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历史故事 《四郎探母》的故事来源

《四郎探母》的故事来源

时间:2023-06-27 历史故事 版权反馈
【摘要】:《四郎探母》的故事来源《四郎探母》有没有本事依据呢?但战后母子重逢,与战争中回国探母,这两件事在性质上毕竟不同,《四郎探母》必另有本事。

《四郎探母》的故事来源

《四郎探母》有没有本事依据呢?

有人认为,明代小说《杨家府演义》中,四郎延朗与六郎的第三个老婆重阳公主一起,和宋军里应外合,击败辽军,彻底归宋之后的母子重逢,是戏曲《四郎探母》的本事。这有一定道理,请看作品写延朗见到母亲后的一段描写:

却说六郎与延朗回无佞府拜令婆。延朗且悲且喜,言曰:“辽人捉不肖而去,幸萧后放释,招为驸马。一十八年未奉甘旨,死罪死罪。今日归拜慈帏,忽觉皓首苍颜,须信人生如白驹之过隙也。”令婆曰:“吾儿羁留异国,老母终日悲思。今日汝回,愁怀顿解,可着汝妻来见。”延朗唤过琼娥公主入拜令婆。令婆不胜之喜。延朗曰:“此女性颇温柔,儿得他看承,未尝少逆。”令婆曰:“亦汝之前缘也,须信赤绳系足,仇敌亦必成就。”言罢,令家人具酒庆贺。是日府中众人依序坐下,欢饮而散。

显然,这里所描写的母子间久别重逢的喜悦,与《四郎探母》乃至下面讲到的《八郎探母》均有一定的重合度。但战后母子重逢,与战争中回国探母,这两件事在性质上毕竟不同,《四郎探母》必另有本事。(www.guayunfan.com)明末的《祥麟现》传奇,在明代杨家将小说的基础上,虚构了杨文鹿赴辽议和的故事,大致情节是:

萧太后令耶律休哥设天门阵以攻宋,成都人杨文鹿被派往边关议和。萧太后赏其才,不仅准予议和,而且将夜珠配以为妻,不使归国。文鹿在辽营发现了王钦若通辽的书信,于是就窃取兵符潜遁入关,通报钦若罪。因伐辽有功,文鹿得封高官。辽耶律休哥在阵中亡故,夜珠代为统帅,但因在天罡阵中突然分娩,杨延昭破阵成功。十三年后,夜珠奏明萧太后,携已满十三岁的儿子入宋朝讲和。(《曲海总目提要》卷十四)

有学者指出,《祥麟现》传奇中窃兵符下三关的情节,对《四郎探母》有一定启发作用。但是,这里缺少了“探母”这一核心情节。1981年,李一氓先生发表《读〈辽史〉——兼论〈四郎探母〉》一文,认为唐末“韩延徽”的事迹很可能就是“杨延辉”探母故事的本事。李一氓引的是《辽史·韩延徽传》,其实《资治通鉴》卷二六九的记载更能说明问题:

刘守光末年衰困,遣参军韩延徽求援于契丹。契丹主怒其不拜,留之,使牧马于野。延徽,幽州人,有智略,颇知属文。述律后言于契丹主曰:“延徽能守节不屈,此今之贤者,奈何辱以牧圉!宜礼而用之。”契丹主召延徽与语,悦之,遂以为谋主,举动访焉。延徽始教契丹建牙开府,筑城郭,立市里,以处汉人,使各有配偶,垦艺荒田。由是汉人各安生业,逃亡者益少。契丹威服诸国,延徽有助焉。

顷之,延徽逃奔晋阳。晋王欲置之幕府,掌书记王缄疾之。延徽不自安,求东归省母,过真定,止于乡人王德明家。德明问所之,延徽曰:“今河北皆为晋有,当复诣契丹耳。”德明曰:“叛而复往,得无取死乎?”延徽曰:“彼自吾来,如丧手目;今往诣之,彼手目复完,安肯害我!”既省母,遂复入契丹。契丹主闻其至,大喜,如自天而下,拊其背曰:“曏者何往?”延徽曰:“思母,欲告归,恐不听,故私归耳。”契丹主待之益厚。及称帝,以延徽为相,累迁至中书令。

晋王遣使至契丹,延徽寓书于晋王,叙所以北去之意,且曰:“非不恋英主,非不思故乡,所以不留,正惧王缄之谗耳。”因以老母为托,且曰:“延徽在此,契丹必不南牧。”故终同光之世,契丹不深入为寇,延徽之力也。

按上述记载,幽州人韩延徽在卢龙节度使刘仁恭、刘守光父子手下任职。天祐四年(907年),刘守光派韩延徽出使辽国,辽太祖耶律阿保机见韩延徽对他持节不拜,大怒,就将他扣留下来,让他去放马。后来,阿保机采用了皇后述律平的建议,重用韩延徽,让他作为主要的谋士。韩延徽建议阿保机采取种种措施,安抚和优待居住在辽地的汉人,所以汉人很少逃跑。

在契丹居住得久了,韩延徽和阿保机玩了个不辞而别,逃回汉人的领地太原。当时的晋王李存勖想要重用他,但晋王手下的掌书记王缄妒忌他,韩延徽怕了,就回到幽州探望母亲。探母之后,韩延徽最终又回到契丹,对阿保机说:“我思念母亲,想回乡探母,怕您不允许,我就自己偷偷地跑回去了。”阿保机待他更好了,让他当了宰相。他后来写信给李存勖,说自己回到契丹的原因是惧怕王缄的谗言,他还把老母亲委托给李存勖照料,并承诺:“只要我在,契丹一定不会南侵。”果然,在李存勖时代,契丹一直没有南下侵犯汉人的疆域。

我们之所以说韩延徽的事迹是《四郎探母》的本事,原因有三个:

第一,在以往的历史文献或文学作品中,杨四郎从未叫过“延辉”,《四郎探母》给他起名“延辉”,与“韩延徽”其名不无关系。这一点,李一氓先生已经指出。需要注意的是,在明初杂剧《八大王开诏救忠》中,杨四郎名“辉”,无“延”字。郑骞先生认为:“四郎名辉,至今平剧《四郎探母》,四郎名延辉,盖始于此。”这个推论并非没有道理,只是《八大王开诏救忠》中四郎“杨辉”仅仅被提了一下名字,“探母”的故事全无踪迹。

第二,韩延徽的事迹发生在辽、汉之间,与《四郎探母》相同。

第三,也是最重要的一点,韩延徽私自回家探母,正是《四郎探母》的核心事件。特别是他对辽太祖所说的“思母,欲告归,恐不听,故私归耳”与《四郎探母》主人公的言行如出一辙。

韩延徽的事迹在《辽史》《契丹国志》《资治通鉴》《新五代史》等文献中都有记载。王夫之《读通鉴论》评价说:

韩延徽为刘守光所遣,入契丹,拘留不返,因教以建牙、筑城、立市、垦田、分族类、辨昏姻、称帝改元,契丹以是威服小夷,而契丹之俗变矣;阿保机之悍,亦自此而柔矣。非石敬瑭延而进之,莫能如中国何也。

韩延徽作为汉人,做了辽国的大臣,同时又念念不忘故国,回家探母,最后又回到契丹,做了许多有利于辽汉和解的事情。《四郎探母》的作者从这里取材,他的用意难道还不明白吗?

作者运用“移花接木”的手法,把小说、戏曲中杨四郎招赘番邦的故事,与史书中韩延徽的事迹相结合,并适当参考了《祥麟现》传奇中窃兵符的情节,成功创作出了《四郎探母》这部感人的戏剧,委婉地呼吁民族和解,值得赞许。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