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西旋回
泥盆系-二叠系沉积期为海西旋回,是古生代第二个构造旋回。影响到四川盆地范围的运动主要有泥盆纪末的柳江运动、石炭纪末的云南运动和早、晚二叠世之间的东吴运动。其性质皆属升降运动,造成地层缺失和上下地层间呈假整合接触(如图2-5、图2-6所示)。
图2-5 海西-早印支期盆地分布图(张国伟等,2006)
图2-6 中国南方晚石炭世构造-岩相古地理图(据刘宝珺,1994)
加里东运动以后,以四川、黔北为主体的上扬子古陆和康滇古陆连为一体,持续抬升,盆地内除川东地区有中石炭统外,广泛缺失泥盆、石炭系(如图2-5、图2-6所示);地台边缘的龙门山地区和康滇古陆东缘发育的泥盆、石炭系。早、晚二叠世之间的东吴运动使扬子地台在经历了早二叠世海盆沉积以后再次抬升成陆,上、下二叠统在广大地区内呈假整合接触。抬升幅度较大的地区在大巴山和龙门山一带,康滇古陆前缘相对要弱,保留地层较全;晚二叠世早期张裂运动,盆地西南部和康滇古陆可见到大规模的玄武岩,盆地内部沿龙泉山、华蓥山及川东部分高背斜带上也相继发现有玄武岩和辉绿岩体,说明当时断裂活动的规模较大(罗志立,1994)。泥盆、石炭系的分布区除受沉积时的古陆控制以外,北东、北西和南北向等不同组系的断裂活动也起了重要作用,其边界一般与这些断裂呈平行分布。这从一个侧面反映了进入泥盆、石炭纪以后,块断之间的差异升降活动变得更加明显。
从晚古生代开始,扬子地区进入古特提斯演化阶段,也就是联合古陆裂开与拼合的过程。扬子板块至二叠纪裂陷活动发展到顶峰的时期,以大规模的峨眉山玄武岩的喷出为代表(如图2-7所示)。在扬子北缘,沿勉略东西一线,在秦岭带南缘扩张打开,形成从青海花石峡-玛沁德尔尼-南坪-勉略-湖北花山的有限洋盆,分离出大别-秦岭微板块,勉略洋盆也处于最大的扩张发展时期,宜昌、广元发育坳拉槽(如图2-7所示)。沉积了黑色灰岩(栖霞组)、黑色泥岩(大隆组)、灰色灰岩、生物礁灰岩(长兴组)、鲕粒灰岩(飞仙关组)(如图2-8所示)。
图2-7 中国南方晚二叠纪长兴期构造-岩相古地理图(张国伟等,2006)
随着勉略洋和钦防残留洋的逐渐关闭,海水慢慢从扬子地块北缘退出,雷口坡沉积末期形成广泛的剥蚀区(如图2-9所示)。海西末期、印支早期形成红色碎屑岩夹泥灰岩、石膏、煤层的海陆交互相沉积。嘉陵江组和雷口坡组的石膏岩夹层厚度较大,层位稳定,形成区域性构造滑脱层。
图2-8 中国南方早三叠印度阶(飞仙关沉积期)构造-岩相古地理图(刘宝珺,1994)
图2-9 中国南方晚三叠卡尼期(雷口坡沉积期)构造-岩相古地理图(刘宝珺,1994)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