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拉伯艺术
音乐
阿拉伯音乐起源于贝都因人的游牧生活,最早的韵律是赶驼者按照骆驼行进的节奏吟唱的曲调。贾希里叶时代,出现了商旅驼队吟唱的民谣,多神崇拜的祭祀仪式往往也伴以相应的颂歌。在伊斯兰教产生之前,阿拉伯人非常爱好诗歌,并将它们谱成了歌曲,类型多种多样,包括宗教歌曲、商队歌曲、战争歌曲、爱情歌曲等等。与之相应的还传入了一些乐器,其中铃鼓、长笛、双簧管、皮面琵琶等,成为阿拉伯人常用的乐器。
阿拉伯人民非常喜爱音乐,认为音乐和诗歌对改善社会关系、纯化男女关系起到促进作用。
伍麦叶时代,宗教情感淡薄,娱乐成风。在希贾兹的两座圣城,云集着四方的歌手。麦加的黑人歌手赛义德·米斯哲哈曾经在叙利亚和伊拉克学习拜占廷音乐和波斯音乐,将阿拉伯诗歌谱成曲调,可谓伊斯兰音乐的开山鼻祖。继赛义德·米斯哲哈之后,伊斯兰世界的乐坛又相继出现了4位著名歌手:伊本·苏拉吉,突厥血统,曾经师从赛义德·米斯哲哈学习音乐,相传他将波斯琵琶引入希贾兹,并且首先使用乐鞭指挥演奏;盖立德系柏柏尔血统,曾经向伊本·苏拉吉学习音乐,后来成为名噪一时的歌手;伊本·穆哈拉兹,波斯血统,被誉为阿拉伯的响板手;麦尔巴德,黑人血统,曾在大马士革的宫廷演唱歌曲,备受哈里发的恩宠。麦地那的歌妓迦米拉,堪称希贾兹乐坛的佼佼者。伍麦叶时代,波斯的板面琵琶和木制笠笛等许多乐器相继传入。伍麦叶王朝的哈里发和达官贵人大都效仿波斯风俗,经常举办歌舞晚会。
阿巴斯时代,阿拉伯音乐进入了它的辉煌时代,乐坛歌手也是层出不穷。马赫迪在位期间,麦加人谢雅图和摩苏尔人易卜拉欣颇具音乐天赋。据说,谢雅图的歌声比洗热水澡更能使发冷的人感到温暖;易卜拉欣竟然在指挥数十名乐手演奏琵琶的时候发现其中1人的第二根琴弦拉得不够紧。后来,易卜拉欣成为哈伦的清客,受到哈里发的礼遇,经常得到数额可观的赏赐。这一时期,音乐理论在阿拉伯世界也有了长足发展,穆斯林将希腊语的音乐著作译成阿拉伯语,有一些希腊语的有关音乐理论的著作也译成了阿拉伯语广泛流传。巴格达的音乐家易司哈格·穆绥里撰写了数部著作,总结音乐理论和创作实践,论述旋律和节奏的构成。著名学者法拉比深入探讨了音乐的结构、曲调和节奏,所撰写的《音乐大全》和《节奏分类法》,被时人视为音乐理论的权威之作,并对西方音乐产生一定的影响。
绘画艺术
伍麦叶时代的著名建筑阿姆拉宫,其中就有许多出自异教徒之手的精美壁画。阿巴斯王朝的哈里发穆尔太绥姆在836年营建萨马拉时,下令用裸体人像和狩猎场面的壁画装饰新都的内宫。穆台瓦基勒在位期间,哈里发聘请的拜占廷画匠甚至将基督教堂和僧侣的图案画在萨马拉的内宫墙壁。但由于伊斯兰教反对偶像崇拜,他们认为只有安拉才有权表现人和动物的形象,所以在清真寺里都看不到人和动物形象的艺术品。
书法艺术
穆斯林长期遵循经训的教诲,崇尚书法艺术,所以书法艺术是阿拉伯艺术的重要方面,而它的表面形式又主要是誊抄《古兰经》。《巴赫拉姆杀龙》中的阿拉伯书法由于绘画内容的诸多限制,穆斯林大都在书法领域尽情显露自己的艺术才华。他们不断汲取异族和异教的绘画技巧,将自然的美感融会于书法艺术之中,使书法艺术达到了炉火纯青的境界。麦地那时代,库法体阿拉伯文颇为盛行。这种书体,古朴方正,棱角清晰,线条粗犷,近似于汉字中的篆书。据传,先知穆罕默德就曾用库法体书法,亲笔给阿拉伯各部落酋长写信,号召他们皈依伊斯兰教。奥斯曼在位期间确定版本的《古兰经》,便是用库法体誊抄。伍麦叶时代,纳斯赫体阿拉伯文逐渐取代库法体,风行伊斯兰世界。该体盘曲流畅,便于手写,近似汉字中的行书。迪瓦尼体字间聚散分明,字形委婉多姿,近似汉字中的楷书,主要用于公文的书写。苏勒斯体又称三分体,宛若几何图案,字形复杂,字体雍容华贵,近似汉字中的草书,多用于装饰性的文字书写。与之相应,阿拉伯还出现了一批著名的书法家,如赖哈尼、伊本·木格莱、伊本·伯瓦卜、穆哈盖格等。
建筑艺术
生活在阿拉伯半岛的贝都因人,最初并无严格意义的建筑可言。流动的帐篷是他们的宅居,浩瀚的旷野是他们的庙宇,无垠的沙丘是他们的坟墓。伍麦叶时代,阿拉伯人初别自己的故土,对于沙漠生活尚有特殊的情感。哈里发似乎并不喜欢喧嚣的大马士革,而是偏爱静谧的去处。他们大都隐匿在叙利亚沙漠的边缘地带,并建造了许多行宫。这些行宫或者位于罗马要塞的废墟,或者仿照拜占廷和波斯的建筑风格。马立克曾在叙利亚沙漠的西南侧建造穆瓦盖尔宫(即荣誉宫),其子韦里德二世在穆瓦盖尔宫附近的罗马要塞遗址建造穆斯塔勒宫(即堡宫)和阿兹拉格宫(即蓝宫)。
著名的穆沙塔宫(即冬宫)位于上述行宫附近,用石块做建筑材料,是贝都因人沙漠建筑的杰作。整个建筑呈正方形,围墙环绕四周,围墙两侧筑有塔楼,正门两侧亦各有塔楼,巨大的水池位于庭院的中央,主殿和寝宫依次排列在水池的后面。寝宫的顶部呈3个半圆形,寝宫两侧各有筒形穹窿,采用波斯风格的尖形弓架结构。主殿内墙 麦加的大清真寺有许多壁龛和侧柱,与后来清真寺的殿内装饰如出一辙。阿木赖宫位于死海北端,建于韦里德一世在位期间,用红石灰石做建筑材料,包括主殿和辅厅。主殿的顶部是3个筒形穹窿,外面的光线由筒形穹窿的6个窗口射入殿内。辅厅的屋顶各呈筒形穹窿、十字穹窿和三角穹窿,内设浴室和排水设备。主殿的正面墙壁画有哈里发的肖像,侧面墙壁是6个异族君王的画像,其中包括罗马的独裁者恺撒、波斯皇帝胡斯洛、埃塞俄比亚的阿克苏姆国王尼加斯、西班牙的西哥特国王罗德里克。其余墙壁以及辅厅也有许多精美的壁画,包括竞技、狩猎的场面和裸体女人的肖像,波斯的艺术风格和拜占廷的绘画技巧尽显于壁画之中。
宗教建筑历来是建筑艺术的典型佳作,在伊斯兰教盛行的阿拉伯世界更是如此,清真寺建筑风格的演变过程则是阿拉伯人传统文化风格与被征服地区异族异教艺术时尚渐趋融会的缩影。清真寺在阿拉伯语中称作“麦斯只德”,意为礼拜的场所,殿堂和浴室是清真寺的基本要素。根据《古兰经》,麦加的克尔白应是最古老的清真寺。麦地那的先知清真寺始建于622年,代表早期伊斯兰时代朴实无华的建筑风格。
伍麦叶时代,在被征服地区异族异教艺术时尚的影响下,清真寺的建筑风格发生变化。www.guayunfan.com穆斯林模仿基督教堂的供坛,首先在麦地那的先知清真寺殿内正墙增设凹壁(米哈拉卜),用来指示礼拜的朝向,其他诸地的清真寺于是竞相效法。穆斯林还模仿叙利亚原有的望楼和基督教堂的高塔,在清真寺的院墙增设宣礼塔(米宰纳)。伊拉克总督齐亚德·阿比曾酝士拉清真寺增设7座宣礼塔,埃及总督麦斯莱麦·穆哈拉德于672年在弗斯塔特的阿慕尔清真寺四角增设4座宣礼塔,韦里德一世在位期间的希贾兹总督欧默尔也曾在麦地那的先知清真寺增设宣礼塔。叙利亚的宣礼塔往往采用石块建造,呈四方形;埃及的宣礼塔多由泥砖砌成,建筑风格与亚历山大里亚的著名灯塔颇为相似;在伊拉克,建于阿巴斯时代的萨马拉清真寺,其宣礼塔模仿古巴比伦的庙塔,分为7级,代表日、月和金、木、水、火、土5大行星。
马立克在位期间,为与阿卜杜拉·祖拜尔及其控制的希贾兹两座圣城分庭抗礼,在耶路撒冷建造萨赫莱清真寺,又称“磐石上的圆顶寺”。该寺呈八角形,每边长约20米,高9 5米,墙壁用石块砌成,上面为一巨大的圆顶,由许多方柱和圆柱支撑。摩洛哥哈桑清真寺的宣礼塔和石柱据说,萨赫莱清真寺的圆顶,系模仿布斯拉的大教堂和耶路撒冷的圣陵教堂建造。圆顶的表面和八角檐梁镶嵌着彩色的瓷砖,并且刻有精美的库法体《古兰经》经文。圆顶之下陈放着所谓的圣石,长宽各约10余米。相传,先知穆罕默德于621年的一个夜晚踏此圣石登霄,遨游仙界。该寺建成以后,巨型圆顶和镶嵌细工的建筑风格被穆斯林广为效仿,成为后世清真寺的重要特征。耶路撒冷的萨赫莱清真寺、阿克萨清真寺和大马士革的倭马亚清真寺,明显不同于麦地那的先知清真寺以及巴士拉、库法、弗斯塔特、凯鲁万等地最初建造的清真寺,体现了阿拉伯人的建筑风格与异族异教艺术时尚的完美结合。
阿巴斯时代,伊斯兰世界的建筑艺术日臻成熟。巴格达的绿圆顶宫、萨马拉的巴尔库瓦拉宫、科尔多瓦的阿萨哈拉宫以及萨马拉清真寺、科尔多瓦清真寺、非斯的卡拉维因清真寺、弗斯塔特的伊本·土伦清真寺、开罗的爱资哈尔清真寺,皆可称作伊斯兰建筑艺术的瑰宝。
陵墓建筑是阿拉伯建筑的又一重要内容。由于伊斯兰教认为灵魂可以脱离肉体而单独存在,所以对兴建去世者的陵墓特别重视。著名的陵墓被称为“圣陵”,埋葬在圣陵中的一般都是阿拉伯世界中著名的统治者、皇亲国戚、宗教领袖、教派首领、对伊斯兰教的发展有杰出贡献的穆斯林长老或穆斯林崇拜的特殊的宗教人物。
陵墓建筑的登峰造极的杰作,就是被誉为世界七大建筑奇迹之一的印度的泰姬陵,它是印度莫卧尔王朝第五代皇帝沙杰罕为了深切纪念因分娩而去世的爱妃泰姬·玛哈尔而建造的巨大陵墓。整座陵墓宛如一所宏大的清真寺礼拜殿,成为伊斯兰陵墓建筑的最高典范。
陵墓建筑与清真寺建筑一样,具有“两世兼顾”的特点,既庄重肃穆,又美观华丽。这些颇具特色的阿拉伯建筑,在人类建筑史上占据着举足轻重的地位。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