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历史故事 长城与古城北方的烽火传奇

长城与古城北方的烽火传奇

时间:2023-06-29 历史故事 版权反馈
【摘要】:长城与古城北方的烽火传奇长城是我国民族之魂的象征,它雄伟壮观,绵亘万里。首府呼和浩特境内也有许多长城的遗迹。作为中华民族的象征,长城被当地视为吉祥和平的象征。战国赵长城遗址在托克托县新旧城之间,有一座巍峨的城楼,当地人称之为“城圐圙”。大皇城是呼和浩特地区规模最大的古城遗址,史料称这座古城是在唐代“东受降城”的基础上扩建而成的。

长城与古城北方的烽火传奇

长城是我国民族之魂的象征,它雄伟壮观,绵亘万里。许多年以来,很多人都把登上长城作为展现自己的一种方式,俗语讲“不到长城非好汉”。可见,长城在中国人心目当中占据着怎样崇高的地位。

历代长城的汇集区

我国早在秦朝之前就有长城,当时,各国为了巩固本国的防卫,均在边境修建了长城。在西周末年,周幽王“烽火戏诸侯”故事中所说的烽火台便是长城的一部分。我国历代又曾修建过长城,仅秦、汉、明三代所修建的长城便有万里之余,而各个朝代所修建的长城,总里程可达数十万里以上。(www.guayunfan.com)内蒙古应该算作是我国“长城资源”最为丰富的地区,除早期的战国长城之外,秦、汉、辽、金、明各代长城的遗址在这里都有保存,无论在保存数量还是在里程长度上,在全国都是首屈一指的。

首府呼和浩特境内也有许多长城的遗迹。其中既有历史上最早的战国赵长城,又有闻名于世的秦长城和汉长城,还有雄伟壮丽的明长城。因此,长城也是呼和浩特人最引以为傲的历史文化的一部分。

呼和浩特市托克托县的境内就有这样一段长城,它没有砖石的痕迹,全由土坯构成。不了解的人会以为它就是一座山,然而当地人会自豪地告诉你,这里是长城。托克托县民风淳朴,这里的人们团结、热情、积极向上,就算是初到这里的人,当地的村民也会热情主动地领着你上长城去看一看。每当这时,你就会真真切切地感受到长城在托县人心目中的神圣。

托县的长城与秦长城一脉相承,在战国时期属于赵国,秦始皇统一中原以后,将燕赵的长城连在了一起,便有了举世闻名的万里长城。这一段长城,没有砖石,全是土坯。在托县境内有很多长城,甚至有些村民就住在长城脚下。站在长城的脚下,我们感到自己无比的渺小,同时也在为祖先们的智慧而感慨。不知这样高大的城墙是怎样建起来的,也不知道这些由土坯建造的城墙是如何经历了数千年风雨而依旧屹立不倒的。如今,我们只能从斑驳的墙体上解读那历尽数千年的沧桑,也从这坚强的城墙上真正地理解了为什么长城代表了坚强不屈的民族精神。

离开托县,我们继续追寻长城的踪迹,一路来到了山清水秀的清水河。这里有一处著名的旅游胜地,名为老牛湾。“九曲黄河十八弯,神牛犁河到偏关。明灯一照受惊吓,转身犁出老牛湾。”一首民谣道出了老牛湾的传说,老牛湾是一个鸡鸣三界的地方,以黄河为界,南岸是山西省偏关县,西邻鄂尔多斯准格尔旗,北岸就是清水河县。这里风景如画,地势险要,既有雄关漫道的气概,又有大河奔流的壮观。伴着滔滔黄河的,便是绵延万里的明代长城。清水河境内的明长城遗址,是明代万里长城的中段,也是清水河境内保存的明长城最有历史价值的一段,全长约150千米,长城的基宽和高度均在8米之上。长城上保留着完好的敌楼和烽火台,长城线上有敌楼、敌台7000余座,烽火台5000余墩,6座城堡,5座关口,险关水口、暗道无数。作为中华民族的象征,长城被当地视为吉祥和平的象征。伴着厚重的历史文化和别具一格的壮观景色,站在长城上领略黄河的美景,颇有“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的感觉。

由云中古城开启的古城史话

黄河被称为“中华民族的母亲河”,而位于河套平原的托克托县更是有名的古城之乡。这块古老而闻名的土地,不但保留着新石器时代的“海生不浪文化”遗址,还流传着战国时期云中古城的传说,更有明代修建的坚实的城墙至今仍屹立在托克托县的县城中。古城,已成为托克托县最为著名的旅游景点。托克托县人,也以自己的古城文化而自豪。走在托克大街上,随便找个人聊一聊,就能道出许多关于古城的韵事。

战国赵长城东起东坝岩村以东与国庆乡交界处,西至东边墙村以西与兴胜乡交界处,全长约13千米。

托克托县也是有名的酿酒之乡。其中最为有名的酒为“古云中”,可见云中古城在托克托县人心目中的位置。云中古城修建于赵武灵王时代。当年赵武灵王即位之时,赵国上下内忧外患,岌岌可危。为增强国力,赵武灵王破旧革新,推行“胡服骑射”。在他大胆的革新政策下,赵国先后消灭了频频来犯的中山、林胡、楼烦等国,战胜了屡次袭扰的匈奴,建立了云中古城。

云中古城是塞外的第一座城池,它不仅是赵国边关的军事要塞,还因水土肥美而成为赵国重要的粮食产区。赵武灵王在这里大规模地开发农牧业,并训练了大批能征善战的骑兵,赫赫有名的将领李牧便在此驻防。

秦统一六国之后,在这里设立了云中郡,而云中古城便成为郡治的所在地。到了汉代,云中郡的辖域虽然有变,但云中 古城依旧是云中郡的郡治所在。随着朝代的更迭,各代皇帝在这里断续建治,城垣又经历了多次的改造、另建,古城遗址甚难发掘,前托克托县博物馆馆长石俊贵先生以毕生的精力寻找云中古城的遗址,也只能带着遗憾离开了人世。这座塞外古城终究还是淹没在了历史的洪流之中。现存的古城遗址周长达8千米,保存较为完好的南墙长约1.9千米,最高处高达8米,墙体厚实坚固,在断壁残垣中依然能够遥想到当年云中古城雄踞塞外的样子。

战国赵长城遗址

在托克托县新旧城之间,有一座巍峨的城楼,当地人称之为“城圐圙”。这座古城的城墙保存完好。据考证,是明代修建的古城遗址,俗称“大皇城”。

大皇城是呼和浩特地区规模最大的古城遗址,史料称这座古城是在唐代“东受降城”的基础上扩建而成的。所谓“受降城”原本是为了接受匈奴投降所建。汉朝时,为接受匈奴首领左大都尉投降,公孙敖受命在浚稽山(今蒙古国南戈壁省境内)建造了一座受降城。唐代的受降城与汉受降城不同,并非为接受投降所建,而是外驻的城防体系,与周边的镇、州共同构成晚唐时期的防御体系。除了军事驻防,这座古城还是唐代时期的军政、交通和经济中心。

辽代时,这里为“东胜州”建治所在,开始有了“大皇城”的名字;到了金代,在“大皇城”的东边又兴建了“小皇城”;明洪武二十五年,朱元璋为“小皇城”赐名“东胜左卫”,并于次年开始扩建,形成了现在的“城圐圙”。

如今的古城遗址周长12.5千米,城墙高8米,建有东、南、西、北四座城门,并筑有瓮城,从结构上便可看出这是一座屯军大城。

“秦筑长城在,连云碛气侵。风吹边草急,角绝塞鸿沈。世世征人往,年年战骨深。辽天望乡者,回首尽沾襟。”站在古城的脚下,方能感觉到人的渺小。在历史的长河中,一个朝代、一座城池往往不过是转瞬间的一粒尘埃,边塞的烽火终究抵不过岁月的冲刷,古人的战火硝烟于今人也不过是历史书上的一段文字。无论是长城还是古城,过往的辉煌如今已经消散,只留下斑驳的城墙为我们诉说着昔年的传奇。

白塔与丰州古城很多来过呼和浩特的人都知道呼和浩特机场又被称为白塔机场,因为在机场附近,有一座巍峨的白色古塔。这座白塔是呼和浩特的地理标志之一,它是辽代丰州古城的一部分,全名为万部华严经塔,是一座古老的藏经塔,而这座历史久远的白塔如今也是呼和浩特地区的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白塔是一座外形美观的宝塔,原本位于丰州古城的东北角。如今丰州古城已经难觅其踪,但这座万部华严经塔却依旧屹立在那里。近年来,呼和浩特文物工作者在白塔附近发现了丰州古城的遗址所在,由于其文化层较浅,成为文物工作重点挖掘的对象。

这座白塔是我国现存的最为完好的辽代藏经塔。除了塔身的精美工艺,在塔内还有许多珍贵的题记,这些题记由汉文、契丹文、女真文、蒙古文等多种语言书写,内容五花八门,在其他的古建筑中是很少见的。通过这些题记,我们了解到,当时的丰州城是我国塞北重要的经济文化交流的中心。

由于年代久远,如今的白塔塔身已经有些倾斜,为了保护这座珍贵的宝塔,呼和浩特的文物工作者对其塔基进行了加固,塔身倾斜的速度大大地降低。虽然已经成为一座斜塔,但塔的光辉形象并没有因此而受到丝毫的破坏,它那巍峨的塔身依旧是呼和浩特重要的标志之一。

烽燧设在城垣上,平面呈方形,其宽10余米,台间距1千米。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