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历史故事 焚书坑儒_关于秦国的历史

焚书坑儒_关于秦国的历史

时间:2023-07-01 历史故事 版权反馈
【摘要】:焚书坑儒_关于秦国的历史“焚书坑儒”一直被后世人当做“一件”事情来批判秦始皇残酷暴虐,然而“焚书”与“坑儒”却是两件性质不尽相同、起因完全不同的事件。秦始皇完全赞同李斯的建议。“焚书令”一出,大秦的土地上,无论东西南北,连续30天不分昼夜地开始焚书,无数先祖的典籍心血都付之一炬,先秦时代的文化历史被粗暴地一并焚烧了。

焚书坑儒_关于秦国的历史

“焚书坑儒”一直被后世人当做“一件”事情来批判秦始皇残酷暴虐,然而“焚书”与“坑儒”却是两件性质不尽相同、起因完全不同的事件。两千年来,“焚书坑儒”一直是后世天下文人唾骂的对象,秦始皇也因为这件事被贴上了残酷暴虐的标签,被认为是愚民政策的“开拓者”。尤其是当后世儒家学者为了弘扬孔孟仁义之道,总会将“焚书坑儒”拿出来当反面教材加以抨击。曾有诗云,“劝君少骂秦始皇,焚坑事业要商量”,表达了对这一事件的看法。

儒法之辩

前221年,中国从分裂割据的战国时期进入天下一统的秦朝。虽然时代已经变更,新的统一制度也在全国范围内积极推行,但战国时期百家争鸣的思想文化氛围并没有变,旧诸侯,尤其是原来的贵族和文人墨客们,甚至市井贩夫都还是一如既往地谈论政府的行政得失,批判官员的私德,并且时常拿原来的商周与现在的大秦统治进行比较讨论,抱怨新政府的人不在少数。儒生们开始怀念以前商周的制度,对奉行法家思想的大秦有诸多不满。而且,天下一统之后,百姓还没有来得及“休养生息”,就被拉去北击匈奴、南平百越、修筑长城、建造阿房宫、修驰道、建骊山帝陵,要应付数不清的劳役徭役,要缴纳交不完的钱粮,也难怪百姓,尤其是尊崇“仁爱”的儒生们,对秦始皇不满了。

秦始皇新政图 这幅绘画作品表现的是秦始皇在推行新政之时与丞相李斯的坚决伟岸,并以旧官僚的猥琐加以衬托,极具艺术感染力。

这种自由议政的民风让刚刚统一度量衡、统一文字、统一法律的秦始皇非常不安。天下初定、民心未定,自己的帝王威望还未完全建立,新的经济文化统一政策的推动也面临一些困难,如果任由天下人发表评论,难免会“惑乱民心”,可能影响到自己的统治。

前212年,为了庆祝秦对匈奴和南越的军事胜利,秦始皇在咸阳城大宴群臣,邀请七十多位齐鲁一带的儒学博士参加宴席。席间,善于拍马屁的大臣周青臣趁机对秦始皇大唱赞歌:“昔日秦国区区千里,全靠陛下英明才能平定天下,使得普天之下无人不心悦诚服。陛下所创的郡县制度,使得天下再没有割据战乱,百姓得以安乐,任何君王都无法与陛下相比!”

秦始皇故事图 这组图片着重表现了秦始皇运筹帷幄。颁布法令、修筑长城、封禅泰山等情景。

这些溜须拍马的话没有打动冷静清醒的秦始皇,却叫另一个人心里不舒服了,这个人就是博士齐人淳于越。他起身说道:“殷商之所以能够存在一千五百年那么久,就是因为能分封皇子功臣为诸侯,使之成为帝王的辅助,就像一棵大树的根一样,向各个方向蔓延扎根,这样树才不会被风吹到,也能抵抗干旱。现在陛下已经拥有天下,却没有分封皇子一寸土地,那么要是权臣中有人起异心,外人怎能救呢?”淳于越这么说正是冲着“权臣”李斯来的。前221年,天下初定时,曾经围绕“郡县制”与“分封制”有过一次争论,丞相王绾主张在离秦较远的燕齐楚等地分封皇子为王,廷尉李斯坚决反对,秦始皇听从李斯,在全国施行郡县制度。淳于越等儒生并不认同郡县制,也不喜欢奉行法家思想的李斯。他不顾旁边李斯和秦始皇的脸色,继续往下说:“古人制度流传下来自然有它的好处,如果不会带来十倍的利益就不要改革古制,贸然施行没有经过考验的新制度可能会有危险。”

淳于越重提旧事,叫秦始皇觉得非常扫兴,但他并没有发作,只是说:“好吧,既然有人对新制度不赞同,就趁今晚大家讨论一下。”话音刚落,早在一旁忍耐不住的李斯跳起来说:“三皇五帝各有各的纲领制度,并非世代相袭、一成不变,大秦不是故意要与前代唱反调,而是时代变了,制度法则就不得不跟着变。陛下现在成就的乃是前所未有要世代流传、超越三皇五帝的伟业,岂是你们这些迂腐的儒生能懂的?刚才你说的商周才一千五百年,怎么能跟陛下相提并论?”淳于越并不示弱,立即率领70位博士进行反驳,李斯这边也迅速形成阵营,两边开始唇枪舌剑的辩论。

《周易粹义》书影 秦始皇下令焚书坑儒,诸子百家诸作因之散佚,其中就包括儒家典籍。唯一例外的是《周易》,被当做卜筮之书而完整保留下来。

这场由“分封”与“郡县”制度引起的辩论慢慢地扩展为儒家与法家之战,双方辩论得酣畅淋漓,已经差不多忘记了旁边的秦始皇,一直吵到半夜还没有任何结果。等到快天明的时候,秦始皇发话了:“辩论到此为止,由李斯总结此次辩论,写成奏折呈给朕。”

焚书

相比儒生,李斯更了解秦始皇:对于一个想要超越三皇五帝的人,怎么能拿三皇五帝来教训他呢?怎么能叫他遵守三皇五帝的古老制度呢?儒生们在这次辩论中算是过足了嘴瘾,却想不到在秦始皇的心里,他们只是一群“食古不化”的迂腐文人而已。不久,李斯向秦始皇上奏本次辩论的结果:“以前诸侯相争时候,各国都争相招贤纳士,养成了游学和私人办学的风气。现在天下一统,法令统一,士就应该去学习新的法令制度。但这些儒生,不学习现在的学问,却只知道钻研古书、乱发议论、惑乱民心,使得天下百姓对陛下的新政起了疑心。只要一有新制度颁布,这些人就用古人的经典来反驳,不但不遵行,反而还聚众乱发议论、诽谤朝政。再不禁止这种状况,百姓就不信任陛下的新政了!”

那么,该如何禁止这些儒生乱发议论呢?李斯建议:“焚毁所有非秦国历史的史书,除了史官之外,任何人不得私藏《诗》《书》和诸子百家的书,由郡守、郡尉执行查禁,搜出来的书全部都要焚毁。凡是两人以上聚集讨论《诗》《书》的,都要处斩;凡是以古制来非议新制度的,要灭族。30天内还没有执行焚书令的人要罚筑长城四年。只有医学、卜筮、园艺等实用书籍例外,如果有人想要学习政治、刑名之学,要到官方学校学习。”秦始皇完全赞同李斯的建议。

“焚书令”一出,大秦的土地上,无论东西南北,连续30天不分昼夜地开始焚书,无数先祖的典籍心血都付之一炬,先秦时代的文化历史被粗暴地一并焚烧了。但其实当时焚烧的只是在民间的书籍,在秦宫里还保存有被焚烧的书的备份。最终使得上古典籍彻底消亡的其实是西楚霸王项羽,项羽引兵入咸阳之后,火烧咸阳城,火连烧三月不灭,将秦皇宫内所有珍藏的书籍都烧掉了。

“焚书”本意是控制儒生乱发议论,排斥不同的思想见解,加强君王的集权统治,但并没有达到预期的目的。短期内,“焚书”使得天下人几乎没有书可看,儒生们没事可干,只会越发对秦始皇和政府不满,全国谩骂声一片。而长期内,这种简单粗暴的做法使得人民更加反对秦的统治,导致了秦始皇统治力急剧下降,最终导致大秦帝国仅仅维持十五年就夭折了。唐代诗人章碣在其《焚书坑》一诗中写道:“坑灰未冷山东乱,刘项原来不读书。”正写出了焚书不久,秦王朝的统治就遭遇了危机。

坑儒

焚书之举使得儒生们对朝廷越发不满,虽然表面上不敢说什么,背地里却一片谩骂,这些谩骂很快就传到了秦始皇的耳中,令秦始皇更讨厌儒生。

焚书之后第二年,秦始皇要求方士卢生在阿房宫中主持修建“始皇登天台”。卢生是秦始皇比较信赖的一个方士,他之前为秦始皇出海两次寻找长生不老药,结果没有带回来药,却带回来了一本预言书,里面写道“亡秦者胡”。这当然只是卢生为了保全性命瞎编出来的四个字,结果就是这四个字叫秦始皇寝食难安,非要蒙恬进攻匈奴,并且耗费百万人力修建万里长城。这次秦始皇要卢生修建“登天台”,是想要他邀请仙人下凡。卢生当然请不动什么“仙人”了,自己一直以来谎话连篇,在秦始皇面前“拆东墙补西墙”,这次只能又编其他谎话来糊弄秦始皇了。卢生说:“臣为陛下求仙药却总是不得,是因为有恶鬼妨碍仙人,仙人不愿意给臣。臣以为,陛下应该时常秘密出行,才能驱逐恶鬼,神仙真人才会下凡。这些真人都是入水不湿、入火不伤、会驾云遨游、长生不老的。现在陛下日常的言行一定要保密,不要叫别人知道,就不会惹恶鬼,长生不老药也就有了。”秦始皇竟然相信这番拙劣的谎言,说:“朕很仰慕你所说的那些真人,从今以后,朕要自称‘真人’,你们也都要称呼朕‘真人’!”

焚书坑儒 前213年,秦始皇接受丞相李斯的建议,为禁绝异端思想,下令焚毁除法家以外的诸子百家的著作,史称“焚书”。前212年,秦始皇为进一步排除不同政治思想和见解,在秦首都咸阳将460余名儒生和方士活埋,史称“坑儒”。

接着,秦始皇果然按照卢生说的,对外保密自己的起居出行。他命人将咸阳城四周的两百多个宫殿都用甬道、天桥连接起来,凡是自己去过的地方不许告诉任何人,如有透露,马上处斩。有一次,秦始皇在梁山宫上看到山下有一队阵容奢华的车骑经过,原来是李斯的车队,秦始皇心中有些不满,口中发了几句牢骚。不久,李斯再次出行的时候减少了跟随车骑。秦始皇知道这件事后不但没有满意,反而大怒,因为这说明有人将他私下的言行泄露给李斯了。秦始皇便将当时在场的侍从全部处死。这件事使朝内大臣再也不敢亲近秦始皇了。

卢生得知此事后更是胆战心惊:万一秦始皇知道自己之前说的都是谎话,真不知道自己会是怎样的下场,于是决定逃走。在逃走之前,卢生告诉诸儒生和方士:“始皇为人刚愎自用,自从兼并诸侯后,更是自以为功高盖世。他专任宠幸狱吏,虽然有70位博士,却不过是留着备用罢了。丞相和其他大臣也只是接受命令而已,一切其实都是始皇亲自做主。始皇喜欢以刑杀立威,使得天下人因为害怕,都不敢对他说实话,所以他从来没有听过批评,就越发骄傲,下面的人就更要用欺瞒掩饰来讨他的欢心了。秦国律法规定,一个方士不能有两种方术,方术不能应验的就要处死。然而占卜星辰的人有300多个,本来是正直之士,但因为害怕始皇,都阿谀奉承,不敢说出他的过错。天下无论大小事都取决于他。他每天日夜不息,要处理120石的奏章。他这样贪恋权势,是不可能找到仙药的,我已经尽力了,不想再伺候他了!”

战国·彩绘牛马鸟纹漆扁壶 此壶两腹一面绘雄壮有力的牛,另一面绘并肩前进的奔马和飞鸟,动物形象栩栩如生,与著名的“马踏飞燕”有异曲同工之妙。

卢生这番话在儒生和方士中间迅速传播开来,也传到了秦始皇的耳朵里。始皇极为愤怒:“朕一直尊重礼遇卢生他们,没想到他们现在竟然诽谤我,立刻去追查咸阳城里的儒生、方士,看看是谁口出狂言惑乱百姓的。”经过御史的审问,咸阳城里的儒生们大都胆小如鼠,互相告密,结果一下子引出了400位与卢生有关的人。前212年,秦始皇在当时秦首都咸阳将这460多名方士与儒生全部坑杀。

值得注意的是,后世人常常将焚书与坑儒并列,其实坑儒本身不是针对儒生,而是针对方士。司马迁在《史记·儒林列传》中清楚记载:“及至秦之季世,焚《诗》《书》,坑术士。”其实最早提出“坑儒”说法的是西汉时期的桑弘羊,当时已经距离秦始皇驾崩一百多年了,而且是董仲舒推行“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时期,这时候将秦始皇“焚书坑儒”当反面教材来批判,是具有一定现实意义的。但在后代学者的著作中,例如唐代韩愈、北宋司马光,都写道“坑杀学士”、“屠术士”而非“儒士”。所以历史的真相很多时候并不是后人所认定的那样。

除了坑杀400人之外,秦始皇还谪迁了一批人至北方边地。“坑儒事件”使得秦始皇越发显得众叛亲离,长子扶苏劝他说:“现在天下初定,远方百姓的心还未收拢,诸生都是诵读孔子的门徒,现在全部降罪处罚,恐怕会使人心不安,希望陛下明察!”暴怒之中的始皇听不进去任何人的话,即使是自己最得意的儿子扶苏。因为这件事情,扶苏被赶出京城,发配到北部边疆蒙恬军队那里做监军。

秦始皇用“焚书坑儒”这种简单残暴的方法,是想要控制天下人的思想,禁止天下人对自己和自己的新帝国有非议,从而统一思想,维护自己的统治。然而这丝毫没有减少人们对秦帝国的不满、对秦始皇的痛恨,也没有减少思想之间的分歧,反而促成了秦朝的衰落与早亡。两年后,秦始皇便死在出巡途中,权臣李斯与赵高伪造遗诏杀死太子扶苏与大将蒙恬,拥立胡亥即位。胡亥统治时期变本加厉,昏庸残暴,终于导致了秦帝国彻底的崩溃。

秦始皇出征雕像 秦始皇是后世争论最多的人物。毛泽东曾经写诗评论秦始皇,也曾在他的词中对秦始皇进行评述,有道是“秦皇汉武,略输文采”。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