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2 可持续发展的概念与原则
1.可持续发展的概念和内涵
1987年,以挪威首相布伦特兰(Brundtland H)为主席的联合国世界环境和发展委员会发表了《我们共同的未来》(Our Common Future)的报告,其中对可持续发展定义为:“可持续发展(SD,Sustainable Development)是既满足当代人的需求,又不危及后代人满足其需求的发展”。这是世界上公认的首次对可持续发展所作的定义。此后,不同专家学者和机构从各个方面对可持续发展的概念和内涵进行了阐述和演绎。概括起来其要点主要有以下两个方面的内容:
(1)发展必须受到制约。人类应坚持与自然和谐的方式,追求健康而富有生产成果的生活,这是人类的基本权利;但却不应凭借手中的技术与投资,以耗竭资源、污染环境、破坏生态的方式求得发展。
(2)世代应该保持公平。当代人在创造和追求今世的发展与消费时,应同时承认和努力做到使自己的机会和后代人的机会相平等。因此,绝不能剥夺或破坏后代人应当合理享有的发展与消费的权力。
作为一个具有强大综合性和交叉性的研究领域,可持续发展涉及到众多的学科,可以有不同重点的展开(赵振华等,2003)。例如,生态学家着重从自然方面把握可持续发展,理解可持续发展是不超越环境系统更新能力的人类社会的发展。经济学家着重从经济方面把握可持续发展,理解可持续发展是在保持自然资源质量和其持久供应能力的前提下使经济增长的净利益增加到最大限度。社会学家从社会角度把握可持续发展,理解可持续发展是在不超出维持生态系统涵容能力的情况下尽可能地改善人类的生活品质。
从现实的环境与发展综合决策来考虑,可持续发展的思想实质是:尽快发展经济满足人类日益增长的基本需要,但经济发展不应超出环境的容许极限,经济与环境必须协调发展,保持经济、社会持续发展。其实质主要包括以下3点:①对可更新资源的开发利用速度不超过其更新速度;②对不可更新资源的开发利用速度不超出其可更新替代物的开发速度;③污染物的排放总量(包括累积量)不超过环境容量。
可持续发展是一种新的发展观和发展战略。它变过去人与自然的对立关系为和谐关系,要求经济、社会的发展必须同资源开发利用和环境保护相协调,在满足当代人需要的同时,不危及后代人满足的能力。可持续发展是生态、经济、社会三位一体的协调发展,它涉及可持续经济、可持续生态和可持续社会三方面的协调统一,要求人类在发展中讲究经济效率、关注生态安全和追求社会公平,最终达到人类生活质量的提高。它将环境问题与发展问题有机地结合起来,已经成为一个有关社会经济发展的全球性战略。
大量研究表明,在人类可持续发展系统中,经济可持续性是基础,生态可持续性是条件,社会可持续性才是目的,三者不可分割。人类应该追求的是以人为目标的生态—经济—社会复合巨系统的持续、稳定、健康与协调发展。
2.可持续发展的基本原则
可持续发展是一种新的人类生存方式和发展模式。贯彻和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必须遵从以下4项最基本的原则(赵振华等,2003)。
(1)公平性原则(Fairness)。可持续发展强调发展应该追求两方面的公平:一是本代人的公平即代内平等。可持续发展要满足全体人民的基本需求和给全体人民机会以满足他们要求较好的生活愿望。当今世界贫富悬殊、两极分化的现状不利于实现可持续发展。因此,要给世界以公平的分配和公平的发展权,要把消除贫困作为可持续发展进程特别优先的问题来考虑。二是代际间的公平即世代平等。要认识到人类赖以生存的自然资源和环境容量是有限的。本代人不能因为自己的发展与需求而损害人类世世代代满足需求的条件——自然资源与环境,而是要给世世代代以公平利用自然资源的权利。
(2)协调性原则(Coordination)。环境(包括资源)、经济与社会(人口、科教等)三者是可持续发展复杂系统中不可分割的子系统,它们彼此相互联系,相互制约,共同组成一个整体。因此,可持续发展的关键是要使社会、经济、环境协调发展。为了实现这一目标,需要人类通过不断理性化的行为和规范,协调人类社会经济行为与自然生态的关系,协调经济发展与环境的关系,协调人类的持久生存与资源长期利用的关系,做到经济发展与生态平衡的和谐统一,经济发展对自然资源的需求和供给能力的和谐统一,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的和谐统一,经济发展与社会发展的和谐统一。
(3)持续性原则(Sustainability)。持续性原则的核心思想是指人类的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不能超越自然资源与生态环境的承载能力。这意味着,可持续发展不仅要求人与人之间的公平,还要顾及人与自然之间的公平。资源与环境是人类生存与发展的基础,离开了资源与环境就无从谈及人类的生存与发展。资源的持续利用和生态系统的可持续性的保持是人类社会可持续发展的首要条件。人类发展对自然资源的耗竭速率应充分顾及资源的临界性,应以不损害支持地球生命的大气、水、土壤、生物等自然系统为前提。换句话说,人类需要根据持续性原则调整自己的生活方式、确定自己的消耗标准,而不是过度生产和过度消费。
(4)共同性原则(Common)。鉴于世界各国历史、文化和发展水平的差异,可持续发展的具体目标、政策和实施步骤不可能是唯一的。但是,可持续发展作为全球发展的总目标,所体现的公平性、协调性和可持续性原则,则是应该共同遵从的。要实现可持续发展的总目标,就必须采取全球共同的联合行动,认识到我们的家园——地球的整体性和相互依赖性。从根本上说,贯彻可持续发展就是要促进人类之间及人类与自然之间的和谐。如果每个人都能真诚地按“共同性原则”办事,那么人类内部及人与自然之间就能保持互惠共生的关系,从而实现可持续发展。
本书认为,以上原则是评价研究区域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依据。区域发展是否达到公平性、协调性、可持续性和共同性是评价一个地区是否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必要条件,它们既是可持续发展的基础和保障,也是可持续发展的目标和动力。因此,从某种程度上讲,区域可持续发展的评价研究可以分解为对以上4项基本原则的评判、分析和诊断。
3.可持续发展的评价方法
近年来,国内外对可持续发展指标体系和评估方法进行了广泛研究,并取得了大量的成果。然而,由于可持续发展涉及面广、影响可持续发展的因素很多,况且研究者从不同的角度对可持续发展的内涵、外延产生不同的认识,因而还没有形成举世公认的可持续发展指标体系(赵振华等,2003)。建立和完善可持续发展指标体系,将是一个不断探索和实践的过程。目前,国内外可持续发展的评价标准和方法大体分为3类:
第1类,是以综合财富不减少为标准的评价方法。包括:①世界银行提出的以人均资本不减少为标准的评价方法。这里所说的资本包括人造资本、自然资本、人力资本、社会资本。②世界银行1995年提出的以“真实储蓄率”不降低为标准的评价方法。真实储蓄率=(GDP-总消费+教育投资-产品资本折旧-环境资源成本)/GDP。③美国经济学家萨缪尔森提出的以社会边际收益与成本相平衡为标准的评价方法。
第2类,是以“三类零增长”为标准的评价方法。1996年,中国科学院牛文元研究员和美国哈瑞斯教授提出了以与高增长相对应的“三类零增长”为核心、12个动态平衡式为补充的“统计规则”(Niu,et al.,1996)。“三类零增长”的内容是:人口数量的零增长(对应于人口素质的提高),物资和能源消耗的零增长(对应于人造财富的增长),生态和环境退化速率的零增长(对应于空间建设和人类生活质量水平的提高)。
第3类,是以经济、社会、环境协调发展模型为标准的、无量纲化的评价方法。这是一种综合评价广义可持续发展的标准和方法,这种方法不是严格意义上的可持续发展实现程度的评价。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