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历史故事 契丹土官与“三征麓川”_蒙元以来云南契丹后裔

契丹土官与“三征麓川”_蒙元以来云南契丹后裔

时间:2023-07-03 历史故事 版权反馈
【摘要】:契丹土官与“三征麓川”_蒙元以来云南契丹后裔麓川,是明朝在滇西边境设置的土司之一,称为麓川平缅宣慰使司,位于今德宏傣族景颇族自治州南部,居住着傣、景颇、德昂、阿昌、傈僳等民族。[10]同年正月,明帝命定西伯蒋贵为总兵官,行兵部尚书王骥总督军务,率领南京、湖广、四川、贵州等地军队及契丹与各族土官武装共十五万,征讨思任发,于是有“三征麓川”之战。“三征麓川”也就此宣告结束。

契丹土官与“三征麓川”_蒙元以来云南契丹后裔

麓川,是明朝在滇西边境设置的土司之一,称为麓川平缅宣慰使司,位于今德宏傣族景颇族自治州南部(包括瑞丽、陇川两县市全境和梁河、芒市南部),居住着傣、景颇、德昂、阿昌、傈僳等民族。元初设平缅路和麓川路,属云南行省大理、金齿等处宣慰司都元帅府管辖。元末,由于梁王与大理总管段氏之间经常进行着争权夺利的斗争,严重削弱了云南行省的统治。麓川土官思可发乘机吞并邻近的路、司,企图进行割据。于是元王朝于至正四年到六年(1344—1346年)两次派兵征伐都没取得成果。思可发采取两面手法,一面表示归顺元王朝,派子满散进贡,元王朝也于至正十五年(1355年),提升满散为平缅宣慰使司宣慰使;一面却吞拼邻近“三十六路、四十八甸”,罢去元朝设立的宫使、并发兵攻占了云南中部的远干(今镇沅)、威远(今景谷)二府。这时,元朝已处于全国农民大起义之中,在明军沉重打击下,元统治政权已摇摇欲坠。

洪武十五年(1382年),明军挺进永昌(今保山),朱元璋即任命思可发之子思瓦发继任平缅宣慰使。这年冬天,在蒙古贵族也先忽都的煽动下,永昌的元代知府土官段惠勾结思瓦发叛乱,攻占了永昌城,俘虏了明金齿指挥王贞。明廷遂派元降官云南行省右丞李观为金齿指挥,进行政治瓦解工作。这时麓川内部发生矛盾,达鲁方杀死思瓦发,另立满散之子思伦发。思伦发释放了明指挥王贞,并表示顺服明王朝。明王朝把平缅宣慰使司升为平缅军民宣慰使司,接着又扩为麓川平缅宣慰使司,“命兼统麓川之地”,任命思伦发为宣慰使。

但是思伦发并不甘心于地域权势扩张,于洪武十八年(1385年),出兵十万攻占景东,与滇东北、滇东等地彝族奴隶主武装叛乱,企图东西配合,掀起全省性的大叛乱。

麓川之乱,一直延绵到明正统六年(1447年),严重影响边疆稳定,明王朝为彻底解决麓川叛乱问题,采纳太师张辅等人主张,先派人说服思任发,如果他认罪,“复还所掠”,可以宽大。如果不服,则派大军配合车里(今景洪)、大侯(今云县)等土司的少数民族武装进剿。[10]同年正月,明帝命定西伯蒋贵为总兵官,行兵部尚书王骥总督军务,率领南京、湖广、四川、贵州等地军队及契丹与各族土官武装共十五万,征讨思任发,于是有“三征麓川”之战。(www.guayunfan.com)一征麓川 明正统六年夏末,明大军抵达云南。思任发一面派兵三万。战象八十头,进据大侯州(今云县),攻夺威远(今景谷)、景东,一面又派人请降。王骥等识破他的奸计,表面上接受他的求降,暗地兵分三道,东道兵以金齿指挥使胡言志为先锋,由湾甸、镇康趋孟定,接应大侯、车里等土司武装;西道兵分两路,夹攻思任发驻地上江,乘风纵火,斩其主将,大破之。思任发逃到杉木笼山(今梁河、陇川交界处),据险为连环七寨,首尾相应。

正统七年(1442年),王骥等率军追至,分兵击其首尾,以重兵击中寨,又破之。思任发退守马鞍山(今陇川河与瑞丽江合流处),列象为阵,明军破其象阵,袭其寨。这时,东道兵会合元江、车里、大侯等地土司武装,齐集麓川,与王骥等四面合攻、纵火焚其营。思任发及其子思机发逃往孟养,王骥等班师,结束第一次征讨。

二征麓川 思机发趁明军退兵,图恢复,又返回麓川,一面派其弟进京向明廷谢罪,一面派兵攻芒市,被明军击溃。正统八年(1443年)设置芒市长官司,命归顺的麓川头目刀放革为长官,以分化和钳制麓川。同年六月,明英宗又命王骥、蒋贵为统帅,征集湖广、四川、贵州、云南契丹和各民族武装五万人,“发卒转饷五十万人”,再征麓川。大军抵金齿,由于王骥未考虑政治解决麓川之求降,却发动突然袭击,将麓川者兰焚掠一空,俘获思机发妻儿,机发再次逃往孟养[11]。明王朝则以原麓川平缅地设立陇川宣抚司,任命归附的恭项为宣抚使,镇守麓川,同时将南甸州和干崖长官司,也升为宣抚司,即明代称“三宣”。这时思机发“屡乞降”,却遭到云南总兵官沐斌拒绝,力主征剿,却“逗留不进”。

三征麓川 正统十二年(1447年),沐斌怀着个人恩怨征伐思机发失利,明英宗朱祁镇以沐斌“师出无功”[12],于是引发了“三征麓川”。这时,蒋贵已死,乃命宫聚为统帅,以王骥总督军务,率领南京、云南、四川、贵州等地大军十五万,再征思机发。正统十四年(1449年),大军在腾冲会集,进军伊洛瓦底江,得到木邦、缅甸土司帮助,缅甸准备二百多条船,架浮桥,渡过伊洛瓦底江,进迫鬼哭山,遭到孟养激烈抵抗,贵州都指挥同知骆宣战死,明军遭受重大伤亡。但思机发、思卜发却主动撤退。大军追至孟养,终因孤军深入撤回。孟养复立思任发幼子思禄发继续抵抗,王骥终于认识不能用武力攻克,乃与思禄发缔约,任命他为孟养土目,承认其对孟养的统治,并立石金沙江(此处指伊洛瓦底江)为界。石刻:“石烂江枯,尔乃得渡”[13]。双方都可以此作为限制对方渡江的解释。“三征麓川”也就此宣告结束。

在明军三征麓川期间,除征调省外大军外,主要还是调动大理金齿使的契丹土官和各地土官武装,他们为巩固边疆起了重要作用。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