抓住一个“贪吃的”大黑洞
在沸沸扬扬的黑洞研究热潮中,没有什么比拿到黑洞存在的真凭实据更令人激动的了。
爱因斯坦提出的黑洞存在的可能性,1930年得到了物理学理论的证实。事过69年之后,人们也终于找到了黑洞存在的“真凭实据”。下面,还是让我们从半个多世纪之前说起。
1930年,印度出生的刚刚20岁的科学家钱德拉塞卡,求出了白矮星保持稳定的质量的“上限”。他运用相对论的和量子物理学的理论,无可辩驳的论证和精确地计算出,恒星演化到白矮星阶段之后,如果能够保持稳定,其质量就不可能超过太阳质量的1.44倍。他雄辩地论证了,如果天体的质量大于太阳质量的1.44倍,那么它演化到白矮星阶段,绝对不会稳定下来,而必定要在巨大引力的作用下,继续收缩,导致新的猛烈爆发,形成中子星。它进一步指出,质量更大一些的天体,形成中子星之后,仍然会进一步收缩,形成爱因斯坦所预言的黑洞。
今天,提起中子星,人们可能觉得只是普普通通的天文学常识。可是,在20世纪30年代,这却是“石破天惊”的大胆预见。所有的天文学家,谁也没有观测到过中子星是什么“样子”。甚至在许多人的眼里,中子星到底可能不可能存在,还是一个应该画上问号的科学假设。更何况这种假设出自一位才20岁的青年人之手!
科学发现和发展的历史,对许多“过来人”,是相当无情的。正是年轻的后来者,大胆地提出的科学设想,在许多领域内,推动着科学进步。在天文学中,这样的例子更是比比皆是。钱德拉塞卡提出的太阳质量的1.44倍这个白矮星的质量上限,被称作钱德拉塞卡极限。这个极限的确实性,很快就得到了天文观测的证实。天文观测一再证实:所有的白矮星,质量均小于这个极限值。
然而,中子星何在?在钱德拉塞卡论证了中子星存在的可能性之后,确信中子星存在的科学家队伍在一日一日地缩小。许多人不敢驳斥像爱因斯坦这样伟大的科学巨匠的预见,但是也不愿意相信如同钱德拉塞卡这样的20多岁的毛头小伙子的“计算”结果。
肯步入搜寻中子星和黑洞的这个天文学“迷宫”的天文学家,是一批有献身精神的学者。他们以全部身心为“赌注”,把命运押在了或者作出伟大的发现,或者一事无成,这样截然相反的两条路上。
黑洞吞噬中子星
1967年,在钱德拉塞卡理论计算之后的第37个年头,天文学家在检测可能的地外文明发射的无线电信号的过程中,意外地发现、找到了中子星。在提高了钱德拉塞卡的科学声誉的同时,也再一次掀起了寻找黑洞的热潮。黑洞存在的间接证据一批又一批地被发现,怀疑黑洞存在的人群在缩小。
1983年,钱德拉塞卡对恒星晚期演化的理论所作出的杰出贡献,终于得到了社会的认同。他和福勒共同分享了那一年的诺贝尔物理学奖金。
20世纪60—80年代,可以说是天文学寻找黑洞的丰收岁月。在这期间,天文学家不仅找到了大量黑洞存在的间接证据,而且还对黑洞进行了初步的分类。遗憾的是:近20年的时间中,一直没有拿到黑洞吞食周围天体的直接证据,特别是可以看到的直接证据。
成功和遗憾共同激励着探索者。
1993年,日本和美国联合研制的“宇宙与天体物理高级观测卫星”(X射线观测卫星)被发射到地球上空的轨道上。经过几年的追踪观测,美国国家航空和航天局的一个研究小组的科学家,终于在1999年的夏季,抓住了一个超大黑洞吞食周围天体的可见的证据。在下图中,我们可以清晰地看到一个高速旋转的“圆盘”,它就是研究黑洞的科学家在理论上预言的“吸积盘”。
所谓的吸积盘,就是被黑洞的强大引力吸进黑洞的天体物质,在进入黑洞的视界之前,会以极高的速度围绕黑洞作旋转运动,同时释放出能量。因此,我们所观察到的吸积盘的物质,在极高的能量的作用下,已经完全成为气态。它们不断地向宇宙空间发射出以X射线为主的能量。这也可以说是可见宇宙的物质,在走向不可见的“彼岸世界”时,告别的“余热”罢。
一个黑洞附近的吸积盘
照片中的这个其大无比的吸积盘,是研究小组在美国马里兰州格林贝尔特的戈达德航天中心,通过1993年发射的宇宙与天体物理高级观测卫星拍摄到的。科学家保罗和他的同事们介绍说,这个吸积盘位于星系-NGC3516的核心区域。在吸积盘的中心点处,有一个超大黑洞。科学家估计,这个超大黑洞的质量在100万至10亿个太阳系质量之间。对吸积盘的旋转速度的测定表明:物质到达中心区域,即进入黑洞的视界之前,其速度已经高达每小时1000万千米以上。就是说,对于我们来说,可见的物质的告别速度大约是每秒3000千米左右。
这个超大黑洞的内部是什么样的,我们一无所知。它到底会“吃掉”多少可见的物质,我们仍然是无法估计和预测。按照现有的天文学理论,被吸入黑洞的物质越多,黑洞本身的质量就越大,它进一步吞食周围天体的本领就越大。
不过,读者尽可以放心,即使像本文所提供的照片的这种超大黑洞,假如它能够“无限制”地吞食周围的天体,它“吃完”本身所在的星系,也至少需要几千万年以上的时间。更何况星系之间的距离都在数以千万计光年以上呢。例如,星系-NGC3516与银河系的距离就大约为1亿光年。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