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历史故事 从中立到参战_关于美国的历史故事

从中立到参战_关于美国的历史故事

时间:2023-06-21 历史故事 版权反馈
【摘要】:从中立到参战_关于美国的历史故事1914年8月,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这次战争使得各老牌帝国主义国家元气大伤,一下子从债权国变成了债务国,而当欧洲国家正忙于战争时,世界上经济最强大的国家美国却奉行了中立政策,对欧洲采取冷眼观望的态度。当战争爆发后,威尔逊总统随即宣布美国中立,要求美国人民“在思想上和行动上做到不偏不倚”。此事一经公布,立即在美国引起了强烈反响。

从中立到参战_关于美国的历史故事

1914年8月,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这次战争使得各老牌帝国主义国家元气大伤,一下子从债权国变成了债务国,而当欧洲国家正忙于战争时,世界上经济最强大的国家美国却奉行了中立政策,对欧洲采取冷眼观望的态度。历史上形成的孤立主义传统指导了第一次世界大战时期美国的国家对外政策。尽管威尔逊总统不甘心美国偏居于地球的一角,但战争爆发伊始他也不敢违背先辈立下的规矩和大多数民众的意愿。当战争爆发后,威尔逊总统随即宣布美国中立,要求美国人民“在思想上和行动上做到不偏不倚”。

早在1914年8月,德国就已在北海和爱尔兰海布雷了,1915年2月4日,德国宣布,大不列颠岛周围的水域属于作战区,警告中立国船只不要进入,以免遭到意外攻击。美国人担心潜艇战会破坏美国与协约国的贸易,极力反对潜艇战,威尔逊在1915年2月10日复照柏林警告说,如果美国船只遭到生命伤害或财产损失,德国将负全部责任。德国在美国的压力之下,作出许诺:只要英国允许原料和食品进入德国,德国就会放弃潜艇战。英国人自然不会答应此事,德国放弃潜艇战就成了一句空话。这样,潜艇战就引发了美德危机,并最终把美国推向了战争。

1917年2月中旬,第一艘美国商船在不列颠群岛附近没受到任何警告就被击沉了,随后的一个星期,又有六艘美国船只在潜艇袭击中沉没,其中四艘是在印度洋被击沉,总共有140个美国人丧生。

随着战争的发展和美德关系的逐渐恶化,美国卷入战争的可能性越来越大了。在威尔逊看来,美国迟早要从孤立主义中走出来,发挥其影响力,拯救受苦受难的欧洲人民。只是这个时机一直没有出现,威尔逊不得不继续等待着。此时,美国国内要求加强战备的呼声也很高。要求进行战前准备的示威、游行等活动越来越多。在许多要求参战的人中,马汉和富兰克林·罗斯福颇具代表性。(www.guayunfan.com)德国在1917年1月31日通知美国政府,从第二天开始,德国潜艇将恢复潜艇战,对大不列颠岛周围的军事区域和地中海上所有的商船,不论其是否武装,一经发现立即予以击沉。

此事一经公布,立即在美国引起了强烈反响。美国政府立即与德国断交。但威尔逊认为参战的时机仍然没到,不想在这个时候与德国进行战争,拒绝了商人们关于武装保护商船的请求。然而,不久美国政府就收到了英国截获破译的一封德国电报,这封电报是由德国外交大臣齐墨尔曼发给德国驻墨西哥大使的,电报中说,如果德、美间发生战争,提议德国与墨西哥结成军事同盟,德国向墨西哥提供财政援助,支持墨西哥收回19世纪时在与美国的战争中失去的土地。同时建议由墨西哥出面邀请日本加入反美联盟。

威尔逊虽然在23日断绝了同德国的外交关系,但他仍犹豫不决。他在给国会的咨文中声称,他相信德国人将不会把消灭美国人、摧毁美国船只的威胁付诸现实。如果事实证明他错了,他将回到国会去争取立法权力,以保护美国人在公海上的权利。

随着德国潜艇在海上对美国人展开“杀戮”,美国民众对德国人的态度从不满转变成愤怒甚至是仇恨。而美国人的这种愤怒与仇恨,正是协约国所期盼的,因为德国在西线和海上取得的胜利,让协约国陷于非常被动而不利的局面。因此,他们希望美国参战的愿望也就更加迫切。

威尔逊意识到美国参战的时机来临了,这封电报很快在美国各大报纸杂志上登出来了。美国舆论一片哗然,掀起了反德浪潮,一致呼吁对德开战。4月初威尔逊召开国会,轻而易举地通过了战争决议方案。

威尔逊之所以选择这个时候参战,是因为以理想主义者著称的威尔逊要为美国参战找出道义上的理由,德国无限制的潜艇战和齐墨尔曼电报事件给了威尔逊充分的道义理由。威尔逊表示,“合众国加入这场战争,不是因为我们的国家利益直接受到威胁,而是因为一个大国使国际正义受到破坏”,“我们是作为无私的正义捍卫者而加入这场战争的”。因此,美国为了人类权利,“不得不”出马参战,所以,威尔逊把美国的目标说成是“维护世界生活中的和平与正义原则,反对自私与独裁的权力,在世界真正自由和自治的民族中建立此后保证这些原则得以履行的目的与行动的协作”。如此说来,美国的对德战争就不是利己,而是利他。世界各国人民,尤其是美国人民将会深刻地感到美国正在从事一场反对专制独裁的“圣战”,这将在国内激发广大人民踊跃参军,在国外制造美国才能救世界出水火的印象,为美国最终成为世界和平代言人扫除障碍。

美国宣布参战后,政府和国会立刻开展了高效率的工作,使国家迅速走上战争轨道。国会经过激烈讨论,通过了《选征兵役法》,要求所有21~23岁的男子一律登记应征。几个月内,登记者达950多万人,与以往不同,征兵过程中没有发生官员普遍担心的暴动、骚乱或有组织的抵抗,全国人民表现出了惊人的团结一致。仅仅18个月内,美国便建立了一只庞大的高效率的陆军,其中200万人被运送到法国,130万人被布置在了交火线上。

无论是协约国还是同盟国,都没想到美国会对战争具有决定性的影响。协约国所倚重的是美国巨大的工业能力和战争潜力。法国甚至估计,美国到欧洲的军队不会超过50万。但是从美国第一支部队1917年6月抵达法国时起至一战结束,美国共派出了197万士兵到欧洲战场,在与协约国协同作战打败盟国的部队中起到了重要作用。

美国海军在战争结束时共有2000多艘舰只和53.3万名在役官兵,规模和战斗力空前强大。由于实行护航制和将驱逐舰投入反潜艇战斗,扭转了第一次世界大战中协约国反潜艇作战的不利形势。而且,由于运送了将近半数的远征军和几乎全部军用品到法国,美国海军使协约国领导人原来制订的在1920年打败德国的计划,提前到1918年实现了。

德国最高统帅部越来越清楚地看到,取得胜利的唯一希望是在1918年发动一场速战速决的陆战,彻底打败英法,要不然美国人参战,胜利的天平自然会倒向协约国一方。在德国人即将发动强大攻势之前,美国士兵就开始陆续抵达欧洲,与英法两国身经百战但却士气低落的士兵们不一样,美国的这些士兵们大多没有参加过战争,但是他们却怀抱着“拯救欧洲”的理想来到战场上。

美军统帅潘兴决定建立一支士气高昂、具有非凡战斗力的现代化美军。为此,潘兴打破常规,进行了大胆的、合理的创新和改革。在编制体制上,潘兴确定一个美国师必须拥有979名军官和2.7万名士兵,加上保障部队,总兵力约为4万人。而当时英、法、德等国每个师的正式编制是1.2万人,欧洲军官们普遍认为1.2万名战斗人员是一名将军及其参谋人员所能指挥的最大兵力。而潘兴对此不屑一顾,他坚信:为了使一个美国师具备进行持续作战的能力,确保他们不至于像英、法的师那样经常踌躇不前、无功而返,因此必须扩大编制。后来证明,潘兴的这个决定是很有远见的。

经过一番整顿,美国远征军的编制更加合理,指挥人员更加精干,其战斗力明显有了提高。为此,潘兴不无自豪地宣称:“事实是我们的官兵肯定要比那些疲惫不堪的欧洲人优秀得多。”

1918年2月,鲁登道夫倾全德国之力,在西线集中了178个师,共计123万名步兵、2.4万名骑兵、5500门重型野战炮和8800门轻型野战炮来对付协约国一方的173个师,共计148万步兵。

3月份,德国参谋部发起了代号“米夏埃尔行动”的进攻,把攻击矛头对准了英军。在第一天的进攻中,渗透战术发挥了作用,德军突破了英军的第一道防线,迫使英军退到索姆河一线。同时,德军另派出一个师,直指法国首都巴黎,但由于缺乏足够的后备力量不得不中途而返。

这次代号为“米夏埃尔行动”的战役,共进行了8天,德国突破了协约国防御阵地,在英国远征军的防线上嵌入了一块长约64公里、宽约97公里的突出部,英军伤亡1.6万人,被俘7万人,被缴获野战炮1100门,甚至英国阵地上没有来得及运走的200万瓶威士忌酒,也成了德国人的战利品。法国军队的损失也高达7.7万人。

德国人决定乘胜追击,不给协约国军队任何可喘息的机会。5月27日,德军在佛兰德发动了攻势。为了减弱协约国部队正面的防御力量,德军同时在谢曼德达姆采取佯攻。协约国吸取上次失败的教训,制订出对付德国人渗透战术的弹性防御战术,即改变过去那种把主要兵力放在防御阵地前沿的做法,而只把一小部分兵力放在防御阵地前沿,另外大部分兵力放在防御纵深地带,这样一来可以防止被德军更多地杀伤,二来可以有利于向被德军渗透的地方实施快速机动作战。

开始的几天,德军依然占据着主动,势如破竹的德军又推进到几年前他们败走麦城的地方——离巴黎只有60公里的马恩河畔。法军的败退,使巴黎又一次暴露在德军的大炮射程之内,这时,潘兴将军率领的两个美国师火速赶到这里,与德军展开了激烈的正面作战,试图阻止德军的继续前进。这是美军的第一次独立作战,初生牛犊不怕虎,久经沙场的德国军队竟然被初出茅庐的美国远征军击退了。

这是美军一战时最大规模的行动。60万美军和4000门大炮从97公里以外的地方调往前线。战线之后储备了4万吨弹药和同等数量的其他补给品。

9月26日,美军第一集团军发动了美国远征军最艰苦、最持久的一场进攻。在3个小时密集的炮弹射击之后,步兵一波又一波地冲向第一批指定目标。美军的这次攻势一直持续到11月11日停战协定签订才停下来。然而这次攻势并不是一帆风顺的。突击部队中仅有4个师进行了激烈战斗,还有4个师根本没有与炮兵密切合作。虽然右翼军完成了大部分任务,但中路军和左翼军很快就被困在密林和深谷之中,或者在开阔的丘陵地带受到机关枪和密集炮火的猛烈阻击。经过两天的艰苦进攻,美军未能攻到德军防御的主阵地。双方在原地又苦战了两天,形势仍未改观。与此同时,德军将6个增援师紧急调到格朗普埃—罗马格涅—库内尔防线。

10月份,美军又发动了一系列新的进攻。潘兴把最有战斗经验的部队调集过来,对付德国的增援部队。德军的增援部队也同样是身经百战的劲旅。两军短兵相接,奋力拼杀。由于美军拥有占压倒优势的炮兵的支援,阵地一个个被攻破,德军的主要堡垒崩溃了。

美国第一集团军从11月1日起直到停战前的一系列进攻中,这支部队连战连捷,势如破竹。11月6日,美国第一集团军抵达了色当附近俯视默兹河的高地,对德国的铁路线进行了炮击。第一集团军的几个师在色当东面强渡了默兹河。与此同时,第二集团军在11月10日~11月11日也取得了进展。在部署于美军第一、第二集团军阵地之间的几个法国师的配合下,潘兴的集团军群攻破了色当和梅斯之间的整个德军阵地。

同时,英国远征军给了北路德国集团军群以沉重打击,迫使德军退向莱茵河。在同一时间里,轴心国在意大利、巴尔干和巴勒斯坦的薄弱防线也都土崩瓦解了。德国政府面对全球范围的惨败和奥地利、土耳其的无条件投降,不得不接受了停战条件。

11月9日,兴登堡正式会见德皇威廉二世,劝告德皇退位,前往荷兰避难。德皇威廉接受了劝告,在48小时内宣布了退位。

正在赢得战争的协约国除在东线向德军发起总攻外,还在巴尔干战线发动了反攻。在协约国的强大攻势下,同盟国成员保加利亚和土耳其的军队节节败退。捷克斯洛伐克、匈牙利、南斯拉夫等国相继成立,摆脱了哈布斯堡王朝的控制,奥匈帝国已经土崩瓦解,被迫于11月3日签订停战协定,无条件投降。

在西线,协约国军队继续向前推进,德军节节败退。到签订停战协定时,德军已被赶出比利时西部,法国只有极少数领土仍在德国人手里,协约国军队正在准备发动新的攻势。同盟国的瓦解和军事失利加速了德国的政治危机和崩溃,10月3日德国组成了以马克斯·巴登亲王为首的新内阁,巴登亲王向威尔逊提交了一份停火建议,请求在十四点计划的基础上,签订停战协定并开始谈判。协约国内部在对待德国的停战建议上存在着不同意见,有人主张直捣莱茵河,彻底击垮德国,而威尔逊主张只要德国是真正的投降,协约国就应该结束战争。在美国的压力之下,英、法等国接受了德国在十四点计划上的停战要求。11日凌晨5时,德国的两名代表终于在巴黎东北方贡比涅森林的火车厢里与协约国签订停战协定。11月11日上午11时,西线停火生效,第一次世界大战至此结束。

第一次世界大战使各国人民蒙受了空前的灾难。战争期间,协约国总计动员军队4218万人,损失2210万人,其中死亡515万人。同盟国总计动员军队2285万人,损失1540万余人,其中死亡380万人。交战双方直接战费约为1863亿美元。

第一次世界大战,使帝国主义各国的力量对比发生了变化。德国战败,割地赔款;奥匈帝国彻底瓦解;英法虽取得了胜利,但在战争中元气大伤,受到削弱;美国在战争中牟取暴利,一跃成为经济强国。战后帝国主义奴役掠夺战败国和宰割弱小国家的《凡尔赛和约》等分赃条约,虽暂时调整了帝国主义战胜国之间的关系,但没有消除它们之间的根本矛盾,为第二次世界大战的爆发埋下了祸根。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