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历史故事 法兰西第五共和国_法国历史故事

法兰西第五共和国_法国历史故事

时间:2023-06-20 历史故事 版权反馈
【摘要】:法兰西第五共和国_法国历史故事1958年初,法国殖民地阿尔及利亚的民族反抗运动高涨。戴高乐出任总理后便着手制定新的宪法,结束第四共和国。赞成新宪法的占80%的多数票,第五共和国诞生。第五共和国的最初10年显然可以称之为“戴高乐的共和国”。为了更有力地在全球范围内向美国的霸权挑战,戴高乐不顾美国施加的巨大压力,于1964年1月27日正式承认中华人民共和国,使法国成为西方主要国家中第一个同中国建立正式外交关系的国家。

法兰西第五共和国_法国历史故事

1958年初,法国殖民地阿尔及利亚的民族反抗运动高涨。为此,法国政府增兵50多万,耗资巨大,但却仍然束手无策。阿尔及利亚殖民当局和驻军以及法国本土的资产阶级都需要一个强有力的人物来收拾局面,他们把目光集中在戴高乐身上。1958年5月,驻阿法军发动叛乱,要求建立以戴高乐为首的救国政府。当晚,国民议会通过了以人民共和党领袖弗林姆兰任总理的新内阁,但叛乱仍在扩大,甚至波及阿尔及利亚全境。5月15日,驻阿法军司令萨朗再次吁请戴高乐出来主政,并带头高呼“戴高乐万岁”。当天下午,戴高乐向新闻界发表申明,表示愿意以祖国利益为重出来接管权力。5月26日,弗林姆兰秘密会见戴高乐,次日宣布辞职。29日,科蒂总统向议会发出咨文,要求授权戴高乐组阁,否则他将离职。与此同时,科蒂又在各党派中积极活动,反复申明自己的立场。31日,戴高乐会见了除共产党以外的所有政党首脑人物,以求得他们的支持。

6月1日,戴高乐内阁成立。这是第四共和国最后一届政府。戴高乐出任总理后便着手制定新的宪法,结束第四共和国。1958年9月举行公民投票。赞成新宪法的占80%的多数票,第五共和国诞生。12月,戴高乐以绝对多数票当选总统。

与第三、第四共和国宪法相比,第五共和国的国家权力不在议会,而在总统,总统既是民族独立和领土完整的保障者,又是所有国家机构之间的最高仲裁者,任期7年,有权任命总理和其他高级文武官员。一旦与议会发生冲突,总统可以解散议会,举行新的选举。

戴高乐的政权是一个强有力而且十分稳固的政权,在他11年的总统任期内,一反过去总理和内阁走马灯似的更替现象,只换了三个总理和六届内阁,政治上出现了相对稳定局面。由于总统的权力大于议会,致使议会倒阁很难成功。1962年,议会通过对蓬皮杜内阁不信任案,戴高乐下令解散议会,举行新的议会选举,并再次任命蓬皮杜为总理。(www.guayunfan.com)由于政局的稳定,戴高乐统治的第五共和国经济发展迅速。从1958~1968年的十年间,工业生产和农业生产均增长60%以上,在资本输出中,法国仅次于美英而居世界第三位,由一个债务国再次成为债权国。在外交方面,戴高乐“在世界上奉行世界性政策”,也就是使法国真正成为世界上的大国。为保障大国的地位,戴高乐加强了法国的国防力量,发展起自己的核装备。同时注意同欧洲其他国家保持合作关系,以共同对付美国的霸权主义。德法原为宿敌,而戴高乐这时则主动地同西德建立友好关系,渐次消除原来的积怨。对于原苏联和第三世界国家,戴高乐也尽量多栽花少栽刺。

第五共和国的最初10年显然可以称之为“戴高乐的共和国”。在这一时期,法国的国际地位明显上升,而且还成了西方诸国中唯一敢对美国说“不”的国家。这一局面的形成,固然要首先归功于法国综合国力的不断增强。但是,它也与始终在为法兰西民族的强大、独立和尊严而拼搏的戴高乐所推行的外交政策密切相关。

法国在第四共和国时期的对外政策基本上可以说是唯美国的马首是瞻。在飞扬跋扈、颐指气使的山姆大叔面前,“高卢雄鸡”因有求于美国的经济援助和军事保护而不得不忍气吞声,俯首帖耳。在其再度复出之后,戴高乐自然不愿让法国继续处于这种屈辱的“小伙计”地位。为此,他在大权在握后即推行以全面抗美,维护民族独立,力争大国地位为核心的外交政策。

戴高乐这种以抗美独立为特色的外交政策,首先表现在对北约的态度上。1958年7月5日,他在同访法的美国国务卿杜勒斯会谈时就改组北大西洋公约组织问题首次同美国交锋。9月17日,戴高乐在致艾森豪威尔总统和英国的备忘录中要求改组北约组织,提出组成美英法三国核心领导机构,共同领导新的西方联盟。在这份备忘录中,戴高乐还向美英两国发出这样的信息:若上述要求得不到满足,法国将不与北约组织进行合作。面对戴高乐摆出的欲与美国平起平坐的架势,美国虽大感不快,但又不愿因表示反对而惹恼戴高乐,使北约由于法国的作梗而实力受损。因此,美国就采取了回避或拖延的对策。在摸清美国并无诚意建立美英法“三头政治”,让法国与其分享权力后,戴高乐开始把他的意图逐步付诸实施。1959 年3月,他宣布从北约撤出法国地中海舰队。6月,拒绝美国在法国储存核弹头和在法国建立中程导弹基地。1963年6月,撤回大西洋舰队。1966年2月,宣布法国退出北大西洋公约军事一体化组织,撤除美国在法国的驻军和基地。

坚持独立的国防观念,建立自己独立的核力量,堪称戴高乐争取大国地位政策的重要基础。与身处核时代中的许多政治家一样,戴高乐清楚地认识到是否拥有核武器实际上已成为一个国家有没有资格跻身于大国行列的重要标志。他甚至毫不隐讳地说,没有独立的核力量,法国“将不再是一个欧洲的强国,不再是一个主权国家,而只是一个被一体化的卫星国”。有鉴于此,戴高乐在重新上台后加速了第四共和国后期的几届政府已经启动的制造核武器的步伐。1960年2月13日,法国第一个原子装置在雷冈沙漠中心地带试验成功。为了不使其发展核武器的努力受到美苏两国的限制,法国在1963年4月正式拒绝美国提出的“多边核力量”计划。此外,法国还坚持抵制美苏炮制的“部分禁止核试验条约”。

为了更有力地在全球范围内向美国的霸权挑战,戴高乐不顾美国施加的巨大压力,于1964年1月27日正式承认中华人民共和国,使法国成为西方主要国家中第一个同中国建立正式外交关系的国家。由于此举使法国成为能同中、美、苏三家直接对话的唯一西方大国,故此法国的战略地位得到提高,其在国际舞台上的活动余地亦明显扩展。与此同时,他还力图改善同苏联以及其他东欧社会主义国家的关系。戴高乐对第三世界国家也采取了积极合作的态度,1964年,戴高乐曾对美国的后院——拉丁美洲展开外交攻势,走访了11个国家,签订了许多经济、贸易和技术合作协定。对美国在印度支那的战争政策,戴高乐亦多次在演说中予以激烈的抨击,很大程度上也是出于更好地抗衡美国的考虑。戴高乐还积极推动以法德合建与合作为核心的西欧联合,并为共同市场的巩固和发展提供种种便利。由于戴高乐所希望的欧洲就是一个由法国取代美国来发挥作用的欧洲,故此,他对与美国有着“特殊关系”的英国极力予以提防,将英国视为美国在欧洲的“特洛伊木马”。先后两次断然拒绝英国参加共同市场,以防共同市场溶化在美国设计的“大西洋共同体”之中。

戴高乐不仅在政治上和军事上和美国分庭抗礼,而且还力图打破美国在经济上对西方世界的垄断地位。为此,他首先十分注意法国的经济独立,对美国的经济渗透严加防范,尤其是严格限制美国在法国关键工业部门的投资;其次,他大胆地对美国的金融霸权提出挑战,多次要求改革以美元为中心的国际货币体系,主张恢复以黄金为中心的金本位制,并辅以一种同黄金有联系的集体储备货币。在其要求被美国拒绝后,戴高乐即下令将法国的全部美元储备换成黄金,并鼓动其他西欧国家也这样做,此举使从1957~ 1958年的经济危机开始岌岌可危的美元地位进一步低落。从1969年6月到80年代初,蓬皮杜、吉斯卡尔·德斯坦相继主政爱丽舍宫时,法国对美国的激烈对抗政策虽有所缓和,但仍力图保持自己对两大超级大国的独立性,并充分利用法国处于东西南北各种集团和国家的交叉点上的有利地位,使法国继续充当“仅次于超级大国的大国”。

当作为社会党领袖的密特朗在20世纪80年代初首次入主爱丽舍宫时,其社会经济政策一度与那些右翼的前任大相径庭,然而,他的对外政策却依旧与他们基本相同。密特朗上台伊始就再三强调大国外交的连续性,并在对美关系中继续保持既结盟又独立的立场。为此,他多次声明,法国将忠于整个联盟,并继续履行它在北大西洋联盟内承担的义务。不过,他同时也一再强调,法国绝不再回到北约的军事一体化体系中去。相对而言,密特朗第一届任期的前期,较为注重巩固同美国的联盟关系。但在其中后期,则更为侧重显示对美的独立姿态开始发生巨大变化,遂使90年代的法国外交面临严峻的挑战。具体而言,随着雅尔塔格局瓦解和苏联解体,欧洲的秩序发生了剧烈的变化,这无疑给法国提供了进一步发挥大国作用的机会。然而,剧变后欧洲力量的严重失衡,也给法国的大国地位带来负面影响。

苏联的解体不仅使法国失去了借苏抗美的资本,而且还使其痛失“联苏制德”的这张牌。而东德和西德竟然如此迅速地得到统一,则更使法国对自己的西欧盟主地位忧心忡忡。面对后冷战时代让法国喜忧参半,或更确切地说忧大于喜的国际局势,密特朗不得不对法国的外交政策有所调整。为了找到一条在法国的实力与地位相对削弱的新形势下适合法国发挥大国作用的途径,密特朗在对外领域作出的重大抉择有两个。一是深化西欧联合,加快建立欧洲政治联盟、经济货币联盟,以及在西欧联盟框架内推进西欧共同防务。在密特朗的大力推动下,欧共体于1991年底通过了建立欧洲联盟的马斯特里赫特条约,规定最迟在1992年以前建成实现欧洲统一大市场、欧洲单一货币和共同外交安全政策的欧洲联盟。密特朗之所以热衷于将欧共体推向一个朝着经济、政治、外交、安全等多种职能兼备的联合体发展的新阶段,其用意主要在于“抗美”与“防德”。前者指借助欧共体整体合力同美国争夺欧洲事务的主导权,以最终实现由法国占主导地位的“欧洲人的欧洲”的夙愿,后者指的是借助欧洲联盟的经济、政治一体化和共同防务的综合机制来掣肘统一后国力大增的德国,防止其向东扩大势力并进而称霸欧洲。他的第二项重大抉择,则是在国际舞台上大肆充当“民主卫士”,竭力推行“人权外交”。此外,密特朗为扩大法国的国际影响,还试图让法国充当国际宪兵,成为向联合国提供维和部队最多的国家。

1995年5月,希拉克接替密特朗担任法国总统。这位戴高乐主义的传人在入主爱丽舍宫后,将“遵循戴高乐将军的教导,寻求法国在世界事务中应有的突出地位”视为己任。不过,为应付冷战后新形势的挑战,希拉克也不得不在戴高乐传统外交思想中糅进一些现实内容。有鉴于此,希拉克的外交被人称为“新戴高乐主义”外交。

在对美政策方面,希拉克上台伊始力图改善法美关系,借以加强自身的大国地位,应对欧洲地区的安全挑战,推动法美经贸关系的发展。但在这一过程中,他始终强调法国只乐于同美国建立“严格的平等伙伴关系”,法国绝不“接受”由美国统治的单极世界,不承认以美国为轴心的“世界新秩序”。事实上,他不仅这样说,而且确实也这样做了。例如,在古巴问题上,法国带头谴责美国炮制的赫尔姆斯—伯顿法。美国的小布什总统同英国首相布莱尔悍然发动的伊拉克战争,法国更是带头予以猛烈抨击,以致法美关系一度颇为紧张。值得一提的是,为保持法兰西文化传统,希拉克政府还大力抵制美国文化对法国的侵袭和渗透,包括严格限制美国电影和通俗音乐在法国媒体上播放等。

在对德和欧洲建设问题上,面对德国国内“大德国主义”思潮的抬头,希拉克政府加强了对德国的防范。为此,他在上台后不久就冒着极大的风险宣布恢复核试验,向德国显示其核打击的力量及决心(当然,此举的意义绝不仅于此)。不过在这同时,希拉克仍重视维系法德合作,并把法德轴心置于欧盟发展的中心位置。此外,与其前任密特朗一样,在希拉克任总统期间,法国在许多场合继续以“第三世界的保护神”自居,并在不少问题上确实也能“仗义执言”。不过,由于法国本身的实力毕竟有限,它在对第三世界的支持方面往往是说得多,做得少。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