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5 矿物与岩石的剩余磁化
大多数岩石的磁化率基本上反映它们的磁铁矿含量。剩余磁化虽然也与磁铁矿的数量有关,但是易受其他因素影响,特别受磁性矿物的颗粒大小、微结构以及地质历史的影响。岩石的天然剩余磁化通常具有多种成分的特性,它是一些剩磁成分的总和。各种成分各有一定数量的磁性颗粒,在不同的时间获得指向不同的剩磁。针状亚微米大小的单畴磁铁矿颗粒磁化最强。直径小于22μm的膺单畴(钛)磁铁矿也具有较强的剩磁,是许多岩石的主要剩磁载体。大的磁铁矿颗粒具有较弱的剩磁,相应地其Q值小于1。
赤铁矿和单斜磁黄铁矿的Q值高,但是赤铁矿是弱磁的,富含赤铁矿的岩石很少引起明显的异常,除非伴有磁铁矿和(或)磁磁铁矿。在某些情况下,少量的磁铁矿或磁赤铁矿与赤铁矿紧密共生,可能呈现比较强的、Q值特别高的剩磁。
含磁黄铁矿的岩石通常有比较强的剩磁,可能是早期产生的,其指向偏离现代磁场方向。硫复铁矿(greigite)是20世纪60年代发现的一种新矿物,是亚铁磁性的,具有高Q值。许多类岩石含有软磁性的MD磁铁矿,其剩磁指向接近现代地磁场方向,因而添增感应磁化,增大有效磁化率。在此情况下,即使柯氏比接近1,许多磁异常可解释为感应磁化引起的。
含有磁性较硬的MD颗粒磁铁矿的岩石,可能具有早期稳定的Q值较高的剩磁。含有这种MD磁铁矿颗粒的火成岩,其热剩磁的柯氏比约为0.5。在此情况下,剩磁的方向记录了岩石冷却时地磁场的方向。剩磁的方向,可能是正向,也可能是反向,也可能大大偏离现代地磁场方向,取决于岩石的年代。图53显示各类岩石的柯氏比数值范围。
图5-3 各类岩石测得的和常见的柯尼希斯贝格比Q(柯氏比Q)范围[4]
剩余磁化的形成也受各向异性的影响。因此由强各向异性岩石获得的古地磁结果,需要做各向异性校正。在以剩磁为主的地区,强各向异性使磁异常解释复杂化,如果忽视各向异性,会出现错误。
澳大利亚条带状含铁建造(Banded Iron Formation,BIF)中的磁铁矿,其颗粒大小在MD大小范围内。一般地,大的MD颗粒柯氏比Q小于1。当磁铁矿含量很高时,磁化率增高,剩磁增加的更高,因而BIF的Q值变化范围较宽,但主要落在1~2范围内。BIF平行于层面的有效磁化率比垂直于层面的要高2~4倍。富含磁铁矿的BIF,顺层磁化率常见值为0.5~2.0SI(0.05~0.16G/Oe)。同样,顺层比垂直方向更易获得剩磁,因此,导致剩磁方向偏离古地磁场方向而偏向层面。澳大利亚BIF的情况,值得我们参考。
磁异常是由磁偶极子源引起的,形态较复杂,为了简化异常形态,现在广泛采用化向磁极(reduction to the pole,RTP)的方法处理磁测数据。这种方法需要知道磁化强度方向的信息。在大范围内,很难获得这样的信息,于是通常假定磁化强度方向平行于地磁场方向,或者可以忽略不计。如果情况并非如此,那么RTP算法就会得出不能解决问题的结果。这是一个不考虑前提条件、进行数据处理的典型例子。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