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历史故事 繁荣的社会经济_清朝的历史

繁荣的社会经济_清朝的历史

时间:2023-07-01 历史故事 版权反馈
【摘要】:繁荣的社会经济_清朝的历史农业方面,由于清初统治者鼓励垦荒,实施更名田,康熙帝时又废止圈地令,调整了土地占有状况,因而鼓励了农民从事农业生产的积极性。耕地面积的迅速扩大,反映了农业经济的发展。由于兴修了农田水利,并且采取了精耕细作,单位面积的产量有了明显的提高。康熙帝亲撰《御制木棉赋》,宣谕植棉的效益,引起社会对种植棉花的广泛重视。佛山镇以冶铁业迅速崛起,成为清代四大名镇之一。

繁荣的社会经济_清朝的历史

农业方面,由于清初统治者鼓励垦荒,实施更名田,康熙帝时又废止圈地令,调整了土地占有状况,因而鼓励了农民从事农业生产的积极性。同时,清政府重视兴修水利,特别是治理黄河、淮河和运河与修筑江浙沿海海塘,消除了水患,为农业的发展创造了条件。此外清政府还改革了赋役制度,取消丁银,实行摊丁入亩,火耗归公、蠲免捐税等措施,调动了农民生产的积极性,促进了农业生产持续、迅速地发展。

农业的发展首先表现在耕地面积迅速扩大。经过劳动人民辛勤垦殖,全国的耕地面积迅速扩大。纳税田亩数,康熙五十一年(1712)比康熙二十二年(1683)增加23%,至雍正四年(1726),则比康熙二十二年增加60%。而此时耕地面积已超过明末耕地面积20.6%。耕地面积的迅速扩大,反映了农业经济的发展。

◆《农事图》甘蔗、耕田

其次是粮食产量的普遍提高,高产作物的普遍种植。由于兴修了农田水利,并且采取了精耕细作,单位面积的产量有了明显的提高。南方的水稻产地,一般亩产二三石,多者达到亩产五六石。高产作物,特别是甘薯和玉米,乾隆时在我国南、北方得到广泛地种植,成为我国广大劳动人民的主要食粮。

再次是经济作物如棉花、烟草、茶树、甘蔗等种植更加广泛。例如棉花,在明代已广泛种植,清代前期则更加盛行。康熙帝亲撰《御制木棉赋》,宣谕植棉的效益,引起社会对种植棉花的广泛重视。当时长江三角洲和东南沿海地区、钱塘江沿岸地区以及河南、直隶等地都成为产棉区。北方直隶保定一带棉花种植也“约居十之二三”。其他经济作物如烟草、甘蔗、茶树、桑蚕等也得到了广泛地种植和发展。

◆粉彩太平有象雕塑 大象四腿直立,长鼻卷起,尾巴轻摆,正低首回视。象背上置长方形的搭披和元宝形的鞍,鞍上立一个葫芦形的掐丝珐琅宝瓶。鞍和搭披均用粉彩彩绘,色彩明丽,绘工精湛,鞍的木雕效果和搭披的织物质感达到可以乱真的程度。以各种祥瑞图案和瓷塑形象来拼凑成四字吉语,在乾隆年间极为盛行。这件器物就是突出的代表:搭披上饰有螺(如意)、罄(吉庆)、蝠(福乐)、海水山石(长寿)等图案,合成“吉庆如意,福乐长寿”之意。“象”与“祥”、“瓶”与“平”谐音,寓“太平有祥”的吉意。

◆绸布店

农业的发展,促进了手工业和商业的发展。手工业部门以纺织业、陶瓷业、矿冶业、制盐业的发展最为迅速。

纺织业技术进步,品种繁多。康熙时期,取消了机户不得拥有织机百张以上的限制,提倡“有力者畅所欲为”,因而南京、苏州等地纺织业迅速发展。到乾隆时,南京的缎机已有3万台,它们一般都由132个部件构成,所牵引的经线,一般都达到9000多根,多的甚至达到1.7万余根。南京的缎子品种繁多,供宫中用的有花缎、锦缎、闪缎、装花、暗花、五丝等等;供民间用的则有头号、二号、三号、八丝、冒头、靴素等等,遂享有“江绸贡缎之名甲天下”之美誉。南京还出现了一种进步的经营方式—帐房。帐房拥有大量的资金、织机和原料,它把织机、原料分给小机户,机户再把原料分给染坊染色,交络工络丝,织成绸缎后送帐房成批出售,因此帐房成为组织机户生产的大包买商、大手工厂主。杭州的丝织品,诸如丝锦、剪绒、绫、罗、纱,绢、绸,丝等品种,应有尽有。松江早在明代就是著名的棉纺织中心,清代品种更加齐全,如扣布、稀布、飞花布、梭布、斜纹布、药斑布、紫花布、剪绒毯等样样俱全。

◆百子婴戏刺绣壁挂 清代刺绣在一些城市中出现了商品性生产的绣画。此壁挂精工绣制100个嬉戏的童子,穿插以楼阁亭台、山石树木。画面色彩艳丽,场面宏大,是难得的珍品。

陶瓷业不仅窑数增多,而且规模更大,分工更细,艺术品味更高。景德镇素有“瓷都”之称,乾隆时期更是“工匠来八方,器成天下走”。镇里四处轰鸣,时人称其为“四时雷电镇”。窑内分工更精:匠作有淘土、拉坯、印坯、旋坯、画坯、抬坯、装坯、舂灰、合釉、上釉、满掇、烧窑、开窑之别,而烧窑工又有三个工种,画坯工也分画工、染工;粉彩、珐琅彩更臻完美,釉色有粉青、郎窑红、松石绿、茄皮紫、蟹甲青等名目。景德镇出产的瓷器,具有很高的艺术欣赏价值,行销海内外。

◆北京前门商业区

矿冶业规模进一步扩大,开采和冶炼技术有了很大进步。到乾隆四十八年(1783),全国采矿有313处(不包括偷采的在内)。其中云南铜产,每年多达千余万斤,称为滇铜,主要用于铸钱。广东铁炉四起,高者一丈七八尺,炉后有两扇门式鼓风设备,还用机车把矿石、焦炭飞掷入炉,每炉每昼夜可出铁12次,每次出铁300多斤。环大炉有300多家人手,运矿石或产品,用牛200头,船50只。佛山镇以冶铁业迅速崛起,成为清代四大名镇之一。

制盐业也有很大的发展。四川的盐井,在雍正八年(1730)增至5939眼,而到乾隆二十三年(1758)又发展到8307眼,井深达几十丈,甚至几百丈,每个大盐厂都有几十万两白银的资本。盐厂的分工更加精细,有司井、司牛、司车、司篾、司梆、司槽、司涧、司锅、司火、司饭、司草等各种不同性质的工种。

◆菊瓣形玉盘 直径17.1厘米,盘作菊瓣形,瓣绽3层,每层28瓣,由内向外逐层放大,内留空圈为圆花蕊。盘胎雕刻得很薄,系清代苏州民间玉作坊仿痕都斯坦玉制品。

农业和手工业的发展,促进了商业的发展。康熙时期,实行了一些“恤商”、“利商便民”的做法,促进了商业的发展繁荣。当时竟出现不少飘洋出海贸易的巨商大贾,如天津的郑尔端、蒋应科就是其中的代表。康熙二十五年(1686),广东出现了“十三行”,专营中外贸易,时人屈大均的《竹枝词》描写了广东十三行贸易之盛况:“洋船争出是官商,十字门开向两洋,五丝八丝广缎好,银钱堆满十三行”。康熙中叶,徽商异常活跃,“起家至陶猗者不可指屈”。晋商也实力雄厚,康熙二十八年(1689),康熙南巡途中曾说,“夙称东南巨商大贾,号称辐辏,今朕行历吴越州郡,察其市肆,贸迁多系晋省之人。”乾隆时期,出现了经营汇兑、存款、信贷业务的票号,其中以山西人为最多,大的票号,其分号竟遍布全国各地,具备雄厚的资金,甚至为官府解押钱粮、存支官款,贷给官款。除了票号商之外,还有盐商和“广东十三行”的行商,他们沟通官府,凭借特权,垄断经营,聚敛了巨额的财富。其中有一些人将聚敛的财富投入手工业生产,转化为最初的工业资本。

虽然康乾盛世时期社会经济有了很大的发展,在个别部门甚至出现了资本主义的萌芽,但是统治者依然推行重农抑商的政策,对外又走向闭关锁国,这严重地阻碍了经济的发展尤其是资本主义萌芽的成长,使清王朝逐步落在了资本主义飞速发展的西方国家后面,最终陷于被动挨打的局面。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