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代戏曲对《赵氏孤儿》的改编
几百年来,元杂剧《赵氏孤儿》以其强烈的戏剧性不仅吸引着读者和观众,而且还吸引着许多有才华的编剧和导演。从元末明初起,这个戏就不断被改编上演。元明南戏有《赵氏孤儿记》,明传奇有《八义记》,昆曲有《赵氏孤儿》,京剧有《搜孤救孤》。此外北方的秦腔、晋剧、豫剧、河北梆子、曲剧,南方的汉剧、川剧、湘剧、潮剧、越剧、闽剧等,几乎各大剧种都把《赵氏孤儿》当作代表性剧目。
京剧中擅演此剧的流派,较早的有余(叔岩)派,后来又有谭(富英)派和马(连良)派。1960年,新合并而成的北京京剧团排演《赵氏孤儿》,打出“马、谭、张、裘”四大头牌的牌子。马连良扮演程婴,谭富英扮演赵盾,张君秋扮演庄姬公主,裘盛戎扮演魏绛,堪称珠联璧合,阵容强大。此后《赵氏孤儿》成为京剧中的经典剧目。
近二三十年,北京剧坛曾两度出现“孤儿热”。一次是二十世纪90年代初,四五个剧团同时上演《赵氏孤儿》。第二次是2003年,两个版本的话剧《赵氏孤儿》几乎同时推出,即国家话剧院和北京人艺分别上演了自己的改编本,就好像在唱对台戏,在打擂台;接着是豫剧《程婴救孤》获得全国大奖,京剧、河北梆子也有演出。所以圈内戏称2003年为“赵氏孤儿年”。在上海,2005年有三个《赵氏孤儿》打擂台:浙江小百花越剧团,河南省豫剧院二团和上海越剧院不约而同地上演这一剧目。
曲无定本,本来就是戏曲传播的规律。但《赵氏孤儿》的改编,以及由此引起的反响,已经超越了戏剧的范围,成为一种文化现象,这是一般的传统剧目所不可比拟的。从明代以来,各个剧种虽然在不断地上演同一个剧目,却没有一个是完全照抄元杂剧。现当代的各种改编本,更以现代人的意识重新诠释、解构乃至颠覆了这个古老的经典剧目,企图赋予它新的生命,并因此引发了广泛的争议。(www.guayunfan.com)那么,各种改编本是如何重新叙述“赵氏孤儿”故事的呢?按照时间先后,我们先从明代开始介绍。
据说,明代有一位擅演公孙杵臼的演员叫颜容。一次他与人合演《赵氏孤儿》,见观众“无戚容”,“归即左手捋须,右手打其两颊尽赤,取一穿衣镜,抱一木雕孤儿,说一番,唱一番,哭一番,其孤苦感怆,真有可怜之色,难已之情”。异日再演此戏,台下“千百人哭皆失声”。(李开先《词谑》)可见《赵氏孤儿》在明代“人气”兴旺,不过颜容演的究竟是哪个本子已经很难确切考证了。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