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节 构造发展简史
综合已有的区域构造、构造变形、沉积事件、岩浆活动、变质事件及深部构造的分析研究资料,研究区的地质构造演化经历了晋宁期的基底形成阶段、古中生代的盖层稳定发展阶段及中新生代陆内调整阶段,其中最强烈的是燕山期和喜马拉雅主期,它们和晋宁期共同对本区的地质发展、构造变形和新构造活动起着重要的控制作用。本区各期地质事件的主要特征(表4-12)及其影响简述如下。
1.晋宁期——基底形成阶段
青白口纪末的晋宁运动是区内早期最强烈的一次构造变动。它使前南华系地层发生强烈褶皱隆起并伴有断裂、多期岩浆侵入活动和区域变质,形成一套片岩、片麻岩、混合岩及花岗岩、闪长岩组成的结晶基底。晋宁运动使本区转化为陆块,从此,区域地壳进入了相对稳定的发展阶段。根据基底内的古构造形迹分析,构造变动的主压应力方向为近南北向。其代表性构造有近东西向的天宝山复背斜和北西西向的雾渡河断裂。需要说明的是,在前震旦纪漫长的地质时期,区内必然发生过多次重大构造运动,晋宁运动使早期的构造变动形迹遭受破坏而极为零星。
2.加里东—华力西期——盖层稳定发展阶段
从震旦纪到二叠纪,以稳定沉降为主,没有岩浆活动和强烈构造变动,仅有局部沉积间断。沉积建造以海相碳酸盐岩沉积为主,夹碎屑岩,岩相、厚度较稳定,是盖层形成的主要时期,代表稳定发展阶段。
3.印支期——地壳隆坳阶段
从印支期开始,区域构造格架发生明显变化。早三叠世末全区开始海退,晚三叠世海相沉积结束,广泛出现陆相沉积,古地理面貌发生重大变化,隆坳差异明显,黄陵地区出现近南北向的基底隆起,在东西两侧分别形成了坳陷盆地——当阳盆地和秭归盆地。江汉盆地也相对坳陷,接受陆相沉积,总体隆坳方向大致为北北东向,基底构造的隆坳格局形成。
4.燕山期——盖层构造格架形成阶段
燕山运动是本区主要构造变动时期,经历较长时间的活动,具多幕特征。据现有资料分析,可划分为燕山主期和燕山晚期。
(1)燕山主期——盖层褶皱断裂阶段:燕山主期的构造变动最主要的是震旦系至侏罗系地层普遍发生较强烈的褶皱和断裂。但由于受到基底的强大控制,无岩浆活动,构造变形主要表现为盖层滑脱褶皱,断裂一般切割不深。本区的区域构造格架基本定型于此期,同时也奠定了本区地貌和新构造运动发展的格局。
根据构造变形特征分析,燕山主期构造应力主要以近南北向水平挤压为主。在南北向强大构造应力挤压作用下,由于黄陵地块、神农架地块、江南古陆、武当地块、汉南隆起等基底隆块的先期存在,构成了不同的制约边界,导致应力作用方式发生变化,盖层变形受其控制,构成了一副复杂的变形图像。除长江中下游仍呈东西向的主体褶皱外,黄陵地块南北端形成近东西向弧形褶皱和压性断裂,并在其东西两侧的秭归盆地和当阳盆地中形成一个三角形应力屏蔽区。鄂西、川东形成一套北东向沿基底滑脱的隔挡式褶皱系统即伴生断裂,并受黄陵地块的阻挡,渐转为北东东至东西向,形成向北西突出的弧形褶皱带(即八面山弧)。北部大巴山地区则在南北向压应力及汉南隆起、神农架地块的联合作用下形成向南突出的弧形褶皱和断裂(即大巴山弧)。
本期构造对基底的影响较轻,除北侧的雾渡河断裂再度复活并切穿盖层外,总体上远不如盖层所表现的强烈。由于黄陵地块的先期存在,区域构造应力多沿地块边缘,以沉积盖层中的逆冲断层、局部陡立岩带及规模不大、散布于盖层与基底接触处的裙边斜列状斜冲断层等变形型式耗散,因而减弱了对基底的破坏。
(2)燕山晚期——伸展拉张构造作用阶段:燕山晚期,区域性的南北向持续挤压作用,叠加本区上地幔东部隆升西部下沉,从而出现区域性的近东西向伸展作用,形成一系列伸展构造型的地堑式盆地。从东向西有荆门地堑,远安地堑,仙女山地堑,来凤、恩施、建始断陷盆地等。这些控盆断裂多数是燕山早期形成,在伸展作用下再度活动,只有少数是在伸展过程中形成新的断裂。这些盆地内堆积了厚度可观的白垩纪—古近纪地层。根据地层厚度和盆地扩展规模分析,黄陵背斜东侧的伸展量远远大于西侧的伸展量,尤其是到古近纪伸展作用进入高潮,江汉断坳上地幔上隆加速,下地壳破裂,部分地带玄武岩喷发,具有裂谷的某些特征,至此,区域性北北东向重力异常梯级带开始形成。
5.喜马拉雅主期——地壳挤压变形阶段
喜马拉雅期发生过多次构造变动,但没有燕山主期强烈。最为明显的活动是古近纪末的喜马拉雅运动,使红层广泛发生轻微变形,断裂继承性活动明显,但活动方式和性质发生较大变化,构造应力场主要表现为北东-南西向的挤压,在远安地堑红层形成了北西向短轴褶皱,北北西向仙女山断层和北西西向天阳坪断层则表现为挤压斜冲式复活运动,使古生代地层逆冲于白垩系—古近系红层之上。
6.新构造活动期——地壳间歇式隆坳阶段
新近纪以来——主要是第四纪以来的时期为新构造活动期。在扬子板块的广大地区,总的表现特点是区域性间歇式隆坳运动为主导,差异性运动逐渐减弱。在三峡地区主要表现为区域性间歇式整体上升,形成深切谷、多级夷平面、多级河流阶地和多层岩溶;而江汉-洞庭坳陷区则表现为继承性下沉,沉积中心逐渐东移,沉积幅度逐渐变小。在隆起和坳陷之间为一整体性较强的过渡带,主要表现为平缓连续的掀斜坡,不论是隆升区、沉降区还是过渡带,差异性活动较弱,主要表现为少数老断裂的弱活动,未发现确切的第四纪断层,地震活动微弱。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