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历史故事 风靡世界的好莱坞电影_关于美国的历史故事

风靡世界的好莱坞电影_关于美国的历史故事

时间:2023-06-21 历史故事 版权反馈
【摘要】:风靡世界的好莱坞电影_关于美国的历史故事第十章 美国文学与艺术有人说:“美国无文学,更无文学史!”20世纪以来,许多文学潮流起源于美国,给世界文学同时带来积极的与消极的双重影响。这场斗争产生了大量的革命诗歌,并且造就了美国头一批重要的散文家和诗人。富兰克林用清晰、幽默的文体传播了科学文化,激发自力更生的精神,他的爱国热忱和关于自学、创业的言论,对于美国人民的人生观、事业观和道德观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风靡世界的好莱坞电影_关于美国的历史故事

第十章 美国文学与艺术

有人说:“美国无文学,更无文学史!”其实这只是强调它的文学史太短、文学缺乏历史的积淀,但并不表明它没有文学。美国不仅有文学和艺术,而且还是特色明显的文学和艺术。一个国家的文学艺术和它的宗教信仰是分不开的,美国得天独厚的社会环境和根深蒂固的宗教信仰使得它的文学艺术异彩纷呈。

第一节 开朗豪放的文学风格

美国的文学史是从殖民时代开始的,当欧洲的殖民者和清教徒来到这片大陆上的时候,也带来了欧洲的文化。这往后很长一段时期,美国文学一直都受到欧洲文化的很大影响。一直到美国独立后,美国人强烈地感觉到了民族文学的需要,美国的民族文学才开始发展。

南北战争是美国文学史上的一个分水岭,战后美国文学进入了一个全盛时期,产生了强调个性主义和直觉的早期浪漫主义以及以爱默生为代表的超验主义文学。爱默生的时代是美国前所未有的文学变动时代,产生了一大批优秀的作家和作品。他们突出地给予了当时美国文学以深度和力量,也促进了浪漫主义高潮的来临。但是由于战争的影响,社会动荡不安,这时的作品更注重于揭示社会的阴暗面,同时美国的民族文学进一步发展创作出了许多带有本土色彩和批判现实主义的作品。一战后,美国人陷入战后的茫然,美国也开始进入了现代文学阶段。(www.guayunfan.com)美国早期人口稀少,有大片未开发的土地,为个人理想的实现提供了很大的可能性。美国人民富于民主自由精神,个人主义、个性解放的观念较为强烈,这在文学中有突出的反映。美国又是一个多民族的国家,移民不断涌入,各自带来了本民族的文化,这决定了美国文学风格的多样性和庞杂性。美国文学发展的过程就是不断吸取、融化各民族文学特点的过程。

许多美国作家来自社会下层,这使得美国文学生活气息和平民色彩都比较浓厚,总的特点是开朗、豪放。

内容庞杂与色彩鲜明是美国文学的另一特点。个性自由与自我克制、清教主义与实用主义、激进与反动、反叛和顺从、高雅与庸俗、高级趣味与低级趣味、深刻与肤浅、积极进取与玩世不恭、明快与晦涩、犀利的讽刺与阴郁的幽默、精心雕琢与粗制滥造、对人类命运的思考和探索与对性爱的病态追求等倾向,不仅可以同时并存,而且形成强烈的对照。从来没有一种潮流或倾向能够在一个时期内一统美国文学的天下。

美国作家群体敏感、好奇,往往是一个浪潮未落,另一浪潮又起,日新月异,瞬息万变。作家们永远处在探索和试验的过程之中。20世纪以来,许多文学潮流起源于美国,给世界文学同时带来积极的与消极的双重影响。

美国移民刚到新大陆时忙于生存斗争,所以刚开始时文学发展比较缓慢。最早发表的关于北美的作品是游记、日记之类的文字,作者都是英国人。英国殖民地建立之后,许多出版物是关于神学的研究。著名的作家有科顿·马瑟(1663~1728年)和乔纳森·爱德华兹(1703~1758年)等。

北美出版的第一部诗集《海湾圣诗》是以民歌形式写成的圣诗。迈克尔·威格尔斯沃思(1631~1705年)的诗全是解释加尔文教的教义,成了宗教性的普及读物。女诗人安妮·布拉兹特里特(1621~1672年)写的也是宗教生活,不过多少以世俗的笔调抒写妇女的心情。生前只发表过挽诗的牧师爱德华·泰勒(1644~1729年)反映了严格的清教主义的衰落。在这些诗人身上,英国的影响也是明显的,布拉兹特里特得益于斯宾塞,泰勒的诗里看得出约翰·多恩和乔治·赫伯特的影响。

美国民族文学形成于独立革命时期。这场斗争产生了大量的革命诗歌,并且造就了美国头一批重要的散文家和诗人。政治上的独立促进了文化上的独立。战争结束之后,美国作家的作品陆续增多,逐渐摆脱英国文学的垄断局面。年轻的民主共和国使人们满怀信心,并吸引着旧世界更多的人奔向新的大陆。这样的社会条件促使19世纪上半叶的文学创作具有浪漫主义的色彩。作家们吸取欧洲浪漫派文学的精神,对美国的历史、传说和现实生活进行描绘,美利坚民族的内容逐渐丰富和充实起来。从19世纪二三十年代到南北战争前夕,是浪漫主义运动的全盛时期,各种不同风格的作家泉涌而出,作品从内容到形式都具有鲜明的民族特色。批评家们称这一时期的文学为美国文学的“第一次繁荣”。到了19世纪中叶,浪漫主义文学的基调由乐观走向疑虑,迫切的社会矛盾,如蓄奴制,又使某些作家采取现实主义的创作方法。

独立革命是美国民族文学诞生的背景。早在战争爆发之前,美国殖民地人民在欧洲启蒙主义学说影响之下,已经具有了民族独立的意识。富兰克林(1706~1790年)世俗的格言比爱德华兹清教主义的教诲更能吸引广大群众。富兰克林用清晰、幽默的文体传播了科学文化,激发自力更生的精神,他的爱国热忱和关于自学、创业的言论,对于美国人民的人生观、事业观和道德观产生了深远的影响。独立革命期间充满了反抗与妥协的尖锐斗争,这迫使作家们采取政论、演讲、散文等简便而又犀利的形式投入战斗。发表“不自由毋宁死”这一名言的演说家帕特里克·亨利(1736~1799年),像战鼓那样鼓动战士奋勇杀敌的托马斯·潘恩(1737~1809年),行文朴质无华却字字击中要害的托马斯·杰弗逊(1743~1826年),都是无畏的战士,他们为了战斗的需要锤炼自己的语言艺术。那个时期的诗歌也具有强烈的政治性,大量的革命歌谣出自民间。菲利普·弗瑞诺(1752~1832年)是当时著名的革命诗人,他的创作开创了美国诗歌的优秀传统。

19世纪初,一些以美国为背景、美国人为主人公的作品开始出现,初具美利坚民族的特色。欧文(1783~1859年)致力发掘北美早期移民的传说故事,他的《见闻札记》开创了美国短篇小说的传统。库珀(1789~1851年)在《皮袜子故事集》中以印第安人部落的灭亡为背景,表现了勇敢、正直的移民怎样开辟美国文明的途径。诗人布莱恩特(1794~1878年)笔下的自然景色,完全是美国式的,他歌颂当地常见的水鸟和野花,而且通过它们歌颂人与人之间的和谐。这些作家的作品满怀乐观向上的时代精神。色彩阴暗的爱伦·坡在诗歌、短篇小说和理论批评方面达到新的水平,标志着民族文学的多样性和在艺术上的发展。

19世纪30年代以后,东北部沿海的美国文化中心新英格兰地区成了最早的工业区。杰克逊总统的民主主义路线又使国内的民主空气增长。这在意识形态上造成两方面的后果:一方面出现了超验主义者团体,另一方面使一些作家产生不少疑虑,浪漫主义文学的基调由乐观转向怀疑和消极。

到了50年代,随着工业化引起的种种社会问题的出现,作家们敏锐地感受到民主制的弊病。梭罗(1817~1862年)侧重超验主义中人的“自助”精神,主张回返自然,保持纯真的人性,因此与资产阶级社会秩序发生冲突。在霍桑与梅尔维尔身上,这种矛盾以抽象、神秘的形式表现出来。霍桑(1804~1864年)深受加尔文教派的影响,又想有所摆脱,于是转向对人类状况与命运的探索,如《红字》。梅尔维尔(1819~1891年)同霍桑一样,把他所感觉到的社会矛盾归结为抽象的“恶”,而“恶”的强大与不可理解使《白鲸》等作品蒙上神秘、悲观的气氛。

19世纪30年代之后,北部进步人士掀起越来越高涨的废除黑奴运动。黑人的处境激起许多作家的同情,从爱默生、朗费罗到惠特曼都写过反对蓄奴的诗篇。影响最大的作品是斯托夫人的小说《汤姆叔叔的小屋》,林肯称她为“发动了一次战争的小妇人”。诗人惠蒂埃(1807~1892年)抗议蓄奴制的诗篇数量最多,反映了19世纪废奴运动历次的重大斗争。废奴文学虽限于道义上的谴责,却也推动了废奴斗争,在文学史上,也是19世纪现实主义创作的先声。

从南北战争结束到第一次世界大战,美国文学总的倾向是现实主义的兴起、发展和浪漫主义的衰微。南北战争结束后的二三十年内,资本主义处于自由竞争阶段,民主、自由的理想鼓舞着人民和作家,文学创作中乐观的情绪处于主导地位。

乡土文学最先出现于19世纪二三十年代,南北战争后进一步发展。这种文学描绘本乡本土的传说与现实生活,地方色彩浓厚,基调是乐观的、抒情的,如描写西部矿工生活的布雷特·哈特(1836~1902年),或者是幽默的、机智的,如裘维特(1849~1909年),这是战后美国健康、活泼生活情趣的反映。马克·吐温(1835~1910年)的创作活动持续近50年,是这时期主要的作家,代表作是《哈克贝里·费恩历险记》。他早期的短篇小说吸取西部乡土文学中幽默故事的特点,采用诙谐、滑稽的夸张手法表现美国的社会生活。马克·吐温是幽默艺术的大师。他在滑稽中含有讽刺,逗趣中有所针砭,创造了独特的艺术风格。

出身高贵、深受欧洲文化影响的亨利·詹姆斯(1843~1916年)是描写上层阶级精神面貌的代表作家。他的风格高雅、细致,讲究表现形式,与粗犷、诙谐、富于生活情趣的马克·吐温形成对比。亨利·詹姆斯虽然崇拜欧洲文化,但在道德情操方面更偏向于文化修养不高的美国人。美国人心地纯真、善良,比狡黠的欧洲人(或常住欧洲的美国人)可爱,这是他的《贵妇人的画像》等小说中常出现的主题。他开创了心理分析小说的先河,他的作品,尤其是后期作品如《鸽翼》,不厌其烦地发掘人物“最幽微、最朦胧的”思想与感觉,把“太空中跳动的脉搏”转化为形象。在心理分析精微细致这一点上,亨利·詹姆斯达到了前所未有的境界,为小说艺术的表现力开辟了新的途径。

美国黑人文学起源于黑人奴隶歌曲,这些歌曲,不论是悲歌还是民歌,倾诉了黑人背井离乡、沦为奴隶的痛苦心情。书面文学最早出现在18世纪,19世纪以后陆续增多。表现形式先是诗歌,再是小说。作者多数是已经获得自由的黑人。除少数迎合白人读者的口味外,多数作家倾吐黑人奴隶的苦难。南北战争前后,以道格拉斯(1817~1895年)为首的黑人作家提出废除蓄奴制、争取黑人人权的要求。南北战争后出现的诗人邓巴(1872~1906年)、小说家切斯纳特(1858~1932年)在艺术上更为成熟,前者想象丰富,表现含蓄,后者揭露了战后南方种族歧视的状况,反映了黑人知识分子的思想倾向。

从第一次世界大战到第二次世界大战,是美国文学的第二次繁荣时期。20世纪20年代,各种流派相继出现,表现了高度发展的资本主义社会的种种矛盾和精神世界方面的问题。30年代基本上是左翼文学占主导地位的时期,从30年代后期起,文学界分化成各个流派,又出现了纷纭多样的局面。总的来说,现代派文学与左翼文学是这个时期两股最大的文学思潮。从这个时期起,美国文学开始发生世界性的影响。1930年后,美国作家陆续得到了诺贝尔文学奖金。

20世纪初,美国的经济有了很大的发展。垄断资本进一步集中,大城市人口密集,工农运动规模越来越大。社会面貌与人的精神面貌,已非19世纪传统现实主义手法与惠特曼式的风格所能准确反映。大战前的最初10年为孕育新的风格、新的流派作了准备。欧洲的现代派文艺不断介绍到美国。

19世纪下半期美国的诗歌处于过渡阶段,继惠特曼后只出现了一个重要诗人艾米莉·狄更生(1830~1886)年。她一反浮夸的浪漫主义诗风,以不规则的韵律、奇特的对照和自由的联想,打开了通向美国现代诗的道路。1912年,《诗刊》在芝加哥创办,标志着现代派文艺的开始。《诗刊》的头3卷里,出现了庞德(1885~1973年)、韦·林赛(1879~1931年)、艾·洛威尔(1874~1925年)、威·卡·威廉斯(1883~1963年)、桑德堡(1878~1967年)、沃·斯蒂文斯(1879~1955年)、艾·李·马斯特斯(1868~1950年)、玛·莫尔(1887~1972年)等人的作品。这些人后来都成为美国有成就的诗人。其中有意象主义者,有接近劳动人民的芝加哥诗派,有20世纪的田园诗人,有新的乡土主义者,有抽象哲理派诗人。他们的共同点是表现现代资本主义社会中越来越突出的人的异化,并或多或少流露出彷徨和悲观的情绪。即使是田园诗,弗罗斯特笔下的新英格兰风光也笼罩着疏远、陌生与死亡的阴影。现代派诗歌的代表作是艾略特的《荒原》。这首诗为西方现代社会提供了一个象征性的比喻。

现代主义在戏剧方面的代表人物是奥尼尔(1888~1953年),他的剧作受到象征主义、表现主义和弗洛伊德主义的影响。他对美国社会的合理性表示怀疑,创造了美国现代的悲剧。在小说方面,格·斯泰因(1874~1946年)与舍·安德森(1876~1941年)开创了美国现代派小说的道路。

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几年之后,对这次战争的厌恶情绪开始在文学上有所反映。“迷惘的一代”的作家大多参加过这次战争,他们普遍有一种被欺骗、被出卖的感受。他们不再相信虚伪的道德说教,而以玩世不恭的生活态度来表示自己的消极抗议。“迷惘的一代”的代表作是海明威(1899~1961年)的《太阳照样升起》。有些作家没有赶上参加战争,如“爵士时代的歌手”菲茨杰拉尔德(1896~1940年),他的情绪是和“迷惘的一代”相通的。海明威、菲茨杰拉尔德等作家唱出了幻灭的哀歌。稍晚的托马斯·沃尔夫(1900~1938年)在短短的10年间写出了好几百万字小说,其中的主人公都是他自己,主题是不断寻求连作者自己也不甚清楚的目标。

第二次世界大战的规模空前巨大。战争中发生的事件,如600万犹太人被屠杀,原子弹在广岛爆炸,使美国的知识分子感到震惊。他们怀疑人性是否还有善良的一面,也感到人难以控制自己制造出来的巨大物质力量。他们对文明与进步的信念发生了极大动摇。50年代在“冷战”、“麦卡锡主义”和朝鲜战争的背景下,文坛趋于沉寂;六七十年代,经过越南战争、民权运动、学生运动、女权运动、水门案件,文坛活跃起来,出现了一批爱思索的作家。在他们眼里,美国的社会已变得十分复杂,价值观念混乱。他们普遍感到不知怎样解释这样的现实,于是便通过怪诞、幻想、夸张的方式,再现生活中的混乱、恐怖和疯狂。他们表现的是没有目标与方向的梦魇世界,他们讲的是支离破碎的故事,写的是“反英雄”、甚至是不完整的形象。这个时期,文学作品中对性爱(包括同性爱)的描写也更为露骨了。

第二节 异彩纷呈的现代艺术

真正意义上的美国美术,是从17世纪初欧洲人进入后才开始的。以后的美国美术史,是摄取以欧洲为中心的文化传统和样式,逐渐树立独立的美术风格,并进而对世界美术产生重大影响的历史。欧洲人离开他们那具有悠久历史和丰富传统的大陆,向一个所有东西都必须重新创造的陌生世界移民,这决定了他们的美术富有创造性,并且首先是实用的。美国独立以前,所谓“殖民时代”的艺术家大多是在欧洲学习成长的。部分画家的作品还曾被认为是欧洲艺术家所作,美国18世纪著名的肖像画家:吉尔博特·斯图亚特(Gilbert stuart)就是其中之一。

到了19世纪,仍然有大量画家到德、法、英等国学习,这时候美国在国际上享有一定声誉的画家,多是长年侨居在国外的。如以华丽的技巧为上流社会绘制肖像的约翰·萨金特,在国外度过了一生;受东方艺术影响,讲究装饰美的惠斯勒,二十几岁离开美国,一直在国外;追随印象派徒加的女画家卡萨特,也是短时间回到过美国,她的艺术风格主要是在法国形成的。这一时期的美国画家主要是附庸于英、法画坛,追随并传承着欧洲古典的艺术传统。

19世纪上半叶,浪漫主义的风景画被引进来,美国艺术家通过广袤的自然表现崇高精神,渐渐地萌生了美国美术的特性。它与埃默森等人的超绝主义有联系。南北战争以后,工业化的进展,促进了国家和城市的繁荣及大众文化的发达。第二次世界大战前和战争期间,一大批外国艺术家亡命美国。以与他们的交流为契机,美国艺术家通过从独自的空间感觉重新评价欧洲艺术,创造了内涵崇高的抽象表现主义。由此,美国美术获得了独特面貌。原来以欧洲为中心展开的西方美术史,由美国继承和发展。美国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尤其战后,继意大利和法国之后成为世界现代美术的中心和策源地,以千变万化的流派和风格对世界美术发生了广泛而深刻的影响。

房屋对于欧洲移民来说是最基本的需要,所以建筑成为美国美术的先导。殖民时期,美国东北部都市的格子状街道和不讲究装饰的邸宅,与东南部大农庄的乡村建筑形成对比。18世纪末,从欧洲来的学院派建筑师,适应新兴国家的需要,建立起一些庄重的希腊罗马样式的建筑。法国的朗方是其代表,他设计了首都华盛顿的中心区。19世纪初,第3任总统杰弗逊离任后,受帕拉迪奥的影响而从事建筑设计,他以罗马的潘忒翁神殿为规范,在建筑作品中显现开拓精神。这一时期,还在费城等都市开始低层连续住宅的建设。在南北战争中,建筑的特色是希腊样式和哥特式的复兴。南北战争后,在法国第二帝政样式的推动下,就学于法国美术学院的美国样式主义建筑师在东部形成强大的势力。

19世纪中叶,以钢铁为中心的产业革命,推动着建筑工艺学的飞跃发展。电梯和钢筋混凝土的发明,导致美国产生了首创的建筑形式——摩天大楼,它被认为真正代表美国精神。摩天大楼的建设在19世纪80年代以中部的芝加哥为中心而后达到全盛。以沙利文为代表的芝加哥派建设了合理的钢筋结构高层大厦,在1893年的芝加哥万国博览会上,战胜了东部势力。沙利文及其后继者赖特开启了美国现代建筑的大门。之后直至20世纪30年代,以麦金、米德、怀特建筑事务所的折中样式为代表,美国建筑一直处于停滞状态。其间以第一次世界大战为转机,以成为世界第一大工业国的技术发展为背景,摩天大楼的建设在国际上引人注目。在曼哈顿林立着如纽约帝国大厦等摩天大楼,并且为高层化大都市建设提出了新预制构件计划。

从20世纪30年代后期开始,赖特的活动引人注目,自落水别墅后,他又创造了许多有机建筑的杰作。以第二次世界大战为契机,德国包豪斯体系的瓦尔特·格罗皮乌斯、米斯·范·德尔·罗厄等亡命美国。他们的教育活动和设计活动,与赖特、萨里南的活动并驾齐驱。在纽约还有汇集了各国建筑师智慧的国联本部建筑和SOM建筑事务所的城市建筑计划,美国一举变为大胆的现代建筑的试验场。以纽约曼哈顿区为例,著名的建筑有:赖特的古根海姆博物馆、罗厄和约翰逊的西格雷姆大厦和联合国总部建筑群、萨里南的CBS大厦、布鲁尔的惠特尼美术馆、亚马莎基的世界贸易中心。芝加哥西尔斯大厦建于1970~1974年,由SOM建筑事务所设计,是迄今世界上最高的建筑物。费城的卡恩、纽黑文的鲁道夫,也取得了出色的成就。此外,还可提到的有向巨型建筑挑战的罗奇、具有象征性的文图利和穆尔等人的建筑风格。

美国在独立战争后,出现了受欧洲影响的新古典主义倾向,制作了许多以独立战争的英雄为代表的理想化的肖像雕刻。鲍尔斯在新古典主义上融入美国特有的自然主义,博得了国际声誉。南北战争后,要求在造型上反映美国社会的理念,与建筑一样,1893年的芝加哥万国博览会成为雕塑的舞台。当时的肖像雕刻和纪念碑上,圣高登斯保住了格调。20世纪的雕塑,始于纳德尔曼的单纯化具象雕刻。与来自法国的拉谢兹的生命主义并行,从蒙德里安、阿尔普受到启发的考尔德创造了活动作品。相对绘画上的抽象表现主义,利普顿、史密斯等非常活跃。巨大的物体雕塑进入都市空间而令人注目。著名的雕塑家有:尼夫尔松、诺古奇、基恩霍尔兹、奥尔登伯格、克里斯托、莫里斯、贾德等。

1620年在首批移民到达之后,绘画主要有3个来源:(1)移民中原有的民间艺术家;(2)从欧洲来短暂停留的二三流画家;(3)一些航海家、旅行家或地质生物学家留下的速写或地质画。它们构成了民族画派的准备阶段。约1670年,北美殖民地开始形成了一个无名画家群,以波士顿为中心从事创作,留下约50余件作品,大多画的是本地名流的肖像,其风格有荷兰小画派的痕迹。作者大都是画匠,或在殖民地短期停留的欧洲画家。这些肖像画说明,美国艺术从一开始就完全是市民的艺术。独立战争前后,美国绘画逐步成熟,涌现了一批受过专业训练、有较高艺术造诣的职业画家,他们为19世纪美国艺术的繁荣奠定了基础。

1728年,苏格兰画家斯迈伯特来到波士顿。他带来了欧洲古典大师作品的铜版复制品,也在这儿举办了个人画展。其后英格兰画家布莱克本善画罗可可风格的肖像。由于他们的活动,影响了一代美国画家。其中最主要的是科普利,堪称美国美术史上的第一个大师。他早年生活在波士顿,独立战争期间移居英国。他的肖像画真实刻画了美国人的精神面貌,在技法上也达到了英国肖像画的水平;历史画创作也有突出成就。韦斯特主要活动在英国,1792年继任英国皇家美术院院长,在艺术观点上受新古典主义的影响。斯图尔特是一位杰出的肖像画家,在英国和北美都有很大影响,他画的多幅《华盛顿像》成为美国美术史上的名作。

在19世纪上半期,美国艺术的发展还体现在大众化的艺术中。被称为民间画或原始派的画家大都没受过专业训练,主要模仿斯图亚特和科尔等人的风格,但非常质朴,形象稚拙,色彩鲜艳。

19世纪中期的南北战争改变了美国历史的发展进程,战后的工业革命和经济繁荣,也带来了艺术的黄金时期。风景画家丘奇、英尼斯,静物画家哈尼特,风俗画家亨特等人在各自的领域中作出了贡献。与此同时,欧洲艺术对美国的影响也日益增强,大批美国青年远渡重洋到法国、英国等地学习绘画,回美国后给本地的艺术带来新的技法和风格;也有一部分画家留在欧洲,成为欧洲19世纪末新美术运动的重要人物。女画家卡萨特1866年赴法深造,后定居法国。她是参加了法国印象派画展的唯一的美国人。沙金是美国最杰出的肖像画家。他的风格是将古典主义传统和印象派手法融为一体。惠斯勒的声誉已经超出美国,成为西方艺术的伟大革新者之一。他深受东方艺术的影响,追求纯艺术的表现力。

美国现代艺术的发端首先以强烈的美国精神体现出来,一群被称为“八人派”的青年画家敏锐地感受到了现代社会对人的生活方式与精神面貌的深刻影响,因此他们反对学院派的高雅与超脱,要求画城市的街道和被正统的艺术家认为是不堪入画的题材。因此当时的一些评论家就戏称他们为垃圾箱画派。虽然八人派的宗旨是追求题材上的突破,但他们也带来了不拘一格的表现手法。亨利是“垃圾箱画派”的典型代表,他曾到巴黎学画,风格上受印象派影响,但他回美国后即以下层社会的生活为题材,形式也变得更为粗放。1908年2月,以亨利为首的8名画家为与学院派对抗举办了自己的画展,从而轰动一时。在“垃圾箱画派”中,只有普伦德加斯特与众不同,他受后期印象主义的影响较大,不注重题材,手法上带有先锋派的特征。他是美国最早采用现代主义手法作画的画家之一。

在第一次世界大战前后,在欧洲蓬勃发展的现代主义运动开始猛烈地冲击美国。摄影师施蒂格利茨1905年在他自己的摄影室举办了一个分离派摄影展览,之后又把展览扩充到绘画与雕塑,这就是著名的“291画室”。1908~1917年,“291画室”大量展览和介绍欧洲现代派艺术家的作品,以及在现代派艺术中起了重要作用的儿童画和非洲雕刻。继“291画室”之后一个更重要的事件是“军械库展览会”,这个展览标志着美国现代派艺术的诞生。从此以后,美国艺术开始纳入了西方现代艺术的潮流。

这个展览于1913年2月17日在纽约举行。在展出作品中最引起轰动的是美国画家的立体派风格和抽象绘画,其中最为突出的画家是戴维斯。他是“军械库画展”的组织者之一,也是欧洲现代艺术在美国的主要传播者,他自己的风格受立体派影响较大,反映了现代都市生活所造成的视觉感受,也具有很强的装饰性,同时也尝试过其他的现代抽象艺术的手法,属于美国最早的抽象画家之一。他在接受立体派的构成时,也接受了野兽派的色彩,而在艺术观念上也受到中国与印度艺术的影响。奥基夫是施蒂格利茨的妻子,是美国著名的现代主义女画家。她的画是用抽象的语言表达孤独意识和压抑感,充满神秘主义色彩。其他的画家还有马林等。

在两次世界大战之间现代派运动在美国的主要表现是精确主义,又称立体派现实主义。这主要是一种风格和题材选择的范围,而不是一个画派和运动。这些画家的抽象形式的来源,主要是城市的建筑街道和工业设备及厂房。他们受欧洲的分析立体主义和纯粹主义的影响,也有达达主义的观念,主要人物有希勒等人。此外,超现实主义在30年代在美国也流行过,1931年和1936年的两次超现实主义展览为它在美国的传播奠定了基础。

到20世纪30年代,现实主义艺术再次在美国复兴,这主要表现在壁画运动与乡土现实主义两个方面。在全球性经济危机冲击下,美国政府制定了联邦艺术计划,组织失业的艺术家参与各种公共建筑工程的壁画装饰工作。这项事业中,现实主义画家本顿获得了突出的成就。他反对欧洲抽象绘画对美国本土文化的冲击,坚持以美国普通劳动者的生活为题材,在风格上受墨西哥壁画的影响。与本顿的情况相似的乡土现实主义画家,他们在力求反映美国人民生活方式和思想感情时,都或多或少受到现代派手法的影响。这些画家中,霍珀用写实的手法描绘现代都市生活给小人物带来的孤独感;伍德用早期尼德兰绘画的风格来暗喻美国的传统,冷漠中包含着讽刺;怀思乡土题材的作品充满怀乡的愁绪和牧歌情调。

自20世纪70年代以来,纽约虽然一直是美国艺术的中心,但再也没有明确的艺术主流了。艺术家不断地追求新颖的形式,其内涵也远远超出了“艺术”的一般概念范畴。如超现实主义(即照相现实主义)、恶臭艺术、大地艺术(或过程艺术)、电子艺术、音响艺术、光影艺术和影视艺术等。

第三节 魅力隽永的流行音乐

美国的流行音乐作为欧洲流行音乐的主体,主要是以欧洲及其他国家的传统音乐、民间音乐以及黑人音乐为基础融合而发展起来的。随着后来的逐渐演化和发展,又产生出新的种类形式,如爵士乐、廷潘胡同歌曲、乡村音乐、拉格泰姆布鲁斯、摇滚乐等。流行音乐是与严肃音乐相对而言的,它不同于严肃音乐,因为严肃音乐常具有较深的思想内涵和一些专门的知识层面,需要听众运用自己的知识和修养细细领悟、品味。而流行音乐对于听众来说,其形式短小、通俗,唱起来上口,并且对于听众不需要更多的专门知识,仅依靠对音乐的心领神会与感性认识就能理解。

美国音乐经过长期发展,到20世纪初才具备独特的美国风格,并取得了与西方各国音乐文化同样重要的地位。在此之前,美国境内存在着生活在这块土地上的各个民族或种族的音乐,也存在着欧洲音乐家从欧洲各国带来的专业音乐。它们之间经过长时期的相互影响、融合,最终促进了美国音乐的形成和发展。

16~18世纪印第安人的歌唱主要用于劳动、婚丧、准备作战等场合,以鼓等打击乐器伴奏,音调简单,独具一格。16世纪后,随着各国移民的到达,也带来了他们本国的音乐文化。经过激烈的争夺,英国人终于取得了在北美大陆的优势。因此,英国音乐对美国音乐的影响最大,它为美国音乐的形成奠定了最初的基石。1619年,第一批非洲黑人奴隶被贩运到北美。非洲黑人酷爱音乐,惯于一边劳动一边唱歌。黑人音乐的动人曲调和独特的切分节奏,对美国音乐的发展起了巨大作用。

1640年,马萨诸塞出版了《海湾诗篇歌集》,是北美刊印的第一本书。18世纪初,为提高歌唱水平,许多牧师著书指导唱歌。同时,随着移民的增加和一些大城市的逐渐繁荣,世俗音乐也变得活跃起来。欧洲乐器如小提琴、吉他、哈普西科德等开始流行,出现了专业音乐家。1731年在波士顿举行了第一场音乐会。通常的音乐会节目包括爱国歌曲、歌剧咏叹调、传统民歌等,有时也有一些标题的或无标题的器乐作品。在此基础上产生了美国本地出生的第一批作曲家。同欧洲音乐相比,当时美国作曲家的作品被认为不够成熟。

19世纪初,许多欧洲音乐家来到美国,他们带来了远比美国先进的音乐水平和技巧。1848年欧洲革命后,又有大批德国音乐家移居美国。他们使原先习惯于赞美歌的美国人的音乐趣味发生明显变化,也给美国年轻一代作曲家的创作带来巨大影响。与此同时,音乐教育获得迅速发展。

南北战争后,美国音乐生活更加丰富,又有一些重要的音乐团体相继建立,如大都会歌剧院(1881年)、波士顿交响乐团(1881年)等。更重要的是,出现了一批具有相当专业技巧的作曲家。他们把美国音乐提高到了欧洲的水平,但作品缺乏独创性,带有明显的模仿倾向。其中成就最高的是麦克道尔,他被认为是美国第一个取得国际声望的作曲家。

当美国作曲家几乎都在追随欧洲风格时,歌曲作家福斯特却采用美国黑人音乐的曲调进行创作。他的很多歌曲是为当时盛行的“黑人剧团“(由白人化装扮演黑人,其成员称为游吟艺人)写作的;而真正的美国黑人音乐却未受到重视,它们只在黑人中流传发展。当时流行的黑人音乐的主要类型有灵歌、布鲁斯、劳动歌曲等。

19世纪末20世纪初,美国出现了摆脱德国音乐控制的新潮流。捷克作曲家德沃扎克对此起了很大作用。他于1892~1895年间应邀就任纽约音乐学院院长。他建议美国作曲家把美国印第安人和黑人的音乐运用到自己的创作中去。也有的作曲家转向法国音乐,他们的创作与印象派有着密切联系。另有一位作曲家艾夫斯在独自探索美国化的音乐语言。他在当时并未引起人们的注意,后来才被认为是美国老一辈最著名的作曲家。

20世纪20年代,社会舆论鼓励美国作曲家创作具有美国风格和特点的作品。一批作曲家在各方面支持下,为美国民族主义音乐的确立作出了贡献。特别在交响乐领域,他们为美国音乐赢得了与欧洲各国音乐并驾齐驱的地位。曾在巴黎师从法国作曲家布朗热学习的科普兰、哈里斯、辟斯顿、汤姆森以及塞欣斯等人,都在一定程度上把美国的音乐语言与西方第一流的作曲技巧结合起来。他们的学生和追随者如舒曼、巴伯、伯恩斯坦等继承了他们的道路。这些青年作曲家大都是国内培养起来的。

20~30年代的美国音乐并不只是朝着一个方向发展。西方音乐在第一次世界大战后经历了空前的剧烈变化,出现了新的现代音乐流派;即便是上述作曲家,在他们的某些作品中,也表现出不同程度的实验的性质。最重要的实验主义者是1915年定居美国的法国作曲家瓦雷兹。同时期,美国的流行音乐空前发展。特别是从黑人音乐布鲁斯、拉格泰姆等演变而来的爵士音乐风行全国。具有独立的美国风格的音乐剧(亦称百老汇歌舞剧)是在欧洲的轻歌剧和喜歌剧的基础上逐渐发展起来的,在流行音乐中占有特殊地位。著名的音乐剧作曲家有R·罗杰斯、格什温、伯恩斯坦等。

纳粹政权的出现和第二次世界大战,使许多著名的欧洲作曲家来到美国,如欣德米特、巴托克、勋伯格、斯特拉文斯基、米约等。他们给美国音乐带来了新的巨大影响。美国成为西方音乐文化的一个重要中心。美国音乐创作的民族性不再受到重视,许多美国作曲家的作品与欧洲音乐在风格上的差别几近消失。

20世纪50年代以后,美国音乐更趋多样化。尽管有的作曲家基本上按照传统的音乐语言进行创作,但是吸引着新一代作曲家的是层出不穷的各种新音乐流派,代表人物是凯奇。在流行音乐领域内,也出现了新的品种。从布鲁斯等音乐发展而来的摇滚乐风靡全国,爵士音乐退居次要地位。摇滚乐的代表人物有普雷斯利(1935~1977年)等,民歌的著名歌手有迪伦等。70年代以后,摇滚乐的热潮逐渐衰退,各种流行音乐互相影响,在风格上趋向综合。最著名的流行音乐歌手是杰克逊。

在音乐表演方面,美国往往由于拥有世界第一流的指挥、独奏家和歌剧演员而达到很高水平。美国的交响乐团占全世界总数的一半以上。其中波土顿、芝加哥、克利夫兰、纽约和费城等交响乐团均享有国际声誉。

美国音乐种类繁多。爵士音乐(Jazz)是19世纪末20世纪初在美国新奥尔良发展起来的一种流行音乐,其形成与发展经历了比较复杂的过程。爵士乐来自非洲音乐。17~18世纪,非洲黑人被贩运到北美,过着非人的奴隶生活,音乐成为他们抒发内心痛苦、寻求精神慰藉的主要工具。黑人奴隶保持了非洲音乐的传统,同时又逐渐受到欧洲音乐的影响,于是产生了许多美国黑人的音乐形式,如布鲁斯、拉格泰姆、灵歌、福音歌等。其中以布鲁斯和拉格泰姆对爵士乐的形成影响最为明显,它们的一些艺术特征迄今仍保留在爵士音乐中。

布鲁斯是一种黑人民歌,以吉他或其他乐器伴奏,源自黑奴的劳动歌曲,内容多表现黑人的不幸生活和哀怨及渴望幸福的情绪。最著名的布鲁斯歌手是史密斯,她的富有特色的演唱(包括各种滑音和颤音的运用),对早期爵士音乐风格的形成有很大影响。她演唱的《圣路易斯布鲁斯》是广为流传的经典性的布鲁斯之一。拉格泰姆(曾译散拍乐)是一种钢琴音乐,可能是从饼步舞(美国南方种植园中农奴们的一种舞蹈)、班卓琴曲与欧洲的舞曲、进行曲等综合演变而来的。其中重要的代表人物是作曲家乔普林,他最著名的作品是《枫叶拉格泰姆》。

20世纪初,当布鲁斯和拉格泰姆等乐曲在新奥尔良由黑人小型铜管乐队演奏为舞蹈伴奏时,便产生了最初的爵士乐。人们称它为“新奥尔良爵士”。起初的爵士乐师都不识谱,他们凭着良好的音乐素质、听觉和记忆来熟悉基本曲调及其和声结构,以此为主题作即兴变奏。这种节奏一个接一个,变化无穷,可以充分施展爵士音乐家的聪明才智和创造力。实际上爵士乐更多的是一种表演者的艺术。即便后来爵士乐发展到必须按谱演奏时,也仍然保留了演奏者(特别是独奏时)即兴发挥的充分可能。乐谱只是记录乐曲的基本轮廓。1917年前后,一些白人乐队在舞厅、酒吧间模仿黑人乐队演奏爵士乐,引起轰动。从此,爵士乐走出了与外界隔绝的黑人生活圈,进入城市娱乐场所,并逐渐走上了商业化的道路。

20世纪20年代,为了摆脱生活困境和南方的种族歧视,新奥尔良的爵士乐师们纷纷北上来到芝加哥及密西西比河沿岸的城市。这时的爵士乐在风格上已有了某些变化。此后,爵士乐的风格不断发展,几乎每隔10年,就出现一种新的爵士音乐形式,并产生出相应的代表性音乐家。芝加哥爵士乐基本上保持了新奥尔良爵士乐的特点,独奏变得更为重要。同时,萨克斯管成为主要的爵士乐器,并一直沿用至今。20年代的爵士乐常被称作“热爵士”,其代表人物有L.阿姆斯特朗等。30年代,爵士乐的活动中心从芝加哥转到了纽约,并发展了一种被称作“摇摆乐”的风格。40年代,新奥尔良爵士再度兴起。同时出现了一种新的爵士乐形式:比博普。比博普因人们模仿乐曲开头动机的声音而得名,它的特点是旋律快速跳跃,节奏多变。50年代抛弃了比博普那种过分激烈的音响,而追求一种克制的、柔和的音乐风格。这种风格的爵士被称作“凉爵士”。这时受过专业音乐教育的爵士音乐家越来越多,他们经常采用严肃音乐的作曲技巧来从事爵士乐曲的创作。

60年代,在凉爵士和传统爵士继续发展的同时,又出现了所谓的“自由爵士”。它实际上是爵士音乐家受现代专业音乐创作的影响,把无调性、自由节奏等手法引入爵士乐的结果。70年代以后,爵士乐趋向于各种风格的结合,不仅综合了爵士乐自身发展过程中的各种风格,而且广泛吸取了其他流行音乐以及南美、中东等地的各种音乐成分。从50年代后半期开始,另一种新型的流行音乐“摇滚乐”兴起,使爵士乐退居次要地位。摇滚乐是从“节奏布鲁斯”发展而来的;而节奏布鲁斯是在传统布鲁斯的基础上吸取了爵士乐的舞蹈节奏等因素形成的。摇滚乐强调持续不断的两拍子的节奏型。

虽然如此,爵士乐并没有停止发展,它仍然拥有自己的听众。有时爵士乐与摇滚乐互相影响、渗透,使人难以区分。

爵士乐产生以后,很快风行美国,并且流传到世界许多国家。爵士乐不仅影响了其他流行音乐形式(包括音乐剧),也影响了严肃音乐的创作。20世纪许多欧洲作曲家都曾采用爵士乐作为创作素材。美国作曲家格什温、科普兰等,更以创作了爵士乐语言与欧洲传统作曲手法相结合的、富有美国特色的音乐作品而著称于世。

北美黑人的宗教礼拜歌曲,内容大多反映黑人遭受残酷奴役、痛苦无告,只好把希望寄托在宗教上的悲惨处境,歌曲用英语演唱,旋律朴素,多数为五声大调式(如《没有人知道我的痛苦》、《下来,可爱的马车》)或七声小调式(如《去吧、摩西》、《钉十字架》),富于切分节奏、和声,近似美国基督教会的赞美诗。由于经常即兴演唱,几乎没有定语可以遵循。南北战争后,由于菲斯克大学黑人歌唱团等黑人歌手的传布,美国最有代表性的黑人民歌闻名于世,并成为爵士音乐的重要素材。北美白人演唱的民间赞美诗亦称灵歌。

从18世纪末至20世纪的200年中,美国流行歌曲经历了由借用、翻译、模仿欧洲各国歌曲,到逐渐发掘和发展本国不同民族的多种音乐因素,来创造自己的具有美国特色的歌曲形式的过程。18世纪下半叶,美国人民遭受殖民统治的时候,就通过歌曲表达他们的反抗与斗争情绪。在美国独立战争和战后一段时期,流传了更多的歌曲,如《扬基嘟得儿》(采用英国同名歌曲曲调),《切斯特》、《亚当斯和自由》(采用《阿那克里安》曲调,此歌于1814年被重新填词,成为著名歌曲《星条旗》)等。这些歌曲大多采用英国歌曲的曲调进行填词,带有宗教圣咏的痕迹,这是由于当时美国的音乐尚处在以教堂音乐作为美国早期流行的歌曲,且都来自英国、爱尔兰、苏格兰、德国和意大利的歌曲和歌剧曲调的缘故。

18世纪末19世纪初,爱尔兰和苏格兰歌曲在美国开始流行,其中《美好的往日》等歌曲,脍炙人口。这些歌曲具有乡土气息,得到美国人民的喜爱。19世纪初,德奥歌曲在美国也很流行,如舒伯特、阿布特、库克思的许多歌曲均被译成英文,印成歌篇出版。19世纪20~40年代期间,在美国普遍流行采用欧洲歌剧的曲调填以英文歌词的歌曲,或英国作曲家用意大利歌剧风格谱写的歌剧曲调。

这是最早显露出美国自己特点的歌曲。它是由白人创造的、供白人欣赏娱乐的音乐表演形式,发源于美国北部和中西部。19世纪20年代,英国演员C.马修斯有意识地将黑人语言的拼音、节奏等特点加以喜剧化,配上简单的音乐旋律加以表演,受到热烈欢迎,许多美国演员如狄克逊、尼科尔斯、斯威尼威、法雷尔等,纷纷效仿马修斯的表演,成为当时最出名的流行歌曲作者和表演者。19世纪下半叶,游吟艺人的歌曲大大发展,出现了众多的表演团体。其表演者都是白人男子,采用的音乐素材来自昂格罗、流行曲调、意大利歌剧或由此派生的曲调等。据考证,南北战争前的美国音乐很少与黑人音乐有联系。

19世纪下半叶,在美国反蓄奴制的斗争及南北战争期间,产生了一些反映黑奴痛苦生活和争取解放的歌曲。南北战争是美国历史上影响较大的一次全民性战争,在当时和以后的文学艺术作品中,歌曲为数最多。这些歌曲在音乐上除与英国、爱尔兰等欧洲音乐保持联系外,明显地出现了与黑人灵歌和其他黑人歌曲音调上的联系,即明显地表现出美国特色。19世纪从事歌曲创作的美国作曲家有霍普金森、卡尔、休伊特、肖、拉塞尔、哈钦森家族和福斯特。其中霍普金森(1737~1791年)是美国第一个歌曲作者。肖(1779~1848年)是第一个在美国出生的歌曲作家。拉塞尔(1812~1900年)被誉为在福斯特之前的美国最有成就的歌曲作家。哈钦森家族则是演唱和创作歌曲的著名小团体。19世纪美国最重要的歌曲作家是福斯特,他在短促的一生中创作了200余首歌曲,其中有的吸收了传统的英国民歌的特点。他的代表作《故乡的亲人》、《我的肯塔基老家,晚安》、《主人长眠在地下》等,已成为世界名曲。

美国的流行音乐对世界音乐的发展产生了极大的影响。这种影响是一种循环关系,非洲的黑人文化作为流行音乐的源泉使其迅速发展,当这种美国形式的流行音乐回到非洲时又促使了世界音乐的诞生。20世纪80年代,当世界音乐的影响逐渐扩大,世界各地的音乐家便通过各种先进手段充分体现了更加前卫的当代意识,从而又返回来促进了流行音乐的发展。因此,我们可以明显地看到世界音乐并不是孤立存在的,它是一种流行音乐、民族音乐甚至传统音乐相结合的混合体。

第四节 震撼心灵的现代舞蹈

20世纪70年代风靡世界的一种群众自娱性舞蹈就是美国黑人创造的爵士舞。爵士舞从20世纪70年代兴起,最初只流行在美国小城镇的黑人聚居区和拉丁美洲下层社会中,并不为人所注意,甚至被上层社会所不齿。但没多久,它就迅速流传,直至风靡全世界。迪斯科音乐强调以夸张的强弱力度的交替反复诱发内在的节奏冲动来支配舞步,比传统的华尔兹、探戈等,更为自由,突出个性。舞蹈动作可随着音乐节奏即兴发挥。

在美国,民间舞蹈一词所指的范围比某些国家要广泛得多,传统舞蹈、仪式舞蹈、社交舞蹈、舞厅舞蹈中的许多舞蹈都可以称做民间舞蹈,往往很难分清它们之间的界限,这和它的舞蹈文化构成有关。美国民间舞蹈主要分3部分;印第安人的舞蹈;欧洲移民及其后裔的舞蹈;黑人的舞蹈。印第安人的舞蹈包括社交性的、仪式性的、和劳动生活紧密联系的、用于治疗疾病的等等,几乎都是逆时针方向进行的圆圈舞,其中往往都渗透着对“超自然力”的崇拜。

印第安人大多没有文字,他们小心地保存传统的舞蹈和歌曲具有重要意义,故很少和外来舞蹈相融合。欧洲的移民——英国人、爱尔兰人、法国人、德国人、西班牙人等在涌向北美大陆的同时,带来了各自传统的民间舞蹈、宫廷舞蹈、舞厅舞蹈,他们结合当地新的生活条件把这些舞蹈加以改造,创造出具有美国特点的新舞蹈形式。其中最流行的有方舞,它与英国乡村舞和法国卡德里尔舞有关,变体很多;圆舞,显然是在成对跳的华尔兹、波尔卡、绍蒂谢等舞蹈的基础上演变出来的沿舞厅周围旋转行进的舞蹈;集体游戏舞蹈通常是边舞边唱,旁观者也以歌声和拍手相和,舞蹈动作一般比较简单、生动有趣,且可以随时变换舞伴。美国黑人对美国舞蹈的发展和美国舞蹈风格的形成起着重要作用。

从17世纪起,800万非洲黑人被当做奴隶运进美国,他们带来了非洲黑人舞蹈的激情和切分节奏(即把欧洲音乐以重拍放在第l拍的传统改变为把重拍放在第2拍或弱拍上),黑人舞蹈和白人舞蹈融合交流,创造出了新的舞蹈形式,例如,踢踏舞和爵士舞就是把爱尔兰木底鞋舞的节奏改变成切分节奏,并一反爱尔兰人那种身躯僵直、面无表情的跳法,加上了身体和手臂的动作,形成了全新的舞种。黑人奴隶模仿和嘲讽那些趾高气扬的白人奴隶主,创造了步态舞。其他如狐步舞、布鲁斯和查尔斯顿等也成为流行一时的新舞蹈。其中许多舞蹈后来成为受人喜爱的现代舞厅舞蹈,不仅遍及美国,也风靡欧洲大陆。

踢踏舞是一种用脚击打地面的节奏性舞蹈,源于爱尔兰和兰开夏的木鞋舞。它的基本技巧是用脚跟、脚掌、半脚掌、脚尖击打地面发出响声,以丰富而复杂的节奏变化取悦观众。表演时需要在舞鞋的前掌部分加装金属片,使击地的响声清脆悦耳。踢踏舞于20世纪初在美国的杂耍剧场中风行,并出现了不少专门从事踢踏舞表演的职业演员,其中最有名的有鲁宾逊、鲍威尔、阿斯泰尔、德雷伯、博格和米勒等。这种舞在20世纪70年代曾再度流行,风靡一时。

由4对舞伴站成四方形跳的舞蹈形式,尤指美国方舞,它已成为美国民间舞蹈文化的一个很有特色的部分。方舞起源于英国乡村舞的两种派别:一是源于英国轮舞,一种节奏鲜明、复杂的花样舞蹈——肯塔基跑步舞;一是路易十五时代十分流行的、四方形的法国对舞——科蒂荣。方舞通常包括一连串的“花样”,每个“花样”中的舞蹈队形都是对称的,而舞步则比较简单,“花样”的顺序是事先安排好的,由一位领舞者(可以是舞蹈者之一,也可以是不参加舞蹈的另一个人)用呼喊声来指挥“花样”的及时转换,他能够即景生情地呼喊出押韵的词句(有时还使用方言)来激励舞者,使气氛活跃起来,有时舞者也呼喊出与他相互应和的词句。美国方舞在发展过程中吸收了英格兰、苏格兰、法国及其他欧洲国家以及墨西哥舞蹈或民间游戏的因素,形成了种类繁多的变体。

20世纪80年代的电影给爵士舞提供了发挥的空间,并且还带动了“霹雳舞”的流行。霹雳舞令人眼花缭乱,跳舞者必须身怀绝技,不怕受伤。所以涉足者多是比较贫穷、胆大包天的年轻人。它的出现,始自60年代的纽约市南布朗克斯区。那里是黑人聚居的地方,纽约最贫穷的角落。这里的年轻人往往是生活中的失意者。霹雳舞便是他们发泄内心情感的产物,是在贫穷和失望压抑下迸发出来的艺术。舞姿充满野性,初时曾受到一些地方政府的禁止。但它为不少店铺招来了生意,特别是由于它迷住了一大批殴斗成性的青年,使打斗现象大为减少,所以不可遏制地生存发展下来。后来美国各地都建立了霹雳舞俱乐部、学校和剧团。不少团体已到欧美各国演出,获得巨大成功。霹雳舞20世纪80年代后逐渐跨越美国国界,走向世界,其声势可与当年摇摆舞、迪斯科舞相媲美。

第五节 独领风骚的百老汇戏剧

百老汇是纽约曼哈顿区一条大街的名称,其中段一直是美国商业性戏剧娱乐中心,因而百老汇这一词汇已成为美国戏剧活动的同义语。自19世纪中叶起,百老汇剧院逐渐增多而使这条大街灯火辉煌,获得了“伟大的白色大道”之称。20世纪初,百老汇剧院约有20多家,1925年百老汇的剧院曾多达80家,由于其他娱乐形式的竞争至1980年只剩下40家,在1927~1928年度的演出季节,百老汇上演的剧目多达280出,但在70年代已降为50出左右。

美国戏剧的历史较短。从殖民地时代起到19世纪初,戏剧在成就上远逊于同时期的散文、诗歌和小说。直到20世纪初,才渐趋成熟,在两次世界大战之间赶上了世界水平而进入黄金时代。

殖民地时代,戏剧等文艺活动由于受清教主义的束缚而被视为一种“罪恶”。尽管如此,17世纪和18世纪仍然出现了个别欧洲移民创作的剧本,例如,达尔贝1665年写的《裸者和幼兽》是迄今已知的第一出北美戏剧,但已失传。18世纪初,英国皇家驻纽约州的殖民总督亨特于1714年写的讽刺笑剧《安德罗博罗斯》是第一部在北美印行出版的剧本。独立战争前,有些地区的学院偶尔也演戏,但纯属业余性质。

直到18世纪中叶,英国人哈勒姆率剧团来新大陆演出,才推动了戏剧活动。后来又有一位英国剧团经理道格拉斯来访,并于1766年在费城建立了索斯瓦克剧院,从而使戏剧活动具有了职业性质。1767年该院上演了第一部美国诗体悲剧《安息王子》。独立战争时期,戏剧活动受到限制。1776年《独立宣言》发表后,沃伦、里柯克和蒙福德等人有一批根据欧洲古典戏剧模式仿制的剧作出版,反映了热爱自由和争取独立的主题思想,但在艺术质量上远不及当时的欧洲戏剧。汉·泰勒于1787年创作的剧本《对比》,通常被认为是职业剧团演出的美国第一部机智幽默的世态喜剧。剧中新英格兰的一个聪明伶俐、天真无邪的农民乔纳森的形象后来成为美国戏剧中所刻画的许多“美国佬”的原型。但是,直到18世纪末出现了剧作家邓勒普,美国戏剧创作才真正进入了开创阶段。

百老汇上演各种样式的戏剧,主要以豪华壮观、有歌有舞、场面宏大的音乐剧招徕观众。这种音乐歌舞剧已成为美国特有的剧种和百老汇的命脉。美国剧联于1946年以美国著名女演员兼导演安托尼特·佩雷的名字设立了托尼奖,相当于电影界的奥斯卡奖,每年颁发19项给百老汇戏剧,有最佳戏剧奖、最佳导演奖、最佳男女演员奖、最佳男女配角奖、最佳音乐剧本奖、最佳音乐剧导演奖、最佳音乐剧总奖、最佳音乐剧歌词奖、最佳音乐剧舞蹈编导奖、最佳音乐剧男女演员奖、最佳舞美设计奖、最佳灯光设计奖、最佳音乐剧男女配角奖、最佳重演剧目奖和特别奖。当前,此奖在美国剧院和演出人联盟以及美国剧联的领导下,由12位剧评家和学者组成的提名委员会提名,最后由戏剧艺术家组织的600多名成员投票表决得出,获奖者只领取金质奖章,无奖金。

外百老汇是指纽约商业性戏剧中心之外的戏剧活动,多半由一些剧团在第41街至第56街的剧院或租用的旧厅堂和地下室演出。它早在20世纪初就曾以先锋派姿态出现,主要特征是以较低成本进行戏剧实验,并为百老汇不加赏识的戏剧工作者提供演出机会。两座早期知名的外百老汇剧院都成立于纽约格林威治村。其一是1914年成立的华盛顿广场剧院,演出一些为商业性剧院忽视而具有艺术价值的戏剧,后于1919年演变成同仁剧院,在提高美国戏剧的水平方面起了很大作用;其二是普罗文斯顿剧社,由华盛顿广场剧院的一些成员于1915年在马萨诸塞州普罗文斯顿建立,旨在“给美国剧作家提供一个自由表达自己思想的机会”,1916年移至格林威治村,一直活跃了十几年,尤以首先演出奥尼尔的剧作而闻名。20世纪30年代经济大萧条时期,外百老汇曾是上演工人戏剧和具有左翼政治思想的剧作的场所,其中最知名的剧团是加·哥里利克的集体剧院。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外百老汇不仅上演新剧目,也复演百老汇演出失败的剧目,而且勇于在导演、表演和演出风格上进行大胆探索,从而形成了一个声势浩大的外百老汇运动。

随着第一次世界大战的结束,百老汇剧院文化于1920年代开始迅速蓬勃发展,20年代末,是百老汇艺术的鼎盛时期,1925年这里的剧院达到80家之多。但这种好景却因为1930年代初的经济危机而画上句号。

随着历史文化的再次演进变迁,现今的百老汇不仅是一条贯穿纽约曼哈顿岛南北向的马路,更是剧院或是欣赏戏剧的代名词。

“百老汇”实际上有三个含义:第一个概念是地理概念,指纽约市时代广场附近12个街区以内的36家剧院;第二层含义是在百老汇地区进行的演出;第三层含义是整个百老汇这个产业,这样的产业也包括在纽约市以外的地区,主要以演出百老汇剧目为主的这些剧院。总的来说,百老汇是西方戏剧行业的一个巅峰代表,在戏剧和剧场这个行业代表着最高级别的艺术成就和商业成就。

百老汇自20世纪60年代中期起因演出成本增高,票价上涨,外百老汇和外外百老汇以及地区剧院和大学剧院逐渐打破了以往百老汇对戏剧演出的垄断地位。百老汇的演出商为了牟利,也常把别处已上演成功的剧目搬来上演,渐渐成为美国戏剧的一个展览窗口,展示美国各地出现的成功剧目。

20世纪60年代后,纽约原与百老汇商业戏剧相对抗的外百老汇戏剧也渐趋商业化,演出费用不断上涨,于是一些新剧作家便另辟路径,在格林威治村的咖啡馆、酒吧、顶楼、地下室或教堂以更低的成本演出各种更为新颖的实验剧,由此产生了外外百老汇运动。这项运动的主要创始人之一是爱伦·斯图尔特。她是一位黑人妇女,原是服装设计师,1962年同剧作家保罗·福斯特合作,在曼哈顿东区第九街租了一处地下室,内设25个座位,上演新剧作家的戏剧。次年,她在第二大道开设了一家拉妈妈咖啡馆,内设74个座位,1965年上演的莫瑞·希斯格尔的《打字员》和1966年上演的威尔逊的《爱尔德里奇的白霜》获得了公众的好评。美国《绅士》杂志把爱伦·斯图尔特列为世界最重要的100名妇女之一,她也被称为“外外百老汇之母”。斯图尔特的实验戏剧俱乐部至今仍是美国一些希望在创作、导演、表演、舞美设计方面试行创新的戏剧艺术家向往的圣地。

第六节 风靡世界的好莱坞电影

电影发明于19世纪末,是当时科技发展的结果,也是欧美各国许多人共同努力的结果。1891年,爱迪生及其助手威廉·迪克逊成功地研制出一种供一人通过看片机观看的“电影视镜”。作为电影机的发明者,爱迪生公司赢得了专利权。

1893年,爱迪生创建“囚车”摄影场,被视为美国电影史的开端。1896年,维太放映机的推出开始了美国电影的群众性放映。

19世纪末20世纪初,美国的城市工业发展和中下层居民迅速增多,电影成为适应城市平民需要的一种大众娱乐。它起先在歌舞游乐场内,随后进入了小剧场,在剧目演出之后放映。1905年在匹兹堡出现的镍币影院(入场券为5美分镍币)很快遍及美国所有城镇,到1910年每周的电影观众多达3600万人次。

当时影片都是单本一部的,产量每月400部,主要制片基地在纽约,如爱迪生公司、比沃格拉夫公司和维太格拉夫公司。1903年,鲍特的《一个美国消防员的生活》和《火车大劫案》,使电影从一种新奇的玩意儿发展为一门艺术。影片中使用了剪辑技巧,鲍特成为用交叉剪辑手法造成戏剧效果的第一位导演。

1897年,爱迪生为争夺专利进行诉讼,到1908年,成立了由爱迪生控制的电影专利公司,公司拥有16项专利权。到1910年,电影专利公司垄断了美国电影的制作、发行和放映。独立制片商为摆脱专利公司的垄断,相继到远离纽约和芝加哥的洛杉矶郊外小镇好莱坞去拍片,那里自然条件得天独厚,又临近墨西哥边境,一旦专利公司提出诉讼便可逃离。格里菲斯1907年加入比沃格拉夫公司,次年导演了第一部影片《陶丽历险记》。至1912年格里菲斯已为该公司摄制了近400部影片,把拍片重心逐渐移向好莱坞,并发现和培养了许多后来的著名演员,如塞纳特、壁克馥和吉许姐妹等。

第一次世界大战前夕,镍币影院逐渐被一些条件较好的电影院所代替;电影专利公司的垄断权势逐渐消失,终于在1915年正式解体。此时以格里菲斯为代表的一批新的电影艺术家已经出现。制片中心也从东海岸移到好莱坞。第一次世界大战不同程度地破坏和损害了欧洲各国的电影业,却促成了美国电影的勃兴。美国电影源源不断地涌入欧洲市场。导演格里菲斯、英斯和塞纳特对美国早期电影的发展作出了贡献。卓别林于1914年拍摄了第一部影片《谋生》,立即吸引了全世界观众。

1919年,卓别林、范朋克、壁克馥3位著名演员和格里菲斯一道创办了联美公司,以发行他们独立制作的影片。20年代,美国影片生产的结构从以导演为中心逐步转化为以制片人为中心的体制。“制片人中心”模式形成了20年代的“明星制度”,各大公司均拥有一批明星。除卓别林、范朋克和璧克馥外,先后成名的还有“胖子”亚布克尔、巴拉、巴里摩尔兄弟、查尼、吉许姐妹、马许、米克斯、史璜逊、基尔伯特、嘉宝、基登、希拉、劳埃德和早逝的范伦铁诺。“好莱坞”此时已成为“美国电影”的同义语。由于在明星制度鼎盛时期有些明星的行为不检点招致公众的抨击,美国电影业成立了“美国制片人与发行人协会”,在海斯的主持下这一组织制订了“伦理法典”,以便在审查影片时剔除其中不合乎美国公众道德观念和生活方式的情节、对话和场面。这就是著名的海斯法典,它对美国电影的约束一直延续到1966年。

严格的审查制度使美国无声电影的主要成就表现在喜剧片、西部片和历史片3个方面。喜剧片的佳作首推卓别林的《寻子遇仙记》、《淘金记》和《马戏团》,基登的《航海者》和《将军》,劳埃德的《大学新生》;西部片主要有《篷车》、《铁骑》和《小马快邮》等;历史片有地密尔的《十诫》和《万王之王》,格里菲斯的《暴风雨中的孤儿们》,英格兰姆的《启示录四骑士》等。第一次世界大战后,不少欧洲导演陆续来到好莱坞,他们的才能不同程度地受到了制片公司的抑制和扼杀。他们和美国导演一道,拍摄出无声电影的最后一批重要影片,如鲍沙其的《七重天》、勃朗的《肉与魔》、金的《史泰拉恨史》和维多的《大检阅》等。弗拉哈迪的《北方的纳努克》则为纪录电影奠定了基础。

20年代中期,豪华的电影院已基本上取代了镍币影院。20年代末期,好莱坞电影为战胜商业无线电广播这样的竞争对手,在音响方面进行了一次革命,产生了有声电影。

1926年,华纳兄弟影业公司拍摄了用唱片来配唱的由巴里摩尔主演的歌剧片《唐璜》(克罗斯兰导演)。1927年,美国华纳兄弟公司推出世界上第一部有声故事片《爵士歌王》,电影进入有声时代。从20世纪30年代到40年代中期,美国电影一直处于黄金时代。影片产量稳步上升,美国其他地方以至世界各地的许多电影艺术家纷纷来到好莱坞谋求发展。随着有声电影的出现,除了早期的喜剧片、西部片、闹剧片外,歌舞片、强盗片、侦探片、恐怖片等各种类型片也迅速发展起来。类型电影是美国电影中的一种特殊现象,它以公式化的情节、类型化的人物和环境长期吸引着观众。如出现最早的西部片,它以美国西部开发的历史为背景,在西部独特的环境中描绘代表“野蛮”的印第安人、强盗、歹徒和代表文明的西部开发者、边疆居民、骑警之间的斗争,并一再塑造单枪匹马、独往独来的牛仔形象,一直受到美国观众的欢迎。

美国电影中的特殊现象——类型影片,在20世纪30年代获得了充分的发展。最初的类型片是无声电影时代的喜剧片、闹剧片和西部片,到20世纪30年代初期,歌舞片、盗匪片、侦探片、恐怖片等类型相继出现并得到繁荣发展。类型电影是美国经济、社会和文化需要的直接产物,它们中成为经典作品的有歌舞片《四十二街》、《掘金女郎》、《大礼帽》、《风月无边》和《齐格飞大歌舞》;盗匪片《小恺撒》、《公敌》、《疤面人》和《吓呆了的森林》;恐怖片《吸血鬼》和《弗兰肯斯坦》等。

除上述类型影片外,20世纪30年代还产生了大量成为美国电影史中代表作的影片,如卡普拉的《一夜风流》、《第兹先生进城》和《斯密斯先生到华盛顿》;卓别林的《摩登时代》;克伦威尔的《人类枷锁》;顾柯的《八时餐会》和《小妇人》;柯蒂斯的《新新监狱两万年》、《黑色的愤怒》和《侠盗罗宾汉》;弗莱明的《勇敢船长》、《绿野仙踪》和《乱世佳人》;福特的《告密者》、《青年林肯》、《关山飞渡》、《怒火之花》和《青山翠谷》;戈尔汀的《大饭店》;希区柯克在美国导演的第一部影片《蝴蝶梦》;朗格的《狂怒》;李洛埃的《我是越狱犯》;刘别谦的《风流寡妇》;斯登堡的《摩洛哥》和《上海快车》;惠勒的《红衫泪痕》和《呼啸山庄》等。此外,霍克斯、金、马莫里安、华尔许等亦拍摄了多部质量优秀的影片。

当时对美国电影发展作出贡献的还有众多的表演艺术家,其中包括亚斯坦、鲍嘉、鲍育、古柏、克劳藻、戴维斯、哈维兰、方达、盖博、格兰特、赫本、鲁宾逊、史都华和泰勒等。优秀的电影家中还包括摄影师托兰和黄宗沾。此外,童星邓波儿等主演的影片对于鼓舞20世纪30年代的美国民众起了特殊的作用。

从20世纪20年代末开始,迪斯尼创造了米老鼠、唐老鸭等一系列家喻户晓的动画形象;从1938年的《白雪公主和七个小矮人》开始,创造了《木偶奇遇记》、《幻想曲》、《小鹿班比》等脍炙人口的动画长片,使美国动画片的影响遍及世界。

好莱坞在20世纪30年代发展为美国的一个文化中心,众多的作家、音乐家及其他人士相继来到这一电影都城。他们之间相互影响,拍摄出一批社会意识较强的影片,如上述《斯密斯先生到华盛顿》、《新新监狱两万年》、《黑色的愤怒》、《告密者》、《怒火之花》、《青山翠谷》、《狂怒》、《我是越狱犯》以及《巴斯德传》、《左拉传》、《华莱士传》、《他们不会忘记》、《黑色军团》和《穷巷之冬》等。年轻的威尔斯1941年导演的《公民凯恩》吸取了经典美国电影的精华,这部从叙事结构到镜头结构均有重大创新的影片,把美国电影推向了一个新的高度。威尔斯的《公民凯恩》和《安倍逊大族》对以后电影的结构、摄影和电影理论的影响十分深远。

美国的纪录片在20世纪30年代中期,在英国的格里尔逊和荷兰的伊文思的影响下再次受到重视,代表作《开垦平原的犁》、《河流》和《城市》等。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后,美国的纪录片除了为军方摄制的大批军事训练片和战争纪录片外,还有一批数量相当可观的堪称经典之作的纪录片,如福特的《中途岛战役》,休斯登的《来自阿留申群岛的报告》、《圣彼得罗之役》,惠勒的《孟菲斯美女》,罗歇蒙的《战时女郎》等。卡普拉率领他的分队自1942年起用资料片和缴获的敌方影片制作出《我们为何而战》的系列片。卡宁和英国的里德合作导演的《真正的光荣》被誉为长纪录片的顶峰。

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出现了许多优秀的故事片,有柯蒂斯的《胜利之歌》、《卡萨布兰卡》和《出使莫斯科》;顾柯的《费城的故事》;霍克斯的《约克军曹》;希区柯克的《破坏者》、《疑影》和《救生船》;休斯登的《马耳他之鹰》;金的《皇家空军中一名美国佬》;朗格的《刽子手也死亡》;李洛埃的《魂断蓝桥》和《东京上空三十秒》等。

从战后开始直至20世纪50年代初期,是好莱坞“黄金时代”的最后一段繁荣时期。这一时期最突出的影片有:卓别林的《凡尔杜先生》;多南和凯利的《雨中曲》;福特的《亲爱的克莱蒙丁》;霍克斯的《红河》;休斯敦的《宝石岭》、《柏油丛林》和《非洲女王》。

美国电影自20世纪40年代末期至50年代中期,也经历了一系列的打击和挑战。首先,1948 年5月美国最高法院根据反托拉斯法对拖延多年的“派拉蒙案”作出裁决,判定大公司垄断为非法,要求制片公司放弃发行和经营电影院的业务。这就切断了大公司的主要财源,迫使公司大幅度减少影片生产。其次,美国电视发展迅速,到1953年,电影观众人数与1946年相比减少了一半。为争夺观众,早在20年前即已发明出来的宽银幕电影此时开始成为与电视竞争的手段。最甚者是自1947年起,“非美活动调查委员会”开始针对好莱坞进步人士进行政治迫害。但受迫害的电影界人士克服重重困难,摄制出描写锌矿工人罢工的影片《社会中坚》(比伯曼导演),至今仍受到电影研究人员的重视。主要发生在20世纪40年代中期至50年代初期的美国“黑色电影”,如怀尔德的《加倍赔款》和《日落大道》,加奈特的《邮差总是按两次铃》和雷伊的《以夜维生》,亦是在这种政治气候的特殊条件下产生的,并随着50年代末政治压力的消退而逐渐消逝。

20世纪60年代后期以后,美国许多综合大学陆续设置了电影学院、电影系或专业,著名的有南加利福尼亚大学的电影学院,加利福尼亚大学(洛杉矶)的影剧系和纽约大学的电影制作、电影理论、影剧剧作3个系。只就电影理论学科来说,获得电影博士学位的人数由20世纪60年代中期的200人激增至20世纪90年代的2000人。各种理论研究机构和学会的发展,各种电影学术性刊物(如《美国电影》、《电影季刊》、《广角》、《电影杂志》)的繁荣,为美国电影研究提供了条件。

美国电影评奖活动中除影响最大、历史最久的电影艺术与科学学院的奥斯卡金像奖以外,重要的还有美国影评人学会奖和好莱坞外国新闻记者协会“金球奖”等。主要的国际性电影节有芝加哥国际电影节、洛杉矶国际电影展览、纽约国际电影节和旧金山国际电影节。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