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节 青藏高原新构造格架
青藏高原的新构造最常见、最基本的是3种组合形式。
1.挤压性活动构造带
如昆仑南缘活动断裂带、西金乌兰湖活动断裂带、班公湖-怒江活动断裂带和雅鲁藏布江活动断裂带及金沙江活动断裂带。
2.走滑拉张性堑垒活动带
如申扎杰岗山-谢通门活动构造带、当惹雍错-许如错活动构造带、夏岗江山-杰萨错活动构造带和仑木错-帕龙错活动构造带等。它们都是近南北向展布的引张性堑垒式活动构造带。有以下3个特点:
(1)明显受东西向活动断裂带制约,在接近东西向断裂带时往往趋向消失。明显呈反“S”形偏转,向南接近雅鲁藏布江带,向南东方向偏转;向北接近班公湖断裂带,向北西方向偏移。反映出东西向活动构造带以挤压性质为主,同时兼有右旋走滑性质。
(2)南北向的堑垒构造是东西向右旋走滑控制的拉裂盆地和地垒式隆起。地垒式块断隆起带往往在拉裂盆地的西侧发育,规模较大,现代冰雪覆盖较多,冰蚀地貌发育,并具独特的弧形冰川,弧形冰碛裙。
(3)拉裂盆地的第四纪沉积主要是中更新世以来的河湖相及冰碛沉积,厚度一般不大,很少超过1 000m,这些第四纪近南北向活动构造的青藏高原地区主要局限于西藏中、西部或藏南分布,拉张伸展规模并不很大。对于青藏高原整个活动构造系统来说是局部性的,而且只涉及地壳表层。青藏高原地区第四纪以来,并非以东西向拉伸为主的活动构造作用。
3.北西西、北东东和北北西向的走滑断层系
青藏高原新构造系统是在青藏高原地区地壳增厚到相当规模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青藏高原地区地质发展的历史研究表明,青藏高原地壳的形成是一个由薄变厚的发展过程。高原最重要的发展规律是由古生代—中生代的裂变作用为主,到新生代时以聚变作用为主,活动构造带则是新生代陆内汇聚(包含陆壳缩短、地壳加厚)的最终应变产物。所以可以说,新构造系统是青藏高原大幅度隆起的必然结果。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