琴_蒙元以来云南契丹后裔
文琴又称“扬琴”,清末一直流传于黔西南和滇西鹤庆、保山、腾冲一带。可是谁也没有想到倡导文琴的人,竟然是清同治、光绪年间担任过贵州提督和云南提督的契丹后裔(已归属彝族)将领蒋宗汉。蒋宗汉在幼年时,就爱鹤庆扬琴,有时还参与说唱。后蒋擢升将领,还与爱好扬琴曲艺者一起说唱。在他任职期间,对腾冲扬琴的兴起做出了贡献。光绪十四年(1888年),蒋宗汉任贵州兴义镇总管时,经他倡议,由部属中扬琴艺人丁丁、盆盆在安龙组织扬琴说书班社,曲调上吸收了贵州花灯、民歌小调,在黔西各县兴盛起来。新中国成立后,黔西南文琴坐唱,与其他曲艺结合演变成地方剧种——黔剧[4]。
蒋宗汉提倡的扬琴传入滇西南后,光绪年间,保山就组织了扬琴调班子,演员有陈群山、罗耀池、朱文波和一位唐老先生。民国初年,又有李子端、陈子斋等演员。
保山、腾冲和昆明的扬琴在曲调上大同小异,优美动听,富有浓郁的地方色彩。主要曲牌有《道情》《二流》《三板》《琵琶调》《老羊调》等。演唱者多是业余文艺爱好者,民间艺人在茶室、小花园或逢年过节时自演自唱,也有少数民间艺人从事专业演唱。曲调以韵文为主,说白为辅,有说有唱。有多种大小曲目说唱本子。乐器除扬琴外,也加进二胡、小三弦、笛子、琵琶及古筝等,外加小鼓、碰铃、梆子等打击乐器伴奏。
保山扬琴已从演唱诗词开始发展为内容完整、复杂,行当分工完备的民间艺术形式,传统剧目本子有《描容启程》《高山流水》《天官赐福》《王婆骂鸡》《西厢记》等数十个。(www.guayunfan.com)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