活动为主要载体,已长期开展对福善小学的系列帮扶共建活动。
在助学行动的带动下,学校工程学院已与受助小学签订帮扶共建意向书,并在边境地区设立青年爱国主义基地和大学生社会实践基地,开办师资短训班,设立“山中花儿”奖助学金,定期开展大学生义务支教活动,分步援建“山中花儿”图书馆以及大学生-小学生“一帮一”手拉手爱心助学活动等形式展开。
同时,“山中花儿”对当地儿童的资助不仅是传授知识,还特别关注孩子的心理健康,培养孩子的学习兴趣。他们开展“孩子眼中的家长,家长眼中的孩子”的父母与子女的互动活动,树立家长正确的教育理念。
“山中花儿”以极为弱小的力量,一步一步地发展壮大。
护花使者在奉献中成长
“每个暑假我们都会对当地进行调查,找出最需要帮助的学校和学生,在我们力所能及的条件下尽力帮助他们。”“山中花儿”的现任负责人范刚说。
2007年暑假考察时,团队成员了解到吞盘中心小学图书馆“有馆无书”现象后,决定购买图书藏于图书馆,让学生们有书可读。2008年7月,他们又去开展一年一度的为期半个月义务支教活动。针对上年调查时所发现的问题,在出发前,他们在当当网上购买了1 000多本书寄到广西吞盘乡中心小学。由于考虑到学生年龄和教育程度问题,他们精心挑选出适合低年级学生阅读的书籍。于是,他们向着他们的心灵向往的地方出发了。等到到达吞盘中心小学时,书也刚好到达,于是他们就在教育局和学校领导的帮助下成立了图书馆。由于主要用的是国际友人凯瑞的援助资金建立的,所以名叫“凯瑞爱心图书馆”。
这15天内,队员们还走访了其他几所他们曾经帮助过的学校。有一天,天下着小雨,他们冒雨赶往岩奉小学,走过学校的一个拐角处,他们发现校门口的道路上站了两排学生和老师,自发站在道路两侧鼓掌欢迎他们的到来。虽然雨一直不停地下,但没有一个人打伞。队员们全都震撼了,他们没有想到自己“微不足道”的帮助会给孩子们带来这么大的影响。同时,队员们也惊讶的发现,在岩奉小学教室旁边师生们立起了一块功德碑,上面刻着:感谢中国地质大学哥哥、姐姐们的无私援助。队员们颇受感动和鼓舞!
参与过“山中花儿”支教活动的工程学院齐星宇印象最深的还是当地的贫困,除了教学楼是国家投资建的之外,宿舍和厕所都是危房;有的宿舍是5个人或8个人睡一张床;孩子们的伙食只有黄豆和米饭,常常是没有菜就一顿饭;有的小学生自己在两块石头中间加些草起火做饭;有些学生家里带冷饭。“我觉得我们不能只靠国家政策,我们要通过团队宣传来得到社会更广泛的帮助。”齐星宇表示,参加“山中花儿”支教活动自己学会了感恩,也更懂得了奉献的含义。
爱心无涯,希望永存。正像岩奉小学的感谢信里说的那样,“我们决心向你们学习,让你们献爱心、护春蕾的精神永远倾注于贫困山区的教育事业。”
我们在此祝愿“山中花儿”的明天会更好。同时也希望更多有爱心的同学加入这个行列,共同托起明天的太阳!
(校团委《第四纪》媒体记者:李昂 吴莉 李宁)
编者按:在灾难面前,总能看到让我们感动的一幕,在平凡的世界里,总有一种人创造着不平凡的经历。1998年特大洪灾,在给他的家乡带来巨大损失的同时,也在他幼时的心灵烙下深深的印痕,洪水咆哮肆掠的场景使他刻骨铭心,他暗暗地发誓:等长大了,也要为家乡的抗洪救灾出一份力量。本期“寻找感动”带您走进数学与物理学院杜良为的不平凡事迹,让我们共同感受他对责任的诠释。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