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节 祭祀礼仪的基本特点
通过对农耕习俗中祭祀礼仪的对象和方式的阐述,可以看出其基本特点,分别是多样性、神秘性、功利性、包容性四点。
一、多样性和神秘性
多样性是我国农耕习俗中的祭祀礼仪最明显的一个特点。它体现为三个方面:一是我国民间祭祀礼仪的信仰对象种类繁多。有自然天体,如月亮神、太阳神、星神等;有自然气象神,如风神、雨神、雷神、电神、火神等;有植物神,如菊花神、玫瑰花神、槐树神、香草神等;有动物神,如虎神、狮神、狼神、蛇神、牛神等;有山石诸神,如泰山神、华山神、庐山神等;还有灵魂诸神。二是我国民间祭祀礼仪的信仰对象来源多样。有的来自原始自然界,如以上所举的自然天象和动植物诸神;有的来自民族的先贤,如全球的炎黄子孙都信仰祭拜的轩辕黄帝;还有的来自历史人物,如寒食节时民间对介子推的祭祀和怀念,又如吴越人把屈原认作水神来祭拜,荆州民间把关羽认作雨神来祭拜。三是不同地区在同一方面的祭祀礼仪信仰对象也有差别。以我国的长江之神为例,地区不同,江神也各异。四川地区认为黄帝时期一个沉江而亡的女子——奇相为江神,苏州地区认为忠臣贤相伍子胥为江神,鄱阳湖地区认为“大姑”(山名,位于江西境内)和“小姑”(山名,位于安徽境内)为江神,杭州地区认为戚澜(明代人,官至翰林院编修)为江神,燕子矶一带认为裘日修(清代人,官至尚书)为江神,浙江黄岩地区认为岱石王为江神,浙江曹娥江一带认为曹娥(东汉浙江上虞人,其父为巫师,在祭祀时不慎坠江却又不见尸体,曹娥在江边痛哭多日,也投江而亡。后她的尸体拉着父亲的尸体一起浮到江面。当地人们感其孝心,为其建庙)为江神。
农耕习俗中的祭祀礼仪具有神秘性,这是通过祭祀活动的一些方式体现出来的。如很多农耕祭祀习俗只能由父亲传给儿子、母亲传给女儿、师傅传给徒弟,如贵州等地的道公娘母都是家族世袭的,这种传授方式是私下的,非公开的,在外界看来是充满神秘色彩的;还有祭祀活动中的神坛祭祀、占卜年成、预知天气等都是充满神秘感的。如贵州印江地区盛行在农历六月上旬“祭风神”,又称“祭丰神”、“祭土神”,这种祭祀分为大祭和小祭,大祭一般12年一次,上万人参加;小祭一般3年一次,约000人参加。祭祀时要设祭坛,一般祭坛设在印江县下洞风神堡的白山寺内,祭坛上还要设雷公、电母、雨师、风伯4个神龛。而且祭祀前要由村子中的长者组织风神会,并筹备供品,即一头白牛和鸡鸭等。开始祭祀时,祭祀者要摆上祭品,还要披头散发手执宝剑去厨房“起神”,厨房中一人舂擂钵,一人用锅铲铲锅,擂钵与锅铲声音越大表示雷雨之势越强。祭祀者起神完毕后,还要载歌载舞地回到祭坛去作法。而且祭祀者在作法时,祭坛两旁要有12人相陪,他们都是头戴粽叶编的斗笠,双手合十。两队均有一人做指挥,一人敲锣,一人打鼓,锣鼓同击打3下,两队的人就会垂手弯腰,祭祀者向左边举手3次,接着再击两下鼓,祭祀者会向右边举手3次,这样反复来回表演,参会人员会觉得现场气氛不仅活泼,还很严肃庄重,充满神秘色彩。
二、功利性和包容性
农耕习俗中的祭祀礼仪具有非常突出的功利性。民间的所有习俗都是源自民众的需要,祭祀礼仪也不例外,它的根本目的是为了祈福消灾。
广东惠州地区的六月初六是“伯公生日”,伯公即土地公。当日,要用集体所筹的款项来置备一些食物祭品和香烛纸钱,当地人们不但要向伯公敬茶、上香、焚纸及敬奉果品,还要一起对伯公祭拜。祭拜的目的是为了让伯公保佑人们五谷丰登。又如农家把耕牛视为“农家宝”,广东潮汕地区冬至时对耕牛照顾特别周到,不但要喂耕牛美味的食物——甜丸,以报答其长年劳役之功,还要在耕牛的两个角、脊梁和尾巴上都黏上3枚一字形的冬节丸,共12枚(这12枚冬节丸代表一年四季12个月),希望耕牛一年都体健力大,卖力劳作,使春耕时一切顺利,秋收时五谷丰登。还有陇东一带在腊月三十上完坟后,回家要用麦糠和土一起和上一堆泥,用这些泥把家中的老鼠洞全填上,民间称为“泥年”。因为在民间“年”有好的寓意,而“泥年”有把家泥好,避免“年”走失之意。这样各界神灵和家中祖先来家中时就会觉得家人勤劳,会因高兴而赐福给这家人。湖南土家族地区,每年正月初都会举行“调年”庆祝活动,一般会持续几个昼夜。“调年”有辞旧迎新之意。活动中,人们为预祝丰收会举行大型庆祝娱乐活动,不但有舞长龙、舞狮子、踩高跷、燃蚌壳灯,还会跳摆手舞和茅谷斯舞。陕北地区的人们在久旱无雨时,往往会举行大型的祈雨祭祀活动。他们把龙王的牌位绑在方椅上,并在方椅上面盖上红布、插上绿柳,此方椅俗称“龙王楼子”,然后四名年轻后生把方椅抬起,另外一人装扮为“雨师”并抱着“雨旗”伴在“龙王楼子”旁,而且全村男子都要光背赤足,头戴柳条,跟在“龙王楼子”后边疾奔并边敲锣打鼓,同时“雨师”会呼喊“龙王爷老家下海雨呦——”,众乡民会接呼“救——万民”!此悲怆感人的呼喊,意在希望上苍能听到人们的心声,降下甘泉,拯救万民。
农耕习俗中的祭祀礼仪具有包容性。农耕习俗的祭祀礼仪在不断发展的过程中融进了神话传说和儒、道、佛的可用因素。
“山栏节”是海南黎族的一个节日习俗,它是源于一个传说。很久之前,一位老翁有8个儿子,并且分别住在8个峒,他们都会种山栏,而只有老八的山栏种得好,日子过得相对富足。在一次家庭聚会中,老翁把他经过长久观察发现的一个可以帮助儿子种好山栏的道理告诉了儿子们,即每天鸡都会早早出窝忙着报晓和觅食,它们只有这样辛劳才能填饱肚子。如果人也每天和鸡一样早起,不辞辛苦,那么他所种的山栏也必定会取得好收成。儿子们回去后就按照老翁的教导去做,每天起早贪黑,果然种出的山栏不仅长势好,收获也很丰足。各峒的人知道后都纷纷效仿,也都获得了好收成。人们为了记住这个教诲,也为了庆祝丰收和祈祷好年景,就把每年的农历十二月第一个集日定为“山栏节”。每年的这个日子,人们不仅会舂糯米糍粑,杀猪宰牛,庆祝丰收,还会着盛装歌舞娱乐5日乃止。
“中元节”的产生与佛、道两家皆有渊源,佛教称七月十五为“佛自恣日”,佛家弟子用盂兰盆会以救倒悬。道教认为七月十五日为地宫赦罪之日,道士们多为民众持斋诵经、祭奠祖先。民间把农耕习俗与佛、道两家相容,兼具佛、道两家特点。人们会用盂兰盆遍施众鬼,还会为恶鬼赎罪以求他们得以超生。民间还会举行一些祭祀兼娱乐活动,如放河灯、焚法船,以求拯救落水鬼及其他鬼魂野鬼,也祈求他们保佑五谷丰登,家人平安。
腊八节的由来与佛教有关,据说释迦牟尼在腊月初八吃了牧羊姑娘送给他的用苹果、糙米团子煮的粥后就在菩提树下成佛了,所以信奉者多在此日吃粥,后来渐渐演变为腊八节,祈祷佛祖保佑庄稼丰收、家人健康。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