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明以来的姓氏_蒙元以来云南契丹后裔
元明以来,落籍于滇西南的契丹后裔,曾出现用“耶律”和“阿”作姓,且互相混用,如耶律牙亦称阿律牙,其子孙以阿作姓,在明初阿都鲁一代出现“莽”姓,到明万历年间,始改“蒋”氏,故有“阿莽蒋”姓之称,随后则有猛姓、杨姓、李姓、何姓、郭姓、赵姓、茶姓、花姓等姓氏,但蒋姓为众,各姓均有其聚居区,原则是凡契丹后裔,同姓严禁通婚。
1.阿 姓
阿姓取自辽皇建国始祖阿保机的“阿”字,契丹后裔认宗为辽太祖耶律阿保机、阿撤(阿保机的八世孙,天祚帝之堂弟,天祚帝本人小字曰阿果)。元末明初,云南契丹后裔多冠阿姓,今在施甸、龙陵、芒市一带契丹后裔聚居区的墓碑和谱牒上有始祖是阿姓,诸如阿律牙、阿律成、阿律周三兄弟,阿律牙的长子阿凤,次子阿苏鲁;阿苏鲁子阿龙,阿龙之子阿都鲁等。
图2﹣1 施甸县姚关司由庄蒋氏家谱珍藏耶律阿保机始祖画像
至今施甸县甸阳镇长官司村契丹后裔蒋姓《施甸长官司族谱》中,卷首曾绘有一幅《青牛白马图》,附有一首七言四段秘诗,叙述阿姓来源,其中两句“姓奉堂前名作姓,耶律始祖阿保机”,其意十分费解,后得契丹父老,保存此族谱的蒋文智诠释,始知要先把第一句词倒念为“姓作名前堂奉姓”,而后把上下两句词横念为“姓奉耶律,堂前始祖阿保机名作姓”,意思是他们原先是耶律姓,后以堂前始祖阿保机的名字之首字作阿姓,同时在施甸不少契丹后裔正堂神龛上,所供祖先的神位,两边楹联中,上联是:“耶律庭前千株茂”,下联是“阿莽蒋氏一堂春”。
从这祖牌的写法,证实当时契丹人把原来的耶律姓改为阿姓的史实。
据《明史》《清史》和云南地方文献记载,用“阿”作村寨名和姓氏者为数不少,如《永昌府志》载有阿今寨、阿坡寨、阿思寨、阿斌寨、阿田寨、阿朴寨等,而施甸木老元乡至今还名为阿连寨、哈寨,这是与原居住于该地的契丹后裔有关联的。
2.莽 姓
滇西南莽姓始见于明正统六年(1441年),据施甸县大楼子,大乌邑、莽王寨、木瓜榔等族谱《阿莽蒋氏宗谱》记载:
有始祖阿苏鲁为元代万户,归附明后,受封为施甸长官司正长官。
阿改莽姓,最早见于《土官底簿》卷下《甸头巡检司》云:阿张,任甸头检司巡检。张故,由男莽蒙于永乐十五年(1417年)九月袭,正统三年(1438年)裁革。蒙故,男莽弄,正统八年(1443年)履职。弄故,男莽俊未袭亦故。次男莽真见在听袭,嘉靖年间(1522—1566)后沿至莽瓮率领听袭。[32]
《滇志》亦载:保山县(今隆阳区)水眼关巡检土巡检是莽云蛟,阿、莽两姓。[33]
后来,广邑州知州阿都鲁亦称莽都鲁,莽塞为同知。据雍正《顺宁府志》载云,莽塞的后人,又改莽姓为蒋姓。
契丹后裔为何把阿姓改莽姓?是本民族自改,还是他改?论证不一。据文献分析,自改可能性较大,在元设大理、金齿等处宣抚司辖区世居不少土著的“蒲人”(蒲蛮)(按属南亚语系孟高棉语族,今佤族、布朗族、德昂族的先民),其酋长多莽姓,在蒲人语言中,“莽”字含有王、首领、长官诸义,具有褒义。契丹人的土官,元亡后,为效忠明王朝,改用“莽”姓,迄于今日,在施甸县内,还保留不少“莽”姓,或以“莽”取寨名,如莽王寨、莽林寨、莽成寨、莽福寨,昌宁县有漭水寨等。
契丹人为何要把阿改莽、莽改蒋或其他各姓,主要有两个因素:
一种是明朝采取改掉土官、设流官,即“改土设流”政策,为防止土官叛乱,设立流官,对滇西契丹土官进行残酷镇压,契丹土官为逃避杀戮,投奔山林,隐居于蒲人之中,而改成“莽”姓,直到明代中期,滇西一带除保留少数阿姓外,多数作“莽”姓,或改成他姓。1980年5月,笔者赴昌宁县卡斯乡(今卡斯镇)中寨考察时,发现一座契丹人重修的明代古墓,墓志铭《阿公碑文原序》刻曰:
(清)雍正即位二年……中国逐灭土舍(应在明初灭土舍)。彼时公(即阿金)之孙品恒兄弟,从此更改李、赵二姓,遵汉文风……
此外,该乡的新谷、龙潭、三山村是李姓,卡斯、大塘两村是赵姓,邑林村是蒋姓,与卡斯乡接壤的施甸木老元、摆榔两乡有不少李姓、赵姓,都称自己是阿公(阿金)老祖(契丹后裔)的遗民,这一带凡是李、赵、蒋、何等姓互不开亲,认为原是阿保机后代,不能开亲。
又《昌宁县志·社会志·姓氏·族源》条中,叙述赵氏来源时云:
卡斯、柯街一带赵姓,始祖姓阿,原籍辽东(辽时为东京道辽阳府,明有辽阳都司)。南宋末年,元灭金、宋,始祖阿保机后裔,随征云南,一支迁居滇西广邑州(即昌宁卡斯乡)即隐姓埋名。
此处必须说明,世居滇西的古老民族,亦有阿姓、莽姓者,但非契丹人。如明正德三年(1580年)所立《邓川州土官知州阿氏五世墓表》载云:阿氏为西南盛族,世居威远州(今景谷县),传至第八代土官知州阿钰,现经王云先生考证,阿钰实为傣族。[34]
至于明万历五年(1577年)起事的缅酋莽应龙、莽应里父子是否为契丹后裔,抑或是掸(傣)族,尚待考证。
文献还散见于《云县志》《永平县志》《禄劝县志》《金平县志》和《富民县志》,都记载着姓氏有阿姓、莽姓(金平称莽人或芒人),但现已归属附近的其他民族。
一种是明末时,契丹人认为“耻从夷姓,乐慕中华”[35],于是改姓,主要是蒋姓。
3.猛 姓
滇西猛姓出现于明代顺宁(今凤庆)、右甸(今昌宁)契丹后裔,今已归属布朗族或傣族,居昌宁之猛姓,则猛、蒋同源。1992年笔者在昌宁卡斯乡邑林村发现《蒋氏墓碑》刻有云:
蒋氏此方创业至今乃十二代矣,上溯历代宗祖,乃四易其姓(即阿、莽、猛、蒋……旧址今凤庆县。[36]
4.杨 姓
施甸契丹人杨姓,原由阿姓或莽姓直接改之。据太平镇契丹父老蒋蔚才和定居台湾的杨绍尧编撰的《阿莽杨蒋姓族谱》中,详述阿保机三十四代世祖阿禄的三个儿子阿怒、阿海、阿介及后代子孙改杨姓。阿怒子杨芳先,居太平镇老冷岩寨,阿海子杨芳郁居太平镇拗河坝(今大水头村)、阿介子杨芳贤居太平镇东别寨。
此外,杨姓还居于何元乡朱廊门寨,茅草坪寨、姚关镇万兴乡,甸阳镇的尖山,甸头寨都有分布,虽与莽不同姓,都认为是耶律阿保机的后代子孙。
5.蒋 姓
落籍滇西南一带的契丹人,有一支由莽改蒋的大姓,主要分布于大理市的城镇,鹤庆县的城镇郊区和辛屯乡;隆阳区的沙坝镇、辛街乡、蒲缥镇、杨柳乡、瓦马乡;腾冲市的马站乡、瑞滇乡;龙陵县的平达乡;永德县的德党镇、小勐统镇;德宏州盈江县,瑞丽市,芒市的中山乡、勐戛镇;昌宁县的卡斯镇、柯街镇,施甸县15个乡镇及缅甸的果敢、腊戍、曼德勒、八莫等地,而主要聚居于保山市的施甸县、昌宁县、隆阳区等。
据鲜陆江提供的《鲜于氏家谱》云:
高丽部后裔千户鲜于弘亿随蒙古军征战干崖(今盈江),被缅象踩死,其后裔留居永昌右甸、施甸一带,明朝多改为阿、莽、蒋。
又据各地蒋氏宗谱记载,各地由“莽”改“蒋”的年代说法不一,如施甸木瓜榔《蒋氏宗支叙》云:
惟木瓜榔乃九册之土舍旧址,受恩于洪武十五年(1382年),钦授承直郎,延至正统,封授武略将军之职,改莽姓为蒋。
又据施甸《姚关大乌邑阿莽蒋氏宗谱》云:莽改蒋是在明万历十三年(1585年)因“耻从夷姓,乐慕中华”,改为蒋姓。
有的宗谱记载云:“万历二十四年(1596年)由莽姓改蒋。”据施甸大楼子《宫音乐安郡中阿莽蒋姓氏门中历代先祖考妣老幼灵魂之香位》记载云:“奉题准将莽改为蒋姓。”[37]由此可判断出改蒋之前曾请示过朝廷或官府。凡改蒋姓者多属坝区和靠近坝区山寨,但属鹤庆辛屯乡的蒋姓,早已归彝族白依支。
至今,在蒋姓的祖宗牌位上,都供奉着“本音阿莽蒋”,均称自己是老祖阿保机后裔。
关于蒋姓溯源,据《明史·云南土司传上》称:“凤溪(今保山市隆阳区老营街)长官司正长官阿凤,乃阿姓。”到天启《滇志》《天下郡国利病书》作莽氏,到底是阿还是莽?江应樑教授曾言:保山父老告之是改姓,初姓阿,后改姓莽,再改姓蒋,现保山城有蒋姓两家:一为汉族,一为土著,前者称为“汉家蒋”,后者称为“阿莽蒋”。除施甸甪(音陆)里村是“汉家蒋”外,所居各县、区皆为“阿莽蒋”。
自此可见,上述文献所记载的阿氏与莽氏,并非不同民族的两姓,实为一家也。[38]当今居施甸县山区的木老元乡,万兴乡,酒房乡一直还保留着阿姓和莽姓。
追根溯源,元明以来,云南契丹人之“耶律”姓、“阿”姓,均源于古契丹姓氏。契丹军追随蒙古军频繁的征战江淮、川、滇,高度的迁徙和分散等原因,长期与当地各民族杂居,互为婚姻,加速了契丹民族的解体和分化,逐步融合于汉族、蒙古族、满族、维吾尔族,于是曾活跃于北方和西域的俄罗斯人、波斯人,最后的契丹人,亦在元末明初完全消失。
值得庆幸地是,于公元13世纪随蒙古军征战川、滇和江淮的契丹将士,最后戍守边疆,除部分已融合于本地孟高棉语族的各族(佤族、布朗族、德昂族),汉族、彝族、傣族、满族、基诺族外,尚有部分坝区的契丹后裔,完整地保留着契丹谱牒、宗祠、墓碑、战地遗址和阿尔泰语、契丹小字、古契丹的血型等。著名的契丹研究学者陈述教授撰写的《契丹政治史稿》一书中提到:
现在云南保山地区如施甸、保山、龙陵等县有蒋姓人,即“阿莽蒋”姓之人,故老相传,系来自耶律氏,在族谱里已有记载……这些契丹耶律氏,显然是从军南来,以后就留驻著籍的。
陈述又云:
据说今吉林梨树县有耶律氏,内蒙古乌兰察布盟武川县有萧姓,祖传是萧太后族人。河北省宝坻县有“耶律各庄”,至今村人多刘姓。从辽、金以来,耶律译刘,那么耶律各庄刘姓旧户的先世,很清楚地是契丹人。[39]
综合上述情况,便是当今滇西南契丹后裔历代姓氏的来源和依据。
注释:
[1][3]《契丹国志》卷23《族姓原始》。
[2][20]《辽史》卷71《后妃传》。
[4][6]都兴智:《契丹族的姓氏名称》,《辽宁师范大学报》1990年第5期。
[5]《全辽文》卷4《耶律琮神道碑》。
[7][日]爱岩松男著:《契丹古代史研究》,邢复礼译,内蒙古人民出版社1987年版,第19﹣21页。
[8]杨毓骧:《施甸蒲满人(布朗族)社会文化调查》,载《布朗族社会历史调查》,云南人民出版社1986年版,第73页,又见云南省民族研究所编《民族学调查研究》,1985年印行。
[9]《元史》卷150《石抹也先传》。
[10]戴震:《方言疏证》卷3。
[11]《元史》卷146《耶律楚材传》。
[12][13][波斯]拉施特主编:《史集》第1卷第2分册,余大钧、周建奇译,商务印书馆1997年版,第237页、238页。
[14]《旧唐书》卷199下《契丹传》。
[15]蔡美彪:《试说辽耶律氏、萧氏的由来》,《历史研究》1993年第5期。
[16]《辽史》卷98《耶律俨传》。
[17]《金史》卷61《交聘表中》,《宋史》卷34《孝宗纪》。
[18]《金史》卷118《移剌众家奴传》。
[19]陈述:《金史拾补五种》,科学出版社1960年版。
[21]《金史·金国语解》。
[22]《金史》卷118《武仙传》。
[23][39]陈述:《契丹政治史稿》,人民出版社1986年版,第176页。
[24]《旧唐书》卷142《王武俊传》。
[25]《元史》卷149《王珣传》。
[26]〔元〕姚燧:《牧庵文集》卷8《承颜亭记》。
[27]《旧唐书》卷110《李光弼传》。
[28]《元文类》卷55《吏部员外郎郑君墓碣铭》。
[29]《元史》卷174《张孔孙传》。
[30]冯继钦等:《契丹族文化史》,黑龙江人民出版社1994年版,第263﹣276页。
[31]《元史》卷149《耶律留哥传》《耶律秃花传》,卷150《耶律阿海传》。
[32][33]《土官底簿》卷下《甸头巡检司巡检》,《滇志》卷30《羁縻》第12《土司官民·永昌府》。
[34]王云校注:《横戈集校注与南诏大理国年号考》,香港天马图书有限公司2000年版。
[35]蒋文智(契丹后裔)、蒋蔚复(契丹后裔)、毅松(达斡尔族)、孟志东(达斡尔族)、杨毓骧调查,孟志东、杨毓骧、蒋蔚复整理:《云南契丹后裔调查报告》,1992年保山铅印本,第7﹣8页。
[36]昌宁县卡斯乡邑林村《阿莽猛蒋墓碑》,1992年6月调查。
[37]施甸大楼子宗谱《宫音乐安郡阿莽蒋姓门中历代先祖考妣老幼灵魂之香位》手抄本,由蒋国福、陈继先(笔者祖父)、杨汝智于民国十七年(1928年)共同撰写。
[38]龚荫:《明史云南土司传笺注》,云南民族出版社1988年版,第35页。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