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节 西昆仑山东段金顶山地区第四纪火山岩
1.地质特征及其时代
金顶山地区第四纪更新世火山岩发育于可支塔格构造混杂岩带以北地区。出露面积约81km2。其中金顶山火山岩规模最大,约70km2,其次摘星山火山岩约6km2。另在鹰嘴山、绕云山等地也有少量分布。
金顶山火山岩地貌上呈中间高四周低缓的盾形,高差约300m,火山口位于火山岩中部,直径近1km,至少存在3次火山喷发,喷发规模由大变小。摘星山火山岩地表形态呈水滴状,喷发中心位于飞云山—摘星山半山腰,呈锥柱状高出地表约70m,直径约600m,熔岩顺摘星山山沟分布,两次喷发的熔岩呈倾斜的阶梯状。鹰嘴山、绕云山火山岩呈平缓的熔岩被覆盖在海拔较高的、山头倾的古近纪阿克塔什组(E3a)紫红色碎屑岩之上(图4-2)。火山岩顶部大部分保存完好,局部可见熔岩上部特有的岩浆流动表壳构造,如绳状构造、翻花状构造等,说明岩石剥蚀程度较浅。金顶山第一、二次喷发的火山岩及火山口中心块状安粗岩,其全岩K-Ar法同位素年龄值分别为1.93Ma、1.08Ma、0.45Ma,于摘星山第二次火山岩中全岩K-Ar法同位素年龄值2.97Ma,由此得出火山岩形成时代较新,为第四纪更新世。
图4-2 鹰嘴山安山岩与地层接触关系素描图
2.火山岩相及岩石学特征
该火山岩属典型的陆相中心式喷发,由溢流相和喷发相组成。
溢流相主要由安粗岩组成,由下往上出现较明显的结构构造颜色分带,即熔岩层的下部及上部主要为紫红色、黑色气孔状安粗岩,但两者的气孔形态、厚度不一样,在颜色上也略有差别;中部为浅灰—灰色块状安粗岩,气孔不发育,与前两者之间呈过渡关系。熔岩顶部为渣状熔岩或浮岩,局部见保存较好的表壳流动构造。气孔状安粗岩的气孔含量为20%~60%,部分大于70%为浮岩块状安粗岩,气孔很少,斑状结构,斑晶含量在10%~20%之间,由斜长石、角闪石及少量透长石组成。基质为斜长石(30%~40%,An值48—60、角闪石(10%~20%)、玻璃质(15%~60%,一般为30%~50%),极少量辉石。
爆发相由火山角砾岩组成,火山角砾岩呈紫红色、灰紫色、斑杂色,分布于火山口附近。角砾呈棱角状,直径为2~10cm,个别达30cm,其中同源屑(岩屑、浆屑、玻屑)约90%,异源屑及晶屑为2%~5%。
火山岩中包体较发育且复杂,主要为深源包体,常见有闪长岩类、变粒岩类、黑云母片麻岩类,少量辉长岩、橄榄辉石岩、麻粒岩。另有少量浅源包体。深源包体的发现说明火山岩浆来源深度较大,相当于下地壳或壳幔过渡带范围。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